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吳融詩原文鑒賞

時間:2021-06-13 13:40:05 古籍 我要投稿

吳融詩原文鑒賞

  生平簡介

  吳融 ,字子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縣)人。 唐昭宗龍紀元年(889)登進士第 。韋昭度討蜀,表 掌書記 ,累遷侍御史。因事去官 ,流浪荊南,依節度使成汭。后召為左補闕 ,遷中書舍人 。天復元年(901),昭宗復位 ,融起草詔書十數篇 ,才思敏捷,文筆精當,為昭宗所常識,擢戶部侍郎。是年冬,朱全忠兵犯京師,昭宗逃往鳳翔,融未及相從,客寓閿鄉。不久,召為翰林承旨,卒于官。工詩能文。其詩多流連光景之作 , 只有少數詩篇對唐末戰亂有所反映。辛文房評其詩“靡麗 有余,而雅重不足”(《唐才 子傳 》卷九)。有《唐英集》。《全唐詩》編錄其詩四卷。

  華 清 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

  唯此宮中落旋干。

  綠樹碧簾相掩映,

  無人知道外邊寒。

  吳融詩鑒賞

  《全唐詩》所錄吳融《華清宮》詩分作兩組,一組二首,另一組四首。這是《 華清宮二首 》的第一首。

  華清宮是與唐云宗、楊貴妃的名字密切相聯。如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它 選取楊貴妃看到貢品荔枝來到驪山之下時心情歡悅的角度,揭露了統治階級為一己私利而不恤民生疾苦的罪惡。吳融的這首《華清宮》在主題思想和表現手法上與杜牧詩有某些類似之處,以小顯大,通過華清宮中的細枝末節來揭露荒淫無道的唐玄宗和楊玉環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難,但所創造的意境,卻獨具一格。

  首句“四郊飛雪暗云端 ”,側重寫華清宮外的大 雪。一個“飛”字具有動態的美感,繪出了離宮禁城四郊朔風呼嘯,雪花飛舞的景色;一個“暗”字,從色彩的角度寫出大雪排空而至的威勢,由視覺感受勾出觸覺感受,令人極易從詩歌畫面中領略到宮外刺骨的寒意,給人一種凜冽感。

  次句“惟此宮中落旋干”,筆鋒由宮外轉入宮內,一個“惟 ”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圍 ,一個“旋”字 ,從時間的角度傳神地寫出了雪落宮苑迅速溶化、 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寫出了宮中之暖,與首句成為 對照。

  第三句“綠樹碧簾相掩映”,具體而形象地刻畫了宮中的融融春意。華清宮地下溫泉噴涌,地上宮殿金碧輝煌,禁墻高筑,能夠遮風御寒,因此宮中溫度較高,樹木常年青綠。這里的“綠樹”代表了宮中大自然造物者與宮外的不同 ,“碧簾”則反映出宮中主人 生活的奢靡。

  結句“無人知道外邊寒 ”,寫出了華清宮主人耽 情聲色,不以國事為重 ,不以民苦為憂的昏庸形象, 詩人含蓄地指出 :唐玄宗既然連自然界物候的變遷、 冬天的到來都一概不知 ,那他又怎么能夠知道 “寒冷”呢?一國之君不知寒冷的滋味,又怎么能夠對國事明察秋毫、對人民的苦樂謹記心上呢?這樣的昏庸之輩,為安祿山野心的萌生、壯大自覺與不自覺地提供土壤。

  這首詩意境新穎,諷意含蓄,以宮內宮外冷暖的迥異形成鮮明對比 ,造成結構的錯落、詩情的跌宕。 夸張的成功運用也成為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之一。

  賣花翁

  吳融

  和煙和露一叢花,

  擔入宮城許史家。

  惆悵東風無處說,

  不教閑地著春華。

  吳融詩鑒賞

  賞花、買花以至養花 ,本出于人們愛美的天性。 但在勞動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耽玩花朵又往往形成富貴人家的特殊嗜好。唐代長安城就盛行著這樣的風氣。白居易有《買花》詩,真實反映了這種車馬若狂 、相隨買花的社會習俗 ,并通過篇末“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評語,揭露了貴家豪門的奢靡生活 。吳融的這首《賣花翁》,觸及同樣的 題材,卻能夠不蹈襲前人窠臼,別立新意。

