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游廬山日記的譯文
游廬山日記的譯文
戊午(萬歷四十六年,1618)八月十八日我同族兄雷門、白夫到九江。換乘小船,沿長江向南航行,進入龍開河,行駛二十里水路,在李裁縫堰停泊。登上陸地,走五里路,經過西林寺,到達東林寺。東林寺正對廬山的北面,南方面對廬山,北邊倚靠著東林山。東林山不很高,是廬山的外廓。山中有條大溪,從東向西流,中間有釋路作為分界,是九江到建昌的要道。東林寺前門面臨溪水,進門是虎溪橋,規模很大,正殿已經毀壞,夷為平地,右邊是三笑堂。十九日走出東林寺,順山麓向西南方行走。走五里路,跨越廣濟橋,開始舍棄官道,沿溪岸向東走。又走二里路,溪流迂回,山巒四合,霧色濃厚有如霏霏小雨。有一人站立溪口邊,問他路,得知由這里向東上山為天池大路,向南轉登上石門,是天池寺側面的小路。我很熟知石門風景的奇異,路很險要沒法攀爬上去,于是請那人做我的向導,相約二位兄長自己到天池寺等待。于是向南渡過兩條小溪,經過報國寺,從青綠色的石條階上,在芬芳的云氣中攀登了五里路,仰望濃霧中有一對石峰高聳兀立,那就是石門了。一路上由石巖縫隙中進入,又有兩座石峰相對著屹立。路在石峰縫隙中宛轉曲折,往下俯瞰陡峻的山澗旁的那些山峰,在鐵船峰旁的,都從山澗底高聳屹立,直上云天,并立的山峰距離不過咫尺,爭雄競秀,而層層云煙在重疊的翠峰間繚繞,澄映于四面山巒之外。山峰下洶涌的澗水,浪如噴雪,聲如奔雷,騰空起伏,震蕩山谷,人的耳、目因為這些景色而狂喜過望。
石門內對立的雙峰倚靠著巖壁,都構筑有層樓高屋。徽州人鄒昌明、畢貫之新修建了精廬,僧人容成在其中焚香修齋酸。從庵后的小路,又走過一道石門。都是在石崖上上下攀踏,石瞪窮盡則手挽藤條攀援,完全沒有藤條的地方則安置木梯登上去。這樣走了二里路,到達獅子巖。獅子巖下修建有靜室。翻越山嶺,路很平坦。再往上走一里多路,找到了大道,就是從郡城南面來的那條。經過石階而向上走,一座大殿已在眼前,因為霧濃的緣故,從遠處辨認不清。逼近它看,只見紅的柱子、彩漆的棟梁,這就是天池寺了,大概是毀壞后新建蓋起來的。從右邊的廊房側面登上聚仙亭,亭前面有一山崖向外突出來,面向下看,見不到地,叫作文殊臺。走出天池寺,從大路左面登上披霞亭。由披霞亭側面的岔路向東爬上山脊,行走三里路,由這里向東再走二里路,就是大林寺;由這里折向北面往西,叫作白鹿升仙臺;折向北面再往東,叫作佛手巖。白鹿升仙臺三面巖壁直立,四旁有很多高大的松樹,高皇帝(朱元璋)御制的《周顛仙廟碑》在山巖頂上,有石亭覆蓋它,形制很古樸。佛手巖彎隆而高高地屹立著,深有五六丈,巖前端的巖石橫岔向前伸出,所以稱之為“佛手巖”。順著佛手巖側面的庵向右走,山崖的巖石有兩層從深塢中突出來,上層平坦,下層逼仄,是訪仙臺遺址。臺后面的巖石上寫著“竹林寺”三個字,竹林寺是廬山中的夢幻境地,可望而不可即;臺前面,每當風雨之中,時時會聽見佛寺的敲鐘聲、敬佛誦經聲,所以因此而當作訪仙合。當時剛好云霧迷漫,即使是山塢中的景色,也像海上蓬萊、方丈、流洲三座神山一樣,又何必再論說竹林寺呢?返回來走出佛手巖,從大路往東走,抵達大林寺。大林寺四面山峰環衛,寺前面有一條溪水環抱。溪岸上有棵大樹,樹粗有三人圍,不像是檜也不像是杉樹,枝頭結滿了累累果實。傳說這是寶樹,來自西域,原來有兩棵,其中一棵已被暴風雨拔倒毀去了。二
