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舊唐書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2-10 12:59:27 詩婕 古籍 我要投稿

舊唐書的原文及翻譯

  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舊唐書的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舊唐書

  【原文】

  田弘正,本名興。少習儒書,頗通兵法,善騎射,勇而有禮。當季安之世,為衙內兵馬使。季安惟務侈靡,不恤軍務,屢行殺罰;弘正每從容規諷,軍中甚賴之。季安以人情歸附,乃出為臨清鎮將,欲捃摭其過害之。弘正假以風痹請告,灸灼滿身,季安謂其無能為。及季安病篤,其子懷諫幼騃,乃召弘正署其舊職。弘正樂聞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視事之隙,與賓佐講論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來,館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徹毀之,以正廳大侈不居,乃視事于采訪使廳。賓僚參佐,請之于朝。頗好儒書,尤能史書,《左傳》、《國史》,知其大略。自弘正歸國,幽、恒、鄆、蔡有齒寒之懼,屢遣客間說,多方誘阻,而弘正終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討吳元濟,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進討,屢戰有功。李師道以弘正效忠,又脅其后,不敢顯助元濟,故絕其掎角之援,王師得致討焉。十五年十月,鎮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為鎮州大都督府長史。弘正以新與鎮人戰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為衛從。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鎮州,時賜鎮州三軍賞錢一百萬貫,不時至,軍眾喧騰以為言。弘正親自撫喻,人情稍安。仍表請留魏兵為紀綱之仆,以持眾心,其糧賜請給于有司。時度支使崔倰不知大體,固阻其請,凡四上表不報。明年七月,歸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軍亂,弘正并家屬等并遇害。穆宗聞之震悼,冊贈太尉,赗賻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兩都者數十人,競為崇飾,日費約二十萬,魏、鎮州之財,皆輦屬于道。(選自《舊唐書·田弘正傳》)

  【譯文】

  田弘正,本名田興。年少時學習儒家經典,精通兵法,擅長騎馬射箭,勇敢而守禮度。

  在田季安任節度使時,他為衙內兵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顧及軍務,多次施行殺戮刑罰,田弘正時常婉言勸諫。軍中將吏很信賴他。

  田季安因看到人心歸附于他,就派他出任臨清鎮將,想尋找過失謀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風痹病請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燒灼,田季安認為他再無所作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兒子田懷諫年幼無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復舊職。田弘正喜歡了解前代忠臣孝子建功立業的事跡,辦理公務的空閑時間,就同賓客僚佐談論古往今來正反面的言行。

  魏州自田承嗣以來,館閣殿宇器物珍玩超逾規制的,田弘正全部命人拆除毀掉,因正廳過于豪華而不使用,在采訪使廳辦事。賓客僚佐下吏,都請朝廷任命。非常愛讀儒家書籍,尤其通曉史書,《左傳》、《國史》,都知道大概。自從田弘正歸順朝廷,幽、恒、鄆、蔡有唇亡齒寒的恐懼,多次派遣說客前去離間,多方勸誘阻撓,而田弘正始終不改變節操。元和十年,朝廷派兵討伐吳元濟,田弘正派兒田布率領三千人馬進攻,多次立功。

  李師道因田弘正效忠朝廷,又在背后構成威脅,因此不敢公然幫助吳元濟,就斷絕了與吳元濟的相互策應,官軍得以順利進攻。十五年十月,鎮州王承宗死,穆宗任命田弘正為鎮州大都督府長史。田弘正因新近與鎮人交戰,有殺父殺兄之仇,就用二千名魏兵作為隨從衛兵。十一月二十六日,到達鎮州,當時朝廷賞賜鎮州三軍一百萬貫賞錢,沒有按時送到,士兵以此為借口喧嘩鬧事。田弘正親自撫慰解釋,人心才稍微安定。并給皇帝上奏章請求留下魏州士兵作為維護軍紀的人,以便穩定眾心,他們的糧餉向有關部門請求供給。當時度支使崔倰不識大體,堅決阻止他的請求,他先后四次上表章都沒有得到答復。

  第二年七月,將隨從士卒遣回魏州,當月二十八日夜晚士兵叛亂,田弘正及家屬等一起遇害,穆宗聽說后震驚悲痛,追贈為太尉,助葬用品加倍撥給。田弘正孝敬父母愛護兄弟關心晚輩,骨肉恩情非常深厚。兄弟子侄在兩都的有幾十人,他們競相夸耀豪華,每天約耗費二十萬錢,運載魏州、鎮州的財貨,裝載的車輛在道路上絡繹不絕。河北的將士心中不平,所以不能完全改變那里的風俗,最終因此招致禍亂。

  作品簡介

  唐朝歷代都修有實錄。自唐初以來便在實錄基礎上撰寫國史,以吳兢、韋述所撰最為有名。吳兢撰成《唐書》六十五卷(一說九十八卷),韋述又補遺續缺,撰成國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續作。但武宗實錄不全,以后歷朝實錄沒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兩代都曾下令廣泛征集唐史資料。