  “和煙和露一叢花,擔入宮城許史家。”前一聯交代賣花翁把花送入貴家的事件。和煙和露,形容花剛采摘下來時綴著露珠、冒著水氣的`樣子,極言其新鮮可愛。許氏與史氏,漢宣帝時的外戚 。“許”指宣 帝許皇后家 ,“史”指宣帝祖母史良娣家,兩家都在 宣帝時受封列侯,貴顯一世,所以后人常用來借指豪門勢家。詩中指明他們居住在宮城以內,當是最有勢力的皇親國戚。

  “惆悵東風無處說 ,不教閑地著春華。”這后一 聯抒發作者的感慨。東風送暖 ,大地春回 ,鮮花開放,本該是一片爛漫風光。可如今豪門勢家把盛開的花朵都閉鎖進自己的深宅大院 , 剩下那白茫茫的田野,不容點綴些許春意,景象又是何等寂寥!“不教”

  一詞 ,顯示了豪富人家的霸道 ,也隱寓著詩人的憤怒。詩人不直說憤怒,卻托之于東風的惆悵。東風能夠播送春光 ,而不能保護春光不為人攫走 ,這真是莫大的憾事 ;可就連這一點憾恨 ,又能到哪里去申訴呢?

  詩篇由賣花引出貴族權門貪得無厭、獨占壟斷的罪惡。他們不僅要占有財富,占有權勢,連春天大自然的美麗也要攫為己有 。 詩中蘊含著的這一尖銳諷刺,比之白居易《買花》詩著力抨擊貴人們的豪華奢侈,在揭示剝削者本性上有了新的深度。表現形式上也不同于白居易詩那樣直敘鋪陳,而是以更精煉、更委婉的筆法曲折達意,即小見大,充分體現了絕句樣式的靈活性。

  金橋感事

  吳融

  太行和雪疊晴空,

  二月郊原尚朔風。

  飲馬早聞臨渭北,

  射雕今欲過山東。

  百年徒有伊川嘆,

  五利寧無魏絳功?

  日暮長亭正愁絕,

  哀笳一曲戍煙中。

  吳融詩鑒賞

  這是一篇政治抒情詩 。《唐詩鼓吹評注》謂 :此詩“指孫揆敗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稱藩鎮李克用 。唐昭宗大順元年(890),李克用占據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顧多數大臣的反對,采用了宰相張浚等人發兵討李的主張。由于對形勢估計不足,結果三戰三敗。張浚的副手孫揆,就在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長治西南)時被殺。李克用的軍隊乘勝縱兵奪掠晉、絳、河中一帶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順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罷了張浚等人的官,二月又為李克用加官晉爵 。 詩人吳融時在潞州金橋,有感于此,寫下此詩。

  詩一開頭就把太行山的景色寫得雄偉宏美:皚皚白雪覆蓋著巍巍太行 ,重巒疊嶂 ,高聳在晴朗的天空。紅日、白雪、藍天,色彩鮮明,宛若浮雕。時令已是早春二月 ,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風呼嘯 ,寒意料峭。一個“尚”字,用得極妙,寫出了詩人的心境和感觸。目之所見,體之所,毫無春意。景色之美,氣候之寒,更襯出詩人心中的悲切。兩句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氣氛。

  頷、頸兩聯,一連串用了四個歷史典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和感嘆 。“飲馬”, 是用《左傳》故事。公元前五七九年 ,晉楚戰爭中, 楚軍驕橫狂妄 ,揚言“飲馬于河(黃河)而歸”。這 里比喻李克用有“飲馬于河”的軍事野心。因為李克用的軍隊早在中和三年 883)與黃巢作戰時 ,就進 軍過帝都長安 ,故說“飲馬早聞臨渭北 ”。“射雕”,用了北齊斛律光射落雕鳥的故事。“雕”是一種鷙鳥,猛健善飛,不易射中。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實力強大的李克用將要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 。“山 東”指太行山以東地區。這句是說xx正蓄謀打過太行山。

