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讀后感【必備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深度工作》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深度工作》讀后感1
你有沒有在等公交、等餐時候頻繁的刷手機?你有沒有因為自己更新了一條朋友圈、一條微博或抖音而頻繁的查看點贊數和評論?你有沒有下班后為犒勞忙碌的一天而在手機上揮霍好幾小時?恭喜你,你成功被電子設備俘獲。
在我們當今社會專心做一件事情,變得越來越困難,生活與工作被切割成一個個碎片,時間在碎片中迷失。聽了樊登老師的《深度工作》講解后,對于如何掌控自己的時間,我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那么何為深度工作呢?所謂深度工作,就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我們一天中的計劃與思考,要被大量的支離破碎的事情所打亂,所以很難對一件事情進行專注的思考。因此,工作的繁瑣要求我們學習深度投入的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以便于擠出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
深度工作中,能否以及是否具備深度工作的能力,已經成為我們是否能夠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勝出的必備條件。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四個原則貫穿始終:
1、工作要深入
我們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深入的工作環境,設定工作目標,并在完成之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
2、擁抱無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練習的,不僅要在工作中進行訓練,而且在無聊時候也要訓練。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才能不斷的增強專注度。
3、遠離社交媒體
給自己設定網絡時間,計劃之外的時間完全避免使用網絡。在網絡使用習慣中采用關鍵少數法則,從手機玩我做到我玩手機。
4、摒棄膚淺
深度工作要求我們時刻為工作做計劃,可以詳細到每天、每小時,乃至每一分鐘。要學會區分工作的深淺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
做好深度工作,首先要明晰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們應該聚焦什么。心中裝著一桿秤,時刻度量何為緊急重要,何為不緊急不重要,然后在這基礎上,花足夠長的時間,專注它,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在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通過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可以使知識工作從令人心煩意亂、心力交瘁的責任變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開啟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那里萬物閃耀。”
即便懂得這些道理,深度工作的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反思自己時常將忙碌取代效率,結果只是一味的膚淺工作,我深知自己目前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的`練習與積累,將深度工作變成日常的習慣和準則,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轉換思維,當我覺得無法專注時,就要果斷的減少整體工作的時間,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同時,我將每天的聽書、讀書工作堅持下去,堅持寫讀書筆記,只有不斷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把那16個小時當作一天中的一天,而不是當作工作之余的贈品揮霍它”,希望我們都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同化,共勉。
《深度工作》讀后感2
深度工作假設:深入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幾乎同時,其在社會經濟中的價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夠培養這項技能,并將其內化為工作和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
雖然作者非常坦誠地告知,深度工作并非適合所有人。比如公司高管、某些類型的銷售人員、說客。但仍然不能忽視深度工作的重大意義。商業作家埃里克·巴克將深度工作稱為“21世紀的超級力量”。
首先,在這個社會,你無法學習,就無法成功。學習就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為。深度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掌握快速學習復雜技能的藝術。培養這種能力,可以避免我們由于技術革命而被淘汰。
其次,深度工作讓我們輕松面對外界干擾,帶來創意和效率,進行高效工作。
最后,深度工作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而心流能夠產生愉悅,讓我們更加有成就感。掌握了深度工作的方法,你將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讓你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深度工作》讀后感3
在短暫的人生過程中,有大約一般的時間用來學習和工作,在工作中實現理想和目標。世界上原本就沒有輕松的工作,三百六十行的每一個行業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人們在整個社會的運轉中,用自己的知識、智慧或勞動,如一顆螺絲釘,在不停的旋轉,以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快節奏的生活和電子信息化的發展,人們在工作中,來去匆匆,顯得格外忙碌,甚至在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我們的忙碌如何轉化為真正的生產能力,還需要實踐的檢驗。
看完全書后,我覺得可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通過這7步工作法深入,把細枝未節處理好,并且結合書中的30個經典案例引導我們在實操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更有條理性的去解決。從而實現從忙碌生產到真正的生產能力的一個轉變,在有限的條件下實現創意升值,提升工作時間的使用效率,以讓我們在這個網絡碎片化的時代能更加合理的分配精力。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深度工作7步法:
1、準備工作:合理管理精力和時間
2、已經開始,如何堅持:把重點從結果轉到過程。
3、堅持的過程中,如何把握方向:提出指引你前進的問題。
4、深入過程中,如何規避風險:做好收益規劃。
5、初具規模,如何做大:分配角色,設定進度。
6、規模擴大,構建商業模式:成為企業藝術家。
7、反思:培養跨學科思維的超通才。
通過書本的`知識歸納和案例分析,得到一個認知和思維的提升,再到日常中應用,我們的成長是可以看的見的,期待自己能清醒明覺的活在當下,深深感受到自己在做什么?為什么去做?結果是自己想要的嗎?愛自己愛生命更愛每一刻寶貴的時間,合理有效幸福快樂的去用起來,一起加油來做好工作的深度吧!
