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列女傳原文和翻譯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事跡的傳記性史書,也有觀點認為該書是一部婦女史。列女傳原文和翻譯,我們一同來看看。
原文 :
宿瘤女者,齊東郭采桑之女,閔王之后也。項有大瘤,故號曰宿瘤。初,閔王出游,至東郭,百姓盡觀,宿瘤女采桑如故,王怪之,召問曰:“寡人出游,車騎甚眾,百姓無少長皆棄事來觀,汝采桑道旁,曾不一視,何也?”對曰:“妾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觀大王。”王曰:“此奇女也,惜哉宿瘤!”女曰:“婢妾之職,屬之不二,予之不忘,中心謂何,宿瘤何傷?”王大悅之曰:“此賢女也。”命后車載之,女曰:“賴大王之力,父母在內,使妾不受父母之教,而隨大王,是奔女也,大王又安用之?”王大慚,曰:“寡人失之。”又曰:“貞女一禮不備,雖死不從。”于是王遣歸,使使者加金百鎰,往聘迎之,父母驚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見王,則變容更服,不見識也,請死不往。”于是如故,隨使者,閔王歸見諸夫人,告曰:“今日出游,得一圣女,今至斥汝屬矣。”諸夫人皆怪之,盛服而衛,遲其至也,宿瘤,駭,宮中諸夫人皆掩口而笑,左右失貌,不能自止,王大慚曰:“且無笑不飾耳。夫飾與不飾,固相去十百也。”女曰:“夫飾與不飾,相去千萬,尚不足言,何獨十百也!”王曰:“何以言之?”對曰:“性相近,習相遠也。昔者堯舜桀紂,俱天子也。堯舜自飾以仁義,雖為天子,安于節儉,茅茨不翦,采椽不斲,后宮衣不重采,食不重味。至今數千歲,天下歸善焉。桀紂不自飾以仁義,習為苛文,造為高臺深池,后宮蹈綺縠,弄珠玉,意非有饜時也。身死國亡,為天下笑,至今千余歲,天下歸惡焉。由是觀之,飾與不飾,相去千萬,尚不足言,何獨十百也。”于是諸夫人皆大慚,閔王大感,立瘤女以為后。出令卑宮室,填池澤,損膳減樂,后宮不得重采。期月之間,化行鄰國,諸侯朝之,侵三晉,懼秦楚,立帝號。閔王至于此也,宿瘤女有力焉。及女死之后,燕遂屠齊,閔王逃亡,而弒死于外。君子謂宿瘤女通而有禮。詩云:“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見君子,樂且有儀。”此之謂也。
頌曰:
齊女宿瘤,東郭采桑,閔王出游,不為變常,王召與語,諫辭甚明,卒升后位,名聲光榮。
翻譯 :
宿瘤女的,北齊東采桑的女兒,閔王的后裔。項有大腫瘤,所以稱為宿瘤。當初,閔王出外游玩,到東,百姓都看,宿瘤女采桑照舊,王奇怪的,召問:“我出去游玩,車騎很多,百姓無論老少都放棄了工作來觀察,你采桑道旁,不曾一看,為什么呢?”回答說:“我接受父母教采桑,不受教育觀大王。”王說:“這奇女子的,可惜在腫瘤!”她說:“婢妾的職責,屬的個體,我不會忘記,中心是什么,在腫瘤有什么關系?”王非常高興的說:“這是你的。”讓后面的車上的,女孩說:“靠了大王的力量,父母在里面,讓我不受父母的教,而隨著大王,這是到你的,大王又怎么用的?“王大為慚愧,說:“我失去的。“又問:“貞女一禮儀不完備,即使死了也不同意。”于是王派遣回,派使者加一百鎰金,去訪問迎接他,父母驚慌,想洗洗頭,加衣裳,女孩說:“像是見到王,就變容改服,不認識的,我死也不去。”于是照舊,隨使者,閔王回去見他的夫人,報告說:“今天出游,找到一個圣女,現在到排斥你寫了。所有人都奇怪的”,盛裝而衛,慢的目的,在腫瘤,害怕,宮中諸人都捂著嘴笑,左右失去容貌,不止,王很慚愧地說:“而且沒有笑不掩飾罷了。那裝飾與不裝飾,固然相距十老了。”她說:“那裝飾與不裝飾,相距千萬,還不能說,為什么只有十倍百倍的!”王說:“怎么說的?”回答說:“性相近,學習相遠的。過去堯舜桀紂,都是天子的。堯、舜從裝飾用仁義,雖然是天子,安于節儉,茅草不剪,屋椽不加工,后宮衣裳不重采,不會對食物。至今幾千年,天下歸善呢。桀、紂不粉飾自己用仁義,學習是苛刻文,制造高臺深池,后宮踐踏綾羅綢緞,弄珠玉,意思不是有滿足時的。身死國亡,為天下人恥笑,到現在一千多歲,天下歸壞了。由此看來,裝飾與不裝飾,相距千萬,還不能說,為什么只有十倍百倍的。”于是諸夫人都非常慚愧,閔王十分感激,建立腫瘤婦女認為后。出令卑宮室,填池塘,減少膳食減少快樂,后宮不能重采。一個月的時間,推行鄰國,諸侯朝見的,侵犯三晉,害怕秦國和楚國,立皇帝的稱號。閔王到這的,宿瘤女有力量了。當你死后,燕王于是屠夫齊,閔王逃亡,而殺死在外面。君子認為宿瘤女通而有禮。《詩經》上說:“菁菁的莪,在他們中間阿,既見君子,快樂要有儀式。”就是這個意思。
