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禮記·禮運》原文及翻譯文言文
在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提煉跟升華。是不是有很多人沒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禮記·禮運》原文及翻譯文言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禮記·禮運》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
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域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也?”孔子曰:“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是故夫禮,必本于天,肴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禮示之,故天下國家可得而正也。”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及其死也,升屋而號,告曰:“皋某復。”然后飯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體魄則降,知氣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皆從其初。
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為醴酪,治其麻絲,以為布帛,以養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從其朔。
故玄酒在室,醴盞在戶,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陳其犧牲,備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鐘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齊上下,夫婦有所,是謂承天之祜。
作其祝號,玄酒以祭,薦其血毛,腥其俎,孰其肴,與其越席,疏布以冪,衣其澣帛,醴盞以獻,薦其燔炙。君與夫人交獻,以嘉魂魄,是謂合莫。
然后退而合亨,體其犬豕牛羊,實其簠簋籩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此禮之大成也。
孔子曰:“于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謂大假。
祝嘏辭說,藏于宗祝巫史,非禮也,是謂幽國。盞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禮也,是謂脅君。
大夫具官,祭器不假,聲樂皆具,非禮也,是謂亂國。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喪,與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與家仆雜居齊齒,非禮也,是謂君與臣同國。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故天子適諸侯,必舍其祖廟,而不以禮籍入,是謂天子壞法亂紀,諸侯非問疾吊喪,而入諸臣之家,是謂君臣為謔。
是故禮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別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別仁義,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則君位危,君位危則大臣倍、小臣竊。刑肅而俗敝,則法無常,法無常而禮無列,無禮列則士不事也。刑肅而俗敝,則民弗歸也,是謂疵國。
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肴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謂肴地,降于祖廟之謂仁義,降于山川之謂興作,降于五祀之謂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故圣人參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處其所存,禮之序也;玩其所樂,民之治也。故天生時而地生財,人其父生而師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無過之地也。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養也,非養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則有過,養人則不足,事人則失位。故百姓則君以自治也,養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顯也。故禮達而分定,故人皆愛其死而患其生。
故用人之知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貪。
故國有患,君死社稷,謂之義,大夫死宗廟,謂之變。
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何謂人義?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講信修睦,謂之人利,爭奪相殺,謂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貧苦,人之大惡存焉。故欲惡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測度也。美惡皆在其心,不見其色也,欲一以窮之,舍禮何以哉?
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五味、六和、十二食,還相為質也。五色、六章、十二衣,還相為質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故圣人作則,必以天地為本,以陰陽為端,以四時為柄,以日星為紀,月以為量,鬼神以為徒,五行以為質,禮義以為器,人情以為田,四靈以為畜。以天地為本,故物可舉也。以陰陽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時為柄,故事可勸也。以日星為紀,故事可列也。月以為量,故功有藝也。鬼神以為徒,故事有守也。五行以為質,故事可復也。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為田,故人以為奧也。四靈以為畜,故飲食有由也。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故龍以為畜,故魚鮪不淰。鳳以為畜,故鳥不獝。麟以為畜,故獸不狘。龜以為畜,故人情不失。
故先王秉蓍龜,列祭祀,瘞繒,宣祝嘏辭說,設制度,故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
故先王患禮之不達于下也。
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國,所以列地利也;祖廟,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儐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廟,三公在朝,三老在學,王前巫而后史,卜巫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無為也,以守至正。
故禮行于郊,而百神受職焉;禮行于社,而百貨可極焉;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禮行于五祀,而正法則焉。故自郊社、祖廟、山川、五祀,義之修而禮之藏也。
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其居人也曰養,其行之以貨力、辭讓、飲食、冠昏、喪祭、射御、朝聘。
故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講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膚之會、筋骸之朿也。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達天道,順人情之大竇也。
故唯圣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故禮之于人也,猶酒之有櫱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故圣王修義之柄、禮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禮以耕之,陳義以種之,講學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樂以安之。故禮也者,義之實也,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義者,藝之分、仁之節也。協于藝,講于仁,得之者強。仁者義之本也,順之體也,得之者尊。故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為禮不本于義,猶耕而弗種也;為義而不講之以學,猶種而弗耨也;講之于學而不合之以仁,猶耨而弗獲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樂,猶獲而弗食也;安之以樂而不達于順,猶食而弗肥也。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職相序,君臣相正,國之肥也。天子以德為車,以樂為御,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謂大順。大順者,所以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積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繆,細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間,連而不相及也,動而不相害也。此順之至也。故明于順,然后能守危也。
故禮之不同也,不豐也,不殺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順,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飲食必時,合男女、頒爵位必當年德,用民必順,故無水旱昆蟲之災,民無兇饑妖孽之疾。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其余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則是無故,先王能修禮以達義,體信以達順,故此順之實也。
《禮記·禮運》翻譯:
過去仲尼作為陪祭者參與了蠟祭,祭祀結束,來到宮門前的望樓上游玩,喟然而嘆。仲尼之嘆,大概是為魯國而發的。
當時學生言偃在旁邊,說:“君子為何嘆息?”
