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兩章》的原文與翻譯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孟子兩章翻譯及原文
孟子兩章是如何翻譯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料,歡迎閱讀哦。
孟子兩章翻譯及原文
原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翻譯
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環境;有利于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比如一座)方圓三里的內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的地理環境。
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棄城而逃,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的地理環境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險阻,威懾天下不能憑借武力的強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自己的親屬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自己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戰則已,戰斗就一定能勝利。
推薦
一、教學目的:
1.賞析本文比喻、對比等修辭方法,欣賞運用對話方式進行說理或論辯;
2.了解文言代詞和疑問語氣詞的一些用法;
3.分析孟子提出的舍生取義和與民同樂思想的進步性、局限性。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魚我所欲也》第二段從正反兩方面反復論述應該舍生取義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2.《莊暴見孟子》作者通過具體事實的對比,說明與民同樂的重要性,是本文的重點;與民同樂的進步性與局限性是本文的難點。
三、教學時數:
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字詞正音:
蹴cù(踐踏) 與yú(同歟) 龠yuè(簫笛類)
蹙cù(收緊) è(鼻梁) 旄máo(古代有裝飾的旗子)
魚我所欲也
解題:
這是一個判斷句。魚是主語,所欲是謂語,我是所字結構所欲的定語。全句意為: 魚是我所喜歡的。作者主要借《魚我所欲也》來宣揚他的性善論。
文章簡析:
一、本文結構:
第一層(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
魚 熊掌 舍魚而取熊掌
比喻論證
生 義 舍生而取義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至第二段末)
闡述舍生取義的道理。
1.正面說明為什么要舍生: 因為有東西比生命更可貴,所以不茍且偷生;因為有東西比死更可惡,所以有時侯不避殺身之禍。
所欲甚于生者 不為茍得
正反對比論證
所惡甚于死者 患不避
2.用事實證明確實有比生更可貴的東西,那就是義;確實有比死更可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
先用假設的方式闡明,如果認為沒有什么比生更可貴,那么人們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地去茍且偷生;如果認為沒有什么比死更可惡,那么人們就會挖空心思,尋找門路去臨難茍免。
表面上是假設,實際上說確實有這樣的人。再語氣一轉,介紹另一種人: 他們本來可以采用某種手段活下去,可以他們不肯采用這種手段;他們本來可以通過某種門路避免死,可是他們不愿那樣做。
就是因為有比生更可貴的東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東西──義比生更可貴,不義比死更可惡。(對比兩種生死觀,批判茍且偷生、臨難茍免的人;贊揚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又從性善論出發,認為人人都有義重于生這種想法,但只有賢者能夠保持,而一般人則容易喪失。
3.用類似不受嗟來之食的故事,闡明為人要辨別義和利,不應茍且偷生。
第三層(第3自然段)
直斥王侯貴族和追求功名利祿的士人不義而貴。
孟子認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都是身外之物,和人的生命相比,實在不足道。但這些人正是為了這些身外之物,竟不管是否合乎禮義的原則,接受了優厚的俸祿。
他們與那種寧可餓死,也不愿接受嗟來之食的人相比,該是多么可恥可鄙啊。所以孟子質問他們是亦不可以已乎? 最后指出這就叫失去了人的本性。
二、寫作特點:
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比喻、對比、排比。
比喻: 有力闡明義重于生,突出主旨──魚、熊掌,一簞食、一豆羹。
對比: 對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贊揚,對茍且偷生、臨難茍免的人斥責。不受嗟來之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排比: 有助于逐層深入地闡明道理,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這一特點使本文充分體現了孟子文章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格。
三、對舍生取義的認識:
本文闡明了義比生更為重要,更為可貴,如果義和生不可得兼,那就該舍生取義。但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但在后世,特別是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奉舍生取義為行為的準則。
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為人稱道。這中間,人們所堅持的舍生取義已突破孟子當時的規范,成為正義事業、正義行為的代稱。現在,我們把義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那么舍生取義就是十分高尚的一種品質──為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直至生命。
這就是辯證地認識舍生取義這一命題,我們要吸收古代文化中的精華。
【孟子兩章翻譯及原文】相關文章:
關于《孟子兩章》的原文與翻譯08-10
孔孟兩章原文及翻譯11-18
《孟子》兩章06-11
《孟子》兩章06-14
《孟子》兩章06-15
《孟子兩章》教案10-11
《孟子》兩章語文06-14
語文《孟子》兩章06-14
《孟子》兩章語文06-14
語文《孟子》兩章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