《深度工作》讀后感4
深度工作讀后,讓我感悟到幾個核心詞:自律、專注、精力和時間管控。并總結以下十點
(一):你就是你自己的首席運營官
(二):深度工作的加強技能:刻意訓練
(三):書摘
(四):低質量的忙碌,正在毀掉你
(五):如何專注地學習與工作,讓人生擁有無限可能
(六):干貨是真少(筆記整理)
(七):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八):筆記摘要
(九):在移動互聯網和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我們如何專注于自己真正想追求的目標?
(十):深度工作
在短暫的人生過程中,有大約一般的時間用來學習和工作,在工作中實現理想和目標。世界上原本就沒有輕松的工作,三百六十行的.每一個行業都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人們在整個社會的運轉中,用自己的知識、智慧或勞動,如一顆螺絲釘,在不停的旋轉,以實現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隨著快節奏的生活和電子信息化的發展,人們在工作中,來去匆匆,顯得格外忙碌,甚至在不自覺地享受這種忙碌,我們的忙碌如何轉化為真正的生產能力,還需要實踐的檢驗。
《深度工作》讀后感5
現代生活中,人們離不開手機,走路看手機,開車看手機,有人甚至上廁所也要看手機,有事沒事都要看一下手機,不得不承認,手機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深度工作》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如果一個人沉迷在手機中,長期下去深度思考的能力會越來越弱,最終形成一種頭腦殘疾,這是一本向手機宣戰的書。
什么叫《深度工作》?書中有一個定義:就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得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一定的價值,提升技能,而且能復制。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是遇到一些很難下決定的事情的時候,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會進入一個人深度思考的空間,從而會不斷在大腦中產生假設和解決辦法,這種現象就是大腦的創作過程,也就是大腦深度工作的過程。
在工作中,我們也要提升自己的技能,多思考,多學習。而在寫這篇心得之前,我也一直在反思,我有多久沒有像文章里所說的.深度工作了,沒有深度工作,我就會原地踏步,即使每天工作繁忙,也沒有體現自我的價值。就是長期不學習的惰性、沉迷于手機帶來的短暫快樂,早已控制和瓜分了我的精力和時間,一步步將我引向深淵。未來的競爭是激烈的,在東方控股集團年會上,丁鼎董事長也曾說過,未來很多人類的工作會被電子設備取而代之,比如收費站,人們會利用二維碼,就可以自動繳費,這樣一些收費人員就要下崗。未來有三種人會越來越貴,第一種,就是會與機器對話的人,因為他們能控制機器;第二種就是IP,因為他們就是超級明星,能帶來流量帶來資源;第三種就是資本家,因為人家有錢,有投資的本錢。那么怎么能成為這三種人中的一種呢?就要自己掌握一種不平凡的技能,而這種技能不是可以復制的,而是需要自己投入到深度思考與深度工作中去。深度思考的前提就是,學習,主動豐富自己的大腦,才能夠思考,才能讓自己變強,變得有價值。
無論出于更好的謀生,還是獲得人生的價值,我們都需要深度思考,深度工作,并刻意訓練這種能力,讓自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立于不敗之地。
《深度工作》讀后感6
最近讀了《深度工作》這本書,受益匪淺。這是本被《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力薦的暢銷書,曾引發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深度工作》的作者是來自美國的卡爾·紐波特,主要講了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眾所周知,我們處于一個數字化網絡的時代,身邊充斥著各種“聲音”,娛樂新聞、實事政治、內涵段子等不斷爭奪我們的眼球,讓我們難以進入深度工作狀態,更難以通過深度工作,創造價值,提升技能。通過此書的閱讀,讓我理解了深度工作、深度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并且掌握了如何深度工作的方法。
