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時間:2024-10-26 17:04:05 總結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

  很多人都說地理難學,其實不然,只要了解了具體的學習框架,制定好學習計劃,做好筆記,其實也是可以學的很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希望對您有幫助。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俚厍蚴且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鄣厍虮砻娣e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诮浘: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倬暥鹊淖兓幝桑河沙嗟(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诔嗟酪员钡木暥冉斜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垡猿嗟罏榻,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芙浂鹊淖兓幝桑河杀境踝游缇(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荼境踝游缇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迻|、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東到160°E屬于東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運動

 、俚厍蜻\動繞什么轉方向周期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地軸自西向東約24小時晝夜交替

  公轉太陽自西向東一年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鄣厍虮砻嫖鍘У膭澐郑罕焙畮(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葑晕飨驏|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郾壤叽笮〉呐袛啵悍帜赣,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臺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范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莸孛婺硞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第三章天氣與氣候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谝荒曛,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蹚某嗟老騼蓸O,氣溫逐漸降低。

 、軗^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萦玫葴鼐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購拇髿庵薪德涞挠、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谟沙嗟劳鶅蓸O,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勰媳被貧w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茉跍貛У貐^,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萦玫冉邓烤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贇夂蚴且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谑澜鐨夂蚍植紙D參見課本第58頁。

 、鄢嗟栏浇(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軣釒в炅謿夂蛱攸c: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萦绊憵夂虻闹饕蛩兀壕暥任恢谩⒑j懳恢、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苋丝诔砻艿貐^: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莅追N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迯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贊h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中國

  英語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俄羅斯

  法語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③基 督教、佛教、伊斯 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芑 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⑤伊斯 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 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⑥基 督教——教堂;伊斯 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谝话銇碚f,先有鄉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墻厚、窗小的特點

  第五章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后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于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于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里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和黃河、湄公河、恒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于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后,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后,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并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制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于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并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渧汶。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于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分布地區氣候特征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全年高溫多雨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么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并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于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薩爾溫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么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于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于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于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于英國出于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后,獨立后,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件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圣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于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么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于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里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占65.4%,產量占30.5%,出口量占44.7%),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

  一、環境承載力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最多人口數量)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

  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練習題:

  1、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侪h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②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地加大③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環境容量④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保護環境十分重要。下面解決環境問題的四種思路,最恰當的()

  A、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二者并不矛盾,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之路

  B、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勢在必行

  C、環境效益比經濟效益更為重要,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調節的能力,聽其發展、順乎自然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3

  1、我國的北方大地常被稱為[黃土地自然特征是干旱。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西部新疆境內。

  2、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的地面植被。由東向西。大體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我國天然橡膠的生產基地是海南島。雷州半島。云南南部。

  4、我國四大區域中。降水量少。沙漠廣布的是西北地區。

  5、我國的.鉀肥廠分布在察爾汗鹽湖附近。

  6、我國的島嶼是臺灣島。

  7、位于黃河下游的兩大油田是勝利油田和華北油田。

  8、在香港和澳門的中國血統居民中。祖籍最多的是廣東。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4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1).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地理環境差異及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

  長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一年兩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一年一熟。

  長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2).地理環境對區域工業發展影響顯著:

  長江三角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環境是: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早期:長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地勢平坦,土質黏重。受地理環境的限制,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農業社會時期 :

 、俅鳛榻煌üぞ弑粡V泛使用,長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隨著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長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垭S著我國歷史上人口從北方至南方幾次大規模的遷移,長人口越來越稠密。

 、軆炘降臍夂驐l件還使得長成為我國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農業社會后期:

  ①工商業的發展使長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積減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

 、劢裉扉L作為全國“糧倉”的地位已逐漸讓位于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在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華北平原。

  1、區域

  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區域的特征: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可變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區,并都位于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不同:

 、俚乩砦恢貌町悾洪L江三角洲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跉夂驐l件差異:長江三角洲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江三角洲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5

  荒漠化防治對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資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區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圍推廣,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退耕還林、退耕還草)

  4、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營造薪炭林、開發沼氣、風力發電)

  5、控制人口增長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6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7

