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歡迎來到瑞文網!

肖邦鋼琴鑒賞的報告

時間:2018-07-16 18:42:29 古籍 我要投稿

肖邦鋼琴鑒賞的報告大全

  一、基本樂理課程論文:肖邦《G小調敘事曲》賞析

肖邦鋼琴鑒賞的報告大全

  摘要:浪漫主義時期的“鋼琴詩人”肖邦一生共創作了四首敘事由,其中的《G小調敘事曲》是他創作的第一首敘事曲,也是整個器樂曲中的第一首采用敘事性的體裁進行創作的作品。這也正是體現了作曲家肖邦的個性化特點。《G小調第一敘事曲》有多種不同樂譜版本,每個鋼琴家因其自身的技術、智力因素、音樂知識、演奏創造潛力、氣質、精神涵養等因素使《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一作品出現了不同的詮釋風格,如阿圖爾·魯賓斯坦的不動聲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維茨的個性張揚和毫不掩飾的炫技;波利尼溫暖親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豐富的音色與濃郁的詩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創作再次證明了音樂的魅力所在。

  前段時間在音樂廳聽了一位碩士研究生的畢業鋼琴獨奏音樂會,會上演奏的鋼琴曲都覺得很好聽,但對其中的一首作品——《G小調第一敘事曲》特別有感覺,于是查閱了一些資料,也結合課上學的一些知識對這首作品做了一點賞析。

  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賦予了音樂家要求擺脫束縛、表現個性的精神。音樂創作的風格開始朝著技藝高超、感情極度外溢的方向走去。這一時期的作品也因此被稱為“浪漫主義音樂”,肖邦是其時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肖邦(1810—1849),19世紀初出生于波蘭,兼具斯拉夫民族與法蘭西民族的雙重血統。這位被譽為“鋼琴詩人”的作曲家一生都將祖國和民族的自由視為自己的生命之魂,他所追求的是通過運用鋼琴的演奏技巧來表達自己強烈的內心情感。肖邦的創作深刻影響了浪漫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形成,也極大地推動了鋼琴藝術的發展,其富于情感的旋律和氣勢過人的特性帶給人們一種極其純凈的聲音享受。“通過曲調可以聽出人民的心聲,通過為旋律所配的美妙的和聲可以看出他們的心地和他們的真摯”——《G小調敘事曲》就是其中較富特色的一部作品。

  19世紀,在音樂的浪漫主義時期,產生了器樂的敘事曲。器樂的敘事曲和敘事詩歌曲一樣具有敘事性,內容多取材于民間史詩、古老傳說和文學作品。敘事曲(ballade)作為鋼琴曲體裁是肖邦所首創的,它是一種篇幅大而富于戲劇性的鋼琴曲,相當于詩歌領域敘述英雄豐功偉績的歌謠。他一生寫了四首鋼琴敘事曲,這些敘事曲將文學作晶的精神和音樂語言融合在一起,是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宏大的高潮構成的完美的巨著。在他之后,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福雷等人都用這種體裁創作過鋼琴作品。《G小調第一敘事曲》作于1831——1835年之間,編號23,是肖邦四首敘事曲中創作最早的一首,是第一首采用這種體裁名稱的鋼琴作品。席林斯基說這個敘事曲“不僅沒有詞,而且也沒有任何具體化的內容,但卻與曲名十分一致和貼切。”也是肖邦創作進入成熟期的一個標志。因而這部作品無論在音樂史上還是在肖邦的全部創作生涯(1817~1849)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意義。

  在創作《G小調第一敘事曲》時,肖邦剛來到法國巴黎,這時的法國正處于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當時政權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有較多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單不可。”他很快打開了局面,獲得成功。但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心靈。他在1832年底寫給巴黎藝術部長的一封信中“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的字句就能表明肖邦當時的身份和心情。這時,同波蘭同胞交談、同憶(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的里平斯基等)就成了他精神的慰藉。如果說肖邦的創作前期足以清新、明快為基調的,并略有歐洲沙龍樂風及波蘭貴族氣息的話,那么在這一時期,獨立面對生活的艱辛及失去祖國的哀痛使他的思想趨于成熟,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刻,氣勢更宏大。他的作品從具有抒情詩的特點演變為具有民族史詩性的特點。《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一宏偉的史詩性樂曲jF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肖邦曾親口對舒曼說,他的某些敘事曲受波蘭愛國詩人密茨凱維支的史詩啟發而寫