書中前半部分講述了不同領域的大咖遠離社交媒體進入深度工作,如比爾·蓋茨、西奧多·羅斯福、理查德·費曼、米歇爾·德·蒙田、馬克·吐溫、伍迪·艾倫、J.K羅琳,他們都是引領時代潮流的行業翹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踐行者,也是受益者、成功者。這讓我想到小時候聽到的那個故事:小貓釣魚。小貓在釣魚的時候,一會蜻蜓來了,小貓去追蜻蜓,一會蝴蝶來了,小貓又去追蝴蝶,結果可想而知。這就如同深度工作一樣,如果不斷的受到外界的打擾,一會收發電子郵件,一會逛逛論壇,一會看看朋友圈動態,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因此要想真正的創造出價值,必須遠離干擾抵抗各種分心欲望。
深度工作并不是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書中有一個公式:高質量的工作產出=時間X專注度。在時間相等的情況下,投入的專注度越高,工作才越有產出。由此書中后半部分準則里詳細講述了如何提高專注度。一是通過禁欲主義哲學的深度工作來安排日程。這是一種苦行僧式的工作模式,需要遠離城市的喧囂,通過各種斷舍離,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二是通過雙峰哲學進行深度工作。簡單的`是講是將時間分為兩塊:一塊進行深度追求,余下的時間做其他的事情。三是節奏哲學。在固定的時間進行深度工作,形成一個鏈條。四是以新聞記者的哲學進行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也就是隨時隨地的插入深度工作的記者哲學。通過以上策略可實現兩個目標:就是高強度的提高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書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準則2中提到的進行有成果的冥想這一方法,說的是在身體勞作而心智空閑的時候,將注意力集中到一件定義明確的專題上。例如在散步的時候,大腦可以考慮你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構思一篇文章的大綱。這一點我有切身的體會。小時候放了學要去田里挖苦菜,我一邊挖一邊想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苦菜挖完了,我的作文也構思成型了,題目就是《挖苦菜》,結果這篇文章被老師當做范文在課上講給同學們聽。看了這本書,我才知道那時候的自己就已經不知不覺的應用到深度學習了,現在回想起那時候的心情真的是自豪感爆棚。
《深度工作》這本書被譽為21世紀的超級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讓你迅速掌握復雜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及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遺憾的是這種能力正日益稀少,所以能夠培養出這項技能,并將其內化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將會取得成功。你想成為那個成功的人嗎?先來看看《深度工作》吧。
《深度工作》讀后感7
發現了自己學東西泛且浮原因,缺少深度學習,每天有效率的投入時間實在太少。這也是很多事情我能入門卻離專業有段距離的原因。老是為自己找借口,要找一個方向深入的學下去,總怕選不對會會浪費大量機會成本,可是一直找不到那個方向,反倒更加不能沉下心。
其實人的潛力應該是巨大的。保持每天有深入學習的時間,專注一類類的學習,掌握并且作用形成閉環,通過頭腦中的遐想和現實中的時間不斷反復來掌握一門知識。
生活中的知識又不像學科中分的那么細致,往往是觸類旁通,相互促進,相互聯想又促進,越鍛煉頭腦越好用。我的問題不在于要選什么大方向,而在于基本的學習能力還不具備,真是操錯了心。
阻礙深入學習的事情:現在信息、資訊唾手而得,手機仿佛成了身體的一部分,想想,那個上廁所甚至開車等紅燈、吃飯間隙都要拿出手機不刷呀刷,不知道在刷什么,但是就是成了習慣。太容易被身邊的雜事吸引去注意力,因為容易因為輕松因為無意識因為有存在感。
研究表明,長時間習慣性的碎片化思考容易導致集中精力的能力下降,你會習慣性的拿出手機來看看有沒有給你回信息,你發的朋友圈是否有人給你點贊。但往往,創造性的工作都是在深入投入的工作中產生。
我回想,每次感覺自己學到了一點東西開了一點悟的時刻都是時間過得飛快,回想那時,完全就是一種不知道旁邊發生了什么的時間段,過的飛快,充滿了幸福感。只是走神越嚴重我越記不起我上次全身心投入的時間。
我們樂忠于存在感的幻覺。刷下手機多不費勁,又有存在感,期待別人的回復,感覺參與了精彩了朋友圈生活。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必須和必要,真的有人在不斷找你嗎?真的有人真的在非常關注你嗎?你真的從不斷的刷存在感中獲得了什么嗎?
