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語言翻譯探究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小編整理的有趣的語言翻譯探究,歡迎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
把漢語翻譯成英文,或把漢語中的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都是語言翻譯。清末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原則,一直得到大家的認可。信,就是要忠于原著,不可以隨意的增減內容;達,就是要忠于讀者,也就是表意要清楚、流暢;雅,就是要忠于文學語言,語言要典雅、得體。
一、直譯的意趣
1.文言文翻譯現代漢語
直譯就是按照原文的語法規范和字面意思直接翻譯。比如我們要翻譯著名學者“胡適”的名字這兩個字時,應該怎么翻譯呢?我們先看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著名的語言學家黃侃當面質問胡適:你口口聲聲推廣白話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適問為什么。黃侃說,如果你身體力行的話,名字就不應叫“胡適”,應該叫“往哪里去”才對。胡適竟也無法反駁。
這個故事雖然是個笑話,從中也能體現出翻譯中的直譯原則。“胡適”這兩個字的字面意思是:“胡”相當于古代漢語的'“何”的意思,是個疑問詞,可以翻譯成“為什么”“什么”;“適”是“去、到”的意思。按照語法現象,“胡適”這個句式應該是個倒裝句,應為“適胡”,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去(到)哪里”或“往哪里去”。
著名的語言學家黃侃說胡適應該叫“往哪里去”就是把這個名字直譯了,所以胡適也無話可說。這是個忠于直譯原則的例子,能夠體現翻譯中“信”和“達”的要求。
當然文言文單音節詞多,不能有效地擔負現代口語交際的職能,有其語言的缺陷。現代漢語則能彌補這一不足。
2.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
其實,文言文也有自己的特長,語言簡潔凝練,如果把現代文翻譯成文言文,也會有另一番風味。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片段:
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
原文語言也非常凝練,描寫非常優美。我們試著翻譯成文言文:
荷塘邊,多樹木焉,郁郁然,蔥蔥然。其側,有樹楊柳及未可名名者。月黯然,路愈顯森然,懼焉。
翻譯成文言文后,意思不如原文清晰、明白,但更有一番風味。再比如下面這幾句話:
男人喜歡開墾田地,女人只會忙在廚房。男人習慣揮劍作戰,女人只懂針短線長。
男人通常理智思考,女人只是感情至上。男人熱衷指揮下令,女人只有隨其圓方。
這幾句話意思很清楚,但是語句比較長,如果用文雅一點的文言文詞匯直譯,就翻譯成這樣:
夫耕婦烹,夫戰婦縫,夫思婦情,夫唱婦隨。
這樣一翻譯,不但語言簡潔,而且表意更清楚。
3.英語翻譯成現代漢語
當然在外文和中文直譯的時候,有時候會失去外文原文的意思,進而創造出語言的另一種意思,這就是語言翻譯中的創新發展。比如“可口可樂”的翻譯:
CocaCola,Coca和Cola是兩種植物的名字,直譯中文時保留了原文押頭韻的響亮發音,翻譯成了“可口可樂”。
這樣翻譯就拋棄了原文的意思,從而創造出這種飲料不但“可口”,而且讓人“可樂”。這就是翻譯中的語言的創新。因此,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說,翻譯是兩種語言的妥協,翻譯是有限度的創作。
二、意譯的趣味
在翻譯中,由于兩種語言的形式、語言內涵不同,直接翻譯有時不一定能夠完全翻譯出原文的意思:比如漢語“八荒六合唯我獨尊”這句話很難把其“八荒六合”完整的翻譯出來,有時也沒有必要。這時候我們只要主要的意思翻譯出來就行。
也就是說語言翻譯的時候無法直譯其內涵的,這就需要意譯。下面是一首漢代流行的歌謠: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要把這首歌謠用現代漢語翻譯,直譯會這樣翻譯:
城中的人喜歡高高的發髻,城周圍的人的發髻會高達一尺啊;城中的人喜歡長長的眉毛,城周圍的人的眉毛會占半個額頭;城中的人喜歡寬大的衣袖,城周圍的人的衣袖會全是絲帛了。
這樣的翻譯語句會更長,語言優美,但是不一定能夠確切地表達出詩歌要表達的意思。如果是想意譯出這首歌謠的意思,八個字就翻譯出其意思:風行草偃,變本加厲。
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出,直譯和意譯都有其優點和不足,在實際翻譯中,兩者結合翻譯,才能更符合翻譯中的“信、達、雅”的要求。
季羨林先生為《中國翻譯詞典》作序時說:“倘若拿河流來作比,中華文化這一條長河,有水滿的時候,也有水少的時候,但從未枯竭。原因就是因為有新水注入。……而這(些水)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譯。”可見文學翻譯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有趣的語言翻譯探究】相關文章:
《有趣的語言翻譯》教學反思07-04
《有趣的語言翻譯》優秀教學設計12-05
朱自清散文語言特色探究11-24
有趣的探究課作文400字07-31
有趣的英語短語翻譯08-18
有趣的語言易位12-06
有趣的英文單詞翻譯08-24
有趣的動物英語作文及翻譯11-26
有趣的寒假英語作文及翻譯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