孔子說:“大道實行的時代,和夏、商、周三代杰出人物當政的時期,我孔丘未能趕得上,但我有志于此。大道運行的時代,天下是屬于大家的,選拔賢能之人當政,相互講究信用,建立和睦關系。所以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親人當作親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兒子當作兒子。使老年人得到贍養,壯年人有用武之地,幼年人得到撫養,鰥寡孤獨者及身體殘疾之人皆得供養,男子有正當職業,女人都適時出嫁。愛護財貨卻不必藏于身邊;能竭盡其力卻不必為自己。因此陰謀詭計不會興起,偷竊作亂無人去做,所以出外可以不關閉大門。這稱為大同世界。今天大道衰微不顯,天下為一家私有,各人只親近自己的親人,只慈愛自己的兒子,掙財出力只為自己,天子諸侯世襲認為理所當然,建城郭挖溝池用以保護自己,將禮制仁義作為綱紀,用以擺正君臣關系,純厚父子關系,使兄弟和睦,夫婦和諧,并以此設立制度,劃分田里,尊重勇敢有智之人,將功勞歸于自己。所以陰謀由此而生,戰爭由此而興。夏禹、商湯、周文王、周公是由此而出現的杰出人物。這六位君子,無不謹守禮制。以此顯揚仁義,成全信用,暴露過失,效法仁愛講究禮讓,向民眾昭示倫常。如有違反禮制者,當官者被罷職,民眾把他看作禍殃。這稱為小康世界。”
言偃又問道:“禮的急需有這樣的程度嗎?”孔子說:“禮,先王憑它來承接上天之道,治理人們的情操,所以失去它就會滅亡,得到它才能生存。《詩經》說:‘看那老鼠有形體,人卻沒有禮儀。人卻沒有禮儀,何不快點死去呢?’因此那禮必定依據于天,效法于地,比照于鬼神,體現于喪、祭、射、御、冠、婚、朝、聘等各個方面。所以圣人用禮儀展示給大家,所以天下國家可得到它而走上正道。”
言偃又問道:“老師這么極端推崇禮,能夠讓我聽聽其中的道理嗎?”孔子說:“我想要觀察夏代的禮,因此到夏禹后人的封地杞國去,但那里的材料已不足以考證夏禮了,我卻從中得到夏代的歷法即《夏時》。我想要觀察殷代的禮,因此到商湯后代的封地宋國去,但那里的材料也已不足以考證殷禮了,我從中得到了殷代的陰陽之書即《坤乾》。《坤乾》的陰陽義理,《夏時》的季節等差,我以此觀察禮的演化。
禮的起初,開始于飲食,在石上燒熟黍米并分拆在石上烤熟的豬肉,鑿地為酒杯,用手掬而飲之,祭祀時用泥土捏成的鼓槌敲打土制的鼓,也能憑此向鬼神致以敬意。到死了人后,活著的有關人員登上屋頂大聲呼喊,呼告道:‘道:‘哎——某人回來啊!’然后讓死人口含生米,再包一些熟肉送殯下葬。所以這叫向天招魂而葬尸于地呀。人死后身體降于地下,有知覺的精氣升于天上,所以人死后頭在北安葬,活著的人朝南居住,這都是從最初沿襲下來的。
遠古先王尚未有宮室,冬天掘地穴居,夏天筑巢而居。當初不知用火燒熟食物,吃草木的果實,鳥獸的生肉,喝它的血,吃它的毛。當初尚未用麻紗和蠶絲制衣,用鳥羽獸皮當衣遮體。
后代圣人興起,講究用火的好處,制造模型燒鑄金屬器具,攪和泥土經火燒加工制成磚瓦陶瓷等器皿,用來建造臺榭、宮室和門窗;用火燒烤烹調,以此制成甜酒酢漿;生產處理麻絲,以此制成布匹絲綢,以此保養生者,送葬死者,侍奉鬼神上帝,這都追從起初的做法。
所以玄酒在內室,甜酒白酒在門邊,淺紅色的清酒粢醍在堂上,澄酒在堂下。陳列祭祀用的犧牲,準備好鼎和俎,排列好琴瑟管磬鐘鼓等各種樂器,編撰好祝詞和嘏詞,以祈求上神和先祖之靈的降臨,以端正君臣關系,以純厚父子親情,以使兄弟和睦,以使上下整齊有序,夫婦各有所職,這就稱謂承接上天恩賜的福祉。
編制祝詞,祭以玄酒,進獻血毛,生肉放在俎上,帶肉的骨要燒熟,祭祀者踏著蒲席,用粗布覆蓋酒尊,穿著洗干凈的絲綢祭服,獻上甜酒白酒,進上烤肉,君王和夫人交替獻酒,以使上神和祖先的魂魄歡娛,這叫做人神感通和合。
