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荊溪集》的原文及注釋
予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后山(北宋著名詩人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于唐人。學之愈力,作之愈寡。嘗與林謙之屢嘆之,謙之云:“擇之之精①,得之之艱,又欲作之之不寡乎?”予喟曰:“詩人蓋異病而同源也,獨予乎哉!”故自淳熙丁酉(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之春,上塈壬午(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止有詩五百八十二首,其寡蓋如此。
其夏之官荊溪,既抵官下,閱訟牒,理邦賦,惟朱墨之為親,詩意時往日來于予懷,欲作未暇也。戊戌三朝,時節賜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詩,忽若有窹,于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后欣如也。試令兒輩操筆,予口占數首,則瀏瀏焉無復前日之軋軋矣。自此,每過午,吏散庭空,即攜一便面(古代用以遮面的扇狀物),步后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予詩材,蓋麾之不去,前者未讎,而后者已迫,渙然未覺作詩之難也。蓋詩人之病去體將有日矣方是時不惟未覺作詩之難亦未覺作州之難也。
明年二月晦,代者至,予合符而去,試匯其稿,凡十又四月,而得詩四百九十二首。予亦未敢出已示人也。今年備官宮府掾,故人鐘君將之自淮水移書于予曰:“荊溪比易守,前日作州之無難者,今難十倍不啻!子荊溪之詩,未可以出歟?”予一笑,抄以寄之云。
淳熙丁未(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廬陵楊萬里廷秀序。
【注釋】①指從眾多流派中選擇某一家或幾家做學習對象,又單單學習所選對象特別擅長的一體來學習模仿。
譯文:
我的詩,起初學習江西諸君子,以后又向后山居士陳師道學習五言律詩,再以后又向半山老人王安石學習七言絕句,最后才向晚唐詩人學習絕句。學得越賣力,做的詩越少。我曾經與林謙之在一起多次為之感嘆,林謙之說:“從眾多流派中選擇某一家或幾家做學習對象,又單單學習所選對象特別擅長的一體來學習模仿,要從中有所收獲是很難的,想要創作的詩歌不少,可以嗎?”我長嘆道:“詩人大概缺點(不足)不同但根源卻是一樣的,難道只有我是這樣嗎?”所以自從淳熙四年春天一直向前追溯到紹興三十二年,其間創作的詩只有五百八十二首,數量之少原來如此。
這年夏天到荊溪為官,上任之后,讀訴狀,理財政,只知道親近公文,往常時有詩意來到心中,想寫下來卻沒有時間。戊戌年正月初一,是朝廷規定的節假日,少有公事,這天就寫一些詩,忽然間若有所悟,于是告別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等人的風格,這些都不學,之后卻覺得很高興。試著讓兒輩拿起筆來記錄,我隨口念了幾首,覺得文思順暢不再有以前的艱難。從此之后,每天一過晌午,官吏散去,庭院空闊,我就攜帶一個遮臉的面具,步入后花園,登上古城墻,采摘杞子菊花,攀折花草樹木,大自然的一切景象全都來獻給我,成為我作詩的材料,揮之不去,前面的還沒寫完,后面的已到了眼前。原先所有的疑慮完全消除,不再覺得作詩艱難了。大概詩人的毛病離開我已經有些日子了。這個時候,我不只不覺得作詩的困難,也不覺得做州官的艱難。
第二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接替我的官員到了,我辦好交接手續離開,整理在這里寫的詩稿,總共是四個月的時間,寫的詩卻有四百九十二首。我也不敢拿出來給人看。今年擔任公府掾,老朋友鐘將之從淮水寫信給我說:“荊溪最近換了太守,你以前覺得做州官不難,現在比以前難了十倍還不止。你在荊溪寫的詩,是否可以拿出來看看呢?”我笑了笑,抄了一些寄給她。
淳熙十四年,廬陵楊萬里作此序。
【《荊溪集》的原文及注釋】相關文章:
梅花引·荊溪阻雪原文及賞析02-26
柳宗元《溪居》譯文及注釋05-17
《香奩集》原文注釋及評析10-21
蘭亭集序 原文及注釋05-15
蘭亭集序原文及注釋06-03
蘭亭集序原文注釋06-03
《蘭亭集序》原文及注釋08-16
《蘭亭集序》原文 注釋06-19
《仙人》的原文及注釋02-10
廬山原文注釋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