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隋書長孫晟傳》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2-11-17 14:58:34 盛林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隋書長孫晟傳》的原文及翻譯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隋書長孫晟傳》的原文及翻譯,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長孫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初未知名,人弗之識也,唯高祖一見,深嗟異焉,乃攜其手而謂人曰:“長孫郎武藝逸群,適與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將,非此子邪?”

  宣帝時,突厥攝圖請婚于周,以趙王招女妻之。然周與攝圖各相夸競,妙選驍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后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見晟而獨愛焉,每共游獵,留之競歲。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兩箭與晟曰:“請射取之。”晟乃彎弓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而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昵近之,以學彈射。其弟處羅侯號突利設,尤得眾心。而為攝圖所忌,密托心腹,陰與晟盟。晟與之游獵,因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皆盡知之。時高祖作相,晟以狀白高祖。高祖大喜,遷奉車都尉。

  大業三年煬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驚懼,先遣晟往喻旨,稱述帝意。染干聽之,因召所部諸國,奚、室韋等種落數十酋長成萃。晟以牙中草穢,欲令染干親自除之,示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帳前草曰:“此根大香。”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諸侯躬親灑掃,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今牙中蕪穢,謂是留香草耳。”染干乃悟曰:“奴罪過。奴之骨肉,皆天子賜也,得效筋力,豈敢有辭?特以邊人不知法耳,賴將軍恩澤而教導之。將軍之惠,奴之幸也。”遂拔所佩刀,親自芟草,其貴人及諸部爭放效之。乃發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東達于薊,長三千里,廣百步,舉國就役而開御道。帝聞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帝深悼惜之,賂贈甚厚。后突厥圍雁門,帝嘆曰:“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計,務功名。性至孝,居憂毀瘠,為朝士所稱。貞觀中,追贈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謚曰獻。(節選自《隋書長孫晟傳》)

  譯文

  長孫晟,字季晟,生性通達聰明,稍稍讀了些書史,善于騎射,起初沒什么名聲,人們還不認識他。只有隋高祖一見他,就嗟嘆不已,于是攜起他的手而對人們說:“長孫郎武藝超群,剛與他交談,他又有很多奇策。以后的名將,難道不是他嗎?”

  北周宣帝時,突厥的攝圖請求與北周通婚和親,朝廷以趙王宇文招之女嫁給他為妻。但北周與攝圖各相夸耀實力,都選拔驍勇之士以作使者,北周因派長孫晟為汝南公宇文神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攝圖的牙旗之下。前后使者數十人,攝圖多不禮遇,獨對長孫晟特別喜愛,每每與他一起游獵,留他在突厥到年底。曾有二雕飛著爭肉吃,攝圖給長孫晟兩支箭,說:“請射取它們。”長孫晟于是彎弓奔去,遇雕相奪,于是一發而射穿兩雕。攝圖歡喜,讓各位子弟貴人都與他親近,以學習彈射。攝圖的弟弟處羅侯名叫突利設,尤得眾心,但被攝圖忌恨,因此密派心腹,偷偷與長孫晟結盟。長孫晟和他一起游獵,因便考察山川形勢、部眾強弱,全都知道了。

  當時隋高祖為北周丞相,長孫晟把情況告訴高祖。高祖大喜,升他當奉車都尉。

  大業三年,煬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陳兵耀武,經過突厥,到達涿郡。擔心染干驚恐,先派長孫晟往染干處說明此行用意,表達煬帝的意思。染干聽了,召來所轄各國,奚、靅、室韋等部落幾十個酋長都來集合。長孫晟因考慮到牙中草多而臟,想讓染干親自除草,給各部落看,以顯示煬帝的威望,于是指著軍帳前的草說:“這草根很香。”染干馬上去聞,說:“一點都不香。”長孫晟說:“天子巡幸這里,諸侯應該親自灑水掃地,清除御路,以表示至敬之心。如今這牙中蕪穢,所以我說是留的香草罷了。”染干于是領悟說:“這是我這個奴才的罪過!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賜的,得以出點力氣,豈敢推辭?只因邊鄙之人不知法度罷了。幸有將軍施恩,教導我,將軍的恩惠,是奴才我的大幸啊!”于是拔出所佩帶的刀,親自砍除雜草,那些貴人和各部落的酋長,爭著仿效。于是調發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東到薊地,長三千里,寬百步,全國百姓都來割草開御道。煬帝聽了長孫晟的計策,于是更加贊賞他。

