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季梁諫追楚師》原文注釋及翻譯賞析
《季梁諫追楚師》是春秋時期創作的散文,作者是左丘明。本文所記的是楚征伐隨過程中的一節。隨國的賢臣季梁給隨侯的進諫,說出了“民為神主,先民后神”哲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季梁諫追楚師》原文注釋及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介紹】
《季梁諫追楚師》所記的是楚征伐隨過程中的一節。隨國的賢臣季梁給隨侯的進諫,說出了“民為神主,先民后神”哲理。“忠于民而信于神”,是本篇的主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迷信盛行,國家把祭神和練兵打仗當作頭等大事;可是《左傳》中多次提出民本思想,例如本篇中的季梁,就說:“民,神之主也。”并用這種觀點,對祭禮作出比較合理的解釋,使隨侯“懼而修政”,沒有上楚國的當。
【原文】
《季梁諫追楚師》
出處:《左傳》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楚武王侵隨,使薳章求成焉①,軍于瑕以待之②。隨人使少師董成③。
斗伯比言于楚子曰④:“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漢東之國隨為大,隨張必棄小國⑤,小國離,楚之利也。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熊率且比曰⑥:“季梁在⑦,何益?”
斗伯比曰:“以為后圖,少師得其君。”
王毀軍而納少師。少師歸,請追楚師,隨侯將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⑧,信也。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⑨,秶盛豐備⑩,何則不信?”
對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⑾,謂其備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絜秶豐盛⑿。’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奉酒醴以告曰⒀:‘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讒慝也⒁。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致其禋祀⒂。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隨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注釋】
①薳章:薳,讀音wěi,人名。
②瑕:隨國的地名。
③少師:官名。董:督察。
④斗伯比:人名,楚國大夫。
⑤張:讀音zhàng,自大。
⑥熊率且比:人名,楚國大夫。
⑦季梁:人名,隨國賢能之臣。
⑧祝史:官名,掌管祭祀。
⑨牲牷:牷,讀音quán二,毛色純而體完具的牲畜。腯:讀音tú,肥壯。
⑩秶盛:讀音zī、chéng,盛食的祭器。
⑾瘯蠡:讀音cù、luǒ,六畜之病。
⑿絜:潔。
⒀醴:讀音lǐ,甜。
⒁慝:讀音tè,邪惡。
⒂禋祀:禋,讀音yīn,對天神之祭。
【白話翻譯】
楚武王侵犯隨國,派大夫薳章求和,駐軍在瑕地等候消息。隨國人派一位少師主持和議。
斗伯比對楚王說:“我國在漢水以東不能得志,這種局面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擴充軍隊,裝備武器,用武力壓制小國,小國則由于害怕而聯合起來圖謀我們,所以難以離間他們。漢水以東的國家,隨國最大,隨國一驕傲,必定輕視周圍的小國。小國脫離隨國,符合楚國的利益。隨國的少師很自大,請擺出老弱士卒給他看,以助長他的驕傲。”熊率且比說:“隨國有季梁在,這個辦法有什么用?”斗伯比說:“這是為以后著想,少師是會得到他們國君的寵信的。”楚王就撤去精銳軍隊和裝備,而以老弱士卒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擊楚軍。隨侯準備答應他。季梁攔阻隨侯,說:“上天正授予天命給楚國,楚軍做出的軟弱姿態,大概是要引誘我們。君王急什么呢?下臣聽說過小國能抵抗大國,是由于小國有道而大國邪惡。所謂道,就是對百姓忠心,對神靈誠信。在上面的人想到有利于百姓,這就是忠心;祝史用真實的言辭祝禱神靈,這就是誠信。現在百姓挨餓而君王滿足私欲,祝史假報功德以祭告神靈,下臣不知道這樣的小國怎能抵抗大國。”隨侯說:“我祭祀用的牲畜都很肥壯,祭祀的谷物也都豐盛齊備,怎么不誠信?”季梁回答說:“百姓,是神的主人,因此圣明的君王先教養好百姓,然后盡力奉神。所以祭祀時奉獻牲畜祝告說:‘又高大又肥壯’,是說百姓的財力普遍富有,飼養的牲畜高大肥壯,繁殖很快,不生疥癬之類的疾病,各類良種應有盡有。奉獻谷物祝告說:‘谷物又潔凈又豐富’,是說春、夏、秋三季都沒有妨礙農事,百姓和睦,年成富饒。奉獻甜酒祝告說:‘米又好,酒又香’,是說上上下下都有美好的品德,而無違背德行的念頭。所謂芳香遠聞,不單指祭品而言,也是指沒有邪惡之心。所以要提倡致力三時,推行五教,親近九族,以此來虔誠地祭祀宗廟鬼神。這樣一來,百姓和睦,神靈也降福給他們,因此事情一做就能獲得成功。現在百姓各存一心,鬼神也缺乏主人,君王雖然自己祭祀豐盛,又能有什么福分呢?君王姑且治理好政事,同時親近同姓的兄弟國家,也許可以免于患難。”
隨侯害怕,就著手治理政事,楚國遂不敢進攻。更多文言文學習文章敬請關注“詩詞網文言文閱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講解】
本篇反映了春秋時代對于民和神的關系的一種新的進步主張:民是主體,神是附屬。所以好的君主必須首先做好對民有利的事,然后再去致力于祭祀神祗一類的事,即“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季梁先是忠民信神并提,然后深入論述應該以民為主,神為附。在談到神的地方都是從民著眼,所以說服力很強,能使“隨侯懼而修政”。
作者簡介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生平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姓丘,名明,(一說復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 史學家。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為炎帝后裔,是姜子牙的子孫,世代居住在齊國的都城營丘(今山東臨淄一帶)。為逃避災難,全家人先到楚國,后又輾轉來到魯國,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歷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在任時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有《左氏春秋》和《國語》兩部史學巨著。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略早于孔子。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因春秋時有稱為瞽的盲史官,記誦、講述有關古代歷史和傳說,口耳相傳,以補充和豐富文字的記載,左丘明即為瞽之一,故后人亦稱盲左。
