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論語十八章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4-10-19 00:09:48 秀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十八章原文及翻譯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論語十八章原文及翻譯。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十八章原文及翻譯

  【原文】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為之奴,比干(3)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釋】

  (1)微子:殷紂王的同母兄長,見紂王無道,勸他不聽,遂離開紂王。

  (2)箕子:箕,音jī。殷紂王的叔父。他去勸紂王,見王不聽,便披發裝瘋,被降為奴隸。

  (3)比干:殷紂王的叔父,屢次強諫,激怒紂王而被殺。

  【譯文】

  微子離開了紂王,箕子做了他的奴隸,比干被殺死了。孔子說:“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原文】

  18·2 柳下惠為士師(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釋】

  (1)士師:典獄官,掌管刑獄。

  (2)黜:罷免不用。

  【譯文】

  柳下惠當典獄官,三次被罷免。有人說:“你不可以離開魯國嗎?”柳下惠說:“按正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會被多次罷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為什么一定要離開本國呢?”

  【原文】

  18·3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譯文】

  齊景公講到對待孔子的禮節時說:“像魯君對待季氏那樣,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間的待遇對待他。”又說:“我老了,不能用了。”孔子離開了齊國。

  【原文】

  18·4 齊人歸(1)女樂,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釋】

  (1)歸:同饋,贈送。

  (2)季桓子:魯國宰相季孫斯。

  【譯文】

  齊國人贈送了一些歌女給魯國,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離開了。

  【原文】

  18·5 楚狂接輿(1)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注釋】

  (1)楚狂接輿:一說楚國的狂人接孔子之車;一說楚國叫接輿的狂人;一說楚國狂人姓接名輿。本書采用第二種說法。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么這么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原文】

  18·6 長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3)焉。長沮曰:“夫執輿(4)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于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5)?且而與其從辟(6)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7)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8)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注釋】

  (1)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

  (2)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

  (3)問津:津,渡口。尋問渡口。

  (4)執輿:即執轡。

  (5)之:與。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8)憮然:悵然,失意。

  【譯文】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里。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你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一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么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里的農活。子路回來后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孔子關于社會改革的主觀愿望和積極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導消極避世的做法,這與道家不同。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知辛苦地四處呼吁,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原文】

  18·7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2),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3)而食(4)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一說這是丈人指自己。分是糞;不,是語氣詞,意為:我忙于播種五谷,沒有閑暇,怎知你夫子是誰?另一說是丈人責備子路。說子路手腳不勤,五谷不分。多數人持第二種說法。我們以為,子路與丈人剛說了一句話,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沒有可能說出這樣的話。所以,我們同意第一種說法。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拿東西給人吃。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我手腳不停地勞作,五谷還來不及播種,哪里顧得上你的老師是誰?”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經走了。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系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系怎么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系。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評析】

  過去有一個時期,人們認為這一章中老丈所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是勞動人民對孔丘的批判等等。這恐怕是理解上和思想方法上的問題。對此,我們不想多作評論,因為當時不是科學研究,而是政治需要。其實,本章的要點不在于此,而在于后面子路所作的總結。即認為,隱居山林是不對的,老丈與他的兒子的關系仍然保持,卻拋棄了君臣之倫。這是儒家向來都不提倡的。

  【原文】

  18·8 逸(1)民:伯夷、叔齊、虞仲(2)、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3)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注釋】

  (1)逸:同“佚”,散失、遺棄。

  (2)虞仲、夷逸、朱張、少連:此四人身世無從考,從文中意思看,當是沒落貴族。

  (3)放:放置,不再談論世事。

  【譯文】

  被遺落的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意志,不屈辱自己的身分,這是伯夷叔齊吧。”說柳下惠、少連是“被迫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但說話合乎倫理,行為合乎人心。”說虞仲、夷逸“過著隱居的生活,說話很隨便,能潔身自愛,離開官位合乎權宜。”“我卻同這些人不同,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

  【原文】

  18·9 周公謂魯公(1)曰:“君子不施(2)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3)。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注釋】

  (1)魯公:指周公的兒子伯禽,封于魯。

  (2)施:同“弛”,怠慢、疏遠。

  (3)以:用。

  【譯文】

  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他的親屬,不使大臣們抱怨不用他們。舊友老臣沒有大的過失,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責備。”

  【原文】

  18·10 周有八士(1):伯達、伯適、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注釋】

  (1)八士:本章中所說八士已不可考。

  【譯文】

  周代有八個士:伯達、伯適、伯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

  拓展:論語原文及賞析

  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靈公》)

  賞析: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十八章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十則原文附翻譯10-21

《論語》十則原文和翻譯10-25

《論語》原文及翻譯03-16

論語原文及翻譯03-03

論語的原文及翻譯09-30

論語前十章原文及翻譯03-07

論語十則原文及翻譯注解05-06

新版《論語》十則原文和翻譯11-23

論語顏淵原文翻譯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