最小阻力原則。能不動腦就不動腦,事情一多習慣性的選擇容易的事情,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堆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是先挑阻力最小的事情做。
回家先躺一下,先拿手機淘寶一下,事情多時先做不費腦的回個信息,然后能鍛煉大腦的工作就被一推再推,推到最后應付了事。不能用忙碌度量你的工作,做了很多事,但是最重要的事情重來沒做。把自己弄得很累,好像就對自己做有了交代。一整天的時間回憶時根本沒點印象,自己根本不能度量用在手機上的時間。
想要成有所為,專注是必須。好在,深入投入可通過不斷習得。如何鍛煉自己深入投入的能力:有個詞叫,磉,人多混亂,但生活值得做的事都是反磉增。刻意練習鍛煉自己的習慣,減少生活的磉,生活將越來越混亂。卸載不必要的應用。太多的應用存在沒太大的必要,觀察自己一周內可以不碰不影響生活的應用,給自己的手機做個清理,很多時候正是誘惑觸手可得便無意識的.走去了時間黑洞。
精簡生活成習慣。可以每天設定自己作息時間表,固定每天要做的事,不在計劃內的逐漸去拋棄,同理食物,衣物也是,只做自己吃的,穿風格固定的衣服,少即是多,盡量精簡生活狀態,把精力自然投入專注的那幾件重要的事,反磉增。
享受心流狀態,鍛煉個人獨處能力。每天選擇時間遠離手機,甚至花代價遠離人群,刻意練習深入投入,將生活節奏化,到點`到機會投入個人腦海。
減少不必要的回復。生活中重要的事,收益百分之80來源于百分之20的事,學會合理的拒絕他人和為自己留時間之間找到平衡,一天8小時工作是一天的投出時間,另外的16小時才是真正自己頭腦的投入時間。
不要多系統操作。一次性就是強迫自己完成一件事,完成了再一個,投入當時那個。
畢竟鍛煉大腦不是體力活動,不會越來越累,只會越來越靈活。現在起,時刻注意提醒自己的狀態,刻意去練習深入投入,享受大腦被挑戰的感覺。
《深度工作》讀后感8
這是我在新年第一天正式讀的書,選擇它做為20xx年自己讀的第一本書,主要原因兩條:
首先,這是銷售集團毛中勝董事長親自寄語向各級干部贈讀的第一本書。收到時是10月份,遺憾因為自己的惰怠,只是淺翻了幾頁,就放在書架上,于是等到了第二個理由的出現;
第二,自己一直愛好關注某些企業家及其企業的發展經歷和傳奇,中國建材董事長宋志平就是近期自己產生興趣的一位,上個月,因為網上看到他的一篇“談這個時代我們如何深度工作”,使自己讀起了這本書。
月1日,從9點到11點,自己一直在看這本書,越看越覺得有價值,有針對性,不僅是對自己,更是對我們。
何謂深度工作?書中定義:“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
為什么倡導深度工作?因為浮淺工作大量出現。何謂浮淺工作?書中定義:“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
為什么會大量出現浮淺工作?特別是在知識工作者群體中,作者認為是“網絡工具”的出現。網絡工具包括電子郵箱和短信等通訊服務、推特和臉譜網等社會網絡,還有娛樂信息網站。這些工具的興起,輔以智能手機和可聯網辦公電腦的廣泛使用,將大多數知識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離破碎。
“將注意力肢解得支離破碎”。讀到此對照己,已經是經常這樣:隨著網速的提高,系統的應用,微信的普及,上班“網絡控”,看內網信息、外網新聞,下班“手機控”,光公眾微信號就存了近二十個,積習之下,做事少專注,業績不出眾,下載、移植多,鉆研、創造少。自己從XX年到XX年,在調度室,每年積累下的總結、報告、調研、分析都達10萬字,離開港口五年,寫下來的還遠不及原來的一年。
“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復制”。31日晚上進港,在煤管科看到值班員工監督港口“生產管控”系統運行并將有關信息、數據“容易的'復制”到值班日志上,聯系到我們有些監督性質的職能工作,隨著互聯互通、高速實時的信息系統的應用,重要性、必要性都是弱化和消減的趨勢,“創造價值”也越來越少,更別說“創造新價值”了。也許,從一定程度上,今天的“容易復制”后面,已經潛伏下“能力退化”、“職業替代”的危機。
這兩條是讀完該書前言后的一點感受。該書結構上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包括“深度工作是有價值的、深度工作是少見的、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三章;
第二部分:準則。包括“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拼棄浮淺”四個大項,提出了4項深度哲學的選項,提煉了4項深度學習的執行原則,分析了3項圖安逸的原因,提出了不要不斷分心、而要不斷專注等重要建議。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時代的自控力、專注力、精力管理和時間管理指南”。為了創造價值,為了不被替代,為了適應新時代,跟上新時代,我們需要了解“深度工作”的哲學,學習“深度工作”的方法,使自己保有技能,提升技能,在崗位上創造出嶄新的業績來。
在此,鄭重向大家推薦這本值得深度閱讀的好書。
《深度工作》讀后感9
我們真的越來越被手機控制,每個人都陷入了手機里的花花世界,隨處可見的“低頭族”,不是在刷抖音、微博,就是玩游戲,聊微信,人們的空余時間仿佛都貢獻給了手機,甚至連排隊等餐,上廁所的幾分鐘,都要捧著個手機,用手機來打發無聊,使得我們患上了離開手機就會變得焦慮不安,莫名心慌,就是所謂的“心智殘疾”。
我們容易被手機干擾,導致我們在工作中無法深入思考,一直都是在浮淺工作狀態中,因為我們的大腦也是有惰性的',能不思考就不思考,所以我們容易在工作中挑最容易完成的事情先完成,難度大的事遲遲沒有動手。
如何能深入工作呢,首先選定適合你的深度哲學,幾個深入哲學中,我覺得我是比較適合節奏哲學,就是先規劃好每天的深入工作的時間,然后養成習慣,像串鏈條,日積月累成為才鏈條。其中,我比較佩服的是記者哲學,他們是隨時隨地深入工作的,是他們的工作性質決定的,但這種能力也需要長期練習才可以呀。
除了工作時間以外的無聊時間,我們要學會擁抱它。“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從工作時間結束之后開始的。”,是啊,我們多數人在工作之余都容易懈怠,我們消遣時光就是玩樂。真正優秀的人,是真的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的,他們就像樊登老師提到的“把16個小時當做一天中的另一天”,卓越的人,靠的是毅力和持之以恒的學習。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我們都要保持有深入專注,才能創造新的價值。
《深度工作》讀后感10
讀《教師教育觀念深度轉型——由認識走向行動》有感 教師教育觀念轉型是一個“隱形”工程,因為意識形態的“東西”是最難改變的,課堂教學不能再是“教師講學生聽”的現狀。從中小學來看,不論是經濟發達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廣大教師對新課程理念都有一定的認識,但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很多人卻有為難情緒。今后課堂教學所面對的最大“瓶頸”,將是教師觀念的深度轉型問題。
本學期,我讀了《教師教育觀念深度轉型:由認識走向行動》的書。讀完之后,使我深深地認識到,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教育觀念要深度轉型,由認識走向行動。
