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注釋】
①天時、地利、人和:《茍子?王霸篇》說:“農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茍子所指的“天時”指農時, “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而孟子在這里所說的“天時”則指尖兵作戰的時機、氣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險要,城池堅固等;“人和”則 指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等。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 叫“郭”。內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③池:即護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擊性武器。革:皮革,指甲胄。古代甲胄確 皮革做的,也有用銅鐵做的。(5)委:棄。(6)域民:限制人民。域, 界限.(8)畔:同“叛”。(9)有:或,要么。
【譯文】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一個三里內城墻、七里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一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讀解】
天、地、人三者的關系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注釋中所引, 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但他并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并重,缺一不可。
孟子在這里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 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 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 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 國家也不是靠山川就可以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炙業。 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 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 哪里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釋翻譯04-13
《天時不如地利》教學設計07-01
《天時不如地利》閱讀練習及答案11-01
天時地利人和的戰爭故事11-03
《以學自損 不如無學》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2-29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散文05-03
生氣不如爭氣翻臉不如翻身的哲理故事03-04
拿破侖打敗奧地利的故事01-23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初三作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