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

時間:2024-02-01 16:40:32 許清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于貞觀十一年,勸諫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歡迎大家參考。

  原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譯文:

  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底穩固;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河水流得遠,根底不穩固卻要求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最愚昧無知,(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象陛下這樣)明智的人呢?國君主持著國家的重任,在天地間占有重大的地位,應推崇追求最高峻的皇權,永遠保持無止境的美善,如不考慮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除奢侈而行節儉,道德達不到更高的境界,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這也是砍斷樹根而想要樹木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所有的帝王,承擔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無不是在深深的憂慮中就治道顯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善終的卻很少。難道是奪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難了嗎?當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患之中,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臣民;得志以后就放縱自己的感情輕視別人。竭盡誠心,就能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合,輕視別人,就會使親骨肉變成陌生人。雖然用嚴酷的刑罰來監督他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他們,(他們)最終茍且以求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順而在心里卻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們象水一樣),水能負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該深切警惕的事。

  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難道能不加重視嗎?統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宮室土木,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想到君位高而且險,就要謙虛謹慎,自我約束;擔心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容納千百條河流;喜愛游樂打獵,就要想到從三面驅趕,留一面;擔心自己意志松懈時,就要想到做事自始至終都要謹慎;害怕自己受蒙蔽,就要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擔心說壞話的人,就想到要端正自己的品德來斥退邪惡小人;施加恩澤,就要考慮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前面地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品德。選拔賢能的人而任用他們,挑選好的建議而采納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會竭盡他們的力量,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獻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著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會沒有多少煩擾的事,(皇上)就可以盡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樣的長壽,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說,百姓就可得到教化。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勞損自己的耳目,毀壞無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

  《諫太宗十思疏》注釋

  1.長(zhǎng):生長。這里指長得好。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吳,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沖,謙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盤游:打獵取樂。

  30.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弘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舊唐書》曾贊揚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后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諫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并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

  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發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戒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處置謹慎,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放低身段,多聽取臣下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自己有傾向直臣,罷黜小人;“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從用人,納諫,賞罰,多方來講、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治著想,使唐太宗樂于接受。

  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欲望以品德修養,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

  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游”“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

  《諫太宗十思疏》創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慎,被太宗書于屏風之上。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現象

  一、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嚇。

  簡能而任之:“簡”同“揀”,選拔

  二、古今異義

  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古義,樹木的根。今義,指事物的本質。

  ②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縱情

  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③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虛心

  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④承天景命

  古義:大。今義:景色。

  ⑤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骨肉:古義:指父母兄弟子女。今義:親生骨肉

  ⑥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古義:以(之)為;把......當作。今義:認為。

  三、詞類活用

  ①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內心。

  ②名詞作動詞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君:做君主,統治。

  ③形容詞用作名詞

  人君當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權。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懼讒邪 邪:邪惡的小人。

  擇善而從之 善:好的意見。

  則思正身以黜惡 惡:奸惡的小人。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環境。危:危險的可能。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

  智者盡其謀 盡:用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 遠:遠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 長:遠長。

  能克終者蓋寡 終:堅持到底。

  ⑤形容詞使動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寧。

  正身以黜惡 正:使……端正。

  思虛心以納下 虛:使……謙虛。

  宏茲九德 宏:使……光大。

  何必勞神苦思 勞:使……勞累。

  ⑥動詞用作名詞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⑦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憂:以……為憂,擔心。

  四、重要虛詞

  之: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結構助詞,的。

  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代詞,指代天下。

  以:

  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

  ②雖董之以嚴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來,表目的的連詞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連詞,表轉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修飾。

  ④子產而死,誰其嗣之:連詞,表假設。

  五、重點實詞

  蓋:

  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為。

  雖:

  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

  ②雖董之以嚴刑:即使。

  誠:

  ①必竭誠以待下:誠心。

  ②誠能見可欲:如果。

  下:

  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臣下的意見。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地位低下的人。

  當:

  ①盛夏之時,當風而立: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àng車:當作。

  安:

  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境。

  ⑥則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寧。

  信:

  ①信者效其忠:誠實。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

  ④不求聞達與諸侯:追求。

  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治。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哉:

  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表反問語氣,呢

  所:

  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所”加動詞的固定結構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

  克:

  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②然操雖能克紹:戰勝。

  ③公乃與克日會戰:約定。

  ④克己復禮為仁:約束。

  終:

