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從弟的原文及翻譯
文言翻譯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語文技能,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贈從弟的原文及翻譯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一、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二、譯文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三、注釋
①亭亭:高聳的樣子。
②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④慘凄:凜冽、嚴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嚴寒。 罹,遭受。
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四、作品鑒賞
松柏自古以來為人們所稱頌,成為秉性堅貞,不向惡勢力屈服的象征。孔子當年就曾滿懷敬意地贊美它:“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這一首寫法,與詠蘋藻又稍有不同,不是先寫背景,后寫主體,而是開筆便讓山上亭亭之松拔聳而起,展現出一種“突兀撐青穹”的雄偉氣象。然后再用“瑟瑟”谷風加以烘托,寫得極有聲勢。后面兩句為表現松柏的蒼勁,進一步渲染谷風之凜烈:“風聲一何盛,松技一何勁!”前“一何”慨嘆谷風之盛,簡直就要橫掃萬木;后“一何”敘寫松枝之勁,更顯出松柏那“其奈我何”的剛挺難摧。詩人也許覺得,與谷風相抗,還不足以表現松柏的志節,所以接著又加以“冰霜”的進襲:“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前一個“正”字告訴人們,此刻正是滴水成冰、萬木凋零的凄寒嚴冬;后一個“正”字又告訴人們,再看松柏,它卻依舊端然挺立、正氣凜然,不減春日青蒼之色。《禮記》說:“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不改柯易葉。”正可拿來作“端正”的注腳。這兩句描摹冰霜,辭色峻冷;展示松柏,意態從容。松柏的堅貞志節,正顯現于這一鮮明的對照之中。此詩結尾也是冷然一問:“豈不罹凝寒?”意謂:難道它不怕遭受酷寒的侵逼?然后歸結到詩人主意之所在:“松柏有本性。”吐語沉著,戛然收筆。讀者于涵詠之際,恍可見到,那雄偉蒼勁的松柏,還久久矗立在眼前。
五、《贈從弟(其二)》賞析
【原文】
贈從弟(其二)——[漢] 劉楨
劉楨《贈從弟(其二)》賞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注釋】
從弟:堂弟。亭亭:高貌。
瑟瑟:風聲。 一何:多么。
盛:大,兇猛。罹(lí):遭受。
凝寒:嚴寒。
【翻譯】
山上高一聳挺拔的松柏樹,在山谷中吹來的瑟瑟寒風中挺一立。風刮得是多么強大,松枝又是多么的勁挺!當冰霜一片悲慘凄涼景象之時,而松柏卻依然終年端正挺拔。難道松柏就不怕嚴寒嗎?那是因為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嚴寒的本性!
【賞析】
劉楨(?-217),字公干,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劉楨的詩風格勁挺,不重雕飾。作品流傳很少,現僅存十五首。
劉楨有《贈從弟》詩三首,都是采用的比興手法。本作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勉勵他的堂弟要堅貞自守,不要因外力壓迫而改變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開描寫出上松柏樹的整體形象:高一聳挺拔,立于高山之上,笑迎“瑟瑟”寒風,不向嚴寒低頭,不在惡勢力下彎腰,高俊雄偉,傲骨錚錚。
三、四兩句“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的意思是說,風聲是多么的兇猛,可松枝在風中又是多么的剛勁。詩人對風聲與松樹都予以展開描寫,描寫松柏與寒風在對立中所展現的情狀,突出了松柏樹的高貴品格。