1.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在實施新課程中,學生是核心。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過程、方法、手段都應緊緊圍繞學生進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定的知識和經驗、情感和意愿,有自己的生活世界和精神生活,有各種興趣和需求,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生命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從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情感等實際出發,使教學適應學生;教師要給學生主動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2.注重每個學生的特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表達方式,教育不是改變、塑造他們,而是在承認差異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個性、愛好、特長積極引導,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學生是獨特的人,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并深入到學生獨特的內在世界,關注學生內心的奧秘,真正地把學生當“學生”,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獨特體驗,充分關注每一個學生身上蘊藏著豐富的獨特的發展“資源”。
3.積極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通過創設教育環境,借助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判斷以及相應的分析與綜合,整合教與學雙方的一些現象與特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正確科學的方法和策略方面的指導,給學生應有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比較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去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4.轉變學習方式,學生既是學知識又要學會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轉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和發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讓學生從課堂上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潛力,促進他們自主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5.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不和諧狀況不僅影響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利于日后順利地進行社會生活,而且影響正常教學的進行,降低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必須重視這個問題,并努力創造條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那么怎樣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呢?首先是教師要了解和研究學生。蘇霍姆林斯基說:“不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便沒有教育文明,要公正處事,就必須細致入微地了解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才有利于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給
學生以正確的導向,才會得到學生的尊重和信賴。”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成績、在校表現、在家庭和社會的表現,還要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比如有煩惱喜歡向誰傾訴,對所喜愛的老師的選擇標準,對學校、社會問題的評價等。其次是教師要掌握有效的解決師生沖突的方法。當師生沖突不可避免發生后,教師就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來解決,最常用的方法有回避、妥協、合作法。再次是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教師要科學地對待、正確地引導學生,就要求教師具有高素質,比如完美的知識結構、良好的教師職業素養和優秀的教學能力。一個教師如果能在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提高教育預見、教育研究等較高層次的能力,那么在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方面就能得心應手。最后是主動與家長溝通。家長是學生的監護人,有權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應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使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和影響,教師應經常與孩子的家長取得聯系,了解孩子在家中的情況,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現與學習狀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學校教育工作。 如果實現了觀念深度轉型,從“認識”走向“行的”,從一般的認識層面上升到行動層面,那么,廣大教師將會自覺自主、心甘情愿、積極主動地去踐行課堂教學改革,將會深入貫徹“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將會在實踐層面上深化課改。我們教師可根據國家課程標準和相關要求以及課改成功學校的經驗,制定本校課堂教學改革的計劃及具體步驟,組織部分教師先行動
這次讀書使我受益匪淺,克服一切困難,由認識走向行動,把行動真正落實到位。
《深度工作》讀后感11
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上班“網絡控”,下班“手機控”成功占據了我們的生活。快餐式的娛樂與閱讀讓我們變得精神空虛,無法專注。偶遇《深度工作》,讓我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合理的安排。
書中指出,“工作其實比休閑時光更容易帶來享受,因為工作類似于心流活動,有其內在目標、反饋規則和挑戰,所有這些都鼓勵個人積極參與到工作中,專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閑時光則組織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創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通過深度工作,取得成果的同時探尋工作的意義,也是對人生的一種思考,是有意義的。”這刷新了我們對于工作和娛樂的認識,但是細細品味,事實確實如此。“人類在深度沉浸于某項挑戰時才是最好的自己。”
那么何為深度工作呢?
