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
在日常學(xué)習、工作和生活中,應(yīng)該沒有人沒接觸過古詩詞鑒賞吧?古詩詞鑒賞,最通俗的解釋就是,運用了什么手法,描寫了什么內(nèi)容,突出了什么,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那么,古詩詞鑒賞要怎樣去完成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zhuǎn)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yè)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注釋
⑴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
詩題下有注: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⑵丞相祠堂:即諸葛,在現(xiàn)在成都,晉李雄初建。
⑶錦官城:成都的別名。
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⑷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hǎo)音:這兩句寫祠內(nèi)景物。
杜甫極推重諸葛亮,他此來并非為了賞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說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黃鸝隔葉,亦不過空作好音,他并無心賞玩、傾聽。
因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見。
空:白白的。
⑸三顧頻繁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
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xiàn)的天才預(yù)見。
頻煩,猶“頻繁”,多次。
⑹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帝業(yè),后又輔佐劉禪。
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
開:開創(chuàng)。
濟:扶助。
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jīn):出師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淚滿衣襟。
指諸葛亮多次出師伐魏,未能取勝,至蜀建興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陜西岐山東南)軍中。
出師:出兵。
鑒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
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古典詩歌中常以問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這首詩的首聯(lián)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一問一答,一開始就形成濃重的感情氛圍,籠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題意,語意親切而又飽含崇敬。
“何處尋”,不疑而問,加強語勢,并非到哪里去尋找的意思。
諸葛亮在歷史上頗受人民愛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廟宇很容易找到。
“尋”字之妙在于它刻畫出詩人那追慕先賢的執(zhí)著感情和虔誠造謁的悠悠我思。
下句“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詩人憑吊的是成都郊外的。
這里柏樹成蔭,高大茂密,呈現(xiàn)出一派靜謐肅穆的氣氛。
柏樹生命長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義,常被用作祠廟中的觀賞樹木。
作者抓住的這一景物,展現(xiàn)出柏樹那偉岸、蔥郁、蒼勁、樸質(zhì)的形象特征,使人聯(lián)想到諸葛亮的精神,不禁肅然起敬。
接著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鋪展到石階之下,映現(xiàn)出一片綠色;只只黃鶯,在林葉之間穿行,發(fā)出宛轉(zhuǎn)清脆的叫聲。
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
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chǎn)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畫出一種靜態(tài)和靜境。
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nèi)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通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第三聯(lián)濃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上句寫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yù)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并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tǒng)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
下句寫出山之后,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chuàng)蜀漢、匡扶劉禪,頌揚他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
兩句十四個字,將人們帶到戰(zhàn)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劃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相形象。
懷古為了傷今。
此時,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分崩離析,人民流離失所,使詩人憂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賢相匡扶社稷,整頓乾坤,恢復(fù)國家的和平統(tǒng)一。
正是這種憂國思想凝聚成詩人對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這一歷史人物身上,詩人寄托自己對國家命運的美好憧憬。
詩的最后一聯(lián)“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詠嘆了諸葛亮病死軍中功業(yè)未成的歷史不幸。
諸葛亮赍志以歿的悲劇性結(jié)局無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贊歌,他以行動實踐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產(chǎn)生使人奮發(fā)興起的力量。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
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
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設(shè)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diào)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
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陽杜氏。[1]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創(chuàng)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zhàn)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xué)和日本文學(xué)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學(xué)成就
詩歌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郁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郁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郁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guān)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里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對后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圣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律詩在杜詩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杜甫律詩的成就,首先在于擴大了律詩的表現(xiàn)范圍。他不僅以律詩寫應(yīng)酬、詠懷、羈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詩寫時事。用律詩寫時事,字數(shù)和格律都受限制,難度更大,而杜甫卻能運用自如。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被楊倫稱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這樣一首詩:“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全詩在聲律句式上,又極精密、考究。八句皆對,首聯(lián)句中也對。嚴整的對仗被形象的流動感掩蓋起來了,嚴密變得疏暢。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蜀相》原文及翻譯賞析08-03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11-17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10-12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02-28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07-1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1-0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0-05
蜀相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10-05
蜀相原文及翻譯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