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
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想當年④,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⑥,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⑦,一片神鴉社鼓⑧!憑誰問,廉頗老矣⑨,尚能飯否?
[注釋]
①京口:江蘇鎮江市因臨京峴山、長江口而得名。
②孫仲謀:三國時的吳王孫權,字仲謀,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名。
④“想當年”三句:劉裕曾兩次帥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草草:輕率。是說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以至慘敗。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南歸,到寫該詞時正好為四十三年。
⑦佛貍祠:魏太武帝拓拔燾小名佛貍。他曾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
⑧神鴉: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祭祀時的鼓聲。
⑨廉頗:戰國時趙國名將。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由南宋詞人辛棄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上片贊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最后還借廉頗自況,抒發未能實現自己懷抱的感慨。本詞的抒發感慨連連用典,中間稍加幾句抒情性議論以見精神,不僅體現了辛詞好用典的特點,也可窺見“詞論”的風格。
譯文
江山如畫、歷經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東吳英雄孫權在此的定都處。昔日的舞榭歌臺、顯赫人物,都被風吹雨打化為土。斜陽照著草和樹,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們說,武帝劉裕曾在這個地方住。想當年,他騎戰馬披鐵甲,刀槍空中舞,氣吞萬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學黷(dú)武,效法漢將伐匈奴,沒能夠封山紀功狼居胥,卻要倉皇向南逃,時時回頭向北望。我登上山亭望江北,還記得、四十年前的舊事一幕幕:烽火連天鏖(áo)戰苦,揚州一帶遭荼(tú)毒。往事怎忍再回顧?拓跋燾(dào)祠堂香火盛,烏鴉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誰能派人來探問:廉頗將軍雖年老,還能吃飯嗎?
[賞析]
這首詞是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于公元1205年(宋寧宗開禧元年),66歲任鎮江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后所寫的一首感懷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寫于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辛棄疾六十六歲時。當時韓侂胄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閑置已久的辛棄疾于前一年被起用為浙東安撫使,這年春初,又受命擔任鎮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蘇鎮江)從表面看來,朝廷對他似乎很重視,然而實際上只不過是利用他那主戰派元老的招牌作為號召而已。辛棄疾到任后,一方面積極布置軍事進攻的準備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識到斗爭的險惡,自身處境的孤危,深感很難有所作為。辛棄疾支持北伐抗金的決策,但是對獨攬朝政的韓侂胄輕敵冒進的作法,又感到憂心忡忡,他認為應當做好充分準備,絕不能草率從事,否則難免重蹈覆轍,使北伐再次遭到失敗。辛棄疾的意見沒有引起南宋當權者的重視。一次他來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懷古憶昔,心潮澎湃,感慨萬千,于是寫下了這篇千古傳誦的杰作。
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開篇即景抒情,由眼前所見而聯想到兩位著名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對他們的英雄業績表示向往。接下來諷刺今日用事者(韓胄),又像劉義隆一樣草率,欲揮師北伐,令人憂慮。老之將至而朝廷不會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嘆息。其中“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寫北方已非我有的感慨,最為沉痛。
作者:
辛棄疾(1140-1207年),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賞析12-16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典故10-12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優秀教案02-16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鑒賞12-19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鑒賞11-15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語文課件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