二十日清晨,霧氣完全收斂起來。走出天池寺,奔向文殊臺。四面的巖壁高達萬協,從上俯看鐵船峰,好像一只飛屬,正好可供神仙來去乘坐。山北面的各座山巒,低矮得就像聚集一處的.螞蟻。匡湖邊洋洋數十里山麓,與長江僅有一衣帶的距離,而江水卻遠流到天際。因此第二次作石門之游,走三里路,越過昨天所經過的險要地方,到的時候僧人容成正拿著佛經出來迎接,很高興,引導我一一游覽各山峰。上行到神龍宮右邊,轉身向下走,進入神龍宮。奔流的山澗水聲有如雷鳴,松樹竹林相互蔭映,這是山峽之中奧秘而寂靜的境域。沿著舊路抵達天池寺下,從岔路向東南方行走十里路,在層疊的山峰、幽深的山澗之間登上爬下;沒有哪條路上沒有竹林,沒有哪處北坡沒有松樹,這就是金竹坪了。各山峰隱隱相護,幽深比天池寺多一倍,而寬曠卻稍遜于天池寺。又向南走三里路,登上蓮花峰側面,霧氣再次大作。蓮花峰是天池寺的界山,對金竹坪說則是左翼了,峰頂上嶙峋的巖石叢,在霧氣的空隙中不時地作出窺視人的神態。因霧迷漫,不能登上峰頂。
越過山嶺向東走二里路,到達仰天坪,因而計劃游覽盡漢陽峰的所有風景名勝。漢陽峰是廬山的最高頂,這仰天坪則是僧人廬舍的最高之處。仰天坪的北面,溪水都向北流,從屬于九江府;仰天坪的南面,溪水都向南方下淌,歸屬于南康府。我懷疑仰天坪離漢陽峰應當不會很遠,僧人說中間隔著桃花峰,尚有十里路之遙。走出寺門,霧漸漸散開。從山塢的西南面走,順著桃花峰向東轉,經過曬谷石,越過山嶺向南下去,再往上走就是漢陽峰了。先是遇到一位僧人,說是漢陽峰頂沒有可以托宿之處,最宜投宿慧燈和尚的僧舍,并因此指點道路。未到峰頂二里路時,落日光輝映照滿山,于是照僧人所說的,向東越過山嶺,轉而向西南,就是漢陽峰的南面了。一條小徑順山延伸,層巒疊嶂,幽深寂靜,仿佛不再是人世間。走一里多路,在茂盛的竹叢中找到一間供有佛像的小屋,有位和尚短頭發覆蓋前額,穿著破爛僧衣,打赤腳,這就是慧燈和尚,正在挑水磨豆腐。
竹叢中還有和尚三四人,身著整潔的衣鞋揖讓待客,他們都是慕名慧燈從遠處來的。又有赤腳、短發和尚從山崖間走下來,問他,原來是云南雞足山的和尚。慧燈有徒弟,構筑茅屋在山里,那位和尚走過懸崖去拜訪他,方才返回來。我就拉著一位和尚作為向導,攀援半里路,到慧燈徒弟的住所。石壁陡峭筆削,架懸梯度過去,一間茅屋就像慧燈和尚的那間小屋,這和尚本來是山下的百姓人家,也是因為仰慕慧燈而居住這里的。到了這里,向上仰望漢陽峰,往下俯瞰懸崖絕壁,真是與人世遠遠隔離了。夜色已經合攏,返歸慧燈的小屋歇宿。慧燈和尚煮好豆腐相款待,先前指點道路的和尚也到了。慧燈和尚半個月磨一次豆腐,必定由自己親自做出來,必定款待遍他所有的徒弟。他的徒弟也自己來吃,來的和尚即其中的一位。
二十一日告別慧燈和尚,從小屋后的小路直接攀登漢陽峰。攀援茅草、手拉荊棘地向上攀登二里路,到達漢陽峰頂。從南鳥瞰都陽湖,浩蕩的湖水仿佛與天相連。東面遠望湖口縣,西面遙看建昌,各座山歷歷在目,沒有哪一座不像失去了倚仗一樣低頭服輸。只有北面的夕七花峰,是諸山中錚錚者可與漢陽峰并肩,然而它昂首聳立逼近霄漢,這是它最美的地方了。下山走了二里路,沿著舊路,向五老峰前進。漢陽峰、五老峰,都是廬山南面的山,有如兩支角相對,而犁頭尖則介于兩者中間,退到后面,所以兩座山峰相望很近。