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隋論的原文及譯文解析
在學習中,許多人都接觸過很多經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隋論的原文及譯文解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隋論
蘇轍
人之于物,聽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則人重而物輕。人重而物輕,則物之附人也堅。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輕也。故夫智者或可與取天下矣,而不可與守天下。守天下則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則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術留天下。以術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諸侯用事,而秦獨得山西之地,不過千里。韓、魏壓其沖,楚脅其肩,燕、趙伺其北,而齊掉其東。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為一。秦見其取天下若此其難也,而以為不急持之,則后世且復割裂以為敵國。是以毀名城,殺豪杰,銷鋒鏑,以絕天下之望。其所以備慮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內無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陳勝、項籍因民之不服,長呼起兵。豈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過之弊歟?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見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彼見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眾,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樂,而懼其不久;立于萬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為舉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據之懷,制為嚴法峻令,以杜天下之變。謀臣舊將,誅滅略盡,而獨死于楊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終于煬帝之際,天下大亂,涂地而莫之救,則夫隋之所以亡者,無以異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來天下。天下之所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視失天下甚輕。夫惟視失天下甚輕,是故其心舒緩,而其為政也寬。寬者生于無憂,而慘急者生于無聊耳。及觀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為是寬緩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6.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韓、魏壓其沖 沖:要塞 B.其弊果安在哉 果:到底
C.寸攘尺取攘:通“壤” ,土壤 D.誅滅略盡 略:全,皆
6.【命題立意】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
【答案】D
【解析】攘:奪取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 燕、趙伺其北,而齊掉其東劍閣崢嶸而崔嵬
B. 以絕天下之望 微以自文于君親
C.陳勝、項籍因民之不服 項王因留沛公于飲
D. 獨死于楊素之手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答案】A
【考點】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解析】A 連詞,表并列 B連詞,表目的/介詞,用來; C連詞,趁著/于是; D介詞,在/對于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其所以備慮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內無聊,莫有不忍去之意(4分)
(2) 涂地而莫之救,則夫隋之所以亡者,無以異于秦也。 (4分)
【命題立意】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文言理解與翻譯的能力。
【答案】(1)他們想到用來堅固地守護天下的辦法是這么的周密、嚴謹。但是百姓沒有依靠,不堪忍受懷有離秦而去的念頭。
(2)(天下)一敗涂地而沒有辦法挽救。這樣看來,隋朝滅亡的原因,和秦朝沒有什么兩樣。
【解析】第⑴句中的“所以”“ 甚密如此”“ 無聊”是翻譯中的難點,。第⑵句中的“莫之救”“ 則”“ 無以”。
9.請簡要概括蘇轍認為秦隋統治者失去天下的主觀原因有哪些?(4分)
【命題意圖】篩選文中的信息,并進行概括
【答案】過于緊張害怕失去天下的心理;采用慘急的政策,不夠寬松。
【解題思路】主觀原因主要是指跟統治者相關的事情。②段中秦“毀名城,殺豪杰,銷鋒鏑,以絕天下之望”指秦采用殘暴的手段來控制天下,并分析采用殘暴手段的原因是害怕失去的心理;③段中先分析隋君主的心理,然后又寫了隋君主的做法“制為嚴法峻令,以杜天下之變”。
【參考譯文】
人對于事物,任憑它來依附自己,任憑它自由離去,如果能夠做到那樣就是人重而物輕。人重物輕,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離開人,分裂四散卻沒有辦法聚攏起來,是因為物重而人輕。所以那些聰明的人或許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夠和他們一起來守天下。守護天下必須要有大度的胸懷。為什么呢?那些沒有寬廣胸懷的人,時常擔心天下會離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權術來留住天下。用權術來留守天下,那天下就開始離去了。
秦朝、隋朝的滅亡,他們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從周朝政治衰敗,諸侯之間相互爭霸,但是,秦國單獨擁有山西之地,不過千里。卻有韓國、魏國扼住它的要塞,楚國威脅它的肩頭,燕國、趙國窺視它的北面,齊國牽制它的東面。秦國的人披甲胄、拿著兵器,七代都不能夠解除,一寸一寸地奪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秦國看到奪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難,于是認為如果不迅速地守護天下,天下就會重新陷入混亂的境地,所以毀壞名城,殺戮英雄豪杰,熔鑄兵器,來消滅分裂天下的念頭。他們想到守護天下的辦法是這么的周密、嚴謹。但是,四海之內的人民,卻不堪忍受這種政策,都懷有離秦而去的念頭。因此,陳勝、項羽他們這些人能夠借助百姓的這種不滿,高呼起義。這不是秦國因為害怕失去天下,防備過分的弊病嗎?
