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六韜三略文師全文及譯文
文師是《六韜》的首篇,它通過記述周文王打獵時巧遇姜太公并最終立其為師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淺入深,逐步展開,層層遞進。姜大公胸懷治國經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時運不濟,懷才不遇。只好隱居岐山、垂釣渭水,待機而起。而周文王為了成就滅商大業,求賢若渴,正在四處網多人才,兩人便在這種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見面,交淺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釣魚為話題進行試探,待見到文王態度懇切、虛心求教之后,話鋒一轉,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奪取天下這一重大的戰略問題,接著為堅定文王的信心,進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強大的商王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來日無多,而現在尚默默無聞的周卻如日東升,前程遠大。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繪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問題。姜太公于是闡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這樣一個重要命題。認為“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要奪取天下,必須從“仁”、“德”、“義”、“道”幾個方面著手。只要做到以上幾點。那么就會“天下歸之”,也就是可以奪取天下。綜覽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戰略目標,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滅商的戰略決策和政治綱領。
【譯文】
周文王準備去打獵,太史編占卜以后說:“您這次到渭河北岸打獵,將會得到巨大的收獲。所獲得的不是龍,不是彨,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要得到一位公侯之才。他是上天賜給你的老師,輔佐您的事業日漸昌盛,并將施恩加惠于您的子孫后代。”
文王問:“占卜的結果果真有這么好嗎?”
史編回答說:“我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占卜,結果得到皋陶。那次的征兆正與今天的相似。”
文王于是齋戒三天,然后乘著獵車,駕著獵馬,到渭水北岸打獵。終于見到了太公正坐在長滿茅草的河岸邊釣魚。
文王上前慰勞并詢問:“先生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樂于實現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于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我釣魚,與這個道理很相似,并不是真正喜歡釣魚。”
文王問:“這兩者之間有何相似之處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比如人事,有三種權術。用厚祿收買人才,如同用餌釣魚;用重金收買死士,也如同用餌釣魚;用官職招攬人才,也如同用餌釣魚。凡是垂釣,目的都是為了得魚,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從中可以看到大的道理。”
文王說:“我愿意聽聽這深奧的道理。”
太公回答說:“水的源流深,水流就不息,水流不息,魚類就能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的根須深,枝葉就茂盛,枝葉茂盛,果實就能結成。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君子情投意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就能成功,這也是自然的道理;言語應對,是用來掩飾真情的,能說真情實話,才是最
好的事情。現在我說的都是真情實話,毫無隱諱,恐怕會引起您的反感吧?”
文王說:“只有具備仁德品質的人才能接受直率的規諫,而不厭惡真情實話。我怎么會反感呢?”
太公說:“釣絲細微,魚餌可見,小魚就會上鉤;釣絲適中,魚餌味香,中等大小的魚就會上鉤;釣絲粗長,魚餌豐盛,大魚就會上鉤。魚要貪吃香餌,就會被釣絲牽住;人要得到君主俸祿,就會服從君主任使。所以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可嘆啊!土地廣大,國祚綿長,它所積聚起來的東西,最終必將煙消云散;默默無聞,不動聲色地暗中準備,它的光芒必將普照四方。微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獨創地、潛移默化地收攬人心。歡樂啊!圣人所思慮的事情,就是使天下人人各得其所,而建立起各種爭取人心的辦法。”
文王問道:“該制定什么辦法才能使天下歸心呢?”
太公回答說:“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能同天下所有人共同分享天下利益的,就可以取得天下;獨占天下利益的,就會失掉天下。天有四時,地有財富,能和人們共同享用的,就是仁愛。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免除人們的死亡,解決人們的苦難,消除人們的禍患,解救人們的危急,就是恩德。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和人們同憂同樂,同好同惡的,就是道義。遭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人們無不厭惡死亡而樂于生存,歡迎恩德而追求利益,能為天下人謀求利益的,就是王道。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文王再次拜謝后說:“先生講得太好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
于是,把太公請上獵車,一起回到國都,并拜他為師。
【原文】
文王將田①,史編布卜②曰:“田于渭陽③,將大得焉。非龍、非彨,非虎、非羆④,兆得公侯⑤,天遺汝師,以之佐昌,施及三王。”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為禹占⑥,得皋陶⑦,兆比于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于渭陽。卒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而問之曰:“子樂漁邪?”