  大業五年(609),長孫晟去世,時年五十八歲。煬帝十分痛惜,贈予很多東西。后來突厥人圍困雁門,煬帝感嘆說:“假使長孫晟在,不會讓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長孫晟愛出奇計,務求功名。生性孝順,居喪時身體毀壞,為朝廷人士稱贊。唐貞觀中(627~649),追贈他為司空、上柱國、齊國公,謚號叫“獻”。

  作品簡介

  記載隋朝歷史的紀傳體史書。八十五卷,內帝紀五卷,志三十卷,列傳五十卷。紀、傳主要記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至恭帝義寧二年(618)共三十八年的歷史。

  《隋書》是唐初設史館制度后的官修史書。紀、傳和志由不同作者先后撰成。唐太宗貞觀三年(629)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奉敕編撰《隋書》紀傳,魏徵監修,貞觀十年完成。“隋史序論,皆徵所作”。志十篇由于志寧、李淳風、李延壽、顏師古等人分修,令狐德棻監修。唐高宗永徽三年(652),改由長孫無忌監修,顯慶元年(656)修成,歷時十五年。長孫無忌領銜表進,但他并沒有參預編撰。天文、律歷、五行三篇志由李淳風執筆,地理志由顏師古撰寫,其他志已不知撰人。

  早在隋文帝時,王劭已將隋朝歷史按類分編,撰成《隋書》八十卷。煬帝時,王胄等撰成《大業起居注》。唐人修撰《隋書》,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成果。其記述文帝、煬帝、恭帝史事頗詳,有不少重要史料。如開皇十年(590)五月制,“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六月制,“人年五十,免役收庸”。十四年六月詔,“省府州縣,皆給公廨田,不得治生,與人爭利”。皆有關社會經濟,為學者重視。其傳亦有特點,《文四子傳》敘文帝諸子驕淫放縱,爭奪權利,間或直錄口語,頗能反映當時實情。《長孫晟傳》敘隋與突厥交涉往來,反映兩個政權的實力消長。《西域傳》第一次記載昭武九姓諸國,為研究西域歷史提供了新的資料。

  唐初編撰的《梁書》、《陳書》、《周書》、《北齊書》和《隋書》都只有紀傳,而無志。為了與之配合,便統一編寫《五代史志》,原是單獨成書,后來編入《隋書》。《隋書》的天文、律歷二志記載魏晉以來,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著名天文學家、歷法學家的成就和流派,并作了比較和評論。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張子信和劉焯關于“日行盈縮”的探討,以及漢魏以來歷代度量衡變遷的情況,志中都有較詳細的記載。地理志以隋煬帝大業五年(609)的地理狀況為準,記載全國郡縣戶口、山川形勢、建置沿革,以及各地區的風俗、物產,并提供了當時國內外交通狀況的重要資料。對于隋以前的地理狀況,只在附注中作了說明。食貨志和刑法志同樣以記錄隋事為詳,如有關土地、戶籍、賦役制度和貨幣狀況,其他各個朝代則比隋代簡略。刑法志歷舉五代律書的編撰,只有隋代的立法毀法情況寫得比較具體。樂志三卷,隋事居半,其中記載鄭譯從龜茲人蘇祇婆所得七調,成為唐代燕樂的本源;介紹隋煬帝所定九部樂的源流、歌曲、樂器等,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經籍志以隋東都觀文殿藏書目錄為依據,將所有書籍區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類,著錄當時古籍保存和散佚情況,并概括地敘述各種學術源流,使漢、隋之際的古籍狀況得以考見,此外,隋帝優待臣僚,賞賜田地、奴婢,不愿減功臣之地以給百姓;隋朝國庫的糧絹儲備可支用數十年,而賦役征調仍很重,力役、徭役頻繁,刑法嚴酷,勞動人民被迫不斷進行反抗斗爭等,這類重要資料,在《隋書》紀傳和食貨、刑法志中,都有不少記載。

  《隋書》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傳。另有南宋嘉定間刻本殘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殘存五卷傳世。元朝大德年間饒州路刻本是比較好的版本,涵芬樓百衲本《隋書》即據此影印。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刊本是較為流行的版本。1973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校點本即依據以上數種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隋書長孫晟傳》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隋書·萬寶常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1-28

《隋書·李士謙傳》文言文翻譯07-17

班超傳原文翻譯07-11

周敦頤傳原文及翻譯01-09

徐霞客傳原文及翻譯11-07

蘇武傳翻譯及原文03-03

祖逖傳原文及翻譯03-09

蘇武傳原文與翻譯02-26

蘇武傳原文翻譯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