然后退下來將生熟牲肉放在一起烹調,同時區分犬豕牛羊等各種骨肉的貴賤,一一放置到簠簋籩豆和盛湯羹的铏鼎中。在祭祀中,祝詞向神靈告以孝順,嘏詞代神靈向主人告以慈愛之情,這叫作大祥。這是禮的圓滿告成。”
孔子說:“唉,可悲啊!我觀察周代的治理天下之道,是到了周幽王、周厲王時期被傷害的。我舍棄魯國將到哪里去呢!魯國的郊祀天地之祭,是不符合禮的。周公的禮制已衰敗了。杞國的郊祀天地之祭,是夏朝的始祖禹傳下來的;宋國的郊祀天地之祭,是商朝的始祖契傳下來的。這是天子應當堅守的祭禮。所以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
祝詞和嘏詞不敢改變那自古沿襲下來的常規,這是禮中最重大之處。
祝詞嘏詞,藏在宗祝巫史家中,違反了禮啊,這叫作禮制不明的幽國。祭祀時都用盞斝向尸君祝酒,不符合禮制,這是僭越了君王。
冕弁兵革藏在私人家中,不符合禮制,這叫作脅迫君王。
大夫配備官員,各種祭器不必借用,各類聲樂齊備,這不符合禮制,稱作綱紀紊亂之國。
所以為國君效力稱為臣子,為大夫效力稱為仆人。為父母守喪三年,新婚須休假,一年期間國君不可差使他們。穿了喪服入朝,與家仆雜居不分上下尊卑,這不符合禮制,這叫做君王與臣仆共同擁有國家。所以天子有田地用以安排他的子孫,諸侯有國土用以安排他的子孫,大夫有封地用以安排他的子孫,這叫做制度。所以天子到諸侯國去,必須下榻在該國的祖廟里,如不按禮制進入,這稱為天子壞法亂紀。諸侯如不是問疾吊喪而隨便進入他的臣下之家,這叫做君臣相互戲謔。
所以禮制,是君王治政的權柄,用它辨別嫌疑洞察幽微,禮敬鬼神,考證制度,分別仁義,用來治理政局安定君位的。所以政治不公正君王之位就會危險,君王之位危險大臣就會背叛,小臣就會竊權。刑法嚴酷而風俗敗壞,則法制變化無常,法制變化無常而禮儀紊亂無序,禮儀紊亂無序則士人不愿做官效勞了。刑法嚴酷而風俗敗壞,則民心離散不肯歸順了,這叫做有病之國。
所以政權,是君王用來保護自己的。因此政權必須根據天道,效法它來下達政令。政令下達到社廟稱為效法土地,下達到祖廟稱為仁義,下達至山川稱為興作,下達到五祀稱為制度。這是圣人用它來牢固地保護自己。所以圣人參驗天地,比照鬼神,以此來治理政治。處置他的現實存在,這是禮的尊卑秩序;研討它的愛好樂趣,這是民眾的治理。所以天生四時而地生財用,人由父母所生而由老師教育之,這四個方面君王正確運用它,所以君王立于沒有過錯的地方。
“所以君王,是要使其本人聰明,而不是使別人聰明的人;君王,是受人供養,不是供養別人的人;君王,是受人侍奉,不是侍奉別人的人。所以君王使別人聰明則會有過錯,供養別人則會產生不足,侍奉別人則會失去尊位。所以百姓尊重君王從而來治理自己,供養君王從而來安定自己,侍奉君王從而來顯耀自己。所以禮制通行而名分確定,所以人們皆愿為正義而死而不愿茍且偷生。
所以國君用人,善于用其智慧,而去其詐偽;用其勇敢,而去其暴怒;用其仁愛,而去其貪欲。
所以國有患難,君王為社稷而死稱為義,大夫為宗廟而死稱為辨。
所以圣人能以天下為帝王一家服務,以中國為帝王一人所有者,不是憑主觀意愿,而是一定知其實情,洞察其意義,明曉其利益,看透其患難,然后才這樣做的。
“什么是人情?喜歡、憤怒、哀苦、恐懼、愛好、厭惡、欲望,這七種情感用不著學習生來就有。什么是人義?父親慈愛、子女孝順、兄長溫良、弟弟恭敬、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輩惠愛、幼輩順從、君王仁愛、臣子忠誠,這十點叫做人義。相互講究信用,建立和睦關系,稱為人利;爭奪相殺,稱為人患。所以圣人要治理人的七情,修養十義,講究誠信,建立和睦關系,崇尚辭讓,摒棄爭奪,若丟掉了禮用什么來治理它們呢?飲食和男女情愛,這是人的最大欲望。死亡貧苦,這是人的最大厭惡。所以欲望和厭惡,是人的心理的最大原由。人情深藏心底,難以測度。美好和丑惡皆在心中,不表現在臉色上。要全部弄清楚它們,舍棄了禮還靠什么呢?
