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文賣柑者言的鑒賞
【作品介紹】
《賣柑者言》是一篇寓言體散文,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托賣柑者的一席話,以形象、貼切的比喻,揭示了當時盜賊蜂起,官吏貪wu,法制敗壞,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有力地諷刺了那些冠冕堂皇、聲威顯赫的達官貴人們本質上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欺世盜名的人物,從而有利抨擊了元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還有社會當下的黑暗,抒發了作者憤世嫉俗的情感。
【原文】
賣柑者言
作者:劉基
杭有賣果者,善藏柑,涉⑴寒暑不潰⑵。出之燁然⑶,玉質而金色。置于市,賈⑷十倍,人爭鬻⑸之。予貿得其一,剖之,如有煙撲口鼻,視其中,干若敗絮。予怪而問之曰:“若⑹所市于人者,將以實籩豆⑺、奉祭祀、供賓客乎?將炫⑻外以惑愚瞽⑼也?甚矣哉,為欺也!”
賣者笑曰:“吾業是有年矣,吾賴是以食⑽吾軀。吾售之,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世之為欺者不寡矣,而獨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夫佩虎符⑾、坐皋比⑿者,洸洸⒀乎干城之具⒁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⒂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⒃而不知理,坐糜⒄廩粟而不知恥。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⒅肥鮮者,孰不巍巍⒆乎可畏,赫赫⒇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無以應。退而思其言,類東方生滑稽之流(21)。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諷耶?
——選自《四部叢刊》本《誠意伯文集》
【注釋】
(1)涉:經過。
(2)潰:腐爛。
(3)燁然:光彩鮮明的樣子。
(4)賈:同“價”表示價格。
(5)鬻(yù):這里是買的意思。
(6)若:代詞,你
(7)實籩(biān)豆:實,填塞,裝滿。籩豆,古代祭祀時盛祭品的兩種器具。
(9)瞽(gǔ):瞎子。
(10)食(sì):同“飼”,這里有供養、養活的意思。
(11)虎符:虎形的兵符,古代調兵用的憑證。
(12)皋(gao)比(pí):虎皮,指將軍的坐席。
(13)洸洸(guāng):威武的樣子。
(14)干城之具:捍衛國家的將才。
(15) 拖長紳:托,通拖;紳,古代士大夫系在衣服外面的腰帶。
(16)斁(dù):敗壞。
(17)糜:浪費。
(18)飫(yù):飽食。
(19)巍巍:高大的樣子。
(20)赫赫:顯耀的樣子。
(21)滑(gǔ)稽之流:指詼諧多諷、機智善辯的人。
(22)貿:買。
(23)峨:高,本文指高戴。
(24)昂昂乎:高傲不凡的樣子。
【譯文】
杭州有個賣水果的人,善于貯藏柑橘,經歷一個寒暑也不腐爛。把它拿出來,依然色彩鮮艷,玉似的質地,黃金的色澤。放到市場上,價錢高出十倍,人們爭相購買。我買了一個,把它剖開,像有股煙塵撲向口鼻,再看看里面,干枯得像破舊的棉絮。我感到奇怪,便責問他說:“你出售給別人的柑子,是將要用來填滿盛祭品的器具,祭祀祖先,招待賓客呢?還是要炫耀它的外表來愚弄傻子和瞎子呢?你進行欺騙的行為真是太過分了!”
賣柑子的人笑著說:“我做這個生意好多年了。我靠這個生意來養活我自己。我賣它,人們買它,不曾有人說什么,卻唯獨不能滿足您的要求嗎?世上做這種欺騙行為的人不少,難道只有我一個嗎?您實在是沒有好好思量啊。現在那些佩帶虎形兵符、坐蒙著虎皮椅子的人,一副威武的樣子好像是捍衛國家的將才,真的能夠傳授孫武、吳起的韜略嗎?那些戴著高聳帽子,腰上拖著長長的腰帶的人,器宇軒昂的樣子好像是朝廷的棟梁之才,他們真的能夠建立伊尹、皋陶的業績嗎?盜賊興起卻不知道抵御,百姓陷入貧困卻不知道解救,官吏奸猾卻不知道禁止,法律敗壞卻不知道整頓,就坐著白白地消耗國家的俸祿卻不知道羞恥。看他們,坐在高大的廳堂上,騎著高頭大馬,喝美酒,吃佳肴的人,哪一個不是外表威風凜凜令人畏懼,顯赫過人值得效仿啊?又哪何嘗不是外表像金玉、內里像棉絮一樣呢?現在你不考察這些,卻來察我的柑子!”
