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師說》原文及其譯文

時間:2023-11-30 17:16:27 嘉璇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師說》原文及其譯文

  《師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議論文。文章闡說從師求學的道理,諷刺恥于相師的世態,教育了青年,起到轉變風氣的作用。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韓愈《師說》原文和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涂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么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道理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有道德有修養的人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于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注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1]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1]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于“巫醫”的記載。《論語·季氏》:“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2]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則足羞:(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25]諛(yú):阿諛、奉承。

  [26]復:恢復。

  [27]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于士大夫。不齒: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 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28]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0]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1]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2]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34]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術業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38]六藝經傳(zhuàn):六藝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經:六經本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時:不被時俗所限制。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40]生乎吾前:省去“者”

  [41]夫庸:哪里。夫為發語詞

  [42]知:管,過問

  [43]其:表推測語氣,大概……

  [44]歟:語氣助詞,表感嘆

  [45]常(圣人無常師):固定的

  [46]之徒:這些人

  [47]通(習之):普遍

  [48]師(吾師道也):名詞活用,學習

  [49]所以:是用來……的

  [50]嘉:贊許

  [51]貽:贈送

  通假字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受:通“授”,傳授,講授

  2.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讀,通"逗”,閱讀中的斷句

  一詞多義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②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作“專門技藝人”講)

  ③吾師道也:(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⑤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⑥則恥師:(動詞拜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⑧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

  【之】

  ①擇師而教之:(代詞,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詞,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系,相當于“這些”、“那些”)

  ③古之學者:(結構助詞,表示修飾或領屬關系,譯為“的”)

  ④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結構助詞,用在定語和名詞性的中心語之間,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不就是“取消句子獨立性”。因為“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之”就是用在主謂之間的,即“之”后必就是動詞;而兩個“所存”就是“所詞短語”,“所詞短語”都就是名詞性的。)

  ⑤句讀之不知:(結構助詞,表示賓語前置)

  ⑥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助詞,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無意義)

  【其】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人稱代詞,他)

  ②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指示代詞,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人稱代詞,他們)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稱代詞,他們的)

  ⑤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猜測,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稱代詞,他們的)

  ⑦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感嘆,多么)

  【惑】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形容詞,糊涂)

  【道】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詞,道路、途徑)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推測,吧)

  ②生乎吾前:(介詞,表時間,在)

  ③固先乎吾:(介詞,表比較,比)

  【于】

  ①恥學于師:(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詞,表示處所、方向,從、在)

  ③于其身也:(介詞,表示對象,對,對于)

  ④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示比較,比)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示被動,受,被)

  詞類活用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惑,形容詞作名詞:疑惑的問題、糊涂的問題

  2.吾從而師之: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3.吾師道也:師,名詞活用作動詞:學習

  4.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活用作動詞:不如

  5.就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則恥師焉:恥,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見其明也:明,形容詞作名詞,高明。

  9.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卑、盛,形容詞作名詞:卑:卑賤的人、低下的人盛:勢盛位高的人

  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古:求學的人今:在學術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古:用來……的今: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3.吾從而師之---從而----古:跟隨并且今:表目的或結果,就是連詞

  4.無貴無賤---無---古:不論;不分今:沒有

  5.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道---古:風氣今:道理

  6.句讀之不知---讀---古:句子中間需要停頓的地方,讀dòu今:看著文字發出聲音,讀dú

  7.小學而大遺---小學----古:小的方面今:泛指低等教育場所

  8.圣人無常師---常---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

  9.就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今:用不著、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漢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統稱

  11.今之眾人---眾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數人

  創作背景

  《師說》大約是作者于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時所作。貞元十七年(801),辭退徐州官職,閑居洛陽傳道授徒的作者,經過兩次赴京調選,方于當年十月授予國子監四門博士之職。此時的作者決心借助國子監這個平臺來振興儒教、改革文壇,以實現其報國之志。但來到國子監上任后,卻發現科場黑暗,朝政的腐敗,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學子對科舉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學業;當時的上層社會,看不起教書之人。在士大夫階層中存在著既不愿求師,又“羞于為師”的觀念,直接影響到國子監的教學和管理。作者對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問撰寫這篇文章,以澄清人們在“求師”和“為師”上的模糊認識。

  賞析

  文中雖也正面論及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為師等問題,但重點是批判當時流行于士大夫階層中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就文章的寫作意圖和主要精神看,這是一篇針對性很強的批駁性論文。