路都必須仍舊到金竹坪,繞過犁頭尖后面,從它的左側出來,向北轉,才能到達五老峰,從漢陽開始計算路程,已有三十里。我剛到嶺角,遙望峰頂很平坦,不詳悉五老峰的面目。等到到達峰頂,只見風很猛烈,沒有流水,空寂而無人居住。因游歷遍五老峰,才知道這山的北面,一岡相互連屬,山的南面,則是從山絕頂平剖,分成五支,從空中下墜萬初,非常高險,其外沒有重岡疊嶂的遮蔽,視野非常寬廣。然而五座山峰排列一線,自己互相遮掩,一望不能兼收五峰;只能登上一峰,而峰兩旁似乎無底!座座山峰各有奇險景觀,相互不稍遜色,真是雄偉寬擴的最高景觀!
仍然下山,二里路后到達嶺角。向北走,在山塢中行進,約一里路后,進入方廣寺,是五老峰新建的佛寺。知覺和尚非常熟悉三疊泉瀑布勝景,說是道路極其艱難,摧促我快走。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窮盡,渡過澗水。隨澗岸向東西方向走,嘩嘩流淌的阿水下注于亂石之中,兩邊有山夾峙,叢竹及長樹枝,上上下下蔥蔥郁郁;時時仰望見露出的巖石如在綠色中飛動;點綴在山間;越進入,勝景越美好。接著,澗岸旁的路也窮盡了,只好從澗中的亂石中往前行走,圓的石頭滑腳,尖的石頭刺破鞋子。就這樣往前走了三里,找到綠水潭。
一亂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洶涌澎湃的澗流傾瀉而下,奔流的水有如噴雪,濺起陣陣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又走過一里多路,就是大綠水潭。流水的態勢,至此將要下墜,流量比前大一倍,洶涌澎湃也益加厲害。潭前的峭壁無規則的聳立,回環著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鳥瞰,似乎無底,只聽到轟雷般似乎要震倒峽谷的響聲,心里恐懼,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從什么地方墜去。到這里,澗中的路也窮盡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峰前石臺依勢崛起,俯看四周層層崖壁,顯得陰森而狹窄。泉水為崖石所掩蔽,無法看見,一定要到對面的峭壁之間,方能夠全部看清其勝景。于是沿著山岡,從北向東轉。二里路后,走到對面峭壁上,往下俯視,則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那山塢中一崖壁上,有像門大小的洞二個,知覺和尚就指著它說是竹林寺的大門。過了一會兒,北風從湖口吹上來,寒冷使人戰粟起來,急忙返歸舊路,到達綠水塘。詳細地觀察綠水潭,看見上面有洞斂縮著往下墜。知覺和尚引導我進入其中,說:“這也是竹林寺三門之一。”然而洞本來是石縫隙相夾而起,其內橫通有如“十”字,南北通明透亮,往西進入好像沒有底似的。出洞,沿溪岸而行,抵達方廣寺時,天已昏黑。
