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鄧艾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①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年十二,隨母至潁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土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后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為稻田守叢草吏。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后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
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維退,淮因西擊羌。艾曰:“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艾謂諸將曰:“維必自東襲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
景元四年秋,詔諸軍征蜀。維還守劍閣。鐘會攻維未能克。艾上言:“今賊摧折,宜遂乘之,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赴涪,則會方軌②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軍志有之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余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蜀衛將軍諸葛瞻自涪還綿竹,列陳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馬師纂等出其左。忠、纂戰不利,并退還,曰:“賊未可擊。”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將斬之。忠、纂馳還更戰,大破之,斬瞻及尚書張遵等首,進軍到雒。劉禪遣使奉皇帝璽綬,為箋詣艾請降。
艾至成都,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選自《三國志·鄧艾傳》)
[注]①太祖:魏武帝曹操。②方軌:大路。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辟之為掾 辟:調職
B.宜遂乘之 乘:趁機
C.則應涪之兵寡矣 應:呼應
D.并退還 并:一塊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能夠表現鄧艾有智慧的一組是(3分)
①賊去未遠,或能復還 ②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③艾即夜潛軍徑到 ④今賊摧折,宜遂乘之
⑤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⑥乃叱忠、纂等,將斬之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有錯誤的一項是(3分)
A.鄧艾出身貧寒,從小失去父親,還有口吃的毛病,但是他志存高遠,讀陳寔碑文而
自定名字;胸懷大志,見到高山大河,常常指點規劃建立軍營的地點。
B.鄧艾跟隨征西將軍郭淮迎擊蜀國大將姜維部隊,擊退姜維后,在郭淮向西進攻的時
候,他認為應該分兵防備不測,隨后他又識破了姜維的聲東擊西之計。
C.各路大軍對西蜀發動攻擊。姜維在劍閣阻止了鐘會前進的步伐。這時鄧艾獻上奇襲
蜀國腹地的大膽計劃,避實就虛,以繞過姜維主力,讓姜維大軍腹背受敵。
D.鄧艾率軍從陰平進攻,他擊敗了馬邈和諸葛瞻后,到達雒城,迫使后主劉禪遣使請
降。可貴的是,進駐成都后,鄧艾嚴控部下,對官民進行安撫,受到稱贊。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5分)
(2)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5分)
參考答案
4. D(A征召。B追擊。C救援)
5. A(②主語不是鄧艾。⑥是表現鄧艾憤怒)
6. D(馬邈投降,不是被擊敗的)
7. (1)敵兵撤退(離開)得不遠,也許還會返回來,應當把各軍分開防守來預防意外 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郭淮)就留下鄧艾在白水以北駐兵防守。(5分,劃線處每 處1分,意思對1分)
(2)沒有發生搶劫掠奪的事。安撫收納投降歸附的人員,讓他們都回復舊業。蜀國 人都稱贊鄧艾。(5分,劃線處每處1分,意思對1分)
參考譯文
鄧艾,字士載。從小就失去父親。魏太祖曹操攻破荊州后,他也遷移到汝南,為當地農民放牛。十二歲那年,鄧艾隨著母親來到潁川,讀到故太丘長陳寔的碑文,寫道:“做的文章成為世人所推崇的典范,做人的準則為士大夫所效法。”鄧艾于是自己取名叫“范”,字士則。他的宗族親戚中已有叫此名字的,所以他又改掉這個名字。后來任都尉學士,因為有口吃的毛病,不適宜做文書,于是為稻田守叢草吏。每當他看到高山大湖,就指手劃腳,認為軍營該安在何處等,別人常常嘲笑他。后來任典農綱紀、上計吏。于是出使朝廷,見到太尉司馬懿。司馬懿認為鄧艾很不一般,于是召他作為自己的屬官,遷任尚書郎。