隋文帝的時代,也是因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亂。他看到天下長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擁有天下的樂趣卻擔心天下不能夠長久。高高在萬民之上,就經常處在懷疑和猜忌之中,認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種英雄割據的情懷。所以就制定了很嚴酷的法律來防止天下變亂。他的那些謀臣、猛將基本上被他殺得差不多了,而他卻偏偏死在楊素手中,以至于發生了大變故。終于在隋煬帝的時候,天下大亂,一敗涂地而沒有辦法收拾,這樣看來,隋朝滅亡的原因,和秦朝沒有什么兩樣。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過修養德行來讓天下人歸附,擁有天下或者離開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輕,這樣心態就平穩,所實行的政策就寬松。寬松來自無憂慮,急暴來自于無所依賴。再來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為舍不得天下,最后導致了滅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這么不緩不急的行為,正是他用來穩固天下的辦法啊。
注釋:
劫:劫持,表示強行留住人民。
沖:指要塞。
七世:指自戰國(公元前475年)七國并立以來,秦朝經過二百多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全國。
寸攘尺取:表示秦國奪取土地的艱辛。
攘:指奪取。
“是以毀名城”三句:出自《史記·秦楚之際月表》:“墮毀名城,銷鋒鏑,鈕豪杰,結萬世之安。”鋒鏑,指兵刃和箭頭,這里泛指兵器。
陳勝、項籍:指秦朝末年的起義軍領袖陳勝和項羽。
隋文:隋文帝楊堅。“劉聰”一句:劉聰,字玄明,他是匈奴十六國漢國開創者劉淵的第四子,父漢王劉淵死后,殺害兄弟自立為王。
元氏:即拓跋氏,北魏皇族。這里是指拓跋宏。他把都城遷到洛陽,改姓元氏,大興文治,在位二十九年。
“元氏自分”一句:是指公元550年,東魏齊王高洋逼迫東魏孝靜帝元善見禪位,自立為王,即北齊;公元556年,西魏宇文護逼迫魏恭帝拓跋廓禪位于周公宇文覺,次年,宇文覺即位,史稱北周。
曩者:從前的意思。“制為”一句:是指隋文帝命令大臣修訂的刑律,“刑綱簡要,疏而不漏”,被后代所取法。但是,隋文帝晚年喜怒無常,過于殺戮。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楊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后來楊素幫助楊廣爭奪了帝位。
煬帝:隋文帝次子,他殺死文帝及兄長楊勇后繼位。在位十四年,被農民大起義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蘇揚州市),為部下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縊殺。
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陜西彬縣。
卒以大興:這里指的是太王,即周文王之祖,當時狄人攻打豳地,國人想要抵抗,可是太王不希望殺戮,就離開豳地去了岐山,豳地的人感激太公的教化與恩情就與他一起來到岐山。
作者介紹: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隋論的原文及譯文解析】相關文章:
子貢論原文及譯文解析09-24
《隋宮》原文及譯文10-11
王夫之《論梁元帝讀書》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6-30
蘇洵《諫論》原文以及譯文解析09-24
《新唐書路隋傳》的原文及譯文10-02
《資治通鑒隋紀》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01-24
《明史》原文及譯文解析09-26
《宋史》的原文及譯文解析09-27
《南史》原文及譯文解析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