二十二日走出方廣寺,從南面渡過溪水,抵達犁頭尖的南面。向東轉下山,走十里路,到達楞伽院側面。遙望山左側半腰,一瀑布從空飛墜而下,環映出四周的青青紫紫,混漾中顯出一種屈曲的氣勢,也是一雄麗景觀。走五里路,經過棲賢寺,山勢至此開始趨向平緩;因為急于三峽澗的游覽,未進入棲賢寺。一里路多,到達三峽澗。澗由石壁夾立形成峽口,洶涌的水流沖激而來,為峽口所約束,奔騰回旋,洶涌激蕩,轟鳴聲震蕩山谷。一橋懸架兩邊的巖石上,在橋上俯視深峽中,激蕩的流水有如珍珠濺射,聲有如敲擊玉響。過橋后,從岔路向東,翻越山嶺奔向白鹿洞。道路都出現在五老峰的南面,山田高下不一,民居錯落散布。橫行經過的路很不平坦,仰望層巒疊嶂的地方還有三里。直接進入山峰之下,是白鶴觀。又向東北方向行走三里,抵達白鹿洞,這里也是五老峰前的一處山塢。環山的溪流有如帶子,高大的松樹錯落山間。走出白鹿洞;由大道上走,這是通往開先寺的道路。大概廬山的形勢,犁頭尖處于中間而稍稍偏一些,棲賢寺實際上正處于中間地區,五老峰向左突出,其下即是白鹿洞;右邊峙立的,則是鶴鳴峰了,開先寺正當其前。
于是向西面,沿著山,橫穿過通往白鹿洞、棲賢寺的大道,走十五里,經過萬松寺,登上一嶺而后下山,巍然南向的那座山寺,就是開先寺了。從大殿后面登樓遠眺瀑布,一縷垂垂向下的水簾,還在五里路之外,一半為山樹所遮蔽,傾瀉而下的態勢,不及楞伽道中所看見的壯麗。只有雙劍峰在眾峰中間顯得特別高峻,有芙蓉插天的態勢;香爐峰那一座山峰,挺直而山頭形成圓形的土山丘。從樓側向西面走下山溝,澗溪流水鏗然地瀉出峽石口,此即是瀑布的下流。到這里,瀑布反而隱蔽不復能看見,而峽石口的流水匯聚為龍潭,澄澈得能映出人的心境和眼睛。坐在石頭上很久時間,四山都已沉入夜色,才返回到殿西之鶴峰堂歇宿。
二十三日由開先寺后的側邊小路上登山。越過溪澗,盤旋于山嶺,在山半宛轉前行。隔著山峰又看見另一瀑布,并掛在瀑布東面的,就是馬尾泉了。走過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絕頂為文殊臺。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無有倚靠,峰頂有文殊塔。對面的崖巖削立,高達萬初,瀑布發出轟轟的響聲向下墜落,與文殊臺僅僅相隔一澗,從崖巔到崖底,一眼幾乎看不盡。不登臨這文殊臺,就不盡知這瀑布的勝景之妙。走下文殊臺,沿著山岡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條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黃巖寺正高踞在雙劍峰下。越過溪澗再向上攀登,得以到達黃石巖。巖石有的奇異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巖側的茅草閣方丈,幽雅脫離塵世。閣外面有修竹數竿,在群峰之上輕輕擺動,與山花、秋天的霜葉,輝映相配于山峰之間。遠眺都陽湖一片,正對著窗戶。在溪洞、巖石間放開步伐游覽,觀賞斷崖、夾壁的種種景致。仍然在開先寺用飯,飯后告別而去。
【游廬山日記的譯文】相關文章:
黔游日記的原文及譯文09-01
《游廬山日記》原文及翻譯04-07
《望廬山瀑布》譯文及賞析04-21
望廬山瀑布賞析譯文05-14
《望廬山瀑布》譯文及注釋08-05
望廬山瀑布的原文及譯文08-01
望廬山瀑布的古詩譯文10-19
最新楚游日記原文及譯文11-27
閩游日記前原文及譯文06-13
游廬山作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