五、六兩句“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的意思是說,正當嚴寒、冰霜帶來一片悲慘凄涼景象之時,松柏樹卻仍然總是那么挺拔壯美。通過冰霜的殘酷再一次反襯松樹的不畏嚴寒的精神與高尚純潔的傲骨。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兩句的意思是說,難道松柏就不怕遭受寒冷嗎?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嚴寒的本性。直接寫松柏的品格,點明主題。
如果說前面四句主要寫松樹的外在形象,那么后面四句則主要寫松樹的內在品格。它雄偉挺拔,不懼怕任何惡劣嚴酷的環境。這樣,松樹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現。
全詩以簡練的語言寫出了松柏樹剛正堅貞、不屈不撓的鮮明形象和不向嚴寒低頭,不向殘暴彎腰的高貴氣節,詩作融入了對松樹贊頌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興手法象征詩人自己的性格與抱負,同時也是為了勉勵他的從弟。
六、贈從弟·其一
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
采之薦宗廟,可以羞嘉客。
豈無園中葵?懿此出深澤。
翻譯
山澗里溪水順暢地向東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頭清晰可見。
蘋藻這些水草在水邊默默地生長,十分茂盛,隨著微波輕輕蕩漾。
采集它們可以用作宗廟祭祀,可以進獻給尊貴的賓客。
難道沒有菜園中的冬葵這種珍貴的蔬菜可以用來進獻嗎?這是因為蘋藻來自幽遠的水澤,更加美好、可貴。
注釋
從(舊讀zòng)弟:堂弟。
泛泛:水流貌。
磷磷:形容石頭色彩鮮明。
蘋藻:水草名,古人常采作祭祀之用。
華葉:花與葉。
羞:通“饈”。
嘉客:佳客,貴賓。
懿:美好。
賞析
這首詩,詠的是“蘋藻”。蘋藻生于幽澗,“托身于清波”,歷來被視為潔物,用于祭、享。此詩詠蘋藻,開筆先敘其托身之處的非同凡俗:“泛泛東流水,磷磷水中石。”“泛泛”敘澗水暢流之狀,“磷磷”寫水中見石之貌。讀者眼前,頓時出現了一派幽涼、清澈的澗流。然后才是蘋藻的“出場”:“蘋藻生其涯,華葉紛擾溺”——在幽澗清流之上,蘋藻出落得花葉繽紛,隨著微波輕輕蕩漾,顯得何其清逸、美好!“采之薦宗廟,可以羞(進)嘉客。”這就是人們用作祭享、進獻貴賓的佳品呵!這兩句寫蘋藻的美好風姿,用的是映襯筆法。讀者可以感覺到,其間正有一股喜悅、贊美之情在汩汩流淌。接著,詩人忽然拄筆而問:“豈無園中葵?”意謂:難道園中的冬葵就不能用嗎?回答是深切的贊嘆:“懿(美)此出深澤!”但蘋藻來自深遠的水澤,是更可貴、更能令人贊美的。這兩句,用的又是先抑后揚的筆法:前句舉“百菜之主”園葵之珍以壓蘋藻,是為抑;后句贊蘋藻之潔更勝園葵,是為揚。于問答、抑揚之中,愈加顯得蘋藻生于幽澤而高潔脫俗的可貴。以此收束全詩,令人讀來余韻裊裊。
七、贈從弟
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
獻主昔云是,今來方覺迷。
自居漆園北,久別咸陽西。
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啼。
桃李寒未開,幽關豈來蹊。
逢君發花萼,若與青云齊。
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
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
顧余乏尺土,東作誰相攜。
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
羌戎事未息,君子悲涂泥。
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珪。
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
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
翻譯
楚人不知道什么是鳳凰,花高價求購,卻買到山雞。
以前還以為是美文獻主,現在看來自己都很迷惑。
自從像莊子一樣居住在漆園,離我離開咸陽已經很久了。
風吹著落日遠去,氣節變化,流鶯在柳陰下恰恰歡啼。
早春天寒,桃李花兒還沒有開放,此處仍然幽靜,怎么會下自成蹊?
你一來桃李就怒放花萼,繁花似錦,欲與云齊。
桑葉也剛剛出綠,春蠶也在蠶房孵化出來了。
太陽一出,布谷鳥歡鳴,田家開始鋤地犁田。
我卻沒有土地,誰可以伸手拉我一把?