  成。史學家認為《G小調第一敘事曲》的創作基于密茨凱維支的史詩劇作《康拉德·華倫洛德》。這一劇作描寫的是11世紀立陶宛被日耳曼騎兵所滅,立陶宛后裔華倫洛德被俘,并在長大后受到13耳曼人的重用。立陶宛老人喬裝成歌手深入日耳曼得以接近華倫洛德,通過反復啟發,教育,終于使華倫洛德醒悟,立志犧牲個人為祖國效勞。最后終于使立陶宛人得勝,而華倫洛德卻被日耳曼人處死。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一直鼓舞著波蘭人民反抗異族壓迫的斗志,成為密茨凱維支詩劇的主題。也進入了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

  《G小調第一敘事曲》由3段曲式結構組成,主要采用奏嗚曲的結構。利用這種結構的主副部的對比,來體現音樂矛盾沖突的戲劇性。其中有一個很容易分辨出來的中段,這中段從94小節起,具有展開部的特點,根據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原則,包含的兩個主要主題,并在敘事曲的各段都有完整的展現,在再現部只是次序顛倒了而已。中段和再現部主題重復的特點是強化其表現的變奏展開。敘事曲由極其動人的引子開始,以擴展了的炫技性尾聲結束。在呈示部里表現出兩個主要主題的細微沖突是一個詮釋問題。因為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差別。第一主題的速度為(moderato),第二主題是主觀的,較前慢些(meno mosso):在調性上,一個是G小調,一個是降E大調。除此之外,兩個主題的不同主要在織體上。雖然兩者均為主調音樂,但第一主題的彈奏要求是多層結構。一部分演奏要色彩明亮,另一部分則相反,要有安靜一些的伴奏和弦。這是技術上不同的兩個功能造成的效果。在再現部里,敘事曲的兩個基本點主題都在自己原來的調性中出現,但如前面所指出的,次序顛倒了。力度為很強的第二主題保持著自己的二部結構,其內容在表達上得到了加深。在再現部演奏這一主題時,要求大大積聚智力(雖然其準備已在連接部充滿了很高的感情熟度)。這種謹慎的潛力和特殊的和諧華麗,是通過寬闊的推進、右手的和弦樂句來豐富聲音的,并通過充滿光彩的、大膽的和很有效的演奏幾組五連音得以表現的。開始類似大提琴莊重的齊奏,第一主題是熱情,最高潮處右手成為繁華的琶音。第二主題是左手廣域的分散和弦伴奏,也處理得非常雄大。

  對于曲式也有不同看法:從樂譜分析中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對稱的原則比奏嗚曲式的原則更占優勢。原因如下:此曲的第一部分符合奏鳴曲式呈示部的結構,第二部分也相當于展開部,雖然有主鄙和副部的大片段再現,但在倒裝再現部內,副部和第一部分的副部一樣在同一調性上進行。此曲不僅結構七對稱,調性上也對稱,因為再現部中的副部和第一部分的副部出現在同一凋性上,展開部中的主部和副部則在同一音調上。筆者贊成用混合曲式概念去分析這一作品的做法,因此曲結構和傳統奏鳴曲式存在著不同,正如錢仁康先生在《肖邦的敘事曲》一書中所說的那樣:“連結部具有主體的功能,表現獨立的形象,不像在貝多芬的奏鳴曲式中那樣和主部一氣呵成,在結構功能上只起橋梁作用;展開部中沒有真正的展開因素,而由主部的變奏、變形和即興性段落構成;再現部中的主題是倒置的,副部的調性和呈示部中一樣,沒有回到主調。事實上,擺在我們面前的已經不是單純的奏嗚曲式。”