  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

  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六、句法

  1、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介賓短語后置

  2、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省略句

  3、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豈……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譯為“難道……嗎?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判斷句

  《諫太宗十思疏》寫作特點

  一、類比入手,親切生動

  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些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所接受。同時,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安”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個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做“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鮮明地表露出來了。

  二、駢散結合,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來寫,這篇奏疏雖然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三、正反論述,務盡其旨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剖析,使說理更透徹。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浚源”,再從反面論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于“殷憂”“竭誠”與“得志”“傲物”的反復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了這一特點。

  四、比喻排比、生動有力

  文章以淺顯的比喻襯出中心論題,比喻作為一種推理手段,起到生動、直觀的效果;全文的論述多用排比句式,鋪排羅列,勾連而下、氣勢不凡,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1.作者、寫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著名政治家。隋末為避亂而出家做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義軍。李密失敗,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時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其人有膽量,敢直諫,所言多被太宗采納,助成貞觀之治。后代一些諍臣都以他為楷模,亦澤被后世。 著作有《魏鄭公詩集》《魏鄭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②寫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寫的。唐初隨著天下安定,太宗有驕奢之意。疏中講了帝王應采取的統治天下的方法,含勸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亦屬可取事理。后來唐太宗曾賜手詔,褒獎魏征,并說:得公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納諫等策略被采納,為成就貞觀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課文內容簡講

  第一段:提出觀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并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運用比喻推理的方法。從正反兩方面論述。

  第二段: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條勸戒,正面論述十思的好處。

  3.寫作特點

  ①正反論述,說理透徹。

  對同一個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論述,如第一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對十思的正反論述。

  ②比喻論述,生動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駢散結合,語言華美流暢。

  多用駢偶句式,但又不受駢體束縛,夾以散句,既整齊華美,又自然流暢。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了解本文先設喻明理,然后據事發揮,最后引發出主題的論證思路。

  2.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的方法。

  3.掌握文中實詞、虛詞和語言現象、句式特點。

  4.認識“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在當時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鑒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作者的論證思路和理論結構。

  教學難點:

  1.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

  2.“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智與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傳。但是唐代卻有一位著名的諫官,有膽有識,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處“貞觀之治”時期,天下大治,而他卻提出居安思危,足見其戰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親寫碑文,并對侍臣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魏征歿,吾失一鏡矣。”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

  二、解題:

  本文選自《舊唐書?魏征傳》。諫,下級對上級的直言規勸。疏,奏章,封建時代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

  三、閱讀課文。

  1.學生試讀課文,邊讀邊正音。陌生的字詞邊讀邊看注解或查閱古漢語字典。

  2.教師提名學生朗讀。

  四、疏通字詞。

  1.通讀全文,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以下字詞。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 ②德義:德政與信義。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勝: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憂:大憂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責。

  ⑨茍免:茍且免罪。 ⑩宜:應當。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立調養。

  ⑿簡能:選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義。

  3.教師答疑。

  五、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二-五。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1.訂正練習二-五。

  2.難句的翻譯。

  教師可選擇一些難句讓學生翻譯。

  二、分析課文。

  1.第1段

  請一名學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教師引導補充。

  教師小結:第1段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上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論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提出這一點,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尖銳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覺。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點,“十思”即十條建議。可以概括為“五戒”:“見可欲”、“將有作”指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用知足來警戒自己,將要大興土木時,就想到適可而止,這是戒奢侈;“念高危”、“懼滿溢”兩條指考慮到身居高位,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的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胸襟寬廣像能容納滔滔江水的大海,這是戒驕傲;“樂盤游”、“憂懈怠”指外出游獵要網開一面,適度而行,擔心做事懈怠,就要時時想著善始善終,這是戒放縱;“慮壅蔽”、“懼讒邪”指虛心容納下邊的意見,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這是戒小人;“思所加”、“罰所及”指不要因個人的情緒變化而謬加獎賞或濫施刑罰,這是戒賞罰不公。

  總結“十思”,發揚“九德”,選拔人才,文武并用,則人君就不必勞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體會本文語言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唐太宗曾說:“朕每臨朝未嘗不三思,恐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為戒,不敢過分使用民力,能夠節制利欲,分明賞罰,善于納諫,到了貞觀中期,生產有了較大發展,人民生活逐漸富裕,社會日漸安定。在此情況下,唐太宗漸漸放松了警惕,大興土木,多次巡游、打獵。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發現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問題,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十思”,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也有借鑒意義。

