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xué)全文譯文 推薦度:
- 大學(xué)中庸全文及譯文 推薦度:
- 大學(xué)全文的譯文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
在學(xué)習(xí)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1
【原文】
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翻譯】
大學(xué)的宗旨在于弘揚(yáng)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dá)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yīng)達(dá)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xùn)|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翻譯】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yáng)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rèn)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翻譯】
上自國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翻譯】
《康誥》說:“能夠弘揚(yáng)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yáng)崇高的品德。” 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yáng)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有一天自新,就應(yīng)保持天天自新,永遠(yuǎn)不斷自新。”《康誥》中說:“鼓勵人們棄舊圖新。”《詩經(jīng)》中說:“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但卻稟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翻譯】
《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詩經(jīng)》又說:“‘緡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能不如一只鳥兒嗎?”
《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jǐn)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義;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 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翻譯】
《詩經(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xué)問像加工骨器一樣,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像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nèi)心謹(jǐn)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莊重;說“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dá)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原文】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 “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翻譯】
《康誥》說:“能夠弘揚(yáng)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yáng)崇高的品德。” 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yáng)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有一天自新,就應(yīng)保持天天自新,永遠(yuǎn)不斷自新。”《康誥》中說:“鼓勵人們棄舊圖新。”《詩經(jīng)》中說:“周朝雖然是古老的國家,但卻稟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翻譯】
《詩經(jīng)》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詩經(jīng)》又說:“‘緡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能不如一只鳥兒嗎?”
《詩經(jīng)》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jǐn)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義;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原文】
《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兮!” “如切如磋”者,道學(xué)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 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翻譯】
《詩經(jīng)》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研究學(xué)問像加工骨器一樣,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像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xué)問的態(tài)度;這里所說的“像打磨美玉,反復(fù)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nèi)心謹(jǐn)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莊重;說“這樣一個文質(zhì)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dá)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原文】
《詩》云:“於戲! 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翻譯】
《詩經(jīng)》說:“啊呀,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jīng)去世,但人們是永遠(yuǎn)不會忘記他們的。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xué)》始教,必始學(xué)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翻譯】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fā)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以大德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懂得了根本的道理。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rèn)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rèn)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為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rèn)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局限。因此,《大學(xué)》一開始就教學(xué)習(xí)的人接觸天下萬事萬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進(jìn)一步探究,以徹底認(rèn)識萬事萬物的原理。經(jīng)過長期用功,總有一天會豁然貫通,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巨細(xì)都被認(rèn)識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內(nèi)心的一切認(rèn)識能力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再也沒有蔽塞。這就叫萬事萬物被認(rèn)識、研究了,這就叫知識達(dá)到頂點了。
【原文】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翻譯】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這樣才叫心安理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小心。
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殊不知,別人看他們,就像能看見他們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這樣做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nèi)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xiàn)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一定要謹(jǐn)慎小心。
【原文】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翻譯】
之所以說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說,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yǎng)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見;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意。因此,世上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yōu)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茁壯。”這就是不修養(yǎng)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翻譯】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還能管教好別人,是沒有的事。所以,有修養(yǎng)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于統(tǒng)治民眾。
《詩經(jīng)》說:“桃花鮮美,樹葉茂密,這個姑娘出嫁了,讓全家人都和睦。”讓全家人都和睦,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jīng)》說:“兄弟和睦。”兄弟和睦了,然后才能夠讓一國的人都和睦。《詩經(jīng)》說:“容貌舉止莊重嚴(yán)肅,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 只有當(dāng)一個人無論是作為父親、兒子,還是兄長、弟弟時都值得人效法時,老百姓才會去效法他。這就是要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原文】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翻譯】
之所以說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是因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會孝順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長輩,老百姓就會尊重自己的兄長;在上位的人體恤救濟(jì)孤兒,老百姓也會同樣跟著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總是實行以身作則,推己及人的“ 矩之道”。
【原文】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矩之道。
【翻譯】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后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 矩之道”。
【原文】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云:“節(jié)彼南山,維石巖巖。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矣。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jiān)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翻譯】
