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原文的翻譯賞析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對詩歌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詩歌具有語言高度凝練、篇幅短小精悍的特點。那么什么樣的詩歌才是好的詩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商山早行原文的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商山早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燕滿回塘。
【前言】
《商山早行》選自《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詩作。此詩描寫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發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意,字里行間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無奈。
整首詩正文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早”字,但是通過霜、茅店、雞聲、人跡、板橋、月這六個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細膩而又精致地描繪出來。全詩語言明凈,結構縝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間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濃濃的思鄉之情,是唐詩中的名篇,也是文學史上寫羈旅之情的名篇,歷來為詩詞選家所重視,尤其是詩的頷聯:“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膾炙人口,備受推崇。
【注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陜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里。
⑵動征鐸:震動出行的鈴鐺。征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陜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⑷枳花明驛墻:個別版本(如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作“枳花照驛墻”,有人認為“照”是錯誤的(見《枳花明驛墻——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指瑕》)。明:使……明艷。枳(zhǐ):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驛(yì)墻:驛站的墻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墻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陜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這里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fú)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回塘:岸邊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⑺回塘:岸邊彎曲的湖塘。
【翻譯】
黎明起床,車馬的鈴鐸已震動;一路遠行,游子悲思故鄉。雞聲嘹亮,茅草店沐浴著曉月的余輝;足跡依稀,木板橋覆蓋著早春的寒霜。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鴨和鵝,正嬉戲在岸邊彎曲的湖塘里。
【賞析】
《商山早行》這首詩準確寫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聯系溫庭筠生平,他曾任隋縣尉,徐商鎮襄陽,他被辟為巡官。據夏承燾《溫飛卿系年》,這兩件事均發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當年溫庭筠四十八歲。自長安赴隋縣,當道出商山。此詩當是溫庭筠此次離開長安赴襄陽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溫庭筠雖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說不上有太好心緒,且去國懷鄉之情在所不免。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淡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三、四兩句,歷來膾炙人口。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羈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鏗鏘,意象具足,始為難得。”“音韻鏗鏘”,“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雖然在詩句里,“雞聲”、“茅店”、“人跡”、“板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茅店”、“人跡”、“板橋”,也與此相類似。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么雞聲和月是必然要體現的。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的特征都有聲有色地表現了出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板橋、霜和霜上的人跡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跡板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干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將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驛墻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照”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作者簡介】
溫庭筠(812-870年),又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晚唐詩人、花間派詞人,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溫庭筠屢試不第,曾任隋縣和方城縣尉,官至國子助教。他不受羈束,喜歡諷刺權貴,因放浪而受時俗輕視。溫庭筠一生坎坷,潦倒而終。他精通音律,善琴笛,好艷詞。他才思敏捷,據說叉手一吟便成一韻,八吟成詩,人稱“溫八叉”。
【書籍簡介】
溫庭筠的詩,現存三百十余首。其古體詩多為樂府,取法李賀,辭藻瑰麗。吊古興亡之慨的,如《春江花月夜詞》、《吳苑行》;同情征夫戍婦的,如《塞寒行》、《邊笳曲》;表現田家勞苦生活的,如《罩魚歌》、《會昌丙寅豐歲歌》等,都富有現實意義。
溫庭筠近體詩的取材,更加廣泛,朋友贈答、抒寫身世、詠古賦物、羈旅行役等,都在其列。其中貫穿著懷才不遇的主線,并從各個側面反映了中下層士人的思想情緒。《過陳琳墓》、《蘇武廟》借古詠懷,在“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的慨嘆中,反映了思想與現實的矛盾。《旅泊新津卻寄一二知己》、《利州南渡》等,流露出濃重的羈旅行役、去國離鄉之感。至于《題柳》、《長安春晚》這樣的詠物詩,則常有情感上的寄托,以“千門九陌花如雪,飛過宮墻兩不知”、“九重細雨惹春色,輕染龍池楊柳煙”的楊柳,寓咫尺榮枯的感嘆,和依戀唐王朝的心情。
溫庭筠的五七言律詩,多華艷、清新流利,與樂府詩的綺麗有所不同。“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利州南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商山早行》)等名言俊語,歷來為人傳誦。溫庭筠詩中,綺麗感傷的一面,已漸露出由詩變為詞的端倪。如“階前碎月鋪花影”(《生禖屏風歌》)、“云髻幾迷芳草蝶,額黃無限夕陽山”(《偶游》)等句,從字面到意境都接近詞。這也難怪,他的詞作在《花間集》中,占有重要一席。
【版本】
現存溫集版本,有清初錢曾精抄宋本《溫飛卿集》七卷,別集一卷,《四部叢刊》據以影印;明毛晉汲古閣刻本名《金荃集》,卷數相同;另有《溫飛卿詩集箋注》九卷,前七卷是正集,卷八是別集,卷九是逸詩,明曾益注,清顧予咸、顧嗣立父子訂補,注釋頗詳,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秀野草堂初刻本等,《四部備要》據以排印。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國安校點本,并附有溫庭筠的詞和文,方便實用。
【商山早行原文的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商山早行原文,翻譯,賞析08-23
商山早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1-28
商山早行原文及賞析08-23
商山早行原文,翻譯,賞析3篇08-23
商山早行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01-28
商山早行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2-25
商山早行_溫庭筠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
溫庭筠《商山早行》古詩賞析與翻譯09-29
早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6-17
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