嘉平元年(249),與征西將軍郭淮一起抵御西蜀偏將軍姜維的進犯。姜維敗退后,郭淮于是向西襲擊羌地。鄧艾說:“敵兵撤退得不遠,也許還會返回來,應當把各軍分開防守,來預防意外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郭淮)就留下鄧艾在白水以北駐兵防守。三天以后,姜維派遣廖化從白水之南向鄧艾營地逼近。鄧艾對諸位將領說:“姜維一定會從東邊襲擊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離鄧艾兵營有六十里。鄧艾當即派兵于夜晚直接駐守洮城,姜維果然渡河偷襲洮城,幸虧鄧艾事先占據了洮城,魏軍得以戰斗不敗。
景元四年(263)秋天,朝廷下令各路大軍攻打西蜀。姜維還軍把守劍閣。鐘會進攻姜維,沒有攻下來。鄧艾上書說:“現在敵兵大受挫折,應乘勝追擊。從陰平沿小路、經漢德陽亭,奔赴涪城,距劍閣西有百余里,距成都三百余里,派精悍的部隊直接攻擊敵人的心臟。(在這種情形下,)劍閣的守兵必然退回,奔赴涪城。那么鐘會就可以沿大道前進。如果劍閣的守軍不退回去,那么,救援(應對)涪城的兵力就少了。兵法說道:‘攻其不備,出其不意。’今進攻其空虛之地,一定能打敗敵人。”
這年冬天十月,鄧艾自陰平行走百余里,全是無人之地,鑿山開路,架設棧道,山高谷深,十分艱險,加之運糧十分困難,形勢近于危險。鄧艾用毛氈裹住身體,推轉而下。眾將士都攀木緣崖,一個一個前進。首先來到江由縣,西蜀守將馬邈投降。西蜀衛將軍諸葛瞻從涪城退還綿竹,排列戰陣,等著狙擊鄧艾。鄧艾派遣自己的兒子鄧忠等率兵從右邊包抄,司馬(官名)師纂等率兵從右邊包抄。但二人出擊均告失利,退回來說:“敵人堅守牢固,很難擊破。”鄧艾大怒道:“生死存亡的選擇,全在此一舉,還說什么可與不可!”大罵鄧忠和師纂,要斬首示眾。二人又率兵再戰,大敗敵兵,斬下諸葛瞻及尚書張遵等人的腦袋,進軍至雒縣。劉禪派使者拿著皇帝的大印,寫了封書信(讓使者帶著)來到鄧艾兵營,請求投降。
鄧艾率兵進駐成都,巡視并約束將士,沒有發生搶劫掠奪的事。安撫收納投降歸附的人員,讓他們都回復舊業。蜀國人都稱贊鄧艾。
二: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人也。少孤,太祖破荊州,徙汝南,為農民養犢。年十二,隨母至穎川。讀故太丘長陳寔碑文,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艾遂自名范,字士則。后宗族有與同者,故改焉。為都尉學士,以口吃,不得作干佐。為稻田守叢草吏。同郡吏父憐其家貧,資給甚厚,艾初不稍謝。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后為典農綱紀,上計吏,因使見太尉司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為掾,遷尚書郎。
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使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艾以為“田良水少,不足以盡地利,宜開河渠,可以引水澆溉,大積軍糧,又通運漕之道”。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又以為“昔破黃巾。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以為大役。陳、蔡之間,土下田良,可省許昌左右諸稻田,并水東下。令淮北屯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十二分休,常有四萬人,且田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計除眾費,歲完五百萬斛以為軍資。六七年間,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宣王善之,事皆施行。正始二年,乃開廣漕渠,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于江、淮,資食有儲而無水害,艾所建也。
出參征西軍事,遷南安太守。嘉平元年,與征西將軍郭淮拒蜀偏將軍姜維。維退,淮因西擊羌。艾曰:“賊去未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于是留艾屯白水北。三日,維遣廖化自白水南向艾結營。艾謂諸將曰:“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此維使化持吾,令不得還。維必自東襲取洮城。”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后遷城陽太守
節選自《三國志·魏書》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言“文為世范,行為士則”
言:碑文
B.時欲廣田畜谷,為滅賊資
資:憑借
C.乃著《濟河論》以喻其指
喻:明白
D.今三隅已定,事在淮南
事:戰事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以口吃,不得作干佐
不足以盡地利
B.艾以為“田良水少……”
又以為“昔破黃巾……”
C.辟之為掾,遷尚書郎
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D.泛舟而下,達于江、淮
于是留艾屯白水北。
7.下面各句中加點字與其它三個用法不相同的是
A.徙汝南,為農民養犢。