  總的看來,主部第一次出現具有沉思、嘆息特征,而第二次出現則是驚慌不安的,其后半部分為副部英勇、豪邁的感情進入做了準備;第三次出現具有悲劇性,為暴風驟雨般的尾聲進入做準備。整個主部的三次出現,規模是前大后小,調性上兩端一致,中間是高于兩端大2度的調性。副部第一次出現采用低聲坦訴的手法;第二次出現具有英雄的氣概,右手旋律比第一次開始時低了11度;第三次出現具有洶涌澎湃的激情。副部的i次出現,規模比例為兩端一致,中間比兩端多五小節。展開部中主要用變奏來發展主題,并保持完整結構,使“展開”具有再現性質,使整個結構具有回旋曲式的因素。

  《G小調第一敘事曲》有多種不同樂譜版本。不同的版本在原譜未明顯標記清楚時,往往會在指法、樂句、演奏的指示性用語及表情術語、踏板、裝飾音技法上有所區別。最好是選擇“原典版”,因為“原典版”(urtext)沒有后入重新編定及解釋,完全依照原作曲家使用的符號,更符合作曲家原意。倫敦出版商威賽爾在英國第一版《第一敘事曲》上加小標題,稱之為《寵愛》。這一牽強附會的標題與樂曲內容完全不符。1841年肖邦從諾安寫給他最信賴的抄譜員豐塔那的一封信中斥責威賽爾(當時英困的出版商)說:“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賠錢,那是他不照我的指示,而給它們加上愚蠢的題目所致。”不同的鋼琴樂譜版本各有異同,各有優缺點,在音樂文獻中的作用也是不同的。如肖邦的鋼琴作品指法常常是3指越過4指、4指越過5指,這種交叉的指法對于手指長的人比較適合。但對于手指短的就不適合。在鋼琴教學或其他々業教學中,若能選擇好的樂譜版本,有助于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好的版本應該是編者使用的資料清楚而完整;編者加入的符號,必須和原作者使用的符號用兩種印刷體表示;最好編者能對音樂作品的歷史、風格及詮釋加以介紹;參考的符號多,指法精確。

  每個鋼琴家兇其自身的技術、智力兇素、音樂知識、演奏創造潛力、氣質、精神涵養等因素使《G小調第一敘事曲》這一作品出現了不同的詮釋風格,如阿圖爾·魯賓斯坦的不動聲色但扣心人弦;霍洛維茨的個性張揚和毫不掩飾的炫技;波利尼溫暖親切的抒情,敏感的分句,豐富的音色與濃郁的詩意等。肖邦以他天才般的創作再次證明了音樂的魅力所在。“肖邦音樂的藝術目標要比天才詩人密茨凱維支的敘事詩高得多、遠得多。”

  二、愛國的鋼琴詩人——世界上最偉大的鋼琴作曲家之一的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7歲時就創作了波蘭舞曲,8歲登臺演出,不足20歲已出名。他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創作大多是鋼琴曲,被譽為“鋼琴詩人”。

  肖邦自始至終都深愛著自己的祖國。然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從1772年到1795年這二十幾年當中,先后遭到俄、普、奧三國的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

  1830年以前肖邦尚是一個無憂無慮剛剛走入生活的年輕人,這一創作時期的作品歡快明朗,沒有嚴峻的悲劇性因素,但思想深度確實有限的。然其早期創作中極為可貴的一點,便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間舞蹈的體裁、節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

  而在被迫遠離祖國來到巴黎的1831年前后,肖邦的創作進入了思想上和藝術上真正的成熟期。這段創作時期中,肖邦多數的作品都滲入了他對祖國的情感——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又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虐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鳴奏曲》等;還有還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

  其中的《第一敘事曲》鮮明地流露出作曲者的愛國情感。曲中加入了許多幻想、變奏的成分。作曲者在展開的部分中愛國熱情逐漸增長,在這種情感充分的

  積累過后,所有的懷念和會議都有了一種英雄般豪邁的氣概,最后回到了悲劇性的高潮。全曲中無一處不表現肖邦一顆飛向祖國的心,表現出英勇威武的氣概,且附帶有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在尾聲,他發出了最后的祝愿,投入了決死的斗爭,為祖國的獨立堅決斗爭到底。

