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秋夜潮原文及翻譯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一種語言信息的行為。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秋夜潮原文及翻譯相關內容,僅供參考。
作品原文
滿江紅⑴·中秋夜潮
萬水歸陰⑵,故潮信盈虛因月⑶。偏只到、涼秋半破⑷,斗成雙絕⑸。有物指磨金鏡凈⑹,何人拏攫銀河決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⑻,沉冤雪⑼。
光直下,蛟龍穴⑽;聲直上⑾,蟾蜍窟⑿。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⒀。激氣已能驅粉黛⒁,舉杯便可吞吳越⒂。待明朝說似與兒曹⒃,心應折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雙調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
⑵陰:指低凹處。
⑶潮信:即潮。因其來時有定時,故稱“潮信”。
⑷半破:指半輪月亮。
⑸斗成:拼成。雙絕:指圓月和潮水。
⑹金鏡:比喻月亮。
⑺拏攫(ná jué):奪取。擎同拿。
⑻子胥: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
⑼沉冤:久未昭雪的冤屈,指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而賜其寶劍,令其自刎。
⑽蛟龍穴:傳說水底有蛟龍居住的宮殿,即龍宮。
⑾聲直上:指潮水的濤聲。
⑿蟾蜍窟:即月宮。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蟾蜍即蛤蟆。
⒀洞然:潔凈的樣子。刷:刷去污垢。
⒁粉黛:粉敷面而助白,黛畫啟而增黑,都是婦女使用的妝飾品。
⒂“舉杯”句:指吳王夫差殺死伍子胥和越王勾踐殺死大夫文種的事,是對他們殺害大臣的譴責。
⒃說似:講論。兒曹:兒輩。
⒄心應折:江淹《別賦》:“使人意奪神孩,心拆骨驚。”心折,中心摧傷,即憾動了心靈。
白話譯文
滔滔江河歸大海,而海水的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偏偏只等到,過了半個秋天的時候,拼成明亮的圓月和壯觀的潮水。這時,月亮好像經過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發顯得明亮澄圓。江潮到來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決口那樣,奔騰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宮中的嫦娥。
月光普瀉,直照海底的蛟龍窟穴。潮聲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潔,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廣闊天地間潔凈澄澈,猶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一腔激氣直沖云霄,似乎能驅走月中的粉黛。他舉杯酌酒,似乎一口氣就能吞下吳越兩國。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觀潮所見之奇景與所生之豪情說與兒輩聽聽,那他們也會為之心膽驚裂啊!
創作背景
中秋海潮,是大自然的壯觀景象。早在北宋,蘇軾就寫過《八月十五看潮五絕》,其首絕曰:“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南宋辛棄疾也寫過《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等上乘之作。史達祖這首題為“中秋夜潮”的《滿江紅》,在某種程度上看,就正是繼承蘇、辛“豪放”詞風之作,它寫出了夜潮的浩蕩氣勢,寫出了皓潔的中秋月色,更借此而抒發了自己胸中的一股激情,令人讀后產生如聞錢塘潮聲擊蕩于耳的感覺。
賞析
史達祖本來是一位“婉約派”的詞人。前人之所以盛贊他,主要是因為他具有那種婉麗細膩的詞風。其實,他的詞風并不局限于“婉約”一路。像這首詞,就抒發了他胸中不常被人看見的豪氣激情,在風格上也顯得沉郁頓挫、激昂慷慨,這就可以大大幫助讀者加深對其人、其詞的全面了解。
