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翻譯及原文
導語:《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后人所加。以下是小編整理馬說翻譯及原文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原文
世有伯樂1,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2辱于奴隸人3之手,駢死4于槽櫪5之間,不以千里稱也6。
馬之千里者7,一食或8盡粟一石9。食10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也。是12馬也,雖有千里之能13,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1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之不能盡其材18,鳴之19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20,曰:“天下無馬!”嗚呼21!其22真無馬邪23?其24真不知25馬也![1] [2-3]
詞句注釋
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F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祇:只是。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
駢(pián)死:并列而死。駢:兩馬并駕。
槽(cáo)櫪(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颍河袝r。
盡粟(sù)一石(dàn):吃盡一石粟。盡,這里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斗為一石,一石約為120斤。
食(sì):通“飼”,喂養。以下除“食不飽”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
才美不外見(xiàn):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么,哪里,疑問代詞。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嗚呼:表示驚嘆,相當于“唉”。
其:難道,表示推測。
邪(yé):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其:其實。
知:懂得。[1]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馬并列死在馬廄里,不能以千里馬著稱。
一匹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石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的食量多加飼料來喂養它。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質也就不能表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卻不按照正確的方法,喂養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2]
【馬說翻譯及原文】相關文章:
《馬說》原文及翻譯01-19
馬說原文及翻譯06-12
《馬說》原文翻譯06-11
馬說原文翻譯03-11
有關馬說原文及翻譯06-11
關于馬說原文及翻譯06-11
關于馬說的原文及翻譯06-11
馬說原文和翻譯03-18
馬說原文及翻譯解析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