  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 水稻等,一年 二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 旱地 耕作業,主要種植 小麥 等,一年 一熟 。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 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布較廣,適宜發展 畜牧業 。

 、趯ど虡I:長三角位于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系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 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 煤鐵石油 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8

  1.全球定位系統的組成

  全球定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關系:

  2.GPS進行空間定位的方法

  由于衛星的位置可精確得知,在GPS觀測中,我們可得到衛星到接收機的距離,利用三維坐標中的距離公式,利用3顆衛星,就可以組成3個方程式,解出觀測點的位置(X,Y,Z)?紤]到衛星的時鐘與接收機時鐘之間的誤差,實際上有4個未知數,X、Y、Z和鐘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顆衛星,形成4個方程式進行求解,從而得到觀測點的經緯度和高程。圖3—1—7顯示了GPS接收機的定位原理。

  3.GPS信號的接收

  當接收機處于3顆以上的衛星交叉測量范圍時,就能顯示所處位置。圖3—

  1—6顯示了所接收的衛星信號情況,接收機處于某顆衛星的精確測量范圍中時,它接收這顆衛星的信號就較強。GPS接收機只收不發信號,故不受衛星系統和地面控制系統的控制,用戶數量也不受限制。

  探究二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1.全球定位系統的特點

  GPS技術具有全天候、高精度和自動測量的特點。

  (1)全球、全天候工作。全天候指包括所有復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GPS全天候是指GPS不受天氣限制,在任何氣候條件下都能使用或工作。

  (2)能為用戶提供連續、實時的三維位置、速度和精密時間,不受天氣的影響。

  (3)定位精度高:單機定位精度優于10米,采用差分定位,精度可達厘米級和毫米級。(4)功能多,應用廣:隨著人們對GPS認識的加深,GPS不僅在測量、導航、測速、測時等方面取得更廣泛的應用,而且其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

  2.全球定位系統的主要功能

  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導航。

  3.全球定位系統的應用

  全球定位系統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在應用時主要利用了其定位和導航功能。具體如下表所示:

  (1)GPS在汽車導航中的應用

  GPS系統的智能調度功能,使裝有GPS的出租汽車配備合理,能程度地滿足乘客的要求,從而減少了空載率,降低能源消耗,節省運行成本,并使行車、乘車安全系數大大提高。當車輛在營運途中出現機械故障、交通事故或人員意外受傷等情況時,可通過GPS及時采取救援措施。GPS系統還能監控聲音,對于司機不文明用語或刁難、欺騙乘客等行為,通過GPS遙控監督,對司機及時發出警告,責令其立即改正。一旦車輛遭劫或被盜,跟蹤監視系統和車載報警系統會不斷地將車輛位置、前進路線以及緊急報警信號等,發送到監控中心,以便通過衛星定位跟蹤,鎖定車輛的具體位置并報警,甚至發出遙控鎖車指令,使車輛強行熄火,停止行駛。?

  (2)精準農業

  通過實施精準耕作,可在盡量不減產的情況下,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有效避免資源浪費,降低因施肥除蟲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GPS可以應用于土壤養分的分布調查,在播種前,可用一種適用于在農田中運行的采樣車輛按一定的要求在農田中采集土壤樣品。車輛上配置GPS接收機和

  計算機,計算機中配置GPS軟件。采集樣品時,GPS接收機把樣品采集點的位置精確地測定出來,將其輸入計算機,計算機依據地理信息系統將采樣點標定,繪出一幅土壤樣品點位分布圖。