  文章開頭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師道:從師的必要性和從師的標準(以誰為師)。劈頭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作為立論的出發點與依據。從“解惑”(道與業兩方面的疑難)出發,推論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無惑,惑則必從師的道理;從“傳道”出發,推論從師即是學道,因此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一段,層層頂接,邏輯嚴密,概括精煉,一氣呵成,在全文中是一個綱領。這一段的“立”,是為了下文的“破”。一開頭鄭重揭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勢如風雨驟至,先聲奪人。接著,就分三層從不同的側面批判當時士大夫中流行的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先以“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作對比,指出圣與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從師而學;再以士大夫對待自己的孩子跟對待自己在從師而學問題上的相反態度作對比,指出這是“小學而大遺”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恥于相師作對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們所不齒的巫醫、樂師、百工。作者分別用“愚”、“惑”、“可怪”來揭示士大夫恥于從師的風氣的不正常。由于對比的鮮明突出,作者的這種貶抑之辭便顯得恰如其分,具有說服力。

  在批判的基礎上,文章又轉而從正面論述“圣人無常師”,以孔子的言論和實踐,說明師弟關系是相對的,凡是在道與業方面勝過自己或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為師。這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進一步論證,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于師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現象進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繼承久已不傳的“師道”,樂于從師而學。因此這個結尾不妨說是借表彰“行古道”來進一步批判拋棄師道的今之眾人。“古道”與首段“古之學者必有師”正遙相呼應。

  在作者的論說文中,《師說》是屬于文從字順、平易暢達一類的,與《原道》一類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顯然有別。但在平易暢達中仍貫注著一種氣勢。這種氣勢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論本身的說服力和嚴密的邏輯所形成的奪人氣勢。作者對自己的理論主張高度自信,對事理又有透徹的分析,因而在論述中不但步驟嚴密,一氣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關鍵處用極概括而準確的語言將思想的精粹鮮明地表達出來,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給讀者留下強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頂接,論述從師學道的基礎上,結尾處就勢作一總束:“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馬之勢。“圣人無常師”一段,于舉孔子言行為例之后,隨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從“無常師”的現象一下子引出這樣透辟深刻的見解,有一種高瞻遠矚的氣勢。

  其次是硬轉直接,不作任何過渡,形成一種陡直峭絕的文勢。開篇直書“古之學者必有師”,突兀而起,已見出奇;中間批判不良風氣三小段,各以“嗟乎”、“愛其子”、“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發端,段與段問,沒有任何承轉過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這種轉接發端,最為韓愈所長,讀來自覺具有一種雄直峭兀之勢。

  此外,散體中參入對偶與排比句式,使奇偶駢散結合,也有助于加強文章的氣勢。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其郡望在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貞元十九年(803),因言關中旱災,觸怒權臣,被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元年(806)召拜國子博士。元和十二年(817)從裴度討淮西吳元濟有功,升任刑部侍郎元和十四年,上表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后歷任國子祭酒、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大力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主張“以文為詩”,作詩力求新奇,且多議論。《全唐詩》存其詩十卷。有詩文合編《昌黎先生文集》。

  《師說》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復習所學,翻譯課文,熟記重點字詞;

  2.了解韓愈及其寫作背景;

  3.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欣賞韓愈文章的說理藝術,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用討論法、講解法。

  四、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

  1.檢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

  2.請學生快速翻譯課文,發現學生仍沒有掌握的地方,加以強調。

  (二)導入新課

  1.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有關韓愈的介紹,強調他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

  2.介紹韓愈提倡的古文運動,并點明韓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復古代的儒學道統,將改革文風與復興儒學變為相輔相成的運動。在提倡古文時,進一步強調要以文明道。為學習新課,談論“傳道”、“師道”做鋪墊。《師說》里的“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業”指的是儒家經典。

  (三)學習新課

  1.解題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說”是古代以記敘、議論或說明等方式來闡述事理的文體,大多是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有點類似于現代的雜文。

  初中學過周敦頤的《愛蓮說》和韓愈的《馬說》。

  師說,就是談一談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2.介紹寫《師說》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更加了解韓愈及其生活的時代

  古代教育史表明"唐朝尤其是前期"學校教育長足發展"甚至早于西方一千多年設立了實科學校,“被譽為達到了世界上和中國空前的昌盛程度”。安史之亂后官學教育雖有些衰落,但經學、文學大家的私人教學和鄉村私學反而有較大發展,韓愈就曾從獨孤及、梁肅等學者游學,李翱、李漢、皇甫湜、孟郊,張籍等則均師從過韓愈。韓愈的好友柳宗元遭貶柳州,“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可見,當時并不存在一種普遍厭學、“恥師”風氣。《師說》也承認童子“擇師而教之”,“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所謂“恥學于師”究竟針對何人?

