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隋書張文詡傳》原文及翻譯
原文:
張文詡,河東人也。父琚,開皇中為洹水令,以清正聞。有書數千卷,教訓子侄,皆以明經自達。文詡博覽文籍,特精《三禮》,其《周易》《詩》《書》及《春秋三傳》,并皆通習。每好鄭玄注解,以為通博,其諸儒異說,亦皆詳究焉。高祖引致天下名儒碩學之士,其房暉遠、張仲讓、孔籠之徒,并延之于博士之位。文詡時游太學,暉遠等莫不推伏之,學內翕然,咸共宗仰。其門生多詣文詡,請質凝滯,文詡輒博引證據,辨說無窮,唯其所擇。治書侍御史皇甫誕一時朝彥①,恒執弟子之禮。適至南臺②,遽飾所乘馬,就學邀屈。文詡每牽馬步進,意在不因人以自致也。右仆射蘇威聞其名而召之,與語,大悅,勸令從官。文詡意不在仕,固辭焉。仁壽末,學廢,文詡策杖而歸,灌園為業。州郡頻舉,皆不應命。事母以孝聞。每以德化人,鄉黨頗移風俗。嘗有人夜中竊刈其麥者,見而避之,盜因感悟,棄麥而謝。文詡慰諭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經數年,盜者向鄉人說之,始為遠近所悉。鄰家筑墻,心有不直,文詡因毀舊堵以應之。文詡嘗有腰疾,會醫者自言善禁③,文詡令禁之,遂為刃所傷,至于頓伏床枕。醫者叩頭請罪,文詡遽遣之,因為其隱,謂妻子曰:“吾昨風眩,落坑所致。”其掩人之短,皆此類也。州縣以其貧素,將加振恤,輒辭不受。每閑居無事,從容長嘆曰:“老冉冉而將至,恐修名之不立!”以如意④擊幾自樂,時人方之閔子騫、原憲焉。終于家,年四十。鄉人為立碑頌,號曰張先生。
譯文:
張文詡,河東人。他的父親張琚,開皇中年擔任洹水縣縣令,憑著清廉正直而聞名。家中藏書幾千卷,喜歡讀書并教育自己的子侄輩,使他們都因為明曉經書而通達。張文詡博覽群書,特別精通《三禮》,對那些《周易》《詩》《書》以及《春秋三傳》,也都通曉熟悉。常常喜歡鄭玄的注解,認為他的注解通達廣博,而對那些儒家各學派不同的學說,也都仔細研究。隋文帝招攬天下有名望、學問淵博的學士時,其中房暉遠、張仲讓、孔籠等人,都被延請擔任了太學博士。當時,張文詡在太學游學,房暉遠等沒有誰不推崇他佩服他,太學內都一致稱贊他有學識,都尊崇、仰慕他。房暉遠、張仲讓、孔籠等人的學生多到張文詡處,請教詢問疑惑不通的地方。張文詡就旁征博引,辯論解說沒有窮盡,任隨學生選擇。治書侍御史皇甫誕是當時朝廷中有才學有德行的人,他為人謙恭,常常行弟子的禮節。他剛到南臺,馬上裝飾自己所乘的車馬,屈駕到太學邀請張文詡。張文詡每次都牽著馬前往,想不靠別人來請而自己到那里。右仆射蘇威聽說了他的名聲,于是就召見他,與他暢談,非常高興,勸說他當官。張文詡的志向不在官場,因此堅決謝絕了。仁壽末年,太學被廢棄。張文詡就拄著拐杖回到家,以灌園為業。州郡頻頻舉薦他,他都沒有赴命。張文詡侍奉母親因為孝順而聞名。在自己的鄉里,他常常用自己的德行來感化教育別人,鄉黨也因此改變了鄉里一些風氣習俗。曾經有人在晚上偷割張文詡的麥子,張文詡看見后就有意回避,盜者于是感動醒悟,放下麥子向他道歉認錯。張文詡寬慰他并告訴他,自己發誓一定不把這件事告訴別人,并堅決讓他將割下的麥子拿去才離開。幾年之后,盜者向同鄉說起這件事時,才被遠近的人所知道。鄰家修墻,心思不正,總想多占一點地,張文詡于是就毀棄舊墻來順應他。張文詡曾患有腰疼病,正碰上一個行醫的說施禁咒語之后就能病愈。張文詡就讓他為自己施咒,竟被刀所傷,以致于臥床休息。醫者向張文詡磕頭請罪,張文詡卻立刻讓他走了。為了替他隱瞞,對妻子和孩子說:“我昨晚頭暈,掉在坑里把腰弄傷了。”他就是這樣替別人掩蓋過錯。州縣認為他一直比較清貧,想對他加以賑濟撫恤,他卻拒絕不接受。常常閑在家里無事時就從容長嘆說:“衰老漸漸來臨,我恐怕不能樹立好的名聲了。”就用如意敲打案桌來自娛,當時人們把他比作閔子騫、原憲。最后死在家中,年僅四十歲。同鄉為他立碑贊頌他,并稱他為張先生。
【《隋書張文詡傳》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隋書長孫晟傳》的原文及翻譯11-17
《隋書·萬寶常傳》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1-28
《隋書·令狐熙傳》閱讀答案及翻譯07-06
《隋書·李士謙傳》文言文翻譯07-17
周敦頤傳原文及翻譯01-09
蘇武傳翻譯及原文09-10
祖逖傳原文及翻譯09-15
班超傳原文翻譯07-11
班超傳原文及翻譯10-19
徐霞客傳原文及翻譯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