  GPS可以監測作物產量,在聯合收割機上配置計算機、產量監視器和GPS接收機,就構成了作物產量監視系統。對不同的農作物需配備不同的監視器,例如監視玉米產量的監視器,當收割玉米時,監視器記錄下玉米所結穗數和產量,同時GPS接收機記錄下收割該株玉米所處位置,通過計算機最終繪制出一幅關于每塊土地的產量分布圖。通過和土壤養分含量分布圖的綜合分析,可以找出影響作物產量的相關因素,從而進行具體的田間施肥等管理工作。GPS幫助合理施肥,便于農業管理。設置有GPS接收機的`噴施器在GPS的控制下,依據土壤養分含量分布圖,能夠精確地給田地的各點施肥,施用的化肥種類和數量由計算機根據養分含量分布圖控制。利用飛機進行播種、施肥、除草等工作,代價昂貴。利用GPS對飛機精密導航,合理地布設航線,將大大節省飛機作業費用,大約可以降低50%。具體應用中,利用GPS定位技術可以使飛機在噴灑化肥和除草劑時減少重疊,節省化肥和除草劑用量,避免過多的用量影響農作物生長,還可以減少轉彎重疊,避免浪費,對于在夜間噴施,更有其優越性,因為夜間蒸發和漂移損失小,夜間植物氣孔張開,容易吸收除草劑和肥料,提高除草和施肥效率。依靠GPS進行精密導航,引導農機具進行夜間噴施和田間作業,可以節省大量的農藥和化肥。

  (3)娛樂

  旅游或野外考查,利用GPS,可以隨時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及行走速度和方向,使自己不迷失路途。

  GPS接收機的小型化、操作簡便以及價格大幅度降低,使GPS手持機和手表式接收機等成為旅游、探險者的好幫手。利用GPS,旅游者可以在陌生的城市里迅速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確定前往目的地的行進方式和路線。野外探險者攜帶GPS接收機,可快捷地找到合適的道路和宿營地點,并在發生險情時,迅速定位、報警,以便及時、有效地得到救援。GPS還能準確記錄每次攝影地點,并自動計算出該地點每天日出、日落時間,為出游者在地點和時間拍攝到最理想的畫面提供幫助?梢灶A言,GPS將成為時尚的高科技產品,并不斷地改變。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9

  1、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是相對而言的,判斷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密集農業與商品農業之間聯系密切,資金密集型農業和技術密集型農業一般屬于商品農業,但勞動密集型農業大部分屬于自給農業。

  2、人類對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溫室大棚農業一般出現在緯度較高地區和冬季;熱帶地區一般不會發展溫室大棚農業,因為熱量非常豐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適合在坡度比較小的地區,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區都可以通過修建梯田來改造自然條件。

  4、季風水田農業屬于自給農業,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屬于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亞洲國家商品率都低,機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國的商品率就較高,日本的小型機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具體信息進行,防止脫離材料盲目歸類。

  5、水稻種植業分布地區需要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但并不是絕對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資源豐富,能夠發展灌溉農業,則它可以發展水稻種植業,如我國河西走廊。

  6、混合農業是按生產對象劃分的。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雖然與澳大利亞和西歐混合農業相差甚遠,但仍然屬于混合農業。

  7、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采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8、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家具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9、勞動力素質并不專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勞動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10、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后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11、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并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于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后者側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于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松式兩種。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哪鸥拍睥菩纬散侵饕憩F⑷影響

  二、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圍2.地貌特點: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鸥珊党梢颍荷罹觾汝,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倩緱l件——氣候干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蹌恿l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1

  一、能源的分類

  1、按照能源的性質分類

  (1)常規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生物能;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波浪能、潮汐能、洋流、地熱能;非可再生能源——核能。

  2、按照能量的來源分類

  (1)來自太陽的輻射能量:現代光合作用——生物能;古代植物固定的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巖;由太陽能轉化的能量——風能、水能。

  (2)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地球內部的熱能——地熱能、溫泉;核能——鈾、釷等放射性元素的聚變能和裂變能。

  (3)來自天體間的引力能——月球、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能。

  二、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分析

  1、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賰α控S富

  ②分布范圍廣

 、勖悍N齊全

 、苊嘿|優良,具有低灰、低硫、低磷、發熱量高的特點

 、蓍_采條件好,煤田多為中厚煤層,埋藏淺,適于露天開采和大規模機械化開采。

  2、市場廣闊

  3、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三、我國與世界的能源消費結構有哪些不同?