“所以人,是天地盛德的產物,陰陽相交的結晶,鬼神聚合的成果,是五行的秀氣凝集而成。
所以天秉持陽氣,垂照日月之光;地秉持陰氣,開竅于山谷川澤。五行散播于一年四季,和合交融而后產生月相。因此十五日漸至滿月,十五日又至月虧。五行的運行,交替相生盈竭。五行、四時、十二月,循環相為起始。五聲、六律、十二管,循環相為依據。五味、六和、十二食,循環相為本味。五色、六章、十二衣,循環相為本色。
所以人,是天地的中心,五行的始端,以飲食五味、區別五聲、衣著五色之服而生存。所以圣人制定法則,必以天地為依據,以陰陽為原由,以四時為總綱,以日星為頭緒,以月份為量度,以鬼神為徒屬,以五行為本體,以禮義為器具,以人情為田地,以四靈為家畜。以天地為依據,所以能涵蓋萬物。以陰陽為原由,所以能明察人情。以四時為總綱,所以能勸勉眾人辦事。以日星為頭緒,所以辦事有條不紊。以月份為量度,所以功業大小可以區分。以鬼神為徒屬,所以辦事能忠于職守。以五行為本體,所以辦事可以循環往復。以禮義為器具,所以辦事能夠成功。以人情為田地,所以人可作為主體。以四靈為家畜,所以飲食就有來源。什么叫四靈?麟、鳳、龜、龍稱之為四靈。所以畜養了龍,各種魚類就不會驚游而去;畜養了鳳,各種鳥就不會驚飛;畜養了麟,各種野獸就不會驚跑;畜養了龜,了解人情就不會有差錯。
所以先王掌握筮卜,有序祭祀,埋葬絲繒,宣讀祝詞嘏詞,設立制度,因而國有禮制,官有政績,辦事有職守,禮儀有秩序。
“所以先王擔心禮制不能通行于天下。
所以在郊外祭祀天神,是用來確定至高無上的天位的;在國都內祭祀社廟,是用來陳列地利的;祭祀祖廟,是用來體現孝親是仁的本原的;祭祀山川,是用來禮敬鬼神的;祭祀五祀,是用來體現辦事法則的本原的。所以主管祭祀之禮的宗祝在廟內,輔助君王的三公在朝中,傳授禮制的三老在學校,君王前有巫祝后有史官,卜筮瞽侑之人都在左右。君王處于中心之位,垂拱無為,以守中正之道。
所以禮行于郊祭而百神就接受職守了,禮行于社廟而百貨就極盡其利了,禮行于祖廟而孝慈就能得以施行了,禮行于五祀而辦事法則就得以端正了。所以實行郊祭、社祭、祖廟之祭、山川之祭、五祀之祭,義得到了修正而禮也寄托在其中了。
“因此那禮,必定依據于形成天地萬物的太一元氣,分別為天地,轉變為陰陽,變化為四時,分散為鬼神。它下達賦予萬物為命,它取法于天地。
那禮必定根源于天,運行于地,分散于事,變化為時節,和協于不同的功藝。它使人安居生存稱為養,它運行表現于財力、辭讓、飲、食、冠、婚、喪、祭、射、御、朝、聘等各項人類活動中。
“所以禮義,是人的最基本的出發點,用它來講究誠信建立和睦關系,如同肌膚會合、筋骨相連一樣將人們鞏固地團結起來;是用以養生、送死、侍奉鬼神的根本方法;是用以通達天道、疏理人情的最大渠道。
所以只有圣人才知道禮義是不可以將它廢止的。所以凡是國破家亡、人員流亡,都必是因為先丟棄了禮義。因此禮對于人,猶如釀酒要有酒曲:君子如同以醇厚的酒曲釀造美酒一樣講究禮義故成君子,小人如同以淡薄的酒曲釀成薄酒一樣不重視禮義故成了小人。
