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語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十四章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1、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譯文:季氏準備攻打顓臾。冉有與子路一起來見孔子說:“季氏準備對顓臾用兵了。”孔子說:“求!難道這不該責怪你嗎?這個顓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東蒙山的祭祀,并且領地在魯國的國境中,是魯國的附庸潘屬,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說:“是季孫想要這么做的,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贊同。”孔子說:“求!周任有句話說:‘盡自己人的力量去擔任你的職務,實在做不好就辭職’。有了危險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攙扶,那盲人還用得著輔助的人嗎?而且你說的話真是錯了!老虎與野牛逃出了柵欄,龜殼與美玉在柜子里毀壞了,這是誰的過失呢?”冉有說:“眼前這個顓臾,城墻牢固,并且與季氏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占據它,將來一定會給子孫留下后患。”孔子說:“求!君子就討厭那種不說自己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我聽說過,諸侯與大夫,不擔心人民貧窮,只擔心財富不均,不擔心人口太少,只擔心社會不安。因為如果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人必和諧相處,就不會覺得人少,社會安定就不會傾危。能做到這樣,遠方的人如果還不馴服,就致力于禮樂教化使他們自動來歸。來歸之后,就要安頓他們。現在由與求二人輔助季孫,遠方的人不馴服卻沒有辦法讓他們自動來歸,國家分崩離析卻沒有辦法保全,反而想在國境內發動戰爭。我恐怕季孫所憂慮的,不在顓臾,而在魯君(內部)呀!”
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譯文:孔子說:“天下有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天子作決定;天下無道,制禮作樂,軍事征伐,由諸侯作決定。由諸侯作決定,大概傳十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大夫作決定,傳五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由卿、大夫的家臣來掌握國家的命運,傳三代就很少有不喪失政權的。天下有道,國家政權就不會落在大夫手里。天下有道,黎民百姓就不議論朝政了。”
3、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譯文:孔子說:“(魯國的國君)失去國家政權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季孫氏)手里有四代了,所有,三桓的子孫就衰微了。”
4、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有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譯文:孔子說:“三種朋友有益,三種朋友有害。與正直的人為友,與誠信的人為友,與見多識廣的人為友,那是有益的。與裝腔作勢的人為友,與刻意討好的人為友,與巧言善辨的人為友,那是是有害的。”
5、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譯文:孔子說:“三種快樂有益,三種快樂有害。以得到禮樂的調節為樂,以訴說別人的優點為樂,以結交許多良友為樂,那是有益的。以驕傲自滿為樂,以縱情游蕩為樂,以飲食歡聚為樂,那是有害的。”
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譯文:孔子說:“與君子相處要注意三種過失:不到該說話的時候就說了,叫做急躁;到了該說話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沒有看他的臉色反應就說了,叫做眼瞎。”
7、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有三點戒惕:年輕時血氣不穩定,應該警惕的是好色;到了壯年血氣正當旺盛,應該戒惕的是好斗;到了老年血氣衰弱,應該戒惕的是貪求。”
8、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譯文:孔子說:“要成為君子,必須敬畏以下三者:敬畏天賦使命,敬畏政治領袖,敬畏圣人的言論。至于小人,不了解天賦使命而不敬畏,奉承討好政治領袖,輕慢侮辱圣人的言論。”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譯文:孔子說:“生來就明白人生正途的,是上等人;學習之后明白人生正途的,是次等人;遇到困難才去學習人生正途的,是更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難還不肯學習的,就是最下等的人了。”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譯文:孔子說:“要成為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是否明白,聽的時候考慮是否清楚,臉上的表情考慮是否溫和,容貌與態度考慮是否莊重,說話的時候考慮是否真誠,做事的時候考慮是否敬業,遇到有疑問考慮是否向人請教,臨到發怒時考慮是否麻煩的后患,見到可欲的東西考慮該不該得。”
11、孔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譯文:孔子說:“看到善的行為,就好象追趕不上,看到不善的行為,就好象伸手碰到滾燙的水。我見過這樣的人,也聽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來磨練他的志節,實踐道義來貫徹他的理想,我聽過這樣的話,但是不曾見過這樣的人。”
12、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于今稱之,其斯之謂與?
譯文:齊景公有四千匹馬,死的時候,百姓覺得他沒有什么德行可以稱頌。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下,百姓到現在還在稱頌他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吧!
13、陳亢問于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譯文:陳亢請教伯魚(孔子的兒子)說:“你在老師那兒,聽過不同的教誨嗎?”伯魚回答說:“沒有。他曾經一個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從庭前走過。他問:‘學了《詩》嗎?’我回答:‘沒有。’他說:‘不學《詩》,就沒有說話的憑借。’我就馬上去學詩。又有一天,他一個人站在堂上,我恭敬地從庭前走過,他問:‘學了《禮》嗎?’我答:‘沒有。’他說:‘不學《禮》,就沒有立身處世的憑借。’我就馬上去學《禮》。我聽到的是這兩件事。”陳亢回去以后高興地說:“我問一件事,卻知道了三件事,知道要學《詩》,知道要學《禮》,又知道君子對自己的兒子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14、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譯文: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
【拓展】作品鑒賞:
思想內容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讱”。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個問題,內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藝術特色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不僅篇幅較長,而且注重記述,算得上一篇結構完整的記敘文,人物形象鮮明,思想傾向通過人物表情、動作、對話自然地顯露出來,具有較強的藝術性。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論語十四章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論語前四章原文及翻譯03-08
《論語》十則原文和翻譯10-25
論語十則原文附翻譯10-21
《論語》原文及翻譯03-16
論語原文及翻譯03-03
論語前十章原文及翻譯03-07
新版《論語》十則原文和翻譯11-23
高中論語十則原文翻譯08-08
論語十九則原文及翻譯01-14
論語顏淵原文翻譯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