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宋之問送別杜審言原文翻譯及賞析

時間:2022-10-26 09:55:15 古籍 我要投稿

宋之問送別杜審言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書信吧,書信是具有明確而特定的用途和接受對象的一種交際工具。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書信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宋之問送別杜審言原文翻譯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宋之問送別杜審言原文翻譯及賞析

  《送別杜審言》是唐代詩人宋之問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首句便營造出寂寥情緒;加上“君”竟要遠行萬里,更令人嗟嘆。詩人因“臥病”不能將朋友送至渡口橋邊,故感覺到江上遠遠煙樹都含有他心中的不舍之情。下兩聯用典,頸聯將友人貶謫所行之路寫成一條追思故杰的路,孫楚不遇、屈原冤屈,同時含有安慰和鼓勵他的意思。尾聯將朋友被貶謫比作寶劍流落,有代之不平意。這首詩情理俱佳,頸聯工整,尾聯質樸,表現出端莊穩重之美。

  送別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 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 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 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 流落在豐城。

  注釋:

  杜審言:字必簡,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武則天時任著作郎,膳部員外郎。中宗復辟,因與張易之有交往,流放峰州。

  人事:人世上各種事情。

  嗟:嘆息。

  河橋:河上的橋梁,指送別處。李陵《與蘇武詩》:“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處。”

  孫楚:西晉文學家,曾任馮翊(今陜西大荔)太守,詩賦名重一時。杜審言被貶吉州,從長安出發,要經過馮翊一帶。

  維舟:即“系舟”,停船。屈平:即大詩人屈原,名平,遭讒被逐,自沉于汨羅江。杜審言赴吉州路上,要經過屈原流浪過的湘江一帶。

  龍泉劍:神化的.名劍。傳說晉人張華見牛、斗星間有紫氣,后于豐城獄基土中掘出龍泉、太阿兩把寶劍。

  豐城:在今江西豐城,接近吉州。這里以豐城代指友人貶所吉州。

  譯文:

  病臥在床停止了一切事情,慨嘆你遠行萬里。

  不到河橋上送你了,江邊樹木含著遠離之情。

  這番離別,你將經過馮翊、湘江一帶,也正好緬懷孫楚、屈原等高賢們。

  你終將會像那龍泉劍一樣,在豐城將脫穎而出。

  創作背景:

  杜審言和宋之問兩人都是初唐詩人,又均致力于律詩的創作。他們在文學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審言因事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離開長安時向宋之問道別,宋之問感慨萬端,便寫了此詩。

  賞析:

  杜審言和宋之問均是初唐詩人,又都致力于律詩的創作。他們在文學上志同道合,在政治上也有許多一致的地方。公元698年,杜審言坐事貶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戶參軍,宋之問寫此詩以贈。

  這首詩情真意切,樸實自然,較之宋之問的某些應制詩,算是別具一格的了。詩的前四句通俗曉暢,選詞用字,不事雕飾,抒發感慨,委婉深沉。首聯直起直落,抒寫自如。當時,作者臥病在家,社會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這時又傳來了友人因貶謫而遠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悵倍增。“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正如實地反映了詩人作此詩時的處境和心情。“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蘊藉:一是惜別,因同知己離別而悵惘;二是傷懷,為故人被貶而感傷;三是慨嘆,由友人被貶而感慨宦海沉浮,寵辱無常。這一“嗟”字,直貫篇末,渲染了一種悲涼沉重的氣氛。有的本子誤作“聞”字,則膚淺刻露,索然無味了。

  別離固已難堪,如能舉杯餞行,面訴衷曲,亦可稍慰離懷;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傷之外,又增添一種遺憾之情。“河橋不相送”一語平平道來,作者的思想感情卻曲折起伏,波瀾疊出。第四句別開生面,寫出了想象中的送別情景:友人去遠了,送行者亦已紛紛離開,河橋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邊垂柳,臨風依依,惜別之情,似無窮盡,歷時既久而難以逝去。這一筆表明作者身雖未去河橋,而其心已飛往江濱,形象而含蓄地寫出了自己與友人的深厚情誼,使“送別”二字有了著落,與第三句對照起來看,又是一層波瀾。律詩要求中間兩聯對仗,這首詩的第二聯對偶雖不甚工致,但流走勻稱,宛轉如意,說明作者于此重在達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這也體現了初期律詩創作中比較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連用典。此詩用典,熨貼工穩,不傷晦澀,仍保持了全詩自然樸素的風格。第三聯用的是孫楚和屈平的典故。孫楚,西晉文學家,名重一時,但“多所凌傲,缺鄉曲之譽”,年四十始參鎮東軍事。屈平才華卓絕,遭讒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羅而死。賈誼貶長沙王太傅時,途經湘水,感懷身世,曾作《吊屈原賦》。杜審言也是個“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臨的卻是一種逆境,此番由洛陽流貶吉州,正好取道兩湖,浪跡瀟湘,沿途恰是前賢足跡所到之處,撫今思昔,能不感慨系之!“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既暗點友人的貶謫,交代其行蹤,更是以孫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學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對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結尾仍用典。《晉書·張華傳》:“斗牛之間,常有紫氣。豫章雷煥曰:‘寶劍之氣,上徹于天。’華問在何郡?煥曰:‘在豫章豐城。’即補煥豐城令。煥到縣掘獄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氣非常。中有雙劍,并刻題,一曰龍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間氣不復見焉。”豐城(今江西豐城縣)與杜審言的貶謫地吉州同屬江西。作者在此用龍泉劍被埋沒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懷才不遇,進一步豐富了上聯的寓意;但同時也發展了上聯的思想:龍泉劍終于被有識之士發現,重見光明,那末友人也終將脫穎而出,再得起用,于憤懣不平中寄托了對友人的深情撫慰與熱切期望。

  宋之問在律詩的定型上有過重要貢獻,但其創作并未完全擺脫六朝綺靡詩風的影響。這首詩音韻和諧,對仗勻稱,而又樸素自然,不尚雕琢,可以說是宋之問律詩中的佳作之一,代表了作者在這一詩體上所取得的成就。

  【作者介紹】

  宋之問(656—712)唐代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縣)人,父名宋令文,唐高宗時為左驍郎將,東臺詳正學士,善文辭,工書法,膂力過人,時稱“三絕”。宋之問受其父影響,亦善詩文,與“善剖決”的韋善心并稱戶部“二妙”,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舉進士,初與楊炯分直內教,歷任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等職,常扈從游宴,寫過不少應制詩。宋之問在創作實踐中使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并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宋之問送別杜審言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宋之問唐詩《送別杜審言》賞析11-11

送杜審言_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宋之問《送杜審言》全詩翻譯及賞析06-19

《送別杜審言》翻譯賞析02-03

送杜審言原文翻譯及賞析05-23

送杜審言原文及賞析07-16

登襄陽城_杜審言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2

唐詩《送別杜審言》鑒賞11-27

渡漢江宋之問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