  我國的煤炭資源占絕對優勢,石油的比重較大,天然氣比重小;世界上石油資源占絕對優勢,煤炭、天然氣資源比重都較大,核電比重也占一定比重。

  四、能源基地建設

  1、擴大煤炭開采量:形成了大同、平(魯)朔(州)、西山、沁水、霍西、河東等大型煤炭生產基地。

  2、提高晉煤外運能力:神黃鐵路、大秦鐵路、焦——兗——日鐵路。

  3、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方面,建設坑口電站,使電力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變輸出煤為輸出電力;另一方面,發展煉焦業,為冶金工業發展提供能源,并向外輸出焦炭(圖3.5)。

  五、能源的綜合利用:

  1、結合本區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圍繞能源開發,構建了煤一電一鋁、煤一焦一化、煤一鐵一鋼三條產業鏈。

  2、形成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中心的多元結構。

  六.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方法和手段

  1、提高煤的利用技術

 、偻苿右詽崈裘杭夹g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诩訌姛捊、電力、化工等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及環境保護。

  2、調整產業結構

  ①對原有的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其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诖罅Πl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業,降低重化工業的比重。

  3、“三廢”的治理

  ①對于占地面積較大且容易自燃引起空氣污染的煤矸石,主要用于發電、供熱和充填露天礦坑及塌陷區;

 、趯τ谶x煤廠產生的煤泥,經干燥后再利用。

 、蹖τ趶U水主要采取沉淀凈化的辦法。

 、芸諝馕廴痉乐未胧┲饕牵篈.做好消煙除塵工作;B.營造防風林帶,開展復墾綠化造林。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2

  1.山區農業資源開發的背景

  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大約占國土面積的2/3。隨著我國山區人口的增長,對山區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無節制的開發,使許多山區的生態遭到破壞,不僅影響山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且使平原和城市遭遇自然災害的危險性也越來越大。

  我國淮河以南、云貴高原以東、雷州半島以北,東臨海洋的廣大地區,低山丘陵連片集中分布,被稱為“南方丘陵山區”。南方丘陵山區的整治開發是我國國土整治的重要內容。

  2.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特征

  分析我國南方丘陵山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和同緯度的世界其它國家和地區相比較,找到我國這個區域的特殊性。

  從全球看,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廣大地區分布著大面積的沙漠或干旱草原,被稱為“回歸沙漠帶”。同緯度的我國南方丘陵,由于受亞歐大陸與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造成的.東亞季風的影響,形成了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降水豐富,氣候濕潤,天然植被多為亞熱帶、熱帶常綠林,成為回歸沙漠帶的“綠洲”。受地形和地質條件影響,山區的溫度、降水、土壤、植被等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呈現明顯的垂直地帶性特征。山區礦產資源、水力資源豐富,具有多種經營之利。

  3.南方丘陵山區農業資源的優勢以及存在問題

  分析南方丘陵山區的農業資源時要抓住主要影響因素:濕熱的季風氣候和崎嶇的丘陵、山地地形。

 、賰瀯荩汗狻、水資源豐富,而且大部分地區配合較好(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由氣候帶來的農業生產潛力較大;生物品種豐富多樣,植物生長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優勢品種多;土地類型多樣,自然環境多樣,具有多種經營之利;河流眾多,水資源豐富,有利于發展水電和農業灌溉。

  ②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閉塞,文化教育相對落后;受旱澇災害、低溫凍害、干熱風等多種氣象災害影響;生物資源利用品種單一,且保護不力,物種減少,瀕危物種增多,沒有把生物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土壤中,貧瘠的低產土壤分布廣泛,需要改造。許多地方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某些地區山坡水土流失成為裸巖等難以利用的土地;降雨強度較大的暴雨較多,地表侵蝕作用強烈,地形復雜,增加了開發利用的難度;生態環境脆弱。南方丘陵山區開發歷史悠久,人口密度較大,土地負載較重,人地關系矛盾明顯。

  綜上所述:本地區是我國農業發展潛力、開發難度較小的地區之一,并且具備勞動力資源充足,鄰近商品糧基地、工業城市與海港,市場廣闊等有利條件。

  4.水土流失與生態建設

  水土流失是南方丘陵面臨的重大生態問題。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山地丘陵為主,地形坡度大;南方降水多,降雨強度大,地表侵蝕作用強烈;②人為原因:因為能源短缺、人多地少而導致的過度開荒、亂砍濫伐,破壞了地表植被,加重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經濟損失巨大。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封山育林必須首先解決農民的生活能源問題。主要的措施有:①大力推廣生活用煤;②推廣省柴灶;③大辦沼氣和營造速生薪炭林;④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開發小水電。