傅說治理天下,普施霖雨,公輸盤卻喜歡造云梯去戰爭。
對外族作戰沒有平息,君子悲哀世道艱難。
君子報國有良好的計謀,成功以后卻羞于高居顯要的官位。
沒有途徑去謁見皇上,拄著拐杖回到草房。
那年你再來看我的話,要知道我就在姜太公曾經釣過大魚的磻溪。
注釋
“楚人”兩句:傳說楚國有個人不認識鳳凰,花高價買了一只山雞,準備當鳳凰獻給楚王。見《伊文子。大道上》
重價:一作“高價”。
“獻主”兩句:意思是李白自嘆當年奉詔入京,也像楚人獻山雞一樣誠心誠意,結果反而被放出京,才覺得自己太執迷。
漆園:在今山東菏澤,莊子當年做過漆園使。這里以“居漆園”來喻示隱居。
咸陽:秦朝的首都,這里實指唐朝的首都長安。
磻溪:在今陜西寶雞市東南,相傳是姜太公釣魚的地方。
節變:季節變化。
花萼:古人用花萼比喻兄弟,這里是說李白遇到堂弟李冽,仿佛花開萼放。
中閨:即閨房,婦女住的房間。
傅說:殷商王武丁的大宰相,為治世良臣。因為傅說很好的完成了武丁給他的任務,所以李白說他“降霖雨”。
公輸:即魯班。
羌戎:這里指吐魯渾,吐蕃。
涂泥:涂炭,遭受苦難。
執珪:指立功受封。
蓬藜:草野。
磻溪:在今陜西寶雞東南。商代末年呂望曾在此垂釣。
創作背景
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此詩是李白離開長安后居住于山東時所作。
賞析
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兩年,三年供奉翰林的生活讓他親眼目睹了唐王朝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以唐玄宗為首的統治階級窮奢極欲,利令智昏,他們為了排斥異己而進行的政治迫害更是令人觸目驚心。這讓李白對統治者的幻想逐漸破滅,內心的不平和憤懣與日劇增。這首詩是詩人寫給堂弟的,所以語氣上并不像“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那樣慷慨激昂。但是娓娓道來的敘述中依然時時隱現出詩人心底的不滿和憤慨。
詩中反映了詩人的矛盾心情:他認為自己胸懷報國的壯志豪情,又有滿腹才華,卻沒有一展身手的機會。只好隨居,但心里卻有不甘。并且躬耕也缺乏相應的條件。詩中用“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等典故表示了自己不受重用的悲憤。同時也傳達出自己雖然受到排擠,但仍為邊地的動亂而擔憂的胸還天下之意。
詩歌開,作者從“楚人不識鳳”到“久到咸陽西”交代了為什久居于此,援引楚人重價買山雞的典故說明自己當初“獻主”的錯誤:自己曾像那個拿著山雞當鳳凰獻給楚王的人一樣自信,現在反而明白是迷誤,因為君王也許并不需要自己這樣的人才。同時也表達了對統治階級打壓和排擠表示不滿。接著作者對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進行了描寫:“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啼”,時光在無情流逝,眼看老之將至,而自己只能在這里看風起吹過,太陽升了又落,冬去春來,鳥兒飛走又飛來。作者同時對堂弟的到來表示歡迎:“桃李寒未開,幽關豈來蹊。”意思是桃花未開,沒有人來攀折,我幽居在此,也沒有人會來,只有你的拜訪讓我感覺到兄弟情深。然后寫道“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意思是農家繁忙的時候,婦人要忙著養蠶,農人要忙著耕地,而自己一介書生,住在這不相宜的環境里,不可能與婦人一道養蠶,更不可能和農人一起耕地,于是只是孤獨的在此。然而,這并不是詩歌的主題。作者很快將話題轉移到對生活的不滿和社會的擔憂上去:“傅說降霖雨,公輸造云梯”,他說,自己雖然有公輸班那樣的才能,卻不能像傅說一樣被重用,眼看著邊疆戰亂,生靈涂炭而無法獻策立功。而“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珪”還強調了作者希望得到重用并不是為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最后作者寫道:“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意思是自己無法見到明主,沒有辦法得到重用,就這樣已經到了拄著拐杖走路的年紀了,感嘆空有滿懷的壯志和才能卻毫無用武之地。結尾“他年爾相訪,知我在磻溪”是作者明志的話,說自己依然在等待,等待著文王相訪,等待君臣相合,一展宏圖。
李白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本詩從“傅說降霖雨”開始作者的感情開始達到高潮,一步步升華。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雖然李白對當時的統治階級十分失望,但他并沒有完全絕望,他還懷著重返朝廷的想法,希望獻出自己的才華和力量,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詩人這種憂國憂民的感情和積極入世的態度,決定了這首詩雖然基調有些低沉,卻在沉郁中有一股振奮之氣。
八、贈從弟
虧功一簣,未成丘山。
鑿井九階,不次水澤。
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濟濡其尾。
故曰時乎,時不再來。
終終始始,是謂君子。
譯文
差一筐土的努力,也會堆不成山丘。
打井即便打了九成,也打不到泉水。
一百里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路程。
小狐貍渡河,幾乎就要渡過了,結果還是顛簸掙扎,險象環生,連尾巴都弄濕了。
所以說時機稍縱即逝、時光一去不回。
君子應該始終如一、謹慎警醒。
注釋
簣:盛土的筐子。
汔:接近。
濟:過河,渡。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九、原文:
楚人不識鳳,重價求山雞2。
獻主3昔云是,今來方覺迷。
自居漆園北,久別咸陽4西。
風飄落日去,節變流鶯5啼。
桃李6寒未開,幽關豈來蹊?