  在韓愈的時代,雖然仍有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高門”、“公卿大夫”一類用法,但在韓文中的“士大夫”除了與官位相聯系外,卻更多地與科舉進士背景相關聯。中唐以來,由于科舉取士弊端叢生、得舉者趨利忘道、攀附權貴。我們由此可以判定韓愈所謂“恥學于師”者就是指那些有進士背景的當朝權貴及其子弟。

  眾所周知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儒學的獨尊權威地位屢受佛道沖擊。唐王朝為擴大統治基礎,整合重構意識形態,佛道地位交替提升,儒家道統不斷削弱。唐代官學雖也設有儒家經典課程,但由于“科舉主司褒貶,實在詩賦,務求巧麗”,遂出現“末學之馳騁,儒道之不舉”的“取士之失”致使“生徒不以經學為意”。如此一來,儒學經師地位自然每況愈下。

  此外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壟斷了政治和經濟大權,形成了門閥制度。上層士族子弟憑借其高貴門第就能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到了韓愈所處的時代,這種風氣依然存在。韓愈當時任國子監四門博士,對這種風氣深惡痛絕,于是寫作此文予以抨擊。

  韓愈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習其句讀”的啟蒙老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3.思考并回答三個問題

  (1)這篇課文主要在說什么?

  第一段是文章的主旨段,首先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開門見山指出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接著韓愈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思維框架對這篇文章要說的內容進行更加細致的描述。

  讓學生從第一段找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原句,“是什么”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什么”即“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怎么做”的結論是“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為了得到這一結論,韓愈在之前還進行了說明,即“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最后師生一起歸納概括每一部分說的是什么,之后得出下列總結。

  怎么做:凡有道者皆吾師也從師的標準

  (2)又是怎么說的?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文章的第二、三段,在整體上是正反論證相結合,第二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對比論證,第三段使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

  文章第二段從反面用對比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重要性,開頭首先以“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的感嘆開頭,感嘆從師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造成嚴重的后果——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接著以三個對比來描述現實社會出現的問題。第一個對比——“古”與“今”對比(“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第二個對比——“少”與“長”對比(“愛其子”與“于其身”)第三個對比,“賤”與“貴”對比(“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文章第三段從正面用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的方法說明從師的標準,呼應自己第一段倡導的“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用孔子從師的事例證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正確性。

  (3)在論證過程中,語言上有哪些特色?(這一教學步驟主要是讓學生對重點語句進行分析)。

  A.對偶:“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形式整齊,增強了表現力。

  B.頂針:“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種句式的運用,加強了句子之間的連接,使論述環環相扣,嚴密緊湊。

  C.語氣詞:文章的第二段中用“嗟乎”、“嗚呼”這樣的語氣詞加強感嘆;“其可怪也歟”中的“歟”語氣助詞,表示感嘆。這些語氣詞的使用,加強了語氣,起強調作用。

  《師說》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文中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2、培養學生自瀆注解,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探究,了解作者的觀點,學習文章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說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邏輯層次,以誦讀貫穿整個課堂。

  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2、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在學習《勸學》之后,已經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學習的框架和思路。《師說》的學習,教師旨在積極引導,幫助學生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模式。在自我思考的過程中,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字詞的梳理與課文的背誦。

  2、掌握文章對比論證的說理方法。

  四、教學難點:

  1、品位語言運用上的特點。

  2、把握師道的內涵。

  五、教學方法:

  探究法、誦讀法、講授法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新課導入

  《論語》中有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從師而學應該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唐代大文豪韓愈就以一篇《師說》流傳千古。

  2、新課教學

  (1) 作者介紹(可先由學生談談對韓愈的了解情況,再多媒體課件展示)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為昌黎伯,故又稱韓昌黎。又因死后謚“文”,故稱韓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宋代文學家蘇軾曾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為百世師”,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

  (2)古文運動(多媒體課件展示)

  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韓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韓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師說》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莊嚴宣言。

  (3)寫作背景(多媒體課件展示)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做《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4)解題

  指出“師說”不是“說說老師”,“說”是一種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5)請一位同學朗讀全文,其余同學幫助正音。教師點撥停頓。(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6)文本研讀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可采取多種方式,靈活講解。主要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質疑相結合。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學者所以解惑 從師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吾從而師之 庸 道之所存

  重點拓展:判斷句、所以(所謂)、所、意動用法

  判斷句:

  判斷句:

  1、常見判斷句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者,……也。/……,……也。 /……者,……。 /……者也。/……,……)

  2、用副詞“乃” “即” “非”等幫助表示判斷。

  梁父即項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為”作判斷動詞的,但較為少見。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廣陵》)