  5.山區農業資源的綜合開發

 、倌康模撼浞趾秃侠砝玫蜕角鹆陞^豐富的自然資源,使山區經濟日益繁榮。

 、诮魇√┖涂h千煙洲的立體農業模式:由山頂至山谷依次為“用材林──經濟林或毛竹──果園或人工草地──農田──魚塘”。這種“丘上林草丘間塘,緩坡溝谷果魚糧”的立體農業布局和以林果為主的土地利用結構,是一種建立在生態良性循環基礎上的生態農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協調并舉。

 、酆幽鲜∩坛强h大別——桐柏山區的優勢資源系列開發:A:淮南麻鴨系列(孵化→飼養→收購→加工(農副產品)B:中華獼猴桃系列(野生獼猴桃采摘→加工(獼猴桃酒、果汁、汽水等)C:殘次木材系列:(殘次木材收購→木材加工→木制件銷售)通過綜合加工,使農林產品成倍增值,農民收入大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3

  行星地球

  行星地球,在會考中約占13%。其中對地球運動,要記住自轉、公轉的特點,特別提醒公轉的近日點速度最快在一月初而不是冬至,遠日點反之。地轉偏向力主要偏向。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是南北方向。晝夜交替和時差關鍵記住同緯度地方時“東早西晚”;計算某一時區的區時,根據未知在已知的方向“東加西減”時差,算出結果。判斷晝夜長短,太陽直射哪個半球,此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至晝最長夜最短,冬至反之。判斷正午太陽高度,某地距直射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為準,南半球反之。五帶中只有南北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北極圈一年只有夏(冬)至一天極晝(夜);南極圈反之。熱帶除南北回歸線一年只有一天直射外,其他都有兩次直射。

  大氣

  大氣,在會考

  水循環、水資源、洋流、地表形態的塑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多出現在選擇題中。

  農業工業區位

  必修二的農業區位、工業區位的分析,農業地域類型和傳統、新興工業區的分布、生產特點、區位條件是重點,和必修三的產業轉移,資源跨區域調配,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濕地、能源、河流流域開發,工業化、城市化、區域特征及比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等相結合,可能會出現在最后三道綜合題中。

  想要得好成績,考生要認真復習,注重平時積累生活和旅游中的一些常識。只靠突擊復習很難獲得高分,地理會考題越來越貼近生活。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4

  兩類能源

  可再生能源: 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

  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 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條件好: 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 市場廣闊 ③ 位置適中,交通比較便利

  能源基地建設

 、 擴大煤炭開采量 ② 提高晉煤外運能力

 、 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 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三條產業鏈

  煤—電—鋁 煤—焦—化 煤—鐵—鋼

  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

  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采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原料工業逐步超過采掘工業而占到主體地位,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 提高煤的利用技術;② 調整產業結構;③ “三廢”的治理

  人類文明的發源地

  尼羅河文明 兩河文明 黃河——長江文明 印度河——恒河文明

  田納西河

  位于美國東南部,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條流程最長、水量最大的分支;

  發源于阿巴拉契亞山的西坡,在肯塔基市附近注入俄亥俄河。

  不同地段的保護

  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

  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

  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陸路交通不便,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

  氣候:亞熱帶地區,冬末春初降水多。

  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大部分可通航,并通過密西西比河及其支流可通往全國大部分地區;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受氣候影響,水量很不穩定。

  礦產資源:非常豐富。

  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后果

  ① 18世紀下半葉 :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② 19世紀后期 :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污染。

