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李白部分詩集譯文

時間:2022-09-24 14:21:22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白部分詩集譯文

  篇一:李白詩集譯文

李白部分詩集譯文

  早發白帝城

  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趕赴被貶謫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時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驚喜交加,隨即乘舟東下江陵,所以詩題一作《早發白帝城》。

  〔注解〕 早晨才辭別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時間就回到了千里之遙的江陵。只聽見兩岸山間猿啼的聲音連續不停,輕快的小舟已經從重重疊疊的高山峻嶺中的江面駛過了。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么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樓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桃花帶露,濃艷耀目。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人不知去了哪里,我倚松再三覺得非常惆悵。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大約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全詩八句,前六句寫往“訪”,重在寫景,景色優美;末兩句寫“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轉。

  詩的開頭兩句展現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寫所聞,泉水淙淙,犬吠隱隱;次句寫所見,桃花帶露,濃艷耀目。詩人正是緣溪而行,穿林進山的。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連忘返,且讓人聯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處世外桃源,超塵拔俗。第二句中“帶露濃”三字,除了為桃花增色外,還點出了入山的時間是在早晨,與下一聯中的“溪午”相映照。

  頷聯“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是詩人進山的第二程。詩人在林間小道上行進,常常見到出沒的麋鹿;林深路長,來到溪邊時,已是正午,是道院該打鐘的時候了,卻聽不到鐘聲。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靜,暗示道士已經外出。鹿性喜靜,常在林木深處活動。既然“時見鹿”,可見其幽靜。正午時分,鐘聲杳然,唯有溪聲清晰可聞,這就更顯出周圍的寧靜。環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與首聯所寫的桃源景象正好銜接。這兩句景語又含蓄地敘事:以“時見鹿”反襯不見人;以“不聞鐘”暗示道院無人。

  頸聯“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是詩人進山的第三程。從上一聯“不聞鐘”,可以想見詩人距離道院尚有一段距離。這一聯寫來到道院前所見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見融入青蒼山色的綠竹與掛上碧峰的飛瀑而已。詩人用筆巧妙而又細膩:“野竹”句用一個“分”字,描畫野竹青靄兩種近似的色調匯成一片綠色;“飛泉”句用一個“掛”字,顯示白色飛泉與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詩人百無聊賴,才游目四顧,細細品味起眼前的景色來。所以,這兩句寫景,既可以看出道院這一片凈土的淡泊與高潔,又可以體味到詩人造訪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懷。

  結尾兩句“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詩人通過問訊的方式,從側面寫出“不遇”的事實,又以倚松再三的動作寄寫“不遇”的惆悵,用筆略帶迂回,感情亦隨勢流轉,久久不絕。

  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譯文】

  青山橫亙在城郭的北側,白亮亮的河水環繞在城郭的東方。我們即將在這里分手,你就要像孤飛的蓬草一樣踏上萬里征程。空中的白云飄拂不定,仿佛你行無定蹤的心緒,即將落山的太陽不忍沉沒,亦似我對你的依戀之情。我們揮手告別,從這里各奔前程,兩匹馬似乎也懂得主人的心情,不忍離別同伴而蕭蕭長鳴。

  【賞析】

  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滿詩情畫意的送別佳作。詩一開頭便展現了一幅寥廓秀麗的山水畫卷:“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青翠的山巒橫臥于北城之外,繞城的河水像一條白練汩汩東流。“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對偶工麗,色彩鮮明;山“橫”、水“繞”,一靜一動,相映成趣。就在這秀麗的青山秀水之間,友人將要上路遠行了。詩人與友人策馬并轡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經到了城外,依然難舍難分。

  中間兩聯,直抒離別的深情。“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是說從這里分別之后,友人就將像孤獨的蓬草那樣隨風而轉,飄搖萬里之外。怎不叫人牽掛! 這一聯是流水對,有如行云流水般流暢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飄零之感,下句抒寫別后故人相思之情。這一聯對仗十分工整,“浮云”對“落日”,“游子意”對“故人情”,渲染出濃郁的離別氛圍,卻點到即止,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