頌曰:
齊女宿瘤,東郭采桑,閔王出游,不為變常,王召與語,諫辭甚明,卒升后位,名聲光榮。
齊女宿瘤,東采桑,閔王出外游玩,不做改變常,王召他談話,諫辭十分明顯,最后登上皇后之位,名聲榮耀。
拓展
史學價值
《列女傳》的成書有其重要意義。不管作者編撰此書的主觀愿望如何,客觀上,劉向把古代著名婦女事跡,“種類相從”的搜集起來,便于人們查考和研究。人類社會本是男女兩性共同組成的,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是男女共同勞動的結果。在數千年的古代社會里,重男輕女,婦女壓在社會的最底層,《列女傳》可以稍稍提高人們對于婦女的認識。自從劉向編撰《列女傳》以后,《漢書》即立《元后列傳》,《后漢書》則有《列女列傳》,其后許多史書有開設記載婦女活動的專欄,創立了重視婦女歷史地位的先例。所以,《列女傳》在中國古代婦女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劉向編撰《列女傳》,并不是為了反映客觀歷史進程,即不是為了作史,而是要勸諷宮闈,感悟天子,宣揚封建倫理道德。所以全書盡管是說理寓于傳人之中,但仍有一些地方記載失實,年世舛誤,甚至故為異說,陳列虛事。這種消極現象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后世史家。他們有時在人物傳記中摻入缺乏史實依據的神靈怪異之言、佚聞傳說之辭,致使真贗雜糅,降低了傳體史書的真實性。然而,這種現象的發生,還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有著史家本身素質方面的原因,不能過多地歸咎劉向其人其書。
促使婦女傳記不斷增多,作為占人口總數一半的群體,婦女在創造人類文明、推動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人類自身生產中,婦女更具有特殊的價值,作出了特殊貢獻。可是在我國,一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形成以宗法制度為核心,以父系家族為細胞的私有制社會,男女有別、男尊女卑的原則就逐漸被確定下來,反映在史學上,就是輕視和忽略對婦女人物的記載。《詩》《書》《春秋》雖有關于婦女的記述,但僅是只言片語。《左傳》《國語》《戰國策》及諸子著作中有關婦女的內容開始增多,齊杞梁妻、魯季敬姜和趙威后等不少婦女形象被塑造出來。司馬遷認識到婦女力量的存在,承認她們對社會和家庭發展的一定作用,更在《史記》中為呂后立本紀,為其他后妃設《外戚世家》,并以較多的筆墨敘述了巴清寡婦、齊女緹縈及卓文君等婦女的故事,影響很大。然而以上諸書多未著一人之生平,只是旁見側出,也沒有區分類別。
劉向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司馬遷的進步觀點,通過《列女傳》的編撰,最早有意識地為婦女立傳,并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體裁結構⑺。在此之后,史家逐漸注重對女性人物的記載,隨時綴錄,代不乏人。“蓋凡以列女名書者,皆祖之劉氏”⑻。無論是紀傳體史書中的《列女傳》,還是野史雜傳和地方史志中的婦女列傳,都曾受到劉向《列女傳》的啟示和影響。
《列女傳》撰成后數十年,班固著《漢書》,除設《高后紀》和《外戚傳》外,獨列《元后傳》,所記女性比《史記》要多。《漢書》還受《列女傳》編撰主旨影響,增加了勸誡教化的色彩。其后陳壽《三國志》仍為后妃立傳。到了南朝宋時,范曄著《后漢書》,除了立《皇后紀》(附皇女),又仿劉向《列女傳》,在書中為皇族婦女之外的各階層婦女設《列女傳》,“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但又重“貞女亮明白之節”,立傳原則、編撰形式幾與劉向相合。《后漢書》設《列女傳》,后史因之,成為定則,《晉書》、《魏書》、《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等,都設有《列女傳》。