 、 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流域的綜合開發

  TVA將河流的梯級開發作為流域開發的核心。

  防洪、航運、發電、提高水質、旅游、土地利用

  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

  大規模的火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

  流域內煉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5

  (1)復種制度,即復種。指在同一塊田地上,一年內種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復種植的制度。一年種植作物兩次或三次的復種,稱為一年兩熟或三熟,兩年內種植作物三次的復種,稱為兩年三熟。復種次數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條件,特別是熱量條件、各地的積溫數及生產條件制約。我國的積溫數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東部季風區自北向南積溫逐漸增加,東北平原大部分地區積溫在1600℃~3400℃,為一年一熟;華北平原大部分地區積溫為3400℃~4500℃,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秦嶺一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積溫為8000℃,為一年兩熟或三熟;海南島、雷州半島、臺灣南部及云南南部積溫為8000℃以上.為一年三熟。一年種植四次以上的復種,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復種指數全年內作物的播種面積為20xx畝,耕地面積為1000畝,復種指數為200%,說明該生產單位種植農作物平均能達到一年兩熟。耕作制度也叫

  “農作制度”,是耕種土地、栽培作物的總方式。它是為了在農業生產中,不斷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而采取的一整套農業技術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輪作制度、復種、間作、混作、套種、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雜草等幾個環節構成,其中以輪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為中心環節。通常以各地區的作物復種輪作方式來表示該地區的耕作制度。例如,我國長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兩熟或三熟的主要種植方式,來代表這一地區的耕作制度。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6

  氣候成因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太陽輻射、大氣運動、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具體的某種氣候的形成并不一定全受這些因素的影響。所以,審題時要注意判斷主導因素是什么。

  (1)太陽輻射:①使得不同緯度地區獲得的熱量產生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溫度帶,如熱帶、帶、溫帶、亞寒帶、寒帶(極地);②是同緯度地區的季節差異,加上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形成季風氣候。

  (2)下墊面: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形成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②地面植被和地表性質的局部差異,其實質是熱量和水分的差異,因為下墊面是大氣直接的熱源和水源。

  (3)大氣環流:①本身的低壓帶、高壓帶可以作為一種天氣系統,長期影響一個地區的氣候,如赤道低壓帶終年高溫多雨;②通過盛行風帶、季風環流影響水汽輸送,進而影響氣候,如季風環流下,冬季氣流由陸到海,降水少,夏季氣流由海到陸,降水充沛;③通過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影響一些地區的氣候,如地中海氣候。

  (4)人類活動:通過生產活動及改變下墊面的物理、生物學特性,改變大氣中水汽、C02的含量,影響氣候。如工業生產導致C02增多、增加森林覆蓋率或修建水庫,改變局部氣候。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7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谖鞑磕茉簇S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倜禾恳恢笔俏覈茉聪M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采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

  (3)加強區際聯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8

  1、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2、根據等壓線決定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4、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5、大氣環流的好處調整全球水熱分布,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構成的重要因素。

  6、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構成天體系統。

  7、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接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千米;

  8、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9、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10、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11、地球公轉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回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12、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14、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15、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6、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17、晝夜長短的決定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18、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19、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20、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21、太陽直射點的決定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22、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23、地球自轉的地理好處晝夜更替不一樣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24、本初子午線0°經線,透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25、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透過陸地(實際)。

  26、東西方向的決定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27、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28、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

  29、南北緯的決定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30、熱力環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構成的空氣環流。

  31、地球側視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32、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33、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34、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最低)。

  35、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循環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36、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0xx年神州5號

  37、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云致雨

  38、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39、構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40、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41、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42、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43、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

  44、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45、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46、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光為標準時。

  47、地球俯視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48、大氣污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49、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50、五帶的名稱和范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9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后,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為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著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為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為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

  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于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布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布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布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

  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布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采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為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蘊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為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范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為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盡量少走彎路,需借鑒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為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為例,了解流域開發所依托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說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0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表現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干旱少雨;

  ②物質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軞夂虍惓R部梢杂绊懙交哪.進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原因影響范圍

  古代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林體系;

 、壅{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④采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菘刂迫丝谠鲩L。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種植蕁⑿×饔蜃酆現衛淼取?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高二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知識點總結06-08

高二物理知識點總結08-03

高二化學知識點總結07-11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31

高二地理教研工作總結08-04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28

高二地理教學工作總結11-20

高二地理備課組工作總結03-08

高二地理教師工作總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