  后晉時,賈緯以所搜集的遺文和故舊傳說等,編為《唐年補錄》六十五卷。后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當時的宰相趙瑩負責監修。他挑選文士,擬訂了完整而龐大的搜集資料和編寫工作的計劃,寫作是在唐國史的基礎上,利用當時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綴補而成。趙瑩即從兩個方面著手組織編纂。

  其一、根據史館所缺史料,奏請下詔購求唐武宗會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傳記及中書銀臺事、史館日歷、制詔冊書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許詣闕進納。如年月稍多,記錄詳備,請特行簡拔,不限資序”。

  其二、與張昭遠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計劃,并提出若干具體措施:司天臺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為轉年長歷一道,以憑編述諸帝本紀”;文武兩班及藩侯郡牧,各敘累代官婚、名諱、行業、功勛狀一本,如有家譜、家牒,亦仰送官,“以憑纂敘列傳”;太常禮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臺、御史臺、兵部職方、秘書省等部門“備錄”、“條列”各相關材料,以憑撰述禮、樂、刑法、天文、律歷、五行、職官、郡國、經籍等志。兩年以后,趙瑩出任晉昌軍節度使,離史任,未竟其業。但是,編纂工作在張昭遠的具體主持下,仍然依計劃繼續進行。因此,史稱趙瑩“監修國史日,以唐代故事殘缺,署能者居職。纂補實錄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時,瑩首有力焉”。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全書修成,歷時僅四年多。

  《舊唐書》從后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監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后總計9人。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棁、鄭受益、李為先(一作光)。其中,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其事,用力最勤。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一年起復,主要貢獻是其《唐年補遺錄》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許多難得史料。趙熙始終其事,“竟畢其功”。王伸于書成之日,身列“恩獎”名單。呂琦預修唐史,史稱“有能名”。

  《舊唐書》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后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關于唐代前期的歷史,吳兢、韋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編寫的《唐書》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記述較為完整。一般認為,五代紛亂之時,唐代遺聞往事,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這部唐史援據較少,而其前半則“全用實錄、國史舊本”。(在研究新、舊《唐書》的論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學者趙翼的說法:“《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 ,并由此判定《舊唐書》的史源。同時,在肯定《新唐書》“增舊書處”時,也引用趙翼在另一處所說:五代紛亂之時,《舊唐書》援據較少,至宋仁宗時,太平已久,舊時記載多出于世,故《新唐書》采取轉多。請注意趙翼下面的這一說法:“今第觀《新書·藝文志》所載,如吳兢《唐書備闕記》、王彥威《唐典》、蔣乂《大唐宰輔錄》、《凌煙功臣、秦府十八學士、史臣》等傳、凌璠《唐錄政要》、南卓《唐朝綱領圖》、薛璠《唐圣運圖》、劉肅《大唐新語》、李肇《國史補》、林恩《補國史》等書,無慮數十百種,皆《舊唐書》所無者”,“皆五代修《唐書》時所未嘗見者。” 據此,更有人認為:“《新唐書·藝文志》所載,較《舊唐書·經籍志》增多可見。此皆晉修《舊唐書》時所未能見者也。”

  其實,上述認識,不論是趙翼的兩段論述,還是今人的那種說法,都失于深入、細致的考察。更有甚者,以其《經籍志》沒有著錄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時未曾見到的書。其實,這些認識都缺乏深入、細致的考察,不足以說明這部唐史的史料來源。《舊唐書·經籍志》所錄,以毋煚《古今書錄》為據,乃“開元盛時四部書。至于天寶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晉時沒有看到,而是史臣們不打算將其混雜到“開元盛時”的著錄之中。對此,后晉史官說得十分清楚:天寶以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記禮法之沿革,或裁國史之繁略,皆張部類,其徒實繁。臣以后出之書,在開元四部之外,不欲雜其本部。今據所聞,附撰人等傳。其諸公文集,亦見本傳此并不錄。《舊唐書》卷46《經籍志上》。

  這里提到玄宗天寶以后的撰述有三類,一是“裁國史之繁略”者,二是“記禮法之沿革”者,三是“諸公文集”,只不過都放在本人的傳記當中記述罷了。因此,凡是《舊唐書》紀、志、傳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寶以后的撰述,都應視為后晉纂修這部唐史的史料來源。其史料來自一是實錄。二是唐人所修國史。

【舊唐書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舊唐書》的原文及翻譯10-18

《舊唐書·李揆傳》原文及翻譯08-01

《舊唐書》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04-08

《舊唐書·韓愈傳》閱讀答案及翻譯09-23

韓愈舊唐書文言文翻譯08-31

《舊唐書封倫傳》原文及譯文03-23

《舊唐書·薛仁貴傳》文言文翻譯12-08

節選《舊唐書杜甫傳》的閱讀答案及翻譯08-31

選自《舊唐書列傳四十》的閱讀答案及翻譯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