  尾聯“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就在這時,兩匹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離,昂首向天,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班馬,是離別的馬。馬猶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遠了,馬的悲鳴聲,似乎仍在空中回蕩,長留在詩人心中,也伴送著友人的萬里行程。

  李白這首送別詩寫得情深意切,卻境界開朗;對仗工整,而自然流暢。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構成高朗闊遠的意境。

  表達了作者送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游,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譯文

  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

  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一路上要經過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托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沙丘城下寄杜甫

  這首詩作于746年(即天寶四年,一說作于天寶五年)秋。744年(天寶三年)春,李白離長安,開始漫游。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未進入仕途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在梁園(河南商丘)相會,并同游孟諸(山東單縣)、齊州(濟南)等地。分手后,李白到齊州紫極宮請高如貴天師授道箓,正式履行儀式入了道籍。杜甫尋找道師未遇。第二年秋,兩人又在東魯會面。他們情投意合,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的地步。不久兩人分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也東游吳越。此后便再未會面。

  究竟是為了什么原因,使我來到了這個地方?使我嘗盡了孤獨乏味的閑居生活。自從你離開之后,每日每夜陪伴我的,只有那老樹,以及蕭瑟的秋風吹葉動之聲。本想借酒消愁,怎奈魯酒太薄,不能醉人;本想借歌解憂,怎奈齊歌雖艷,卻聽之無緒。我對你的思念之情正如這一川浩蕩的汶水,追隨著你一同南去。

  [2]

  上李邕

  《上李邕》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詩作。此篇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劃與頌揚,表達自己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精神。

  【譯文】

  大鵬總有一天會和風飛起,憑借風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風停了,大鵬飛下來,還能揚起江海里的水。

  世間人們見我老是唱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都冷笑。 孔子還說過“后生可畏”,年輕人也不是不可以做大丈夫。

  大鵬是李白詩賦中常常借以自況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驚世駭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見名道士司馬承禎,司馬稱白“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李白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并序》(后改為《大鵬賦》),自比為莊子《逍遙游》中的大鵬鳥。李白詩中還有一首《臨路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余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據唐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銘序》云,李白“賦《臨終歌》而卒”。后人認為可能就是這首《臨路歌》,“路”或為“終”之誤寫。可見李白終生引大鵬自喻之意。按此詩語氣直率不謙,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參詹锳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此詩題解。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代的作品。李邕在開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慶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史稱李邕“頗自矜”(《舊唐書·李邕傳 》),為人自負好名,對年輕后進態度頗為矜持。李白對此不滿,在臨別時寫了這首態度頗不客氣的《上李邕》一詩,以示回敬。

  詩中李白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大鵬是《莊子·逍遙游》中的神鳥,傳說這只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里。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李白年輕時胸懷大志,非常自負,又深受道家哲學的影響,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在此詩中,他以“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大鵬自比,這只大鵬即使是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干,這里極力夸張這只大鳥的神力。在這前四句詩中,詩人寥寥數筆,就勾劃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的后四句,是對李邕怠慢態度的回答:“世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世人”,指當時的凡夫俗子,顯然也包括李邕在內,因為此詩是直接給李邕的,所以措詞較為婉轉,表面上只是指斥“時人”。“殊調”,與后面的“大言”同義,指不同凡響的言論。李白的宏大抱負,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人當做“大言”來恥笑。李白顯然沒有料到,李邕這樣的名人竟與凡夫俗子一般見識,于是,就抬出圣人識拔后生的故事,反唇相譏:“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1]

  宣父,指孔子,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詔尊孔子為宣父”(《新唐書·禮樂志 》)。丈夫,對男子尊稱,此指李邕。《論語·子罕》中說:“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這兩句意為孔老夫子尚且覺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難道比圣人還要高明?男子漢大丈夫千萬不可輕視年輕人呀!后兩句對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諷刺,也是對李邕輕慢態度的回敬,態度相當桀驁,顯示出少年銳氣。