所謂深度工作,就是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有調查顯示,我們每個人每天會處理1400件事情。在我們通常認為的每天清醒的16個小時中,要被1400件事情所充斥。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被大量的支離破碎的事情所打亂,所以很難對一件事情進行專注的思考。因此,工作的繁瑣要求我們學習深度投入的方法去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以便于擠出更多的時間去做其他的事情。
深度工作中,能否以及是否具備深度工作的能力,已經成為我們是否能夠在這個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勝出的必備條件。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深度工作呢?書中的四個原則讓我感受頗深:
1、工作要深入
我們需要給自己創造一個深入的工作環境,設定工作目標,并在完成之后不斷的反思與改進。
2、擁抱無聊
深度工作是需要練習的,不僅要在工作中進行訓練,而且在無聊時候也要訓練。減少對分心事物的依賴,才能不斷的增強專注度。
3、遠離社交媒體
給自己設定網絡時間,計劃之外的時間完全避免使用網絡。在網絡使用習慣中采用關鍵少數法則。從手機玩我做到我玩手機。
4、摒棄膚淺
深度工作要求我們時刻為工作做計劃,可以詳細到每天、每小時,乃至每一分鐘。要學會區分工作的深淺程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深度工作上。
深度工作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深知自己目前還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的練習與積累。我要做到將工作內化成習慣,不要等靈感或者狀態來了才開始工作,而是將工作變成日常的習慣和準則,降低過渡到深度工作的阻力。《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曾經講過:“偉大的創造性頭腦如藝術家般思考,卻如會計般工作。”
轉換思維,當我覺得無法專注時,就要果斷的減少整體工作的時間,減少工作時間反而是一種更有效的方法。同時,我將做好每天的讀書工作,不斷的拾起,才能更好的放下。
做好深度工作,首先要明晰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我們應該聚焦什么。心中裝著一桿秤,時刻度量何為緊急重要,何為不緊急不重要,然后在這基礎上,花足夠長的時間,專注它,把這件事情做到極致。“…在事業中擁抱深度工作,通過深度工作培養個人技能,可以使知識工作從令人心煩意亂、心力交瘁的.責任變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事情——開啟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在那里萬物閃耀。”
前不久觀看了一部短片,開篇伊始,我們就被告知視頻結尾沒有獎勵、沒有彩蛋,只是一個三分鐘的視頻。看似短暫的時間,但在觀看途中我們常常會被微信打斷、郵件來襲、被微博爆炸性新聞所吸引,亦或默默的拉動進度條,無法持續性觀看,哪怕10秒鐘的無聊也讓人覺得備受煎熬。突然意識到多年來的碎片化抓取讓我們變得精神空虛,無法專注。《深度工作》就是一劑良藥,來的剛剛好。開年送給自己一份大禮包,治愈各種慵懶、怠慢、浮躁,翻開人生新的篇章,開啟充實而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之路。
在這個窗口頻繁彈出偷走我們專注力的互聯網時代,如何贏得完美的工作狀態呢?請與自己盡情博弈吧!
《深度工作》讀后感12
說起來,這本書已經在我的書柜蠻久了。我一直覺得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不錯,所以這本書也一直被我閑置。
直到近段時間,我覺得自己的整個狀態,大部分事情都停留在表層,也就是書里所說的浮淺工作。
我差不多用了接近兩天把這本書看完,當然中間也做了一些別的事情。也是看完這本書才深刻體會到,原先我極容易進入的心流的狀態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比較難,而會有這種比較難的原因也是因為如今的社交軟件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我們。
原先的我,其實很難再社交軟件上及時給到別人回復,因為我基本很容易就沉浸在某一件事情上,但是近來我的確越來越沉迷于及時給回復,并且出現等待別人回復的狀態,在等待回復的時間里,會做很多零碎的可以隨時停止的無意義的.浮淺工作。
現在的我越來越多的在排隊等候或者是從某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這些時間視為無效時間,然后把自己沉浸在無意義瀏覽上,大部分是與手機相伴。
而正是這種隨時與手機相伴,害怕沒有及時回復的,等待別人回復的過程中,我們就把自己無數次的陷入到浮淺工作,并且對我們的大腦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傷害。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在不斷的要求別人對自己的信息能夠做到及時的回復。在這個越來越容易被聯系到的時代,我們其實更加需要一個不被聯系到的空間去處理一些深度的工作。
