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譯
翻譯是將一種相對陌生的表達方式,轉換成相對熟悉的表達方式的過程。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1、【原文】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員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⑧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謚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垡啵哼@里是“只”的意思。
、芡潦耍和梁褪恕J思蠢习傩铡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迯s: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劉向《戰國策。序》說,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茍:如果。
、狃悾▂an):滿足。遺:遺棄,拋棄。
【譯文】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墒,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2、【原文】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 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 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 者懷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 義,而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為人臣者懷 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釋】①宋牼(keng):戰國時宋國著名學者,反對戰爭,主張和平。②石 丘:地名,其址不詳。③構兵:交戰。④說(Shui):勸說。⑤ 遇:說而相合。
。6)指:同“旨”,大概,大意。
(7)號:提法。
【譯文】宋牼準備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這個地方遇上了他。孟子問: “先生準備到哪里去?”
宋牼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我準備去見越王,勸說他罷 兵。如果楚王不聽,我準備去見秦王,勸說他罷兵。在兩個國王中,我總會勸說通一個!
孟子說:“我不想問得太詳細,只想知道你的大意,你準備怎 樣去勸說他們呢?”
宋釋說:“我將告訴他們,交戰是很不利的。”
孟子說:“先生的動機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卻不行。先 生用利去勸說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為有利而高興,于是樂于罷兵。做臣下 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君主,做兒子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父親, 做弟弟的心懷利害關系來侍奉哥哥,這就會使君臣之問、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仁義,心懷利害關系來互相對待,這樣 不使國家滅亡的,是沒有的。若是先生以仁義的道理去勸說秦王 楚王,秦王楚王因仁義而高興,于是停止軍事行動;軍隊的官兵也因仁義而高興,于是樂于罷兵。做臣下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君主, 做兒子的心懷仁義來侍奉父親,做弟弟的心懷仁義來侍奉哥哥,這 就會使君臣之間、父子之問,兄弟之間都完全去掉利害關系,心懷仁義來互相對待,這樣還不能夠使天下歸服的,是沒有的。何 必要去談聽‘利’呢?”
7.25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1)雞鳴而起,草率為利者廂之徒也。
(2)欲知舜與廂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注釋】
(1)孳孳:朱熹《集注》云:“勤勉之意。”
(2)跖:即本書《滕文公下》篇中所提及的盜跖。
【譯文】盂子說:“雞叫起身,孜孜行善的人是舜的同類;雞叫起身,孜孜營利的人是跖的同類。要了解舜和跖的區別,沒有別的,只是利與善的不同!
【段意】此章是說圣人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有的學者指出:“舜、跖之相去遠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間而已,是豈可以不謹?然講之不熟、見之不明,未有不以利為義者,又學者所當深察也。”
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探究本文反映孟子政治主張。
二、教學重點:
進一步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難點:
揣摩意蘊深刻的語句,提升審美品位。
四、教學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本節課內容: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初步了解課文大意,也感受到了孟子的思想境界。他的思想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的老百姓所接受,這節課,我們再次走近“亞圣”,聆聽他是如何在世人面前高高揚起仁義的大旗的。
二、復習上節課的要點:
1、名句默寫:
、倨垶楹罅x而先利,不奪不饜。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也 。
、谑蔷、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蹛廴苏撸撕銗壑 ;敬人者, 人恒敬之 。
2、解釋加點字義,并翻譯句義。
①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饜:“大厭”滿足。 譯:如果把義為后,以利為先,那么大臣不殺國君而奪取全部財利就不會感到滿足的。
、谑蔷、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去:擺脫,拋開。 譯:這樣,君臣關系,父子,兄弟關系、拋開利益關系、懷著仁義來互相交往,這樣不能稱王天下,從來沒有過。
三 、體會孟子是如何闡述其政治觀點:
朗讀課文,并思考:
、倜献优c梁王、宋經討論了什么問題? (組織學生計論后明確:論述了“利”的危害。)
②孟子認為主要存在哪些危害?(列舉哪些事例論證?)
、勖献釉陉U述中心論點時,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結合文本簡析。
四 、理解重點句子、拓展延伸。
1、“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孟子說的有沒有道理?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組織學生討論各抒已見)。 (點撥:古人云:“衣食足,則知榮辱”。在充滿物欲誘惑的現代社會,我們的確太需要常常保持一份“知足”之心。如果理性放任,欲望勃發,無節制地攝取和占有,搶劫、殺等將會成為現代社會的“毒瘤”。我們的生命將會被無休止的吞噬。)
2、“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又如何理解?(組織學生充分討論、各抒已見) (點撥:如果把人生所有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準,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別在這充滿商業竟爭的社會,一些把感情當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許多錢,但心靈世界是空虛的一無所有。) 同學們還可以找出更多蘊含哲理的句子來探究一下吧。
五、鞏固課文內容
1、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領略到了“亞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重要組成部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我們要認真地去呵護它,把它發揚光大,創建和諧的社會、家園。讓我們走出“人情似紙,張張薄”的冷漠、荒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
2、朗讀全文,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主張。
六、布置作業:
1、解決課后習題一、二。
2、書面作業: 理解“而”字在句中的意義及用法。
、氽牛贿h千里而來(表修飾:“地”)
、谏舷陆徽骼,而國危矣。(表并列,不譯)
③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表并列,不譯)
、芪从腥识z其親者也。(表轉折:“卻”)
、菸覍⒁娗赝跽f而罷之(表順接,不譯)
、奘侨娭繕妨T而悅于利也(表因果:“因為”)
、咔爻鯋傆谌柿x,而罷軍之師(表順接:不譯)
、嚯u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表順接,不譯)
、崛欢煌稣,未之有也。(語氣助詞,不譯)
、馕从辛x而后其君者也。(表轉折“卻”)
七、教學后記: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王何必曰利》的說課稿11-27
《王何必曰利》的說課稿08-05
《王何必曰利》的說課稿范文12-05
《王何必曰利》說課稿教案08-25
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03-19
《王何必曰利》說課稿教案07-06
《王何必曰利》教學設計范文03-22
何必曰利作文09-08
王何必曰利知識點總結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