B.因為屯田,積谷于許都以制四方。
C.宣王善之,事皆施行。
D.宜分諸軍以備不虞。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鄧艾雖然很小就成了孤兒,十二歲就給人家放牛,但是,他非常敬仰 “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的已故太丘長陳寔。
B.鄧艾因為口吃,不能擔任主管文書的官吏,后來勉強做了看護稻田和牧場的小官。同僚們送給他很多財物,他又不表示感謝,因此當時的人都嘲笑他。
C.根據朝廷開墾農田儲備軍需物資的要求,鄧艾經過實地考察,撰寫了《濟河論》,并總結前人經驗,提出具體的屯田建議。
D.由于鄧艾對姜維軍事行動的意圖作出了準確的分析判斷,并且搶先到達并占據了洮城,才沒有被姜維打敗。
9.翻譯和斷句。(10分)
⑴ 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斷句。(4分)
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后遷城陽太守
⑵ 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每見高山大澤,輒規度指畫軍營處所,時人多笑焉。
②維今卒還,吾軍人少,法當來渡而不作橋。
答案
(10分)
(1)洮城在水北/去艾屯六十里/艾即夜潛軍徑到/維果來渡/而艾先至據城/得以不敗/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后遷城陽太守。(4分,對2處給1分)
(2)①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澤,總是籌劃可以設置軍營的地方,當時的人都笑話他。(3分)②姜維現在突然返回,我軍人少,按常理說他們應當渡河,而不是架橋。(3分)
【參考譯文】
鄧艾,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縣)人。父親早死,所以很小就成了孤兒,太祖攻占荊州之后,他舉家遷徙到汝南,給農民放養牛犢。十二歲時,跟隨母親到了潁川,讀到已故的太丘長陳寔墓前的碑文,碑文上說“文章是世人的典范,品行是士子的楷模”。鄧艾將自己的名字改成為范,字士則。后來宗族中有人和他同名,所以又改回叫艾。
他做過都尉學士,因為口吃,不能擔任主管文書的官吏。后來改任看護稻田和牧場的小官。同郡一個官吏的父親可憐他家貧,送給他很多財物,鄧艾沒有表示感謝。他每次看到山川大澤,總是籌劃可以設置軍營的地方,當時的人都笑話他。后來擔任典農功曹,被派遣到京師呈報事務,因此見到了太尉司馬宣王。司馬宣王認為他與眾不同征召他任大尉府掾,又升任尚書郎。
當時朝廷想要開墾農田儲備糧食,作為消滅賊寇的物資,派鄧艾巡視陳、項以東直到壽春一帶。鄧艾認為“這里田地肥沃但水源缺乏,不足以發揮第地力,應該開鑿河渠,引水灌溉農田,這樣既能大量積蓄軍糧,又可使運輸糧食的水路暢通”。于是撰寫了《濟河論》來說明他的想法。他又認為“過去打敗黃巾軍,是因為廣開屯田,在許都儲存了許多糧食才控制了四方。現在東、西、北三面已經平定,戰事出在淮南。每次大軍出征討伐,運送糧食的士兵超過了軍隊的半數,耗資巨大,成為負擔繁重的勞役。
陳、蔡之間,地勢低平,田地肥沃,許昌附近少置稻田,就能加大河水流量,讓水聚合起來向東流。在淮北屯兵兩萬人,淮南屯兵三萬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輪休,這樣平常就有四萬人,一邊耕種一邊防守。水量充足時,每年的收成可達到西邊田地的三倍,估計除去各種費用,每年可交納五百萬斛軍糧。六七年間,可以在淮水一帶囤積三千萬斛的糧食,這就夠十萬軍隊五年的軍糧了。利用這樣的條件去征伐吳國,無論打到哪里都沒有攻不下的。”司馬宣王認為他的意見很好,全部按照他的說法施行。正始二年,就開鑿拓寬了運糧的河道,每逢東南有戰事,大軍出動,乘船順流東下,可以直達長江、淮水,軍用物資和糧食都有儲備而沒有水患,這都是鄧艾建議的作用。
鄧艾出任征西將軍參軍,又升任為南安太守。嘉平元年,和征西將軍郭淮一道抵御蜀國的偏將姜維。姜維撤退,郭淮想乘機向西去攻打羌人。鄧艾說:“蜀國賊敵離開這里還不遠,或許還會回來,我們應該分兵把守,以防萬一。”于是郭淮留鄧艾駐軍白水北面。三天后,姜維派廖化從白水南岸面對鄧艾的駐地駐扎下來。鄧艾對將領們說:“姜維現在突然返回,我軍人少,按常理說他們應當渡河,而不是架橋。這是他們的計策,姜維派廖化來牽制我,使我們不能返回。所以姜維一定會從東面襲擊洮城。”洮城在白水以北,距離鄧艾軍營六十里。鄧艾當夜秘密行軍趕到洮城,姜維果然渡河奪城:但是鄧艾已搶先到達并占據了洮城,才沒有戰敗。朝廷賜給鄧艾關內侯的爵位,加授討寇將軍的官銜,后來升任他為城陽太守。
【《三國志·鄧艾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鄧艾傳原文及翻譯04-11
《晉書鄧攸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09
三國鄧艾傳原文閱讀06-03
三國志鄧艾傳閱讀答案11-03
《三國志·鄧艾傳》文言文閱讀05-06
《三國志魯肅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13
《三國志菁華郭嘉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13
鄧艾字士載原文翻譯12-29
鄧艾傳文言文翻譯節選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