  1832年后的十多年間,肖邦的創作進入了全盛時期。在肖邦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于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

  就在他創作的全盛時期,肖邦于1842年作了一首名為《英雄》的波蘭舞曲。這首曲子充滿了戰斗力量和英雄氣概,以強壯的、雄赳赳的節奏,敘述了波蘭往昔封建時代的繁華。本曲氣勢磅礴,一氣呵成,簡直就是一首波瀾壯闊的交響詩。而肖邦則在這首波蘭舞曲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愛國熱情。

  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他痛苦地稱自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根據肖邦的遺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奏鳴曲Op. 35中的葬禮進行曲。雖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甕里并移到華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圣經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拉雪茲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鮮花不斷。后來肖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夠安葬在波蘭的土地下。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這樣,他既提高了民間音樂體裁的藝術水平,又保持了它純凈的風格,從不喪失其鮮明的民族民間特色。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但是肖邦又從來不受傳統的束縛,敢于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于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于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盡管他的生命是短暫的,

  但他的成績卻是不朽的!

  這位半生顛沛流離、客居他鄉,然而又將一片赤誠之心先給祖國的波蘭之子,這位歷史上最偉大的鋼琴作曲家之一的“鋼琴詩人”——肖邦,其作品不僅因為極高的藝術價值而流傳后世,更因為他熾熱的愛國情懷與高尚的個人情操深深打動了后人。肖邦和他的鋼琴曲,將因此而不朽,永恒。

  三、肖邦音樂鑒賞論文

  肖邦是一位杰出的鋼琴藝術家,對于他的生平已無須作任何多余的介紹。沒有一個彈鋼琴的人不曾彈過他的作品,毫無疑問,每一個鋼琴家都學習他的作品、研究他的音樂。而一輩子只彈肖邦一個人的作品的鋼琴家也不在少數。所以他的作品在鋼琴文獻中占有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地位。在鋼琴作曲和演奏技術上,充分地發揮了想象力與創造力,其所創作的夜曲可謂是字字珠璣,聲聲動人,首首精品。

  (一)創作特色

  可以說肖邦的創作是打破常規的,他那種與生俱來的敏感、典雅、羞怯及憂郁的氣質在夜曲這種形式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他將夜曲從沙龍情調的狹小表現圈子擴展開來,不僅有對大自然夜景的描繪,細膩的心理刻畫,靜夜中憂郁、沉思、傷感、柔性的表白,而且將火一樣的激情以及像敘事曲那樣富于戲劇性和悲劇性的內容注人夜曲中。

  1.旋律特色

  肖邦夜曲旋律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具有聲樂性。如創作于1830年的《降E大調夜曲》作品9之2,回旋曲式,12/拍,行板速度。這首夜曲的特點是右手旋律保持優美的裝飾性的歌唱,左手是和聲性的伴奏。它像是花腔女高音在輕盈的伴奏下唱著一首優美、抒情的詠嘆調。肖邦常因創作內容的需要大膽打破傳統曲式結構的`框框,這首回旋曲即是ABAIBIAIC的結構形式。主題A段(1一8小節)是一首抒情、明朗而柔美的歌。經過8小節A段主題裝飾性變化后引出了插部B段(9一12小節)的旋律,這一段音樂在A段的基礎上注人了幸福、恬靜的歌唱性。A段經過三次重復后進人插部C段。中間穿插的兩個段落(9一12小節和17一20小節)是前面主題的引申和擴展,像歌劇中的宣敘調在柔情地傾訴內心的感受。終曲的尾奏是一串快速的華彩樂段,晶瑩、剔透,飽含著內心的激情,最后在降E大調主和弦分解的搖曳型節奏中越來越輕地結束了全曲。