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⑧: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愿聞其情。”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本長,木長而實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至)[正]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微餌明⑨,小魚食之;緡調餌香,中魚食之;緡隆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于緡;人食其祿,乃服于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⑩。
鳴呼!曼曼綿綿⑾,其聚必散;嘿嘿昧昧⑿,其光必遠。微哉!圣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圣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⒀“焉。”
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⒁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⒂,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注釋】
①文王:商末周部族的領袖,姓姬名昌。田,通“畋”,打獵。
②史編布卜:史,官職名,先秦時主要掌管記事、祭祀及占卜諸項事務。編,人名,布卜,占卜。
③渭陽:渭水北岸。渭,渭水。陽,水的北面。
④彨(chī):通“螭”,傳說中一種無角的龍。
⑤兆:預兆。公侯:古代爵位的名稱。五等爵位中第一等稱公,第二等稱侯。
⑥禹;傳說中我國古夏后氏部落的領袖,以治理洪水而聞名。后其子啟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⑦皋陶(yāo):傳說中東夷族的領袖,舜時曾主管刑獄,后又輔佐禹。
⑧權:權術。⑨緡(mǐn):釣絲。
⑩畢:古時田獵用的網,此處意為取得。
⑾曼曼綿綿:曼曼,同“漫漫”,指幅員廣闊無際。綿綿,持續長久。
⑿嘿嘿昧昧;嘿嘿,同“默默”。寂然無聲。昧昧,純厚隱晦,不顯露于外。
⒀斂:收聚,收攬。
⒁擅:專擅、獨自享用。⒂允:誠然,信然。
【例證】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這是《文師》篇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商朝的滅亡和周朝的興起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
商朝末期,由于奴隸主貴族階級對奴隸和平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階級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紂王帝辛,更是暴虐淫侈,他自恃才智,大興土木,營造離官別館。調動了許多奴隸,修建方圓三里、高達千余尺的鹿臺,里面裝滿了從全國各地搜刮來的金銀財寶;同時又修建了一個大倉庫,把從各地搜刮來的糧食全部裝在里面。紂王對都城雄偉的宮殿還不滿意,又在南到朝歌北到邯鄲的范圍年,修建了許多高聳入云的離宮別墅,投放很多珍禽異獸。還“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過著極其奢侈腐朽的生活。商紂的例行逆施,激起了廣大奴隸和平民的刻骨仇恨。為了鎮壓奴隸和平民的反抗,商
紂制訂了許多酷刑苛法。著名的炮烙之刑就是其中之一。該刑是先用銅做成大圓柱子,上面涂油,用火燒熱,然后讓犯人在又熱又燙的銅柱上爬行。再如醢刑,就是把人剁成肉醬。還有一種脯刑,將犯人割成一條一條曬成肉干。紂王的殘暴,激起了全國人民更加強烈的反抗。紂王的叔父比干見他淫X無度,國勢危殆,冒死勸諫,勸他修善行仁,被紂王剖腹驗心。許多大臣看見商己無可挽救,紛紛逃亡。紂王眾叛親離,成了獨夫X賊,整個社會出現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的混亂局面。
與日薄西山、搖搖欲墜的商王朝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商的西方屬國周的國勢正如日當中,蒸蒸日上。特別是文王姬昌即位后,“陰謀修德以傾商政”,暗中積蓄力量,積極準備推翻商朝。在政治經濟上修德行善,裕民富國,廣羅人才,發展生產,造成了“耕者九一,仕者世祿、關市饑而不征,澤粱無禁,罪人不孥”的清明政治局面。他采取的“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的政策,贏得了民眾的廣泛擁護,從而使局的勢力迅速壯大。文王逝世后,他的兒子武王繼承乃父遺志,遵循既定的方針。在作好一切準備后,向商發動了進攻。在牧野擊敗商軍,商朝土崩瓦解,紂王見大勢已去,在鹿臺舉火自焚,落了個死無葬身之地的可恥下場。商朝六百年的統治宣告結束,在商的廢墟上,一個新興的王朝周朝誕生了。
《六韜》《三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兵書,以下是關于《六韜·文師》的創作背景:
一、時代背景
《六韜》的成書年代一般認為在戰國時期。這一時期,諸侯紛爭,戰亂頻繁,各國都在積極尋求富國強兵之策。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1. 政治格局動蕩
- 周王室衰微,無力控制諸侯,各國為了爭奪領土、資源和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戰爭。這種政治格局的動蕩促使各國統治者重視軍事力量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的謀劃。
