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可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解題指導和解題思路。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人。美姿容,善談論,博涉文史,以儒雅標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雖儋石無儲,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謹,及其執喪,哀毀過禮。與太常韓康伯鄰居,康伯母,賢明婦人也,每聞隱之哭聲,輟餐投箸,為之悲泣。既而謂康伯曰:“汝若居銓衡,當舉如此輩人!奔翱挡疄槔舨可袝[之遂階清級,累遷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負薪。遷左衛將軍,雖居清顯,祿賜皆班親族,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貧庶。
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黷貨。朝廷欲革嶺南之弊,以隱之為廣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門,有水曰貪泉,飲者懷無厭之欲。隱之既至,語其親人曰:“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蹦酥寥,酌而飲之,因賦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奔霸谥,清操逾厲,常食不過菜及干魚而已,帷帳器服皆付外庫,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
及盧循寇南海,為循所得。劉裕與循書,令遣隱之還,久方得反。歸舟之日,裝無余資。及至,數畝小宅,籬垣仄陋,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劉裕賜車牛,更為起宅,固辭。后遷中領軍,清儉不革,每月初得祿,裁留身糧,其余悉分賑親族,家人績紡以供朝夕。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
義熙八年,請老致事,九年,卒。隱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致事及于身沒,常蒙優賜顯贈,廉士以為榮。子延之復厲清操,延之弟及子為郡縣者,常以廉慎為門法,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
閱讀題:
8.對下列句子中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郡清儉,妻自負薪薪:柴草
B.一篋之寶,可資數世資:積蓄
C.及盧循寇南海,為循所得寇:進攻
D.后遷中領軍,清儉不革革:改變
9.下列各組句子中,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①廣州包帶山海,珍異所出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①飲者懷無厭之欲②永州之野產異蛇
C.①乃披絮,勤苦同于貧庶②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①輟餐投箸,為之悲②吾屬今為之虜矣
10.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吳隱之清儉操守的一組是
、俚撡n皆班親族②冬月無被,嘗浣衣,乃披絮
、墼綆X喪清,吾知之矣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
⑤時人頗謂其矯,然亦始終不易⑥內外茅屋六間,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吳隱之年少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事奉母親孝順謹慎,母親去世時,哀傷過度,使吏部尚書韓康伯之母大受感動,告誡康伯要提拔他。
B.吳隱之為官之后,做廣州刺史,在途經貪泉時,傳說人只要一喝,就會有無盡的貪欲。吳隱之到達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試試能否改變自己。
C.盧循侵犯南海時,吳隱之被捉,經劉裕交涉后才得以返還。回來后,居處極為簡陋,但他仍然堅決謝絕了劉裕的賞賜以及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吳隱之這種始終不渝的清儉操守,屢次受到褒獎贊譽以及優厚賞賜,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繼承了他的良好遺風,把廉潔謹慎奉為家法。
12.把上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越嶺喪清,吾知之矣。(3分)
(2)時有困絕,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3分)
(3)雖才學不逮隱之,而孝悌潔敬猶為不替。(2分)
參考答案:
8.B這里的“資”應是“資助”“供給”之意。
9.D(兩個“為”均為介詞,①是“替”,②是“被”。A項,兩個“所”均是所字結構表“……的地方”。B項,兩個“之”是結構助詞,譯為“的”。C項的兩個“乃”應解為“竟”,“竟然”。)
10.C(能夠說明吳隱之清儉操守的,應為①②③⑥,故選C。④項是吳隱之詩中古人對貪泉看法的陳述,后兩句才表達了吳隱之的心聲。⑤項是時人對吳隱之的看法,認為他“矯”,可他始終不改其“矯”。①從“班”字入手可較容易理解。“班”字從造字法上看,形旁為“刀”,義為“分給”,將俸祿和賞賜分給親族,自己只能過儉樸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個官員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儉樸的了。③是吳隱之為廣州刺史去革除嶺南刺史黷貨之弊途中遇到貪泉后對親人所說的一番話。這番話是將貪泉與越嶺(嶺南)的貪污的腐敗的官吏聯系在一起的,他說他明白了“越嶺”官員喪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他用這句話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11.B(B項中的喝貪泉,“試試能否改變自己”與原文不符,原文是作詩表示不改變節操的決心。)
12.①不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