  2.表現手法特色

  新穎的和聲及獨特的轉調手法在夜曲創作上的應用,是肖邦夜曲的又一特色。肖邦可稱為19世紀浪漫派音樂中和聲方面的一位創新者。他大膽地運用不協和音、經過音及和弦外音,創造出使同時代人感到迷惑的和聲色彩。但是這些令人驚訝的新奇和聲效果,卻極富有表情意義。如《降b小調夜曲》作品9之1中,樂曲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朦朧的夜色中,主題旋律優美、柔和、略帶憂郁。在旋律中不時加進精巧、輕盈的裝飾音,更增添了迷人的幻想色彩。在降D大調的中段,音樂表現出明快、充滿生氣的形象,與前后兩段形成鮮明的對照。作者用降D大調與D大調之間頻繁的變換調性,來表現心緒不定的情景。特別是在第50小節至67小節旋律的進行中,作者始終不變地使用同一個降D大調和弦,使音樂進人了一個茫然若失的狀態。這種和聲靜止的處理方法直接訴諸感覺器官,使音樂脫離了原有的主題進行與和聲結構,這是肖邦的一種創新手法。在這首樂曲中,他還別出心裁地在尾聲中直接使用新的旋律材料,從降b小調向降B大調的主音轉換,并最終結束在降B大調上。他善于運用這一特有的以大調結束小調樂曲的手法,通過音響效果的轉變及功能進行來加強樂曲的感情色彩。

  3.即興情趣特色

  肖邦夜曲的另一特色體現在其作品中的即興性情趣。肖邦作品中有許多即興意味的樂句或裝飾性的變化,這種裝飾性的樂句十分富有詩意,充滿了隨心所欲的即興性情趣。《降E大調夜曲》作品9之2的結尾及樂曲主題每一次帶有華彩性裝飾變奏的出現,即帶有很強的即興性(13小節,21小節),使主題的每一次再現都詩意地訴說出內心深處的情感。

  《升C小調夜曲))(遺作)結尾部的4次裝飾性變化,則完全是即興的抒發。肖邦鋼琴作品中這種與眾不同的即興性,正是肖邦的高貴、典雅氣質和個性的自然流露。《升F大調夜曲》作品巧之2是用三段體寫成的。第一段是甜美的回憶,主題在寧靜的氣氛中安詳地出現,它

  柔美、委婉、含情脈脈。偶然出現的增二度下行使音樂悄然生起了一層淡淡的愁云。在主題重復兩小節后即被“優雅”、“華麗”、“鑲”有許多裝飾性變化音的經過句所圍澆(1一12小節),像仲夏的微風吹起紛亂的思緒。這首夜曲中幾段華彩性經過句是肖邦夜曲中旋律變奏的精彩范例。他的裝飾性樂句都有個性的結構,雖然有時好像離主題原形很遠,但都與基本的音樂形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與歌唱的主旋律始終保持著內在的聯系。

  (二)表達方式

  1.節奏方面

  肖邦不甘于受古典時期音樂的束縛。在節奏上,他大膽的創新,運用變化無窮的形式來給自己的音樂作不同的演繹。在另一方面,樂曲中,他大量的運用精致的半音進行和等音進行,并且運用小的“裝飾”音群。李斯特曾說過:“這種裝飾音群好像閃爍著彩虹的露珠,一滴滴地落在旋律上”。故演奏是應格外仔細,用心把握。

  2.旋律方面

  肖邦的夜曲最能夠體現肖邦旋律上的天賦。他運用獨特的和聲感覺,寬廣的形式安排和弦,“夜曲”的結構類型明顯的來自菲爾德—以一種持續和聲的慣用法變成旋律的一種有表情的根莖,本身也具有一種旋律作用。肖邦獨立出右手旋律,發揮他演奏的全部表現力,同時,在左手伴以踏板,以不完整的和弦伴奏提供全部的節奏與和聲背景。他通過把左手音型的音域規則擴大至八度以上并使用持續音踏板,所以,“伴奏”音型也不只是一個分離的和弦,而是一個自由流動的旋律型。肖邦不善長運用正式的對位,如《夜曲》作品55之2。有時兩個曲調在記譜上同時清楚的顯現出來,有時其中之一突出于伴奏音型之上。這樣的對位使兩個各自完整和自然的旋律完美、勻稱地結合在一起。

