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戰國策·韓三·張丑之合齊楚講于魏》原文翻譯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戰國策·韓三·張丑之合齊楚講于魏》原文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張丑之合齊、楚講于魏也,謂韓公仲曰:“今公疾攻魏之運,魏急,則必以地和于齊、楚,故公不如勿攻也。魏緩則必戰。戰勝,攻運而取之易矣。戰不勝,則魏且內之。”公仲曰:“諾。”張丑因謂齊、楚曰:“韓已與魏矣。以為不然,則蓋觀公仲之攻也。”公仲不攻,齊、楚恐,因講于魏,而不告韓。
【譯文】
張丑聯合齊、楚兩國同魏國講和,對韓國公仲說:“現在您猛攻魏國的鄆邑,魏國情況危急,就一定會割讓土地與齊、楚兩國求和,所以您不如不攻打魏國。魏國形勢得到緩和一定會同齊、楚兩國交戰,如果魏國打勝了,你們乘魏兵疲敝攻取鄆邑,就容易了。如果魏國打敗了,魏國就會把鄆邑送給韓國。”
公仲說:“好吧。”
張丑于是對齊、楚兩國說:“韓國已經同魏國聯合了,如果你們認為不是這樣,那么何不看一看公仲是否還攻打鄆邑。”公仲沒有攻打鄆邑,齊、楚兩國非常恐慌,于是同魏國講和,并且沒有告訴韓國。
內容簡析:
這段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韓國謀臣張丑在齊、楚兩國與魏國交涉時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張丑建議韓公仲暫時不要急于攻打魏國的“運”(可能指某戰略要地或城市),理由如下:
避免魏國割地求和:如果韓國猛烈攻擊魏國,魏國在情急之下可能會割讓土地與齊、楚兩國議和,這對韓國并無益處。因此,韓國不如暫不發動攻勢,以免促使魏國與齊、楚結盟并付出領土代價。
觀察形勢伺機而動:如果韓國按兵不動,魏國局勢緩和后可能會選擇應戰。這時,無論魏國勝敗,對韓國都有利:
若魏國戰勝齊、楚,其國力消耗之后,韓國再攻打“運”,相對容易取得勝利并占領該地。
若魏國戰敗,其國力受損,可能內部動蕩,韓國同樣可以乘機圖之。
張丑在說服韓公仲接受這一策略后,又對齊、楚兩國宣稱韓國已經與魏國達成協議,如果齊、楚對此有所懷疑,可以觀察韓公仲是否發起攻擊作為驗證。結果韓公仲聽從了張丑的建議,未發動攻擊,導致齊、楚兩國因擔憂被孤立而直接與魏國議和,且在過程中未告知韓國。
策略意義賞析:
張丑的策略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智慧:
a)深度博弈與信息操縱:
張丑準確洞察到各國間利益關系的微妙平衡,通過引導韓公仲暫停軍事行動,巧妙地阻止了魏國可能因壓力過大而向齊、楚割地求和,從而避免了韓國利益受損。
張丑進一步利用信息不對稱,制造韓國與魏國已達成協議的假象,以此來影響齊、楚兩國的決策。這種信息操縱手段,成功地使齊、楚兩國在未核實信息真偽的情況下,出于對被孤立的恐懼,迅速與魏國講和。
b)長遠規劃與時機把握:
張丑的建議著眼于長遠利益,認為暫時的不作為是為了未來更好的出擊。他預見到了魏國無論勝敗都將削弱自身實力,屆時韓國可以抓住有利時機,以較小的代價實現戰略目標。
張丑精準把握了外交與軍事行動的時機,既避免了立即進攻可能導致的不利后果,又通過適時的信息傳遞,加速了齊、楚與魏之間的快速媾和,達到了分化敵對陣營、為自己創造有利態勢的目的。
c)以靜制動與靈活應對:
張丑倡導的“勿攻”策略展示了“以靜制動”的智慧,即在復雜國際局勢中,有時保持克制與觀望,等待對手露出破綻或外部條件變化,比盲目行動更為明智。
面對齊、楚可能的聯合行動,張丑靈活運用外交手段,通過制造假象和心理壓力,促使兩國做出符合韓國利益的選擇,展現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和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戰國策·韓三·張丑之合齊楚講于魏》原文翻譯】相關文章:
《戰國策·魏一·韓趙相難》原文及翻譯12-07
《張儀欲以魏合于秦韓》的原文及翻譯10-02
《戰國策楚三·楚王逐張儀于魏》原文及翻譯09-24
戰國策魏二原文及翻譯10-02
《戰國策·韓三·韓珉相齊》原文及翻譯09-24
《戰國策·韓一》原文及翻譯12-08
戰國策·魏一·蘇秦拘于魏原文及翻譯04-12
戰國策·楚一·齊楚構難原文和翻譯11-18
戰國策·韓三·趙魏攻華陽原文附譯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