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譯文與翻譯

時間:2022-12-15 11:44:14 如意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譯文與翻譯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全詞不飾雕飾,明白如話,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一種婉約之美,格調清新,意境幽美,稱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別情佳作。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譯文與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①,輕解羅裳,獨上蘭舟②。云中誰寄錦書來③?雁字回時④,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注釋

  ①紅藕:紅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蘭舟:用木蘭木造的舟,詞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稱。

  ③錦書:前秦蘇惠曾織錦作《璇璣圖詩》,寄其夫竇滔,計八百四十字,縱橫反復,皆可誦讀,文詞凄婉。后人因稱妻寄夫為錦字,或稱錦書;亦泛為書信的美稱。

  ④雁字:群雁飛時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詩文中因以雁字稱群飛的大雁。

  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顧地飄零,水,自顧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鑒賞

  這首詞的創作時間,是一個首先要辨明的問題。根據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嬛記》引《外傳》云:“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有的詞選認為,此說“和作品內容大體符合。上片開頭三句寫分別的時令和地點;下片起句‘花自飄零水自流’回應這三句。這些都是寫分別時情景,其他各句是設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見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有的選本則認為,“就詞的內容考察,是寫別后的思念,并非送別”;開頭三句也是寫“別離后”的情景(見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詩詞選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詞選注》)。玩味詞意,比較兩說,似以后一說為勝。首先,《瑯嬛記》的記述本不可靠,如王學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何況《瑯嬛記》本是偽書,所引《外傳》更不知為何書,是不足為據的。當然,更重要的是應就詞句本身來尋繹它的內容、推斷它的寫作背景。從上闋開頭三句看,決不像柳永《雨霖鈴》詞所寫的“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那樣一個分別時的場面,而是寫詞人已與趙明誠分離,在孤獨中感物傷秋、泛舟遣懷的情狀。次句中的“羅裳”,固明指婦女服裝;第三句中的“獨上”,也只能是詞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設想別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實寫別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一些詞評家或稱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間煙火氣象”(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或贊賞其“精秀特絕”(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說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詩)。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戶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闋共六句,接下來的五句按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詞人獨上蘭舟,本想排遣離愁;而悵望云天,偏起懷遠之思。這一句,鉤連上下。它既與上句緊相銜接,寫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兩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則又由此生發。可以想見,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無論在舟上或樓中,都是縈繞于詞人心頭的。

  這首詞上闋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詞句,如“日邊消息空沉沉,畫眉樓上愁登臨”(鄭文妻孫氏《憶秦娥》),“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晏殊《訴衷情》),“困倚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秦觀《減字木蘭花》),以及“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相見歡》),“玉樓明月長相憶”(溫庭筠《菩薩蠻》),“明月,明月,照得離人愁絕”(馮延巳《三臺令》),其所抒寫的情景,極其相似。如果聯系這首詞的起句,還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題作《寫情》的七絕:“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詞與詩都寫了竹席,寫了月光,寫了西樓,同樣表達了刻骨的相思,對照之下,更覺非常相似。

  詞的過片“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之恨。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后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脫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詩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脫胎而來,而明人俞彥《長相思》“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兩句,又是善于盜用李清照的詞句。這說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范句雖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兩相對比,范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的平鋪直敘,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機的《草堂詩余評林》稱此詞“語意超逸,令人醒目”,讀者之所以特別易于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于婚后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瑯嬛記》引《外傳》云:“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游。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而現代詞學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家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游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瑯嬛記》乃偽書,不足據。”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后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名家點評

  明·楊慎批點楊金本《草堂詩馀》卷三:“離情欲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顰。”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李易安‘此情無計可消除,方下眉頭,又上心頭。’可謂憔悴支離矣。”

  明·吳從先《草堂詩馀雋》卷五眉批:“多情不隨雁字去,空教一種上眉頭。”評語:“惟錦書、雁字,不得將情傳去,所以一種相思,眉頭心頭,在在難消。”

  明·沈際飛《草堂詩馀正集》卷二:“時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調。是元人樂府妙句。關、鄭、白、馬諸君,固效顰耳。”

  明·李廷機《草堂詩馀評林》卷二:“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茅暎《詞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張丑《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秘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別曲者耶?卷尾略無題識,僅有點定兩字耳。錄具于左:‘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右調《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樓’字上不必增‘西’字。劉伯溫‘雁短人遙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詞云:‘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然易安亦從范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語脫胎,李特工耳。”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辨》卷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為善。劉后村換頭亦用平字,于調未葉。若‘云中誰寄錦書來’,與‘此情無計可消除’,‘來’字、‘除’字,不必用韻,似俱出韻。但‘雁字回時月滿樓’,‘樓’字上失一‘西’字。劉青田‘雁短人遙可奈何’,‘樓’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詞家復就單調,別名‘剪半’。將法曲之被管弦者,漸不可究詰矣。”

  清·萬樹《詞律》卷九:“‘月滿樓’,或作‘月滿西樓’。不知此調與他詞異。如‘裳’‘思’‘來’‘除’等字,皆不用韻,原與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調。何必強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湊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別體在也。”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卷十九:“此《一剪梅》,變體也。前段第五句原本無“西”字,后人所增。舊譜謂脫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閣宋詞》,此闋載入《惜香樂府》,恐誤。”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易安《一剪梅》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識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

  清·陳廷焯《云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梁紹壬謂: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結更凄絕。”《白雨齋詞話》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清·況周頤《〈漱玉詞〉箋》:“玉梅詞隱云,易安精研宮律,所以何至出韻。周美成倚聲傳家,為南北宋關鍵,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韻,詎皆出韻耶?竊謂《一剪梅》調當以第四句不用韻一體為最早,晚近作者,好為靡靡之音,徒事和暢,乃添入此葉耳。”

  作者簡介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并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譯文與翻譯】相關文章: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及譯文10-10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及翻譯09-26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翻譯及賞析10-14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3-30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及翻譯賞析04-16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原文、翻譯及賞析07-31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注釋譯文及作品賞析06-06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的注釋譯文及作品賞析12-10

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賞析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