《詩經(jīng)》說:“使人心悅誠服的國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老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詩經(jīng)》說:“巍峨的南山啊,巖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重著你。”統(tǒng)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jǐn)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推翻。《詩經(jīng)》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是能夠與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請用殷朝作個借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國家,失去民心就會失去國家。
【原文】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翻譯】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yǎng)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hù),有人擁護(hù)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dāng)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dāng)成了內(nèi)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這正如你說話不講道理,人家也會用不講道理的話來回答你;財貨來路不明不白,總有一天也會不明不白地失去。
【原文】
《康誥》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翻譯】
《康誥》說:“天道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行善道便會得到天命,不行善便會失去天命。《楚書》說:“楚國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善當(dāng)作寶。”舅犯說:“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么是寶,只是把仁愛當(dāng)作寶。”
【原文】
《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 疾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 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
【翻譯】
《秦誓》說:“如果有這樣一位大臣,忠誠老實,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本領(lǐng),但他心胸寬廣,有容人的肚量。別人有本領(lǐng),就如同他自己有一樣;別人德才兼?zhèn)洌膼傉\服,不只是在口頭上表示,而是打心眼里贊賞。用這種人,是可以保護(hù)我的子孫和百姓的,是可以為他們造福的啊! 相反,如果別人有本領(lǐng),他就妒忌、厭惡;別人德才兼?zhèn)洌阆敕皆O(shè)法壓制、排擠,無論如何容忍不得。用這種人,不僅不能保護(hù)我的子孫和百姓,而且可以說是危險得很!”因此,有仁德的人會把這種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們驅(qū)逐到邊遠(yuǎn)的四夷之地去,不讓他們同住在國中。這說明,有仁德的人愛憎分明
【原文】
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zāi)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翻譯】
發(fā)現(xiàn)賢才而不能選拔,選拔了而不能重用,這是輕慢;發(fā)現(xiàn)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把他驅(qū)逐得遠(yuǎn)遠(yuǎn)的,這是過錯。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zāi)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君子要有正確的原則:一定要通過忠誠信義去獲得一切,而驕奢放縱便會失去一切。
【原文】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翻譯】
生產(chǎn)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chǎn)財富的人多,消費財富的人少;生產(chǎn)財富的人勤奮,消費財富的人節(jié)省,這樣,財富便會經(jīng)常充足。仁愛的人以財富來修養(yǎng)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fā)財。沒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好忠義的;沒有喜好忠義而做事卻做不成的;沒有不把國庫里的財物不當(dāng)做自己的財富來愛惜的。
【翻譯】
孟獻(xiàn)子說:“養(yǎng)了四匹馬拉車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養(yǎng)雞養(yǎng)豬;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養(yǎng)牛養(yǎng)羊;擁有一百輛兵車的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財?shù)募页肌Ec其有搜刮民財?shù)募页迹蝗缬型当I東西的家臣。”這意思是說,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
做了國君卻還一心想著聚斂財貨,這必然是有小人在誘導(dǎo),而那國君還以為這些小人是好人,讓他們?nèi)ヌ幚韲掖笫拢Y(jié)果是天災(zāi)人禍一齊降臨。這時雖有賢能的人,卻也沒有辦法挽救了。所以,一個國家不應(yīng)該以財貨為利益,而應(yīng)該以仁義為利益。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2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xué)習(xí)了而時常溫習(xí),不也喜悅嗎?有朋友從遠(yuǎn)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fù)習(xí)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jǐn)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xué)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于學(xué)習(xí),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guī)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xí)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團(tuán)結(jié)群眾而不互相勾結(jié),小人互相勾結(jié)而不團(tuán)結(jié)群眾。
10、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
譯文 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xué)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危險。
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tài)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 孔子說:人無信譽(yù),不知能干什么?
13、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guān)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蕩,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譯文 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墻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 孔子說:靈敏又好學(xué),向比自己學(xué)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常見常用《論語》名言警句及譯文60例(中)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譯文 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內(nèi)在質(zhì)樸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zhì)樸配合恰當(dāng),才是君子。
24、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知道學(xué)習(xí)不如喜歡學(xué)習(xí),喜歡學(xué)習(xí)不如以學(xué)習(xí)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譯文 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xué)習(xí)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
譯文 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fā);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dǎo)。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fù)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譯文 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 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么不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p>
譯文 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yōu)點向他學(xué)習(xí),借鑒他的缺點進(jìn)行自我改正。
3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xué)有四項內(nèi)容:文獻(xiàn),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 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 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qiáng)而有毅力,因為他責(zé)任重大,道路遙遠(yuǎn)。把實現(xiàn)仁作為自己的責(zé)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后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yuǎn)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 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 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譯文 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ji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 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dá)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達(dá)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 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dá)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 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 孔子說:君子坦蕩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蕩。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 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47、子曰: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
譯文 孔子說:人沒有長遠(yuǎn)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dān)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大學(xué)》的全文及譯文】相關(guān)文章:
大學(xué)全文的譯文05-09
大學(xué)全文譯文11-17
大學(xué)中庸全文及譯文07-18
秋水全文及譯文12-30
花影全文及譯文05-25
尚書全文及譯文03-11
反經(jīng)全文及譯文07-27
勸學(xué)全文及譯文10-20
孝經(jīng)全文及譯文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