  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所

  “所以”是常見的凝固結構,主要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議兵》)

  2、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三國志》)

  3、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所

  1、處所。

  2、代詞。放在動詞前面,組成名詞性詞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3、為……所……,表被動。

  術怒攻布,為布所破。(《三國志》)

  4、表大概的數目。

  父去里所,復還。(《史記·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

  意動用法:

  是指用做謂語的動詞具有“認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這里所謂的“用做謂語的動詞”,專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和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賓語干什么”)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動,使……小。 客觀)

  2、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意動,認為……小。主觀)

  名詞的意動用法:

  A、吾從而師之。(《師說》)

  B、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禮記》)

  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A、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馮諼客孟嘗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理清層次:提出中心論點——師的作用——從師的原因——從師的標準

  集體誦讀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確:本段教師按照層次分別請五位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然后再請這五位同學串起來翻譯。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師道之不傳 而恥學于師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 其皆出于此乎 句讀

  句讀之不知 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其可怪也歟

  重點拓展:賓語前置

  賓語前置:

  賓語通常是放在動詞或介詞之后。有時候,為了強調賓語,而把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這就叫“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

  (1)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2)大王來何操?(司馬遷 《史記·鴻門宴》)

  B、否定句中

  (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C、用“之”“是”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

  (1)句讀之不知(韓愈 《師說》)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左傳·宣公十五年》)

  理清層次:師道之不傳(分論點)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于其子—于其身(對比論證)

  巫醫樂師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結果)

  集體誦讀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孔子師郯子 術業有專攻

  理清層次:圣人無常師(分論點)

  孔子從師—事例論證

  孔子曰—引用論證

  集體誦讀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確:本段由一個學生來翻譯,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決。

  需落實的字詞(學生能點出即可,教師適當點撥):六藝經傳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層次:贈李蟠(寫作原因)

  集體誦讀全文

  給學生5分鐘提問。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詞,需要大家課后去鞏固。韓愈的《師說》是一篇兼具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議論文帶表作。無論在論說和語言上都具有其獨特的方法,需要我們反復誦讀,仔細品味。

  課后作業:

  1、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誦讀全文。

  2、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名作動、形作名、意動), “其、而、之”等虛詞以及判斷句、被動句和賓語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樣論述中心的。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背誦(先全班背誦,再請三名同學分別背誦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進新課

  韓愈的《師說》之所以能流傳千古,顯然有其獨到之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說服力。從上一節課的學習中,我們也已經知道,《師說》主要論述的是師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師重道的不良風尚。整篇文章從立論到論證到結論,環環緊扣,有的放矢,理論聯系實際。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下韓愈是怎樣論述“古之學者必有師”這個中心的。

  (1) 分析第一段

  明確:本段從理論上闡明師道的重要性,從教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從師的標準幾個角度來加以闡明,并以此作為全文的基本論題。

  (2) 分析第二段

  1、說說這一段與第一段是怎樣聯系的?

  明確:該段一開始就掀起一道波瀾,本段以第一段為立論根據,批判當時士大夫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通過針砭時弊,又從反面論證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觀點,說明從師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對比論證)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已,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第二層:針砭時弊,三方面對比,剖析“不從師”的癥結。作者用三層筆墨,一層深一層地揭露和批判當時人們對待師道的錯誤態度。這三層文字作者抓住內在的本質聯系,步步展開,有理論有事實有分析。文章如剝筍,一層接一層越剝越深,越說越透。

  (3) 分析第三段

  明確:這是從正面論證,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用孔子的言和行來進行事例論證。

  (4) 分析第四段

  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明確: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贊揚李蟠倡導從師。“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照應以上論點。點明了寫本文的原因。

  (5) 小結論說文的寫作方法(本文的借鑒之處)

  說理不僅要從正面說,也要從反面說;說理文總要靠對比;運用整齊和對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韓愈的《師說》鋒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論有證,篇幅短小而精悍,實為上乘之作。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語言上的潤色。

  明確:本文語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結合。

  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亦遠也,而恥學于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個意思,多種句式。

  第2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頂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后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鑒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可由學生討論)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為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后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偏見。

  (8)補充閱讀

  學記三則①(其一) 《禮記》

  雖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雖有至道④,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強⑦也。故曰:教學相長⑧也。

  注釋:

  ①節選自《禮記·學記》。《禮記》主要記錄秦漢以前儒家關于禮(包括典章、制度、儀節等)方面的言論,傳說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傳、三傳弟子記錄,后由西漢戴圣編輯成書。《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關于古代教育的論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魚、熟肉之類。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來要求自己。