  三、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

  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擔揭示正意。

  2.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四、教師總結,課堂答疑。

  五、學生誦讀,體會。

  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中心論點)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體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二、寫作特點

  1.論證方法。

  2.語言特點:駢散結合。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反思

  首先承接上一節課的分配任務,請同學自主翻譯第二段,并總結出第二段的大概內容。

  緊接著給了學生10分鐘的時間,學生結合《創新課堂》完成第三段的翻譯,并找出重點字詞。

  10分鐘之后,叫同學上臺講述理解或提出疑難,同學補充糾正,老師點名重點和易錯點。

  最后,全體同學一起總結“十思”內容。

  這樣一堂課下來,效果非常差,原因我總結了一下,有如下三點:

  一、因課前沒有沒有充分備課,導致對課堂的掌控不夠,使得學習內容僵硬,學生處于思想疲勞狀態,課堂積極性不高,氣氛沉悶。

  二、課堂猶如一面鏡子,你哭他也哭,你憂郁他也會跟著憂郁,教師不首先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課堂,必然不會將學生引領到課堂高潮,,課堂失敗也是必然。

  三、對高效課堂的基本流程,理解和運用的也不夠熟練深入,所以在課堂中出現了課堂基本環節的丟失,比如課前的導入環節、課堂疑難探究環節、課堂反思環節。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沒有積極做好個備工作,沒有認真思考高效課堂的環節,上課熱情度不夠,導致課堂的失敗,在今后教學中一定要,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能力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題。

  長安完盛之時,有一道術人,稱得丹砂之妙,顏為弱冠,自言三百余歲。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輸貨求丹,橫經請益(橫經,橫陳經書。請益,指請教)者,門如市肆。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飲啜方酣,有閽者報曰:郎君從莊上來,欲參覲。道士作色叱之。坐客聞之,或曰:賢郎遠來,何妨一見?道士顰蹙移時,乃曰:但令入來。俄見一老叟,鬢發如銀,昏耄傴僂,趨前而拜。拜訖,叱入中門,徐謂坐客曰:小兒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歲,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間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乃云:傴僂者即其父也。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王仁裕《玉堂閑話》)

  1.下列句中紅色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稱得丹砂之妙 稱:聲稱。

  B.時有朝士數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為神。

  D.后有人私詰道者親知 詰:審問。

  2.對下列句中紅色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顏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B.至于輸貨求丹

  輸貨:運送財物。

  C.欲參覲

  參覲:拜見。

  D.道士顰蹙

  顰蹙:皺眉著急。

  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正確意思是

  3.①門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B.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變了臉色呵斥他

  C.①門前像市場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D.①門前像市中店鋪一樣 ②做出樣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來 ②昏耄傴僂 ( )

  A.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年老糊涂而駝背

  B.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年老糊涂而駝背

  C.①只是讓他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D.①但是命令進來 ②頭昏年老而駝背

  5.好道術者受其誑惑,如斯嬰孩矣。( )

  A.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了。

  B.喜歡道術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C.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這種小孩子一樣子。

  D.喜歡道術的人受到他欺騙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樣了。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道士面容顯得很年輕,自言三百余歲,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財物來求他那可長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請教。

  B.幾個朝士到道士住宅時,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守門人報說道士之子求見,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勸說他才答應一見。

  C.一白發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門。道士后對坐客說,這是他的小兒,因不服丹藥才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當成神了。后來有人私下問道士的親朋,才知道那個駝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親。

  附參考答案、簡析及譯文

  1.D(詰:詢問。)

  2.D(顰蹙:皺眉頭。)

  3.A(肆:店鋪。作色:做出樣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誑惑:欺騙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飲酒、喝茶正酣,誤;應該是道士和幾個朝士飲酒、喝茶。)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翻譯】相關文章: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譯文08-28

諫太宗十思疏翻譯原文07-1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譯06-0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10-23

《諫太宗十思疏》的原文及翻譯04-08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譯09-25

《諫太宗十思疏》的原文和譯文07-26

諫太宗十思疏的原文注釋及譯文09-26

諫太宗十思疏原文閱讀及譯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