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項羽本紀贊原文及鑒賞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與駢文相對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項羽本紀贊原文及鑒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項羽本紀贊原文及鑒賞 1
項羽本紀贊(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原文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①”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②?何興之暴也③?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④。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⑤。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⑥。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⑦。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⑧!
◇注釋 ①周生:漢時儒生,生平不詳。蓋:副詞,大概。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兩顆眸子。
②豈其苗裔邪:難道是他的后人嗎?
③何興之暴也:為什么發動、崛起如此突然呢?
④尺寸:指權勢或土地。五諸侯:指齊、趙、韓、魏、燕五國。
⑤近古以來:指春秋戰國以來。
⑥背關懷楚:放棄關中險要之地,懷念楚國而東歸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義帝,楚懷王孫子熊心,項梁起兵時立他為楚懷王;公元前206年被尊為義帝,后被項羽派人殺害。
⑦矜:夸耀。功伐:功勞。奮:逞。經營:籌劃謀取。覺寤:即“覺悟”。
⑧引:援引,含推托之義。
◇鑒賞 《史記·項羽本紀》是司馬遷傳記文學中的一篇杰作,文章通過對項羽一生經歷的記敘,不僅真實再現了秦漢之際風云變幻的歷史畫面,而且成功描繪了項羽這一歷史人物的典型性格,并由此反映了司馬遷有關歷史變遷與人生沉浮的根本觀點。本篇選錄的是該文最后一段司馬遷的總評,將項羽的功過是非作了高度的'總結,一方面肯定了項羽的偉大功績,另一方面又尖銳指出了項羽在政策、策略上的失誤和性格上的弱點。這兩方面的評價,態度鮮明,頗有見地,充分體現出司馬遷卓越的歷史見識。
總的說來,項羽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意,而在于他自身。《史記》的有關評說雖不免有其歷史局限性,但更多的還是體現出了太史公過人的識見。贊語開始一層極言項羽興起的突然,接下來又歷數項羽的失策、過失與荒謬。一揚一抑,一贊一嘆,流露出司馬遷對項羽其人其行的無限惋惜。文章述豪杰紛爭,有風起云涌之動蕩;述項羽起于隴畝,有力拔山兮之氣勢;“難矣”“謬哉”數層,評論項羽得失,直使人覺得欷歔滿耳,感慨萬千,有一唱三嘆、余音繞梁之妙致。
◇妙評 一贊中五層轉折,唱嘆不窮,而一紀之神情已盡。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第一冊
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見。文雖抑揚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曰“本紀”,冠于漢首,視羽為何許人哉!
——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四
斷制極合,文氣老潔。
——清·蔡世遠《古文雅正》卷一
贊語豪邁跌宕,極與本紀相稱。然其用筆,能以縮頓為遒古,究不失之縱放,固知視唐宋諸家以議論為文字者大異也。
——清·牛運震《史記評注》卷二
實事實力,紀中已具。故贊語只從閑處著筆,又如風雨驟過,幾點余霞遙橫天際也。
——清·李景星《史記評議》卷一
項羽本紀贊原文及鑒賞 2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譯文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里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亦是雙瞳孔。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后代么?為什么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杰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并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于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并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夸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借口說“是上天要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注釋