左丘明相傳曾著《春秋左氏傳》(或稱 《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多以史實解釋《春秋》,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歷史面貌,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又著《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亦編修國史,日夜操勞,歷時30余年,一部縱貫200余年、18萬余字的《春秋左氏傳》定稿。其歷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歷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為了著述歷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里查閱檔案,回魯后孔子便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保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制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后,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于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寫出《左傳》這樣一部規模空前的史學巨著也就不難理解了。《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左丘明的祖父倚相是楚國左史。公元前506年,周天子率領諸侯討伐楚國,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為使子孫后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后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左丘明歷經30余年寫就的《左氏春秋傳》,史稱《左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有著極高成就的文學著作。
左丘明晚年時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不久就雙目失明了。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來,將幾十年來的所見所聞,各諸候的要聞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話記述下來,匯集成著名的歷史名著《國語》。《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與《左傳》一起成為珠聯璧合的歷史文化巨著。公元前451年前后,左丘明因病去世,并安葬于故鄉肥城石橫鎮衡魚村東北處。
思想
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范;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為利而喪失意志,不為義而感到內疚。體現禮的眾多禮節也要和義結合,對失禮行為持堅決批評的態度。
受重禮思想的影響,左丘明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這些修養包括忠、孝、信、義、讓等。他認為忠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義是忠于國君:楚國的子囊在國君死后還不忘給他增加好名聲,在自己將要死的時候不忘保衛祖國,他認為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納諫,自認犯了罪而砍斷雙腳,他認為這也是忠。對君王要忠,對父母就要孝。鄭莊公因母親幫助弟弟謀反,將母親軟禁起來發誓永不相見,潁考叔幫助鄭莊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對潁考叔大加贊嘆,說他能愛自己的母親,并且把這種愛也傳遞給莊公,是“純孝”。信是君子的一個道德標準,它不僅表現在個人品德上,還體現在國家之間,如果國家之間的結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即使結盟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講信,還要講義。衛大夫石砏大義滅親,將參與叛亂的兒子正法,左丘明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純臣”。讓,就是謙讓,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形成一種上下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那么這個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另外,君子還要從善不從惡,知道善不可以丟、惡不可以長,做到從善如流。對于那些踐踏忠孝信義、品行惡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惡痛絕。
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賢明,做到秉正無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國家,還必須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用德政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糾正邪惡,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邪惡才能消除。
左丘明認為在軍事上也同樣要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要出師。這些準備包括:度德,即考慮自己的德能否爭取到民眾的擁護;量力,即正確估價敵我力量的對比;親親,即努力團結自己的親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辭,即要有開戰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過的征伐目標。除了第二條“量力”之外,其余四條都與德義有關。
【《季梁諫追楚師》原文注釋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季梁諫追楚師原文及翻譯06-14
《季梁諫追楚師》譯文06-12
有關《季梁諫追楚師》譯文大全06-12
《季梁諫追楚師》文言文鑒賞03-30
梁甫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4-01
梁甫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6-05
孟子見梁襄王的原文翻譯及注釋賞析06-16
《晏子使楚》的原文翻譯及注釋04-07
《晏子使楚》的原文及注釋翻譯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