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原文及賞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賞析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 云云,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 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征。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可是問什么好呢?詩人心里滿腹的問題竟然不知從何問起。于是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時梅花開沒開花?想必讀者對此也感到突兀。可是正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這是詩人留給人們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
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游子形象。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超然塵世保持自由心態的精神風致。這樣詩人寫這一首詩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頌一種雖然飽經滄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態的人生風范。
【雜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雜詩》原文及賞析08-04
雜詩——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20
《己亥雜詩》原文賞析06-19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2-14
《雜詩》原文及翻譯賞析02-20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6-29
山中雜詩原文及賞析08-17
吳興雜詩原文及賞析08-18
雜詩原文翻譯及賞析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