因為是寫“中秋夜潮”,所以全詞就緊扣海潮和明月來寫。開頭兩句“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即分別交待了潮與月兩個方面,意謂:水歸屬于“陰”,而月為“太陰之精”,因此潮信的盈虛——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這里所用的“歸”和“盈虛”兩組動詞,就為下文的描寫江潮夜漲,蓄貯了巨大的“勢能”。試想:大江東去,這其中本就蓄積了多少的“力量”。此時,在月球的引力下,它又要返身過來,提起它全身的氣力向錢塘江中撲涌而去,這更該何等壯觀驚險!故而在分頭交待過潮與月之后,接著就把它們合起來寫:“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意為只有逢到每年的中秋(即“涼秋半破”時),那十分的滿月與“連山噴雪”而來的“八月潮”(李白《橫江詞》:“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才拼合(“斗成”:拼成)成了堪稱天地壯觀的“雙絕”奇景。它們“壯”在何處、“奇”在何處呢?以下兩句即分寫之:“有物揩磨金鏡凈”是寫月亮,它似經過什么人把它重加揩磨以后那樣,越發顯得明亮澄圓:“何人拏攫銀河決”是寫江潮,它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缺口那樣,奔騰而下。對于后者,不妨引一節南宋人周密描繪浙江(即錢塘江)潮的文字來與之參讀,以加強感性認識。
《武林舊事》卷三《觀潮》條里寫道:“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至于前者(中秋之月),則前人描寫多矣,無須贅引。總之,眼觀明月,耳聽江潮,此時此地,怎能不引起驚嘆亢奮之情?但由于觀潮者的身世際遇和具體心境不同,所以同是面對這天下“雙絕”,其聯想和感觸亦自不同。比如宋初的潘閬,他寫自己觀潮后的心情是“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酒泉子》),主要言其驚心動魄之感;蘇軾則在觀潮之后,“笑看潮來潮去,了生涯”(《南歌子》),似乎悟得了人生如“潮中之沙”(“寓身化世一塵沙”)的哲理;而辛棄疾則說:“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馬素車東去。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摸魚兒》),在他看來,那滔天而來的白浪,正是伍子胥的幽靈駕著素車白馬而來!但是史達祖此詞,卻表達了另一種想象與心情:“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這里的一個著眼點在于“雪”字:月光是雪白晶瑩的,白浪也是雪山似地噴涌而來,這豈不象征著伍子胥的“沉冤”已經洗雪干凈!——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寫時近中秋、月夜泛湖的情景道:“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又云:“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這實際是寫他“通體透明”、“肝膽冰雪”的高潔人品。史詞的“子胥見嫦娥”則意在借白浪皓月的景象來表達伍子胥那一片純潔無垢的心跡,也借此而為伍子胥一類忠君愛國而蒙受冤枉的豪杰平反昭雪。
按:公元1204年夏(史料記載為嘉泰四年五月),韓侂胄在定議伐金之后上書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次年四月,又追論秦檜主和誤國之罪,改謚“謬丑”。韓氏之所為,其主觀目的姑且不論,但在客觀上卻無疑大長了抗戰派的志氣,大滅了投降派的威風,為岳飛伸張了正義。史達祖身為韓侂胄的得力幕僚,他在詞里寫伍子胥的沉冤得以洗雪,恐即與此事有關。它使讀者明白:史氏雖身為“堂吏”,胸中亦自有其政治上的是非愛憎,以及對于國事的關注之情。
作者簡介
史達祖(1163~1220?)南宋詞人。字邦卿,號梅溪,汴(今河南開封)人。一生未中第,早年任過幕僚。韓侂胄當國時,他是最親信的堂吏,負責撰擬文書。韓敗史受黥刑,死于貧困中。史達祖詞以詠物為長,其中不乏身世之感。他還在寧宗朝北行使金,這一部分的北行詞,充滿了沉痛的家國之感。有《梅溪詞》。存詞112首。
【中秋夜潮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白洋潮》原文及翻譯賞析09-05
江上秋夜原文翻譯及賞析10-30
滿江紅·中秋夜潮原文賞析09-19
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30
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0-12
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精選]09-12
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9-11
長安秋夜李德裕原文翻譯08-29
秋夜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精華)09-11
秋夜寄邱員外原文及翻譯賞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