實際上,早在范曄之前,東漢后期的《東觀漢記》已經仿劉向《列女傳》,為皇妃以外有嘉言懿行的婦女撰寫了傳記,三國時吳國謝承《后漢書》也為婦女設了專篇。這些想必都曾對范曄著書起過參考作用。
在《列女傳》影響下,野史雜傳中的婦女傳記也相繼問世。晉皇甫謐《列女傳》、杜預《女記》,南朝宋虞通之《妒記》,明解縉《古今列女傳》,清劉開《廣列女傳》等,都是其中有名的著作。在其他類型的傳體史書中,也有系統的婦女傳記出現。它們在著述宗旨、內容選擇和編寫體例上,向《列女傳》取資不少,一般既重貞節孝義,又重才學文辯,既隨舉一事而為之傳,又包舉一生而為之傳。《益部耆舊傳》里《楊子拒妻》一傳,所述故事,就頗似《列女傳》中《魯季敬姜》傳主的通達知理,匡子過失。有的還借鑒了劉向“君子謂”、“君子曰”的發論形式和引《詩》證事的方法。如皇甫謐《列女傳·龐娥親》的傳末,先是用“玄晏先生以為……”引出議論和評述,然后以《詩》“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相證,說是“娥親之謂也”⑼。
許多地方史志也設《列女傳》。清代楊傳第說:劉向著《列女傳》,范曄《后漢書》“因之為史家成式,下逮郡邑志乘”⑽。拿東晉常璩《華陽國志》來講,這部我國現存最早的方志,雖未立“列女”之目,但卻列有“先賢士女”,收入巴蜀地區漢魏間人物200余名,而女子即占其中1/5強。它的撰作方式全仿劉向《列女傳》,“贊”似《列女傳》頌,“注”實為各人傳記,語言風格也有《列女傳》的影子。
宋、元以后,隨著方志學的發展,各種全國一統志、省通志、府州縣志和鄉鎮村志,幾乎都置《列女傳》。章學誠曾總結修志經驗,依據劉向《列女傳》,制定了一些編寫方志《列女傳》的條例。在《永清縣志·列女列傳》序例和《答甄秀才論修志第二書》中,他提出,“列女之名,仿于劉向,非烈女也”,主張并援劉向之例,“茍有才情卓越,操守不同,或有文采可觀,一長擅絕者,不妨入于列女”。談到論贊,他要求參用劉向遺意,列傳不拘一操,每人各為之贊,各為論列。關于每傳章首的表述方式,他指出,《后漢書》有失列女命篇之義,應仿劉書,“云某氏,某郡某人之妻,不當云某郡某人妻某也”。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劉向《列女傳》在當時的重要作用。
劉向編撰《列女傳》,除了節烈孝義,還大量收錄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甚至反面的人物,范圍很廣。但是,隨著封建專制政治的發展,綱常名教勢力的加強,在正史以及雜傳、方志的編寫中,史家幾乎并失劉向之例,專從節烈載筆,“列女”逐漸變成“烈女”。對于這種取舍標準的變化,清代人已經有所認識。《明史·列女傳》序說:“劉向傳列女,取行事可為鑒戒,不存一操。范氏宗之,亦采才行高秀者,非獨貴節烈也。魏、隋而降,史家乃多取患難顛沛,殺身殉義之事。”章學誠更明確指出:“后世史家所謂列女,則節烈之謂,而劉向所敘,乃羅列之謂也。”⑾當然,劉向《列女傳》中的節烈婦女也有十幾名,約占全書的1/10,集中于卷4《貞順傳》和卷5《節義傳》中,這為日后《列女傳》變成《烈女傳》埋下了病灶,妨礙了歷代杰出女性才能和貢獻方面史料的開拓。
最后還應指出,劉向《列女傳》能夠對古代史學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是與它的廣泛流傳分不開的。有了官方的首肯和提倡,加上成書形式可取,此書一出,即迅速傳布,甚至遠及西域。《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有“分《列女傳》書”的殘文。在內地郡國,東漢盛行以它作為石刻畫像的題材。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中,有梁節姑姊、齊鐘離春、楚昭貞姜等9事,皆本于《列女傳》。《列女傳》還受到東漢學者的重視。班昭曾作注釋,馬融亦為之訓解,使它得以廣泛流傳,歷久不衰。今有《四部叢刊》本《列女傳》。
【列女傳原文和翻譯】相關文章:
劉向列女傳原文及翻譯12-30
蘇武傳原文和翻譯03-23
《張騫傳》原文和翻譯07-27
扁鵲傳原文和翻譯07-26
柳毅傳原文和翻譯10-27
六一居士傳原文和翻譯05-16
和董傳留別原文翻譯及賞析04-07
《宋史·胥偃傳》原文和翻譯10-27
和董傳留別原文翻譯賞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