- 例如,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和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使得各國不斷探索新的軍事策略和戰術,以在戰爭中取得優勢。
2. 社會經濟變革
- 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生了重大變革。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牛耕技術的推廣,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同時,商業和手工業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城市逐漸興起。
- 經濟的發展為各國的軍事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也促使各國統治者更加重視軍事力量的發展。例如,各國紛紛擴充軍隊,加強軍事的制造和改進。
3. 思想文化繁榮
- 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的繁榮時期,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眾多思想流派。這些思想流派的爭鳴和交流,為軍事思想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 例如,儒家的“仁政”思想、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法家的“以法治國”思想等,都對軍事思想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兵家則在總結戰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系列軍事戰略和戰術原則。
二、作者與成書過程推測
關于《六韜》的作者,傳統說法認為是姜子牙所作,但現代學者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時期黃老道家典籍。
1. 姜子牙的傳說
- 姜子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朝。在傳說中,姜子牙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智慧,被尊為兵家之祖。
- 因此,后人將《六韜》等兵書歸為姜子牙所作,以表達對他的敬仰和推崇。然而,從歷史文獻的考證來看,這種說法缺乏確鑿的證據。
2. 黃老道家的影響
- 戰國時期,黃老道家思想盛行。黃老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因循自然”,同時也重視軍事戰略和戰術的研究。《六韜》中體現了黃老道家的一些思想觀念,如“以柔克剛”“因勢利導”等。
- 因此,有學者認為《六韜》是戰國時期黃老道家學者在總結前人軍事思想的基礎上,結合黃老道家的思想理念創作而成的。
3. 成書過程的復雜性
- 《六韜》的成書過程可能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它可能是在戰國時期不同的歷史階段,由不同的學者、軍事家根據當時的戰爭實踐和思想文化背景,不斷豐富和完善而成的。
- 同時,《六韜》在流傳過程中也可能經過了后人的整理和修訂,使其內容更加系統和完整。
三、具體篇章《文師》的背景
《文師》作為《六韜》的開篇,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講述了周文王與姜子牙的相遇和對話,闡述了姜子牙的治國理政和軍事戰略思想。
1. 周文王求賢若渴
- 周文王在位時期,周族逐漸崛起,但仍面臨著商朝的強大壓力。周文王深知人才的重要性,渴望得到有才能的人輔佐他實現滅商興周的大業。
- 在這種背景下,周文王四處求賢,最終與姜子牙相遇。《文師》通過描述周文王與姜子牙的相遇,強調了君主求賢若渴的重要性,以及人才對于國家興衰的關鍵作用。
2. 姜子牙的政治抱負
- 姜子牙胸懷大志,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軍事智慧。他長期隱居在民間,等待著施展才華的機會。當他與周文王相遇時,便向周文王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政和軍事戰略思想。
- 《文師》中姜子牙提出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等觀點,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和政治抱負。他主張君主應該以民為本,實行仁政,贏得民心,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綜上所述,《六韜·文師》的創作背景是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軍事戰略和治國理政的思考和探索,對后世的軍事思想和政治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韜三略文師全文及譯文】相關文章:
《祭鱷魚文》全文譯文12-27
《千字文》全文及譯文10-22
厚黑學全文譯文07-08
花影全文及譯文05-25
大學全文及譯文04-02
《孝經》的全文及譯文04-09
禮記全文及譯文09-26
《中庸》全文及譯文08-02
大學全文譯文11-17
論語的全文及譯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