  3.和聲方面

  作為和聲學家,肖邦是十九世紀一個最偉大的革新者。他的獨創性更重要的是把半音的不協和與轉調的手法推向前人未曾涉足的領域,普通的倚音或經過音與旋律性伴奏音型組合,產生了新奇的和聲效果,如(夜曲》作品9號之3o肖邦不是讓這些不諧和現象偶然地一閃而過,而是賦之以表現加以評述。他經常模棱兩可地使用和弦,使其有轉調的無限可能性。肖邦有時也有意經過許多調來轉調,因而調性感很少。如(夜曲》作品37之2。更典型的是他滑過一系列的調時速度如此之快,以至效果成為一個色彩斑斕的整體,不給人離開主調的感覺。有時旋律轉入沒有任何調性基礎的純半音領域。這樣的樂段的確能稱之為是革命性的。肖邦的結尾非常獨特,他以不太引人注目的方法引申了和聲觀念,在一首以大調結束的小調樂曲中找到新途徑來加強這種手法的感情色彩。如<夜曲》作品27之1

  另外一個深遠意義就是創造了“和聲空想”。這種空想最早出現在《夜曲》作品9之1中:這里的和聲完全是靜止的,或者催眠似的千篇一律地重復一組兩個或三個和弦。肖邦以浪漫主義方式自始至終的使用著自己的調式和和聲。

  4.音色方面

  肖邦不愿意被古典主義的程式系統冰凍住自己,不愿意被鎖在牢籠中。他想翱翔在空中盡情的休息,在那里展開翅膀,被空中的氣體催眠入睡。在夜曲中,他大量的運用最柔和的色彩和最不可捉摸及對比的非常細膩的寫法。據說肖邦在演奏它們時,盡可能的使自己的手指更多的貼鍵,這樣能使它獲得更柔和的音響效果。所以,彈他的作品時,必須在抑揚的節奏方面十分靈活,并帶著morbidezza(輕柔式)。李斯特曾經說過:‘’肖邦的演奏是一層情意纏綿的薄霧,是冬日盛開的玫瑰。”

  5、情感方面

  肖邦內心深處充滿了在他覺得是少年時代體驗到的最動人的感情。他認為,只應當把這種感情寄托于藝術,在音樂中,他唯一只尋求那種符合他天性的東西。他像真正的詩人一樣,把他豐富的想象,童年時代的歡樂,少年時代的不安,青年時代美好的感情,以最純凈的形

  式在他的音樂中流露出來。他的夜曲更能表達他性格上憂郁和平靜的一面,更能表達他的細膩、溫柔、驕傲、羞怯與痛苦。他的音樂好象要把你帶入一個茫然的狀態中與現實世界隔開,在他靈活的手指下展現了一個略帶痛苦的輕柔世界。當我們百感交集地傾聽這美妙的潺潺細語時,他能讓你的心靈歌唱。

  (三)結束語

  作為浪漫派藝術頂盛時期的肖邦鋼琴作品,他的每一首樂曲都堪稱劃時代的經典之作,他用鋼琴演奏與創作這種最單純的藝術形式,創造出了完美的藝術風格、豐富的鋼琴演奏技巧和曠古的藝術表現力,從而使得其成為了鋼琴藝術愛好者心目中的偶像。

  肖邦作為一位杰出的音樂家,他的創作涉及鋼琴音樂的各種題材,作品或委婉抒情,或熱情奔放,或華麗輕盈,或感傷憂郁,品位高雅,無不具有無窮的魅力。這里僅僅只是從肖邦鋼琴音樂中的一種題材形式作了一組粗略的診釋,這在肖邦音樂造詣的海洋中是遠遠不夠的。肖邦作品所展示出的深刻內涵,獨特風格,卓越的想象力和完美精湛的技巧,以及在表現形式上所做的開拓性探索,對后世界音樂產生著長久的影響,并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肖邦鋼琴鑒賞的報告大全】相關文章:

1.欣賞肖邦鋼琴曲作文

2.鋼琴詩人肖邦的愛國故事

3.肖邦的離別(《肖邦故園》備課輔助)

4.肖邦的語句摘抄

5.李云迪--中國的肖邦

6.愛國的肖邦作文

7.感受肖邦的作文

8.《肖邦故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