①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首先發難,項羽跟從叔父項梁起義兵,大破秦軍,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秦,分封王侯,自稱“西楚霸王”。后為所敗,困于垓下,在烏江自殺。本紀:《史記》的一種體例。按照年代先后,敘述歷代帝王政跡。項羽雖沒有完成帝業,但在秦亡以后漢興以前的過渡階段中,項羽實際上支配當時的政局,也代表當時的政權。正如本文所說,“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贊:文章最后的論贊部分。這里是作者在敘事之后,以作者的口氣寫的議論、總結及補充的文字。本文選自《史記·項羽本紀》。
②太史公:自稱。周生:漢時的儒生,姓周,事跡不詳。舜:虞舜,我國上古時代的帝王。蓋:原來。重瞳子(瞳tóng):一個眼珠里有兩個瞳孔,古人認為這是神異的人物。
③苗裔(-yì):后代子孫。暴:急驟;突然。?“豈……邪?何……也?”句: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嗎?為什么……呢?”“豈”同“何”前后呼應,表示猜測的疑問句。
④夫:用在句首,表示闡發議論的語氣。陳涉:名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南)人,他同吳廣首先起兵反秦,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首難(-nàn):首先起來造反。蜂起:比喻如蜂擁而起,極言其多。勝(shēng):盡;全部。
⑤非有尺寸:謂沒有一尺一寸的土地。隴畝:田野。這里指民間。將:率領。五諸侯:指齊、趙、韓、魏、燕(yān)。項羽屬楚,合為六國起義軍隊。近古:當時是指春秋戰國以來的時代。也:用在句末,表示堅決的語氣。
⑥背關懷楚:謂放棄關中形勝之地,懷念楚國,東歸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義帝:楚懷王孫,名心。公元前208年,項梁立心為楚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尊他為義帝,后來又把他放逐到長沙,并暗地派人把他殺了。難矣:意思是說,在這種種錯誤措施之下,想成功是很困難的。矣,用在句末,表示感嘆的語氣。
⑦矜(jīn):夸耀。功伐:功勛。 奮:逞弄。謂:以為。力征:武力征伐。經營:整頓,統治。東城:在今安徽省定遠縣東南。寤:通“悟”。
⑧乃:卻,反。引:援引。這里有借口、推托的意思。天亡我:天要亡我。這兩句是項羽自殺前說的話。“豈不……哉”:相當于現代漢語的“難道不……嗎!”反詰句,用否定來表示肯定的語氣
賞析
《本紀》為《史記》的名篇,項羽是重點刻畫的歷史人物之一。這篇贊語作為《項羽本紀》的結尾,用極為簡潔的.文字,對項羽的一生作了歷史的總結,頗具權威性。項羽乃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為此這篇贊語也就從傳奇處入手:虞舜和項羽本來沒有血緣關系,然而兩個人都是雙瞳孔,司馬遷以兩個人在相貌上的這種共同特征,將項羽和虞舜聯系起來,從而提出自己的疑問:難道項羽是虞舜的后代嗎?這就更突出了項羽這個人物的神秘色彩。
在論述項羽的光輝業績時,司馬遷強調了他創業的艱難,同時又突出了他發跡的迅速,以及他在歷史上的顯要地位。秦末群雄蜂起,逐鹿天下;而項羽本無尺寸之地,卻在短短的三年時間里,成為天下霸主,政由已出,是數百年未曾出現過的英雄人物。盡管項羽未能履踐天子之位,可司馬遷還是將他列入專為帝王設計的“本紀”之中。在司馬遷看來:項羽順應了歷史潮流,抓住了機遇,同時又具備了杰出的才能。項羽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滅秦稱霸的大業;然而僅僅過了五年,他便敗在的手下。司馬遷從兩個方面指出項羽失敗的原因:一為他殺義帝而自立,結果眾叛親離;二為奮其私智而不效法古代。司馬遷論述項羽失敗的原因有一定的正確性,但不全面。筆者認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失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項羽勇猛過人卻生性殘暴,不聽謀士范增的建議,一錯再錯,最終眾叛親離。哪怕重回江東,也不能卷土重來。
【項羽本紀贊原文及鑒賞】相關文章:
項羽本紀贊原文及翻譯07-03
項羽本紀原文對照翻譯08-01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及譯文08-29
有關《項羽本紀》原文及翻譯02-16
項羽本紀節選原文和翻譯10-31
《史記項羽本紀》原文與閱讀答案11-03
項羽本紀原文翻譯(附賞析+教學設計)06-16
《項羽本紀》閱讀答案解析和原文翻譯12-20
項羽本紀閱讀答案01-24
項羽本紀課文翻譯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