  頸聯筆鋒一轉,由述古喻今進而抒感言懷。詩人沒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用典故來曲意表達 。“ 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遷都洛陽時,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個披發的人在野外祭祀。披發是戎族的風俗習慣,辛有據此預言這地方必將淪為戎人所有。辛有死后,戎人果然遷居于伊水之濱。詩人在藩鎮割據的混戰中,預感到唐王朝必將滅亡。他不可能直陳其事,但又不能不說,故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辛有的預言生前無人理會,死后卻備受贊嘆,這又有什么用呢 ?肺腑之言, 瀉于豪端。盡管個人不能挽狂瀾于既倒,但詩人仍希望皇上采納古時魏絳的方法 ,以期收到“五利”之 功。魏絳是春秋時晉悼公的大夫。晉國所在地的山西是個漢、戎雜居的地方,民族間經常發生戰爭。魏絳曾建議用“和戎”方式解決矛盾,他認為“和戎”有“五利”,晉悼公采用了魏絳的主張 ,因此收到“修 民事,田以時”的政治效果。詩人通過肯定魏絳,婉轉地批判了唐王朝這次對李克用的用兵。

  用典是古典詩中常用的一種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詩中過多地用典,往往會弄得詩意晦澀難懂 。《金橋 感事》雖連用數典,卻不覺晦澀。詩人正是在曲折變化中,貼切地表達了難以直言之隱旨,把抽象的感情變得形象化、具體化了,題旨亦因之更為突出、鮮明。

  尾聯“日暮長亭克正愁絕 ,哀笳一曲戍煙中 ”,以情景交融之筆結束全詩。夕陽西沉,長亭遙對,哀笳一曲,戍煙四起,在這般戰亂凄清的環境中,一位“ 驚時感事俱無奈 ”(見其《重陽日荊州作》)的詩人,獨自憂愁、感傷。胡笳是一種樂器,可以表達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感情。這里用一“ 哀 ”字表現胡笳聲,不僅把客觀世界的聲音同詩人主觀世界的感情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暗示著這次戰爭的失敗,必將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 。“戍煙”指戍樓的烽煙,與在 太平時節的繚繞炊煙截然不同,給人一種動亂不安的感覺。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聲、色、形,熔鑄于一爐,真是極盡精煉概括之能事。

  子 規

  吳融

  舉國繁華委逝川,

  羽毛飄蕩一年年。

  他山叫處花成血,

  舊苑春來草似煙。

  雨暗不離濃綠樹,

  月斜長吊欲明天。

  湘江日暮聲凄切,

  愁殺行人歸去船。

  吳融詩鑒賞

  子規是杜鵑鳥的別稱。古代傳說它的前身是蜀國國王,名杜宇,號望帝,后來失國身死,魂魄化為杜鵑 ,悲啼不絕。這可能是前人因為聽得杜鵑鳴聲凄苦,臆想出來的故事。本篇詠寫子規,就從這個故事下筆,設想杜鵑鳥離開繁華的國土,年復一年地四處飄游。這個悲劇性的經歷,正為以下抒寫悲慨之情作了鋪墊。

  由于哀啼聲切,加上鳥嘴呈現紅色,舊時又有杜鵑泣血的傳說。詩人借取這個傳說發揮想象,把原野上的紅花說成杜鵑口中的鮮血染成,增強了形象的感染力。可是,這樣悲鳴又能有什么用呢 ?故國春來, 依然是一片草木榮生,青蔥綠郁,含煙吐霧,絲毫也不因子規的傷心而減少其生機勃勃。這里借春草作反襯,把它們欣欣自如的神態視為對子規啼叫漠然無情的表現,想象之奇特更勝過前面的泣花成血。這一聯中,“他山”(指異鄉)與“舊苑 ”對舉,一熱一冷, 映照鮮明,更突出了杜鵑鳥孤身飄蕩、哀告無門的悲慘命運。

  下半篇多方面地描繪子規啼聲。雨昏風冷,它藏在綠樹叢中苦苦嘶喚;月落影斜,它迎著欲曙的天空凄然長鳴。它就是這樣不停地悲啼,不停地傾訴自己內心的傷痛,從晴日至陰雨,從夜晚到黎明。這一聲聲哀厲而又執著的呼叫,在江邊日暮時分傳入船上行人耳中,怎不觸發人們的旅思鄉愁和各種不堪回憶的往事,叫人黯然魂消、傷心欲泣呢?

