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數學聽課記錄評課意見
聽課、評課是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性的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動,是促進教學觀念更新、教學經驗交流、教學方法探討,下面為大家分享了數學聽課記錄的評課意見,一起來看看吧!
數學聽課記錄評課意見 篇1
一、《四邊形》
1.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邊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
2.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并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接受知識
4.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著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并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總評: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通過多種游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并認識四邊形的特征,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板書簡潔而明了,突出四邊形的特征,
二、《周長》
1、興趣貫穿始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學習質量。從導入中讓學生觀察鑲了金邊的相框、引導學生指出如何給月亮、樹葉等圖片鑲金邊,到探究新知中指導小組學習、獨立學習、匯報研究方法,以學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環節,教師始終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2、教學方式上,教師重在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學生重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將自行歸納與合作交流相結合,通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等環節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周長的意義,探究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在概念形成中,學生思維經歷了動手操作、觀察思考、歸納概括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加之教師適時的點撥,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3、教師重學法指導。探究知識過程中,無論是小組合作還是獨立操作,都經歷了測量、填寫報告單、歸納匯報等環節,教師加強對各環節的引導,使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和方法,將數學探究活動落到實處。另外引導學生將圖形按適合的方法進行分類,把學生獲得的零散的數學知識歸納到完整的知識系統中,有助于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建議在學生活動時間上需要老師進一步調控。
三、《角的分類》
1、復習直接導入,引出新課。讓學生說學過的銳角、直角、鈍角特點,為學習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知識的遷移。
2、探究新知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教學活動扎實有效。通過引導學生實際操作,采用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練一練等活動,得出平角、周角的度數,在具體操作中歸納出平角、周角、直角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操作、思考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歸納、總結能力,發展學生多種思維能力。
3、學具簡單、實用、可操作性強。
4、教學緊扣教材,精講多練,練習題設置由淺入深,學生訓練有素,教學目標完成好。
四、《組合圖形的面積》
1、以猜拼圖組成的游戲導入新課,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初步形成了對“組合圖形”意義的理解。
2、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較反思等方法,讓學生經歷組合圖形面積計算的探究過程,通過教師點撥,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的學習過程積極主動。
3、課中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教學。在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先估算、再獨立思考計算、最后交流解題方法。學生對于一道題想出了多種解題方法,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用哪種方法好,而是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尋找最簡潔的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
4、教學中,加強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教師放手,給學生充分探究的機會,精講多練,學以致用,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很到位。
五、《乘法的`初步認識》
1、故事導入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設疑:為什么動作緩慢的小烏龜先算出2+2+2+2+2=( )的答案?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為新知學習起到鋪墊作用。
2、在教學認識乘法中,先引導學生觀察兒童樂園主題圖,讓學生求班級男女生分別喜歡的游戲的總人數,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的樂趣。然后放手讓學生根據加數的特點將算式分類,利用對比、觀察、探究、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探究乘法的意義,學生思考層層遞進,并且板書貫穿始終,使學生經歷了知識發展演變的過程。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善于指導學生看書,低年級指導學生會觀察主題圖,并能在圖中找出條件很重要。許老師還善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如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在圖下面先畫一條橫線,再在橫線上寫出乘法算式,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勢必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起到積極作用。此外,從2+2+2+2=8和4+4=8 兩個算式中滲透觀察角度不同會得到不同結果的思想。
4、強化數學來源于生活思想。課中無論是復習舊知、新知引入,還是探究新知、鞏固練習(如,班級男女生喜歡游戲項目的總數、圖中玩游戲項目人數、觀察藥品包裝等)始終體現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建議板書突出重點,字多、小觀察起來不方便。
六、《5的乘法口訣》
1、教學兒歌手勢導入新穎、生動、直觀。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2、在寫算式、編口訣、記口訣中,從學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讓學生說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師給出口決,引導學生理解口訣中每個數字代表的意義,再引導學生擺學具編口訣、填自學體驗卡編口訣,教師指導由扶到放,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極大限度地發揮了學生體驗、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對乘法口訣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個課堂活潑生動、氣氛活躍,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
3、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教師利用激勵性語言、運用智慧星獎勵等形式,始終使學生處于積極思考的氛圍中。另外,從杜老師一句“停筆眼不離書,檢查計算結果”話中,從細微處滲透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教育,這也正是我們教師每節課應追求的教育主題。
七、《分數的基本性質》
1、教學導入聯系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2、教學中不但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而且較好地關注過程方法和情感的體驗。教學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分數基本性質的探究過程,使結論和過程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知識和能力得到和諧發展,