  ⑦〔自強〕自己不倦地鉆研。

  ⑧〔教學相長(zhǎng)〕教和學互相促進。指通過教學,學生得到進步,教師自己也得到提高。長,增長。

  (9)小結全文:

  韓愈的《師說》立論鮮明,中心明確,全文以“學必有師”為中心論點。文章出言破題,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引用論證等闡明中心。思路開闊,思想深刻,富有氣勢,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作為現代人,我們依然可從中獲取新知與感悟。

  板書設計

  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無長無少

  師道之不傳 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師之所存

  圣人無常師 孔子言和行

  贈李蟠

  (9)課后作業及補充資料

  (10)教學反思

  《師說》這一篇古文備課良久。在實習指導老師徐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本人也試著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將時間留給學生,努力展開多重對話,有意識地培養高一學生學習淺易文言文的興趣與習慣。

  本次教學也突出了幾個語言知識點,著重引導學生如何積累。在判斷句、賓語前置、被動句以及“所以”“所”等點上,教師花費了較多時間。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此外針對古文的背誦,教師從結構分析著手,進行了指導。學生對此反應良好。

  當然由于自身初為人師,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與優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從而有效地去處理教學過程中的講解;如何在與個別學生的交流中顧及到其他學生;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如何使自己的發音足夠的響亮

  《師說》說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的第21課《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及其分析。

  《師說》是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論說文。文中韓愈批評了“恥學于師”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為師。表現了他不顧流俗,銳意改革世風的進取精神。現依據教學大綱、考綱、教材、學情對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的制定及教學程序的設計等方面作如下說明。

  一、說大綱、考綱、教材和學情

  (一)關于大綱

  《語文教學大綱》對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2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的用法;學習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

  (二)關于考綱

  據《大綱》要求,高考《考試說明》對古文閱讀作了三個遞進層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層級B級):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綜合(能力層級C級):篩選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③鑒賞評價(能力層級E級):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關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四)關于學情

  高一(9)、(10)兩班均為實驗班,語文基礎較扎實。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閱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學法、教法和教學程序確定如下。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①掌握、積累實詞“師”“傳”“從”“道”、虛詞“之”“其”“而”“乎”“所以”的意義和用法。(重點)

  ②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有感情地、用多種語氣朗讀課文,達到熟讀成誦。(難點)

  ②培養學生自讀注釋、疏通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重點)

  (三)德育目標

  ①培養學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戰的精神和勇氣。

  ②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法

  ①誦讀法

  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范讀、多讀尤為重要。

  ②圈點法

  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于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注。

  ③提問法

  這是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解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質疑。

  ④練習法

  這是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的有效方法,關鍵在一個“精”字。“練”不求“多”,,應求“精”,要用最少的練習鞏固學生的知識,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我設計了一套課堂鞏固練習,重點鞏固課文重要詞語,當堂“消化”。

  (三)教法

  ①點撥法

  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歸納法

  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于記憶,又便于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精練鞏固知識,強化記憶。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理清思路,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歸納實、虛詞,分析論證結構。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及解題(2分鐘)

  學生齊讀注釋①;補充作者相關內容及文學常識(屏幕展示)

  2、整體把握(共21分鐘)

  ①教師配樂示范朗誦(4分鐘)

  ②難讀、異讀字讀音點撥指正(屏幕展示)(1分鐘)

  ③教師誦讀指導(2分鐘)

  ④學生自由朗讀(4分鐘)

  ⑤個別學生示范朗讀(4分鐘)

  ⑥齊讀(4分鐘)

  ⑦理清全文思路(板書)(2分鐘)

  3、著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鐘)

  ①一學生示范朗讀,其余學生看注釋疏通文意(2分鐘)

  ②學生質疑,教師點拔,師生互動(6分鐘)

  ③師生歸納重點詞語、句式(3分鐘)

  ④學生試背誦第一段(2分鐘)

  4、課內鞏固練習(共4分鐘)

  出題(屏幕展示)

  5、布置作業

  五、說板書

  板書是一堂課的精華所在。我設計的板書如下:

  師說韓愈

  為師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必要:“不從師,惑終不解”

  擇師標準:“無貴賤、無長少,道所存,師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眾人

  二段對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

  醫、師、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師生,師道關系

  四段:寫作緣由

【《師說》原文及其譯文】相關文章:

《師說》的原文及譯文07-20

師說原文及譯文09-24

師說的原文及譯文09-27

師說的原文和譯文09-24

師說原文和譯文06-12

《Requiescat》原文及其譯文09-24

《Terror》原文及其譯文09-24

《師說》原文以及譯文賞析06-15

《師說》韓愈原文和譯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