逢君發花萼7,若與青云齊。
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
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
顧余乏尺土,東作誰相攜8?
傅說降霖雨9,公輸10造云梯。
羌戎11事未息,君子悲涂泥12。
報國有長策,成功羞執珪13。
無由謁明主,杖策還蓬藜14。
他年爾15相訪,知我在磻溪16。
注釋:
1冽,李冽,李白的堂弟。
2重價求山雞,相傳有一楚人,誤將山雞當鳳凰,以重價買了回去,準備獻給楚王。不料山雞死了,但楚王被他的誠意感動,仍厚賞了他。
3獻主,獻身君主。
4漆園,在今山東菏澤市。咸陽,指長安。
5節變,季節變換。流鶯,飛翔的黃鶯。
6桃李,《史記·李將軍列傳》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句,意思是桃李不會說話,但因它有花果,吸引著人們去欣賞、攀折,踏出一條路來。
7君,指李冽。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綠色葉狀小片。花萼,花與萼。這里比喻兄弟友愛。
8東作,春耕。攜,提攜,相伴的意思。
9傅說(yuè),商王武丁的大臣。相傳原是打土墻、蓋房子的奴隸。降霖雨,指傅說被殷王看重,像久旱逢甘雨一樣。
10公輸,即公輸班,春秋時魯國人,著名的巧匠。相傳他曾為楚國制造攻城用的云梯去攻打宋國。
11羌,古代西北方部族。戎,古代對西方部族的通稱。羌戎,指當時的吐蕃。
12涂泥,涂炭的意思。
13珪(guī),表示爵位的玉器。執珪,指得到官位。
14杖策,即策杖,拄著拐杖。蓬藜,野草名。
15他年,泛指將來。爾,你,指李冽。
16磻(pán)溪,又名璜河,在今陜西寶雞市南,相傳是呂尚釣魚處。
賞析:
此詩是天寶五載(746)李白在山東時所作。詩中運用典故表達了自己不被重用,理想抱負難以實現的憤慨。也表現出詩人雖被排擠,但仍心系邊地動亂的高尚情操。詩人以楚人自喻,暗示自己不得重用,抑郁無為。他欲歸去隱居,但在隱居中又“身雖東居,心則西向”仍希望自己能夠得到施展理想抱負的空間。“報國”、“成功”二句,舒卷自如。最后詩人運用典故,傾訴自己內心的激蕩情感:己有治國良策且不圖成功之厚賞,靜待他年明君肯相訪以求。
十、贈從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賞析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贈從弟》共三首,為其代表作,本詩是第二首。
這首詩看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高山上松樹挺拔聳立,山谷間狂風瑟瑟呼嘯。
風聲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注釋
亭亭:高聳的樣子。
瑟瑟:形容寒風的聲音。
一何:多么。
慘凄:凜冽、嚴酷。
罹( lí )凝寒:遭受嚴寒。 罹,遭受。
從弟:堂弟。
十一、《贈從弟司庫員外絿》作品介紹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的作者是王維,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5卷第11首。這是一首言志詩,寫作年間為安史之亂前,張九齡罷相,王維對政治熱情退減,這一段時期也是他生涯中一大轉折點,是他后半生過上半官半隱生活的關鍵。該詩借勸誡從弟之詞,近乎直抒胸臆,卻又寓意于境,心靈與自然相通,極富藝術感染力。
古詩名句“”就是出自《贈從弟司庫員外絿》這首詩。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原文
《贈從弟司庫員外絿》
作者:唐·王維
少年識事淺,強學干名利。
徒聞躍馬年,苦無出人智。
即事豈徒言,累官非不試。
既寡遂性歡,恐招負時累。
清冬見遠山,積雪凝蒼翠。
浩然出東林,發我遺世意。
惠連素清賞,夙語塵外事。
欲緩攜手期,流年一何駛。
十二、《贈從弟司庫員外絿》注釋
①司庫員外:即庫部員外郎,兵部屬官,從六品上。《通典》卷二三云:“天寶十一年又改庫部為司庫,至德初復舊。”據此,本詩當作于天寶十一年之后、安史之亂以前。王絿:生平不詳。
②干:追求,追逐。
③出人智:超出常人的智慧。
④即事:就事,獲得職位前往任事之意。徒言:空話;說空話。《孔叢子·抗志》:“欲報君以善言,恐未合君志,而徒言不聽也。”
⑤遂:順。
⑥負時累:《漢書·武帝紀》:“士或有負俗之累而立功名。”
⑦浩然:形容心情開闊通達。遺世:遺棄人世之事。常說明人的離世隱居,修仙學道,有時也用作死亡的婉辭。這里作離世隱居講。孫綽《游天臺山賦》:“非夫遺世玩道絕粒,茹之者烏能輕舉而宅之?”