  李邕在開元初年是一位名聞海內的大名士,史載李邕“素負美名,人間素有聲稱,后進不識,京洛阡陌聚觀,以為古人。或傳眉目有異,衣冠望風,尋訪門巷。”對于這樣一位名士,李白竟敢指名直斥與之抗禮,足見青年李白的氣識和膽量。“不屈己、不干人”笑傲權貴,平交王侯,正是李太白的真正本色。 秋浦歌

  這首詩采用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發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張,似乎不近情理,一個人七尺身軀,而有三千丈的頭發,根本不可能。讀到下句“緣愁似個長”才豁然明白,因為愁思像這樣長。“緣”,因為;“個長”,這么長。白發因愁而生,因愁而長。這三千丈的白發,是內心愁緒的象征。詩中有形的白發被無形的愁緒所替換,于是這三千丈的白發很自然地被理解為藝術的夸張。后兩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是說:照著清亮的銅鏡,看到自己蕭蕭白發,簡直沒法知道自己的頭發怎么會變得這樣的白。通過向自己的提問,進一步加強對“愁”字的刻畫,抒寫了詩人愁腸百結難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發,具有憂傷憔悴的感情色彩。這首詩大約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寶末年,這時候唐王朝政治腐敗,詩人對整個局勢深感憂慮。此時,李白已經五十多歲了,理想不能實現,反而受到壓抑和排擠。這怎不使詩人愁生白發,鬢染秋霜呢

  這是一首抒憤詩。詩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積蘊極深的怨憤和抑郁宣泄出來,發揮了強烈感人的藝術力量。

  [譯詩]

  (我)頭上的白發足足有三千丈(長),只因愁思無窮無盡也像這樣長。不知道在明亮的鏡子里的我,從什么地方得來這滿頭蒼蒼白發?

  行路難 創作背景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李白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被世人稱作“詩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樣干一番大事業,可是入京后,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后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們都來為他餞行,求仕無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艱難,滿懷憤慨寫下了此篇《行路難》。 作品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高十千,

  玉盤里的佳肴則值萬錢。

  但是我放下杯子,放下筷子,

  抽出寶劍,環顧四周,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過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

  準備登太行山,但風雪又堆滿了山。

  篇二:文言文李白傳詳細翻譯及練習

  原文: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

  李白在供詞中不寫姓名,只寫:“嘔吐后曾使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飯時皇上親手為調勻肉湯,寫字時楊貴妃捧著硯臺,高力士幫著脫靴。在天子殿門前尚許我縱馬奔馳;華陰縣衙門口,卻不能騎驢而過?”

  原文: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 .

  縣令看了,又驚又愧,忙行禮道歉說:“不知道是翰林學士來到此地。” 李白大笑著揚長而去。

  原文:嘗乘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旁若無人。

  李白曾與崔宗之一起坐船從采石磯到金陵,他身穿宮中特制的綢袍坐在船上,旁若無人。

  原文: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

  安祿山叛亂時,玄宗避難蜀中,永王李璘統管東南地區。李白當時高臥隱居于廬山之上,被李璘招聘為軍中幕僚。

  原文:白時臥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

  后來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潛逃回到彭澤。李璘失敗后,李白受牽連被關在潯陽的監獄中。

  原文: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并洲,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 .

  當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見到郭子儀,感到此人非同尋常,曾解救過郭子儀的死罪。

  原文: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到這時,郭子儀向朝廷申請解除自己的官爵來贖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為流放夜郎。

  原文: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

  李白晚年喜歡黃帝、老子的道家學說,在牛渚磯泛舟,帶著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當初,李白喜歡謝家青山,如今他的墓還在那里。

  ——選自《唐才子傳》

  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C )

  A.十歲通五經通: 通曉 B.白益傲放 益: 更加

  C.白時臥廬山,辟為僚佐辟:開辟 D.璘敗,累系潯陽獄累系:捆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

  A.力士恥之 (代詞,他) 不患其眾之不足也 (助詞,取讀) ..

  B.曾救其死罪 (代詞,他) 其有敢不盡力者 (副詞,難道) ..