“所以圣王修行義的總綱、禮的順序,以此治理人情。所以人情,是圣王的田地,修訂禮制來耕它,陳列義理來種它,講授學問來耘它,依據仁愛來凝聚它,傳播音樂來安定它。所以禮,是義的果實。和義協調配合,那么先王雖然沒有禮制,也可以憑借義產生出來。義,是辦事的分寸,仁愛的節制。將禮和義協調,且講究仁愛,這樣做的人就會強大。仁愛,是義理的根本,安定順從的主體。這樣做的人就會受人尊重。所以治理國家不用禮,如同耕田沒有耜;實行禮不依據義,如同耕了土地不播種;實行義而不進行講學,如同播種以后不耘草;講學而不同仁配合,如同耘草以后不收獲;配合了仁而不用音樂安定人心,如同收獲以后不食用;用音樂安定人心而不達到順從和諧的境界,如同食用了以后沒有長強壯。四肢健全,肌膚豐滿,這是人的強壯。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婦和諧,這是家庭的強壯。大臣守法,小臣廉潔,官職上下有序,君臣互相匡正,這是國家的強壯;天子以德為車,以音樂為駕馭,諸侯以禮來往,大夫以法相互配合,士人以誠信相互考察交往,百姓以和睦相互守業生活,這是天下的強壯。這是安定和諧的大順境界。大順,是人們用以養生、送死、侍奉鬼神的法典倫常。所以事情繁多而不郁結,各種事情同時辦理而不相互纏繞交錯,事情細微卻不遺漏,深奧卻能通曉,茂密卻有間隙,密切聯系卻不相糾纏,一起運行卻不相為害。這是和諧順暢的極點。所以明白了順的含義,才能守住高位而不至于危亡。
“所以禮是有差別的,應該簡省的不可豐厚,應該豐厚的不可簡省,這樣可以依據實情而符合正道。因此圣人順應民情,原來居住在山區的不遷徙到平川去,原來居住在水邊的不遷徙到中原去,使民眾不會疲憊。利用水、火、金、木和飲食必定按照時令,婚配男女、頒賜爵位必定使年齡相當功德相稱,利用民力必不違農時。因此沒有水旱昆蟲之災,民眾沒有兇險饑荒和妖孽之疾。因此天不吝惜它的大道,地不吝惜它的財寶,人不吝惜他的情感。因此天降甘露,地出甘泉,山出寶器和車輛,黃河出現龍馬背負河圖,鳳凰、麒麟都在郊外的大澤中,龜、龍在君王的宮內池水里,其余鳥獸的卵胎,都可俯身窺見。所以如此沒有別的原因,都是因為先王能修正禮而通達義,體現誠信以達到順暢和諧的緣故,這是大順的結果啊。”
《禮運》介紹
《禮運》是《禮記》中的一篇,《禮記》是古代一部重要的中國典章制度書籍。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托名孔子答問的著作。根據鄭玄的話,認為“名《禮運》者,以其記五帝、三王相變易,陰陰轉旋之道”。
《禮運》實際上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歷史觀點,尤其是書中的“大同”思想,對歷代政治家,改革家都有深刻的影響。康有為為《禮運》作注,在注解中發揮了他有關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
《禮記》簡介
《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禮記》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時期中國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作人的準則。實際上,這部九萬字左右的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日常生活、歷法、地理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禮記》全書用散文寫成,一些篇章具有相當的文學價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動故事闡明某一道理,有的氣勢磅礴、結構謹嚴,有的言簡意賅、意味雋永,有的擅長心理描寫和刻劃,書中還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