- 相關推薦
《呂氏春秋·尊師》原文和譯文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呂氏春秋·尊師》原文和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xiāng)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注釋:
子張、顏涿聚、段干木、高何、縣子石、索盧參、禽滑黎:皆為古人名。
駔(zǎng):市場經(jīng)紀人。
齒:排列。
參考譯文:
神農以悉諸為師,黃帝以大撓為師……吳王闔閭以伍子胥、文之儀為師,越王勾踐以范蠡、大夫文種為師。圣人賢者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如今,(人們)地位的尊貴沒有達到帝王,才智沒有達到圣人,卻想不尊奉老師,(那)通過什么能達到(帝王圣人的境界)呢?這就是五帝廢絕、三代滅絕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聽見,(如果)不學習,人耳朵能聽見還不如耳聾(聽不見);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見,(如果)不學習,人眼睛能看見還不如眼瞎(看不見);使人的嘴可以說話,(如果)不學習,人嘴能說話還不如口里有病說不出話;使人的心可以認知事物,(如果)不學習,人心能認知還不如狂亂(無知)。因此凡是學習,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達天性。能夠保全上天賦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傷害,這叫作善于學習。
子張是魯國的鄙俗小人,顏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盜,(他們)向孔子學習。段干木是晉國的市場經(jīng)紀人,向子夏學習。高何、縣子石,是齊國的兇惡殘暴的人,在鄉(xiāng)里受指責,向墨子學習。索盧參是東方聞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學習。這六個人,是(該受到)刑罰、處死、侮辱的人。如今,(他們)不僅免于受到刑罰、處死、侮辱,(還)從此成為天下知名的人,終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隨他們并禮待他們,這些(都是)從學習中得到的啊。
君子學習,談論道理一定稱引老師的話來闡明道義,聽從(教誨)一定盡心竭力來發(fā)揚光大。聽從(老師的教誨)而不盡心竭力(去發(fā)揚它),稱這種行為為“背”;談論道理而不稱引老師的話(去闡明它),稱這種行為為“叛”。有背叛行為的人,賢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會接納他們,君子不會和(他們)交往為友。
因此,教育,是大義;學習,是大智慧。大義沒有比使他人獲得利益(更)大的,使人獲得利益沒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沒有比修養(yǎng)身心(更)大的,修養(yǎng)身心沒有比學習(更)大的。自身的修養(yǎng)完成了,那么作兒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順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誠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強就公正了,擁有最有利形勢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貢問孔子說:“后代將用什么稱贊您呢?”孔子說:“我哪里值得稱贊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喜好學習而不滿足,喜好教誨(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這些吧!”天子進入太學祭祀先代圣人,與曾經(jīng)當過(自己)老師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們)當作臣子看待,這是用來表示敬重學習和尊重老師(的做法)啊。
賞析:
思想主旨
1.強調尊師重道
文章開篇列舉了神農、黃帝、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圣賢皆尊師的例子,有力地說明了尊師是古往今來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成就偉大事業(yè)的重要因素。“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明確指出不尊師將導致嚴重后果,強調了尊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通過天子入太學祭先圣時,對曾經(jīng)的老師“齒嘗為師者弗臣”的描述,進一步體現(xiàn)了對師道的敬重,為全社會樹立了尊師的典范。
2.重視學習的價值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以生動的排比句闡述了學習對人的重要性,強調學習不是簡單地增加知識,而是通達天性、保全上天賦予人的能力。
“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明確指出學習是成就自身的關鍵,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實現(xiàn)個人的成長和完善。
3.教育的意義重大
“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將教育提升到了極高的地位,認為教育的最大意義在于使人受益、利于他人,強調了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積極影響。
寫作手法
1.舉例論證豐富
文中列舉了子張、顏涿聚、段干木、高何、縣子石、索盧參等原本身份低微甚至是“刑戮死辱之人”,通過學習最終成為天下名士顯人,王公大人禮之的例子,充分證明了學習和尊師的重要性。這些例子具體生動,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2.語言簡潔有力
文章語言簡潔明了,表達準確有力。如“圣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等語句,言簡意賅,觀點鮮明,易于理解和記憶。
3.對比手法鮮明
通過對學習與不學習的對比,突出了學習的重要性。如“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使讀者深刻認識到學習對人的巨大影響。
現(xiàn)實意義
《呂氏春秋·尊師》在當今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提醒人們尊重教師,重視教育。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和靈魂的工程師,尊師重道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只有尊重教師,重視教育,才能培養(yǎng)出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為國家的發(fā)展和民族的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2.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在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是個人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和發(fā)展,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3.倡導教育的社會責任。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人的品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教育,使人成為有道德、有責任感、有益于社會的人。
總之,《呂氏春秋·尊師》以其深刻的思想內涵、豐富的寫作手法和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成為中國古代文化中的經(jīng)典之作,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思考。
創(chuàng)作背景: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的一部先秦雜家著作。戰(zhàn)國末年,政治格局動蕩不安,思想文化領域呈現(xiàn)出“百家爭鳴”的局面,但也需要一種能夠融合各家思想的理論來為統(tǒng)一的政治格局服務。呂不韋試圖通過編寫《呂氏春秋》,綜合先秦各家學說之長,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tǒng)王朝提供一套治國理政的思想理論體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尊師》篇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對教育和師道的重視,強調了尊師重道對于個人修養(yǎng)、社會穩(wěn)定以及國家治理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對于人才培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的需求。
作者簡介:
呂不韋,姜姓,呂氏,名不韋,衛(wèi)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他是戰(zhàn)國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呂不韋以商業(yè)眼光發(fā)現(xiàn)了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公子異人(后改名子楚)的政治價值,通過一系列運作幫助子楚成為秦國國君,即秦莊襄王。莊襄王死后,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呂氏春秋》,這部書對先秦諸子的思想進行了總結和融合,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但后來呂不韋受到嫪毐事件的牽連,被秦王嬴政罷官,最終飲鴆自盡。
【《呂氏春秋·尊師》原文和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呂氏春秋·尊師》的原文及翻譯08-07
《呂氏春秋·尊師》原文及翻譯10-22
《呂氏春秋·尊師》原文及翻譯04-12
《晏子使楚》原文和譯文賞析11-25
《白洋潮》原文和譯文賞析03-23
《呂氏春秋·博志》原文及譯文解析03-13
《鑿壁借光》原文和譯文及賞析05-21
杜甫《登高》原文和譯文含賞析10-24
《梓人傳》的原文和譯文的賞析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