  C.遂薦于玄宗(介詞,向)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連詞,表轉折,卻) ..

  D.白長笑而去(連詞,表修飾) 吾嘗終日而思矣(修飾,連詞) ..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李母夢見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賦過人,

  才華橫溢。

  B.賀知章很欣賞李白的詩才,感嘆他是遭貶的仙人。李白后經賀知章的推薦,

  擔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現出放蕩不羈的個性,這說明李白是個決不“摧眉折

  腰事權貴”的人。

  D.郭子儀曾有恩于李白。后來,李白受牽連下獄,郭子儀又請求用自己的官爵

  來贖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3分)

  譯: 就指摘李白《清平調》中引用的趙飛燕的典故,用來激怒楊貴妃。

  (2)白游并洲,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3分)

  譯:李白漫游到并州,見到郭子儀,感到此人非同尋常,曾解救過郭子儀的死

  罪。

  翻譯答案

  ①就指摘李白《清平調》中引用的趙飛燕的典故,用來激怒楊貴妃。(“摘”1分,

  “以”1分,句意通順1分)

  ②李白漫游到并州,見到郭子儀,感到此人非同尋常,曾解救過郭子儀的死罪。

  (“奇”1分,“其”1分,句意通順1分)

  李白傳

  白,字太白,山東人。母夢長庚星而誕,因以命之。十歲通五經。自夢筆頭生花,后.

  天才贍逸。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更客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居徂徠山中,日沉飲,號“竹溪六逸”。

  天寶初,自蜀至長安,道未振,以所業投賀知章,讀至《蜀道難》,嘆曰:“子,謫仙人也。”乃解金龜換酒,終日相樂。遂薦于玄宗。召見金鑾殿,論時事。因奏頌一篇。帝.

  喜,賜食,親為調羹,詔供奉翰林。嘗大醉上前,草詔,使高力士脫靴。力士恥之,摘其.

  《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帝每欲與官,妃輒阻之。白益傲放,與賀之章、李適之、汝陽王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為“飲酒八仙人”。懇求還山。賜黃金,詔放歸。

  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嘗乘.

  舟,與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宮錦袍坐,旁若無人。祿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節度東南。白時臥廬山,辟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還彭澤。璘敗,累系潯陽獄。初,白游并洲,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儀請官以贖,詔長流夜郎。 .

  白晚節好黃、老,度牛渚磯,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悅謝家青山,今墓在焉。

  ——選自《唐才子傳》

  1.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十歲通五經通: 通曉 B.白益傲放 益: 更加

  C.白時臥廬山,辟為僚佐辟:開辟 D.璘敗,累系潯陽獄累系:捆綁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

  A.力士恥之 ( ) 不患其眾之不足也 ( ) ..

  B.曾救其死罪 () 其有敢不盡力者 () ..

  C.遂薦于玄宗(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

  D.白長笑而去()吾嘗終日而思矣( ) ..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李母夢見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賦過人,才華橫溢。

  B.賀知章很欣賞李白的詩才,感嘆他是遭貶的仙人。李白后經賀知章的推薦,擔任翰林供奉。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現出放蕩不羈的個性,這說明李白是個決不“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人。

  D.郭子儀曾有恩于李白。后來,李白受牽連下獄,郭子儀又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免李白的死罪。

  4、把下例文言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摘其《清平調》中飛燕事,以激怒貴妃。()

  (2)白游并洲,見郭子儀,奇之,曾救其死罪。(3分)

  篇三:李白將進酒及譯文

  將進酒

  李白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譯文: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 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

  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發。 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暫)。

  (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

  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

  (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

  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

  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

  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

  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

  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

  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跡你可知道, 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

  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

  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

  那些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 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李白部分詩集譯文】相關文章:

李白的詩集05-11

關于李白的詩集06-13

李白詩集11-10

李白經典詩集摘選07-04

李白寫的詩集錦03-31

李白的全部詩集大全05-11

李白詩集匯總07-22

李白詩集大全05-17

李白古詩集錦10-22

李白將進酒譯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