  從詩篇末尾的“湘江”看,這首詩寫在今湖南一帶。作者吳融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昭宗時在朝任職,一度受牽累罷官,流居荊南,本篇大約就寫在這個時候,反映了他仕途失意而又遠離故鄉的痛苦心情。詩歌借詠物托意,通篇扣住杜鵑鳥啼聲凄切這一特點,反復渲染,但又不陷于單調、死板地勾形摹狀 , 而能將所詠對象融入多樣化的情景與聯想中,正寫、側寫、虛筆、實筆巧妙地融合使用,達到“狀物而得其神”的藝術效果。

  途中見杏花

  吳融

  一枝紅艷出墻頭,

  墻外行人正獨愁。

  長得看來猶有恨,

  可堪逢處更難留!

  林空色暝鶯先到,

  春淺香寒蝶未游。

  更憶帝鄉千萬樹,

  澹煙籠日暗神州。

  吳融詩鑒賞

  詩人漂泊在外,偶見一枝杏花,觸發他滿懷愁緒和聯翩浮想,寫下這首動人的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是宋人葉紹翁《游園不值》詩中 的名句。杏花開在農歷二月,正是春天到的時候,那鮮艷的紅色就仿佛青春和生命的象征。經歷過嚴冬漫長蟄居生活的人,早春季節走出戶外,突然望見鄰家墻頭上伸出一枝美麗的花朵,想到春回大地,心情該是多么欣喜激動 ! 葉紹翁的詩句就反映了這樣的心理。可是吳融對此卻別有感受。他正獨自奔波于茫茫的旅途中,各種憂思盤結胸間,那枝昭示著青春與生命的杏花映入眼簾,卻在他心頭留下別樣的苦澀滋味。

  他并不是不愛鮮花,不愛春天,但他想到,花開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遠守著這枝鮮花欣賞,又能看得何時?看到此景 ,不免牽惹起無名的惆悵情緒。 更何況自己行色匆匆 ,難以停留,等不及花朵開盡, 即刻就要遠去。緣分如此短淺,怎不令人倍覺難受?

  由于節候尚早,未到百花吐艷春意濃的時分,一般樹木枝梢上仍是疏離,空氣里的花香仍夾帶著料峭的寒意,蝴蝶不見飛來采蜜 ,只有回巢的黃鶯聊相陪伴。 在這種情景下獨自盛放的杏花,難道不感到有幾分孤獨寂寞嗎?這里顯然融入詩人的身世之感,而杏花的形象也就由報春使者,轉化為詩人的自我寫照。

  想象進一步馳騁,詩人從眼前的鮮花聯想到往年在京城長安看到的千萬樹紅杏 。那一片蒙蒙的煙霞, 輝映著陽光,彌漫在神州(指中國)大地上,景象是何等絢麗多彩呀!浮現于腦海的這幅長安杏花圖,實際上代表著他深心懷念的長安生活。詩人被迫離開朝廷,到處飄零,心思仍然縈繞于朝中。末尾這一聯想的飛躍,恰恰泄露了他內心的秘密,點出了他的愁緒所在。

  詩篇以杏花托興,展開多方面的聯想,把自己的惜春之情、流離之感、身世之悲、故國之思,一層深一層地抒發出來,筆法尤其委婉細膩 。晚唐詩人中, 吳融作為溫(庭筠)、李(商隱)詩風的追隨者 ,其 最大特色則在于將溫、李的繁麗溫馨引向了凄冷清疏的一路。本篇可以視為這方面的代表作。

【吳融詩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吳融子規唐詩鑒賞11-27

《子規》吳融唐詩鑒賞11-17

吳融《途中見杏花》唐詩鑒賞10-14

過融上人蘭若原文鑒賞06-14

崔顥詩原文鑒賞06-14

白居易詩原文鑒賞11-17

木蘭詩原文鑒賞08-23

《木蘭詩》原文鑒賞09-28

吳融《途中見杏花》原文及翻譯賞析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