②經常有困難缺乏的情況,有時兩天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舊不堪,妻子兒女一點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祿。
、垭m然他們的才學比不上吳隱之,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的作風還是沒有改變。
譯文:
吳隱之,字處默,是濮陽鄄城人。吳隱之容貌很美,善于談論,廣泛涉獵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時就孤高獨立,操守清廉,雖然家中一無積蓄,但絕不拿取不合道義而來的東西。他事奉母親孝順謹慎,到他為母親守喪時,哀傷的表現超過禮制的規定。吳隱之與太常韓康伯是鄰居,韓康伯的母親是一位賢良聰明的婦人。她每次聽到吳隱之的哭聲,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飯,為之悲痛流淚。后來,她對韓康怕說:“你如果掌管國家官吏的任用權,應當推舉象這樣的人!钡巾n康伯擔任吏部尚書時,吳隱之遂被任用為清官,累官做到晉陵太守。吳隱之在郡清廉儉樸,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調任左衛將軍。他清廉,雖有高官顯職,但俸祿賞賜都分給自己的親戚及族人,冬天沒有被子。他曾洗衣時,沒有替換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與貧寒的庶民一樣。
廣州地區倚山靠海,是出產奇珍異寶的地方,一個小箱所裝的珍寶,可供人生活數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貪贓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嶺以南的弊病,叫吳隱之為廣州刺史。離廣州治所二十里處的地名叫石門,有一道泉水,被稱為貪泉,傳說人只要一喝,就會有無盡的貪欲。吳隱之到達這里,對他周圍的親信說:“不看到可產生貪欲的東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亂,越過五嶺就喪失清白的原因,我現在知道了!庇谑撬麃淼饺,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詩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彼趶V州,清廉的節操更加突出,經常吃的不過是蔬菜和干魚,帷帳、用具與衣服等都交付外庫,當時有許多人認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卻始終如一。
到盧循進攻南海,吳隱之被盧循所俘獲。劉裕給盧循寫信,命令他讓吳隱之返回京城,過了許久盧循才同意吳隱之還京。吳隱之乘船返回時,沒有裝載多余的東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數畝地的小宅院,籬笆與院墻又矮又窄,內外共有六間茅屋,連妻子兒女都住得很擠。劉裕賜給吳隱之車牛,又為他修造住宅,他堅決推辭。后來他被調任中領軍,但清廉儉樸之風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祿,只留下自己的口糧,其余都分別賑濟親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紡織以供家用。經常有困難缺乏的情況,有時兩天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舊不堪,妻子兒女一點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祿。
晉安帝義熙八年,吳隱之以年老請求退休,九年,吳隱之去世。吳隱之操守清廉,始終不渝,屢次受到朝廷褒獎,在他退休及去世時,常受到優厚的嘗賜,并贈予顯要的官職,廉潔的士大夫們皆以此為榮。他的兒子吳延之又堅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擔任郡、縣長官的兒子,常以廉潔謹慎作為家門傳統,雖然他們的才學比不上吳隱之,但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廉潔奉公的作風還是沒有改變。
典故:
說到東晉的吳隱之,人們很自然會想起他做廣州刺史時飲貪泉而不貪的趣聞,而他做秘書時賣狗嫁女的逸事,卻少有人知道。
吳隱之在做廣州刺史之前,曾做過多年秘書。他先是為桓溫所知賞,拜奉朝請、尚書郎;接著被謝石點名要過去做主簿;再后來是入朝做中書侍郎。與尚書郎、主簿一樣,中書侍郎也是秘書性職務。吳隱之賣狗嫁女,就發生在他做謝石主簿的時候。
謝石是東晉著名人物,淝水之戰的晉軍司令便是他。這一仗足以使他名垂青史。謝石對吳隱之的生活很關心。吳隱之的女兒要出嫁,謝石知道他家窮,“遣女必當率薄”,便吩咐手下人帶著辦喜事所需的各種物品去幫忙操辦。到了吳隱之家,只見冷冷靜靜,毫無辦喜事的氣氛,唯見婢女牽了一只狗要去市上賣。原來吳隱之要靠賣狗的錢來做女兒的嫁資!
相關介紹:
吳隱之:雖家境貧寒,但志存高遠。他飽覽詩書,以儒雅顯于世。即使每天喝粥,也不受外來之財,母親去世時,他悲痛萬分,每天早晨都以淚洗面,行人皆為之動容。當時韓康伯是他的鄰居,韓康伯之母常對康伯說:“你若是當了官,就應當推薦像他那樣的!
后來,韓康伯成了吏部尚書,便推薦吳隱之為輔國功曹。當時兄坦之為袁真功曹,袁真被桓溫打敗,坦之被俘即將殺頭。隱之拜見桓溫,請以身贖兄,溫認為隱之是難得的忠義之士,放坦之,奏拜隱之為奉朝請、尚書郎。女兒出嫁,謝石派人前來幫忙,但隱之賓客一個不請,嫁妝一件未置,但見丫環牽著狗到大街去賣。后調任晉陵太守,妻子仍負柴做飯,孝武帝很器重他,任為御史中丞、左衛將軍。后歷任中書侍郎、國子博士、太子右衛卒、領著作郎、右衛將軍等職。
【吳隱之字處默濮陽鄄城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相關文章:
《晉書吳隱之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1-24
《楊嗣昌》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11-01
羅隱《蜂》的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7-05
吳敏樹《說釣》閱讀答案及譯文09-14
杜甫《又呈吳郎》閱讀答案及賞析07-05
羅隱籌筆驛閱讀答案及賞析07-07
《江淮之蜂蟹》閱讀答案及譯文10-26
王藍田性急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12-07
《后漢書》閱讀答案及譯文賞析10-18
《錦瑟》的閱讀答案附譯文及賞析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