我沉默了無言以對。回來想想他的話,覺得好像是像是東方朔那樣詼諧多諷、機智善辨的人,難道他是個對世間邪惡現象激憤痛恨之人嗎?因而借托柑橘來進行諷刺嗎?
【解析】
世界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公平。其實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首先,沒有人愿意來維持這個公平,其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再次,即使有人愿意也有這個能力,他也沒有這個時間,把世上人一一稱過。所以就有了際遇這種說法。因為同做一件事,有人直上青云,有人苦痛掙扎,使人長嘆卻又無奈,只能歸之于際遇。而有人對這不公平是極看不開的。豁達二字易書難行。所以莊子說: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墨子著《非攻上》。而劉基有《賣柑者言》。
墨子下筆,比莊子要謹慎得多。只為了說明攻打敵國,殺百人,百重死罪這個觀點,他就耗費了好大篇幅。柳宗元《桐葉封弟辨》,開辯之前先退十里,墨子竟然退了百里!連殺無辜的人屬不義,也要證明一番。為防被別人鉆空子,他費時費力,做了個極長,極嚴密的連環鎖。從“竊”“桃李”,到“攘人犬豕雞豚”,到“取人牛馬”,到“殺不辜人”,“扡其衣裘,取戈劍”,到“殺十人”,到“殺百人”,到“攻國”。這七樣之間,環環相扣。采用的是步步緊逼的踏實辯法。墨子這個方法,辯則辯矣,可惜沒有才,不能令人拍案叫絕。
劉基的《賣柑者言》也與公平有關。這篇文章認為在朝做官的那些人,沒什么真才干,只是欺世盜名,還得享厚祿,是不公平的。這個觀點極難辯明。大略來講,要證明兩點。
一、在朝做官的人沒有才干;
二、讓這些人做官是不公平的。其中又有兩大難點。
1、在朝做官的人很多,難以一一具數。
2、如列舉事實說明做官人沒有才干,難免引起爭論。同一件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定論。
劉基卻是山人自有妙計。未曾開辯,先來買柑。如果說莊子是一箭穿心,墨子是刀槍環列,劉基這里卻是一片祥和地在買水果。這水果很妙,普通的“柑”在這時候早就壞了,而杭州的這一位“賣柑者”卻有獨家秘法,能使這柑放很長時間都不壞。他賣的柑“玉質而金色”,這叫金玉其外,可是剖開一看,“乾若敗絮”,這叫敗絮其中。劉基當然要生氣了,要是我也會生氣,白那么好看,又不能吃,有什么用?劉基說,你把這“柑”賣給人,是讓別人用它來拜祖先,款待賓客,還是用它的外表來迷惑傻瓜的?!你這不是在騙人嗎?!這一段,就是劉基挖的陷阱。你如果不知這是陷阱,自然會跟著劉基一起去罵“賣柑者”是騙子;就算知道這是陷阱,也沒法去為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柑”說什么好話。通過這個“柑”,那些應該不贊同劉基觀點的人,也不管情愿不情愿,都被他騙了過去。獵物既已進來,第二段就收網!收網之前,還要擺擺姿態。賣者笑說,我賣這個也不是一年兩年了。別人買了都合用,怎么就不稱你的意。言下之意,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雖不光彩,可已是眾人默認的,怎么劉基還這么不識時務?又以劉基的不識時務,冷嘲眾人的太識時務。接著是兩句反問。“今夫偑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孫、吳之略耶?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這兩句話真是尖酸刻薄到了極點!它把做官者分為武將、文臣兩種,分別詰問。劉基是明代人,“孫、吳之略”和“伊、皋之業”經過那么多年的傳頌,幾成神話,誰能如此狂妄,把自己比做神話呢?可既沒有“孫、吳、伊、皋”的能力,又怎么敢做“干城之具”、“廟堂之器”呢!《古文觀止》在這里評道:“文臣、武將,何處可置面目?”只這兩句話,就讓文臣、武將,有苦說不出,有臉無處擺。這兩句話說得極聰明,極占上風,只是不太厚道,怪不得孔子要說:“巧言令色者,鮮矣仁。” 后邊又說,“盜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這里絲毫不給文臣、武將開口辯駁的機會,不管過程,只問結果。天下有盜嗎?有。好,那就是盜起而不知御。民困?吏奸?法斁?有。那就是敗絮其中了。“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這就是金玉其外。于是,劉基作結:“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把這“柑”與“文臣、武將”牢牢捆在一起。“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最后還要冷冷問一句,這些國家大事你都不分辨,偏偏要來管我這小小的柑?!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大鳴不平之音。
同樣是關于公平的觀點,莊子恃才,墨子拘泥,劉基卻進退俱有章法,尋出弱點,立刻一劍刺去,得理絕不饒人,此為辯才。
《賣柑者言》中用以揭露封建官僚道貌岸然的嘴臉,后來人們經常使用的成語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賣柑者言》以它的藝術魅力和深邃獨到、閃耀著哲理光芒的思想內容感染讀者,這不僅為后人認識封建社會提供了范文,而且也為今天的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作者簡介】
