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臺原文鑒賞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解:
1、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
2、晉代:指東晉,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當時名門世族。
4、成古丘:意謂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長江邊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遠,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白鷺洲橫其間,乃分為二支。
8、白鷺洲:古代長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門外,因多聚白鷺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
韻譯:
古老的鳳凰臺曾有鳳凰翔集遨游;
風去臺空唯有長江流水日日依舊。
東吳時代的宮苑雜草埋沒了幽徑;
晉代的名門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聳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鷺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為那些浮去遮蔽光輝的白日;
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使人發愁?
賞析: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卻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此詩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相傳,南朝劉宋元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有很多白鷺,故名。現在已經與陸地相連。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實政治與社會生活,于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轉向現實政治。李白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想和崔顥一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與《黃鶴樓》在格律氣勢上不分上下。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以登臨鳳凰臺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說故事結合起來,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以曠達高遠與略帶黯淡色彩的吟詠,成為唐詩七言律詩中的經典。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鑒賞】相關文章:
《登金陵鳳凰臺》鑒賞06-12
《登金陵鳳凰臺》鑒賞11-06
登金陵鳳凰臺的原文08-30
《登金陵鳳凰臺》古詩鑒賞11-16
《登金陵鳳凰臺》唐詩鑒賞11-22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鑒賞09-24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鑒賞11-18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鑒賞09-04
《登金陵鳳凰臺》原文及賞析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