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第二章原文及翻譯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相關內容,一起來看看!
《大學》第二章
原文
作者:曾參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注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
(2)克:能夠。
(3)大甲:即《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價值影響
貢獻價值
⑴《大學》提出了一個政治哲學綱領。《大學》以不長的篇幅使儒家思想理論化、通俗化,便于學者學習掌握,而儒家思想為封建王朝的穩固提供了保障。
⑵《大學》可以作為科學啟蒙第一書,它提出的“誠意正心”是必備的科研心態、“格物致知”是認知的唯一途徑、“止于至善”是追求臻美境界,“日日新”是強烈的創新意識。
⑶《大學》雖然充滿著主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但是卻有重要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論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認知到事物發展的先和后;提出的“治本”,認知到治國的規律。
⑷《大學》作為“四書”之首,是儒學重要的思想載體。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依據,在中國古代廉政文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⑸《大學》提出的經濟思想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最為有利的文化根基。如提出的“德本財末思想”、“財聚民散思想”、“生眾用舒思想”,“先義后利思想”。
⑹《大學》提出的誠信思想對當代探討誠信缺失的社會根源以及創建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⑺《大學》是講學習法則的著作,影響著學風。
⑻《大學》提出了“做人”法則。
⑼《大學》是國學經典之一,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
作品影響
正面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于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特別是到宋代理學勃興后,借助科舉的力量,又使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宋以后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負面
《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范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從這個思維模式教育出來的人,雖然有“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但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并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如果百姓與統治者利益發生沖突,只能是犧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帶有一些奴性。
大學第二章原文及翻譯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后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大學第二章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中庸第二章翻譯及原文08-27
大學的原文翻譯09-24
大學的原文及翻譯01-10
《大學》原文及翻譯09-24
《大學》的原文及翻譯12-09
《大學》翻譯及原文04-11
《大學》的原文和翻譯09-24
大學章句原文及翻譯09-07
大學之法翻譯及原文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