⑧惠連:謝惠連,南朝宋人。《宋書·謝方明傳》:“子惠連,幼而聰敏,年十歲,能屬文,族兄謝靈運深相知賞。”此喻指從弟王緣。清賞:猶“清尚”,即清高之意。
⑨流年:年華,時光。駛:迅疾。
十三、《贈從弟司庫員外絿》賞析
這是一首言志詩,寫作年間為安史之亂前,張九齡罷相,王維對政治熱情退減,這一段時期也是他生涯中一大轉折點,是他后半生過上半官半隱生活的關鍵。該詩借勸誡從弟之詞,近乎直抒胸臆,卻又寓意于境,心靈與自然相通,極富藝術感染力。
詩前八句直抒感慨,亦是對詩人前半生仕途的總結。少年氣盛之時,不諳世事,盡力苦學只為求取功名利祿。行至途中,回首走過的仕途,卻是那般苦不堪言。“強學”、“徒聞”、“苦無”、“豈徒言”、“累官”、“寡”、“恐遭”,這一連串如瀉閘之水般噴涌而出的用詞,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苦悶之情。在這開門見山的暢吐背后,不難想象出詩人仕途跋涉中的艱辛與煩惱,那苦不堪言的心情,身心俱碎的狀態。然處在這樣的仕途漩渦里,又是豈能奈何得了的。想要“遂性歡”,卻又害怕遭來“負時累”。面對世俗紛繁的厭倦,對現實世界的進退維谷,矛盾交織的內心掙扎,低首徘徊的他,究竟又該何去何從。前八句一瀉而下的傾訴,將詩人的內心世界展現得遺漏無疑,在讀者面前勾畫出一位茫然徘徊,為人生追求而苦悶的仕者形象。
該詩的后八句,詩人筆鋒一轉,轉而描繪出一幅清新高渺、晶瑩剔透的畫面,壓抑沉重的氛圍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煥然一新的畫面,清冬的遠山,清晰可見,晶瑩的雪花,將蒼翠的山林覆蓋,天地間一片白雪皚皚的景象,幾許透亮,幾許靜穆。如此心曠神怡之境,將塵世的繁雜與詩人內心的苦悶化為烏有,這才是他真正渴望追求的境界。“皓然出東林,發我遺事意。”這是此番自然景象給詩人的啟迪,亦是詩人內心最深的夙愿。末兩句是勸誡堂弟之語,堂弟素來追求高雅之趣,早年極言追求“塵外”之意,卻仍陷世俗之中,詩人想與堂弟攜手共同隱退而居,卻怎奈世俗紛擾,仍有故得延緩歸期,然時光卻轉瞬即逝,匆匆而過。末句看似對堂弟的規勸,實則也是對自己進退兩難境地的慨嘆。
這首詩的開,干脆利索,開門見山,一氣呵成,將詩人內心憤懣苦惱的矛盾心理悉數展現在讀者眼前。前后部分的巧妙轉折,是一個詩人心靈與自然對話的過程,自然的開闊之境將他從苦悶之際釋放出來。
十四、《贈從弟司庫員外絿》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mó jié) ,人稱詩佛 ,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乃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以潔凈、沒有染污而著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他的詩句被蘇軾稱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
【贈從弟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贈從弟原文及翻譯07-27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07-28
贈從弟的原文翻譯及賞析09-26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05-16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08-01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11篇07-28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11篇)07-28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1篇)07-28
贈從弟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