深度工作會給我們帶來不可比擬的幸福感,以及極容易讓我們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在同樣的時間里,我們可以做到的事情更多。
《深度工作》真本書給的四個準則:
1、工作要深入
2、擁抱無聊
3、遠離社交媒體
4、擯棄浮淺
一旦我們選擇深度工作,必然會放棄一些事情,比方說不容易被馬上聯系到,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放棄是值得的。
《深度工作》讀后感13
聽到深度工作這個題目立馬想到了深度睡眠,高質量的睡眠不僅可以減少睡眠時間還能使人精神飽滿,那深度工作肯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那么何謂深度工作呢?書中定義:“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
記得上學的時候讀到牛頓在實驗室里聚精會神地做實驗,因為太過于專注結果把懷表當成雞蛋來煮的故事時,當時覺得非常可笑,但這恰恰是深度工作的表現。相反,深度工作相對應的就是浮淺工作,不禁要問正在工作的你我,現在有多少工作都是浮淺工作,又有多少是真正在自己的深入思考后完成的。
隨著信息化智能化發展,電腦、手機成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它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占用了我們很大一部分時間,讓人不能夠進入深度工作的狀態。看看我們身邊的人有多少都是手機不離手,甚至你和他說話的時候,他都只會簡單的隨聲附和,因為根本顧不上去思考。記得有次聽同事說起過他在看孩子的過程中,因為玩手機把孩子摔了一下,引起了媳婦的不滿,于是就埋怨道:你就不能把手機放下好好的看孩子嗎,手機比孩子還要親嗎。這正是平時養成的不良生活習慣,其實他自己也并沒有覺察出哪里不對。用書中的話形容就是心智殘疾,與其說是在玩手機不如說是被手機控制了。
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當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地方時,深入工作的時間自然就少了,導致不能很好的去深入思考一些問題,效率也有所下降。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們雖然達不到古圣先賢的境界,但至少要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后做一個小結,看自己一天中有多少時間處于深入工作狀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要從現在起開始做出改變,然后將深入工作的方式經過刻意練習,融入到自己的工作習慣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家都會成為工作中的佼佼者,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出有價值的東西。
《深度工作》讀后感14
有一些書是這樣的:邏輯清晰,案例豐富,總結到位,但就是覺得啰嗦,有過這種體驗的朋友應該知道了,我在說的,就是一些國外的暢銷書,明明可以幾千字說完的東西,他可以寫出10萬字,這與我們大道至簡的傳統美德完全不符,與現在互聯網時代的“短平快”更不符合,那么這些書到底為什么暢銷呢,今天,我用20xx字,把這本《深度工作》作為典型案例告訴你~
書的作者是卡爾紐波特,麻省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授,銷書作家。他還是一位人博主,創辦了在美國廣受歡迎的博客“學習黑客\,致力于為大家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紐波特還著有《如何在大學里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如何考進世界頂尖名校》《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暢銷作品。我看過他的《優秀到不能被忽視》,和這本書的的風格、結構非常相似,如果你也喜歡這本書的話,建議你可以讀一讀。
回到主題,作者開篇就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復制。”
那么,我們來逐一破解如何進行深度工作:
一、工作要深入
先來一個公式: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X專注度
如果要提高產出,有兩方式,增加時間或提高專注度,這和深度工作有什么關系呢?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每天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的時間,大部分都在于工作和娛樂上,這也就意味著,除非你認真的做好時間管理,而時間管理又是一個龐大的系統,我研究過至少20本關于時間管理的書籍,上過不下10個網絡課程,現在,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提高專注度,是最簡單、高效的方式。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提高專注度呢?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當今商業世界的主要潮流大幅減低了人們深度工作的能力,盡管經論證這些潮流可期許的利益明顯小于專注于深度工作所帶來的利益。好,現在我把秘籍告訴你:
1、榮格的雙峰哲學:將某一段固定時間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時間做其他所有事兒
2、節奏哲學:把工作變成一種簡單的常規習慣,并儀式感、視覺化提醒
3、切換任務所花費的時間成本遠遠大于你所想象
4、結果導向,視覺化你的成果,而不是用忙碌的工作來代表
5、不要對互聯網頂禮膜拜,工具只有在你能控制的時候才是好的工具,而不是成為他的奴隸
6、意志力是恒定、可消耗資源,你得小心,高效的使用
7、摒棄或優化簡單、重復的工作,人類只有深度沉浸于某種挑戰的時候才是最好的自己
8、創新、創意類工作在多人一起協同工作時效率最高
9、80/20法則同樣適用,并且應該加上smart原則
10、定時處理郵件和社交網絡
二、休閑要深入
有的朋友是工作狂,每天瘋狂的工作,因為很有成就感,但更多朋友是需要休閑的時光來給自己充電的,其實就算是前者,休息的重要性依然不能忽視。那么問題又來了,為什么很多朋友會覺得休息的完全不夠呢?作者給出了答案,我還是用幾個簡單的原則來總結:
1、休閑的時間是你自己定的,而不需要時間、空間、法定來控制
2、休息就完全脫離工作,不要接電話,屏蔽社交網絡,有問題郵件解決
3、去一個只有你自己知道的秘密充電場所
4、安逸的時光有助于解決你平時糾結的事情和問題
5、低效率的熬夜其實根本沒有必要
6、設定每周一天的網絡安息日,一整天不上網
7、允許大腦無聊、發呆和空閑一段時間
8、腦力、體力活動交替有助于提升效率
9、冥想是一個很好的放松方式
10、用場景化記憶提高你的記憶水平,并且提升生活感知度
三、生活要深入
麥子的書評經常有三個點的出現,那么第三點,就是作者對于如何提高生活幸福度的法門了,依舊總結了10點:
1、專注于生活中好的方面,用小確幸來提高幸福感,非常重要,有效
2、變得不那么容易被聯系到,你不是明星,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不必隨時在線
3、明確自己的'目的和生活重心
4、不要用網絡來消遣,戒掉社交媒體
5、和老板商量用工作量和結果來衡量你的工作,而不是固定的每天時間
6、讓一些伸手黨自行去學會用搜索引擎,你沒有義務教別人也有權利不回復
7、面對面的社交永遠比網絡的有效,人們會適應你的網絡使用習慣的
8、去學習一件跨界的,你從來不可能嘗試的新鮮技能
9、家人、親友是需要陪伴和維護的
10、放下手機,用心過好你的每一天
總結:
《深度工作》這本書不只是告訴你如何深度工作的,還告訴了你深度休閑和生活的藝術,他的暢銷在這個浮淺浮淺的社會中是有理由和可預測的,雖然我已經給你們解讀了,但如果你還沒買這本書,還是推薦你看看,雙11嘍~
回到開頭那個問題,為什么感覺那么啰嗦的書會暢銷,這就回到了西方教育的本質:從問題中來,到理論中去,最后再次回到實踐中,他是一個構建理論框架并且去驗證修改的過程,這就是我國教育所需要學習的地方,如何系統化的豐富一本書而不是以散文或者隨筆的形式來拼湊。
說到為什么開始寫書評了,書評這種東西是非常考驗寫作者水平的一種寫作形式,它加入了讀者對于書本的理解,沒有豐富的積累和精妙的總結表述,非常難吸引讀者,雖然難寫,但是對于寫作水平的提升是非常有幫助的,是值得的,最后,送上一句特別激勵我和督促我的話:“don judge,create(不要去評價,去創造)”!
《深度工作》讀后感15
深度工作給我們指出了一個非常嚴峻的事實,社交媒體以及各種手機應用已經逐漸異化了我們,而且我們的孩子也深受影響。本來只是一個工具的手機已經占用了我們大量的時間,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發達的工具的幫助下,我們卻越來越忙亂,網上充斥著各種雷同的觀點和情緒的喧囂,卻極少出現有創意的想法。在越來越洶涌的信息洪流中,只有極少數人能沖浪!而大多數人會溺水!能否逃出生天。需要我們時刻保持正念!刻意屏蔽各種干擾,用一些方法不斷訓練自己,重新回到深度工作和思考的狀態!
首先,我認為作者提到的嚴格的自律,每天制定適合自己特點的工作或學習安排,并嚴格執行。可以邀請朋友互相監督和鼓勵。持之以恒使之形成習慣!這是形成主動克服外界干擾的規律性活動!一個嚴格自律的人是不容易被外界帶走,即使偶爾也會很快意識到并且把自己拉回到正常運行的.軌道上來。
其次,要學會獨處,刻意訓練自己在沒有手機的情況下與自己對話。每天花一點時間,在安靜的環境下,仔細梳理每天工作和學習的不足,對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我們太多的依賴各種搜索工具和社交媒體的幫助,唯獨不愿意自己思考。以至于慢慢失去了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斷被外界所左右而不自知!這是我們人性的一大弱點。《思考快與慢》這本書已經向我們揭示了這一點,我們要能取得大的成就,就要不斷地與我們自身的弱點作斗爭!看看現在的各種游戲和手機應用吧,都在深入研究人性的弱點,并基于這些研究不斷優化他們的產品,以達到俘獲更多流量的目的!
本書給我們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具,這些工具真應該好好實踐一下,找出適合我們的,并不斷的練習,幫我們把手機變回一個工具而不是控制我們的魔鬼!
無論處于更好的謀生,還是獲得人生的價值,我們都需要學習這本書提供的方法,并可以訓練,掌握能隨時進入深度工作狀態的能力!
【《深度工作》讀后感】相關文章:
深度工作心得體會09-27
《深度工作》讀后感04-14
深度工作讀后感01-06
《深度工作》讀后感06-08
《深度工作》讀后感[優秀]06-09
有深度的詩句12-08
有深度的經典說說05-24
頗有深度的話02-09
深度品味作文08-05
最有深度的話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