劉伯溫(1311-1375年),名基,字伯溫,以字行。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開始他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府效力,通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后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后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后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云涌,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終于決定出山輔助明太祖,希望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明太祖一見劉伯溫之后,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明太祖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后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明太祖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然后,明太祖派部隊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時準備在南方稱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稱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開創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劉基,作為開國元勛之一,被任命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為了表彰劉伯溫的特殊貢獻和巨大功勛,明太祖還下詔免加劉伯溫家鄉青田縣的租稅。這是處州地區惟一不加稅的一個縣。不久又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劉伯溫被任命為弘文館學士,受"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稱號,賜封誠意伯,食祿241石。至此,劉伯溫本人的事業和青田劉氏家族的發展,都如日中天,達到了最輝煌的鼎盛時期。
作為一代軍師和智者,劉伯溫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時疾惡如仇,得罪了許多同僚和權貴,同時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選擇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動辭去一切職務,告老還鄉,回青田隱居起來。
劉伯溫在青田過了2年的隱居生活,本來希望遠離世間是非爭奪。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實在太高,他的名聲實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間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這就無法避免政敵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劉伯溫的政敵胡惟庸當了左丞相,指使別人誣告劉伯溫,說他想霸占一塊名叫"茗洋"的"有王氣"的土地做自己的墳墓,圖謀不軌。早就對劉伯溫放心不下的明太祖,聽到誣告后果然剝奪了劉伯溫的封祿。劉伯溫非常惶恐,于是親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謝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來。后來,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與秦檜相提并論,劉伯溫更加憂慮,終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護送回家,不久在家憂憤而死,終年65歲。
劉伯溫在南京時,胡惟庸曾派太醫為劉伯溫診病送藥,但劉伯溫吃了他的藥后,病情加劇。因此,當時人們懷疑劉伯溫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因而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縣是1948年析置的新縣,縣名就是為了紀念劉基。
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于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劉伯溫死后,葬于青田武陽夏山。據說,劉伯溫死前曾預言胡惟庸必敗,到時明太祖會為自己平反昭雪,他還特留下一封密奏給兒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時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臺。又10年后,劉伯溫果然被平反。明太祖還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古文賣柑者言的鑒賞】相關文章:
《賣柑者言》說課稿07-12
賣柑者言的閱讀答案07-17
賣柑者言閱讀答案07-23
賣柑者言原文及翻譯03-19
《賣柑者言》閱讀答案04-20
賣柑者言原文及賞析07-22
賣柑者言閱讀的答案03-24
《賣柑者言》翻譯及賞析03-30
《賣柑者言》原文及翻譯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