3、注重學習方法的教學。教學中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引導學生理解分數基本性質的內容,通過找關鍵詞,在書中用重點號標注關鍵詞等,強化學生記憶、理解和應用。
八、《統計》
低年級的統計教學,重點是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本節課的教學,教師通過讓學生數袋子里的餅干,統計小兔、小熊和小猴分別投進了幾個球等活動,使學生經歷了搜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和統計能力。在每個環節中,教師安排學生觀察統計表,說說你發現了什么、知道了什么,使學生體會到搜集、整理數據的意義。同時,在統計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分組活動,并且組內有分工,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利于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始,沈老師以學生喜愛的“口袋里的餅干三角形、圓形、正方形的數目分別是多少”作引,接著,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動態演示餅干一塊一塊掉下來之后便隨機消失,讓學生體會到“數一數”不能正確地統計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餅干的塊數,從而產生了尋找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統計需求自然生成。
在學生產生統計需求后,放手讓學生進行第一次記錄,當學生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能順利完成任務時,適時指出:可以小組合作。在強調了注意事項后,學生進行了第二次的嘗試記錄,這次,學生記錄數據的方法可謂精彩紛呈:按次序畫圖形記錄;把圖形歸類記錄;打“√”記錄;畫“︱”的方法……“你們真棒!想出了這么多的記法。哪一種記法既清楚又簡便?”沈老師有選擇地出示幾種記錄方法、引導學生在“清楚”和“方便”兩個方面比較、評價各種記錄,使學生對分類用符號記錄的方法產生興趣,從而主動學習和使用這種記錄方法。
數學聽課記錄評課意見 篇2
筆者多次參加了我鄉舉辦的數學公開課的聽課和評課,感受頗深,在大力提倡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進行改革中,一些教師卻依然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模式的束縛,重教師“講”知識,輕學生“構”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已極不適應進行改革的要求了。
一位教師在教學三年級五冊數學“千米的認識”時,只是抽象的講1千米有多遠,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印象也不深刻。《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目的在于結合學生的活動經驗,使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接觸1千米,知道1千米與米之間的進率,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單位,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換算,同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那里,因此,在上這節課的設計上,主要突出下列幾個特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如果把一節課比作一首優美樂曲的話,那么情景的創設就好比是悠揚的和弦,在教學新知識時,教師要善于設置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情景,使他們在情景中快樂地學習新知識。我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新課伊始,用媒體播放“一輛大卡車和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動感畫面,說:同學們,我們知道比較精確的`長度一般用毫米作單位,我們課桌的長和寬用厘米作單位,教室的長和寬用米作單位。那么我們乘坐的汽車所行的路程用什么作單位呢?請大家說一說,你們看到了什么?(里程碑上標有50千米、100千米)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個個爭著回答:“千米”,這時,教師隨機揭題,并說,在計量比較長的路程時,通常用“千米”作單位,千米也叫“公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千米的認識”。
二、實際操作,親身體驗
實際操作,親身體驗,就是指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際活動的機會,使其親身感知體驗以獲得豐富的數學知識和可持續學習的發展性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好動是他們的天性,正如人們所說“聽過就忘記了,看過就記住了,做過就理解了”。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盡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
“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學生生活很少接觸,顯得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我們設計了讓學生親自走出教室,感受1000米的實際長度,并且記錄自己走100米所用的時間,根據100米的長度和所用時間去估計1000米的長度,大約從哪到哪?在設計時,我考慮到1000米的長度概念難以建立,于是讓學生把長度和時間有機結合起來,利用10個100米是1000米,推算出10個100米所用時間即為走1000米大約用的時間,通過時間來估計1000米大約有多長,這樣,不僅使抽象內容具體化,而且使學生在已有體驗的基礎上主動探索新知識,培養了空間相象能力。也可以根據學校周圍的條件,如兩根電線桿之間的距離是50米,操場的長30米等,用推算的方法推出1千米的長度,以加深學生對千米這個長度單位的認識。
這樣,把抽象的內容放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之中,變枯燥為興趣,變陌生為熟知,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學得開心,學得輕松,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新課標的理念。
三、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學的學習方式不再是單一的、枯燥的,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索、親身實踐、合作交流的氛圍中,有機會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合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獲取新知。
在學生對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后,給學生創造自由學習的空間,1千米的路程究竟有多遠?讓學生自己閉上眼睛,深入感受1千米的距離,引發學生自覺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再分組討論交流:在你的周圍,大約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就是1千米,這樣,通過學生的交流、探索等活動,在小組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自己總結,說出收獲
新課程理念提倡的教學過程重視創設學習情境和數學活動、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活動的過程中自己體會,自己發現這節課的收獲,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而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引導學生自己歸納總結。過去,老師總喜歡把所學的知識總結出來,讓學生去背,而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概括、去總結,唯恐學生總結錯了。殊不知,在這種心理支配下,學生就會越變越懶,也壓抑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事實上,學生們的潛力是很大的,只要老師合理挖掘,正確引導。在教學千米、米的簡單換算時,我是這樣的:
①出示題目:
如:2千米=( ),學生先說出括號里應填什么?你是怎樣想的?最后由他們自己歸納總結:我們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那么2千米是2個1000米,就是2000米。
②出示圖片:
亞運會上有一項田徑項目是3000米跑,引導學生說出是多少千米,并說出是怎樣想的,再由學生總結算法:1000米是1千米,3000米里有3個1000米,就是3千米。
學生是社會未來的建設者,而不是考試的工具,要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必要的能力。總之,在本節課中,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合作交流,自己總結等活動獲取知識,體驗到探索學習的樂趣。
數學聽課記錄評課意見 篇4
上課教師:
張xxx
上課內容:
魯教版六年級數學《有理數的加減混和運算》
上課時間:
10月9日星期四第一節
上課地點:
初一教師
聽課參加人員:
趙校長、王校長(業務校長)、董主任(教導處主任)、王瑛(語文組教研組長)、李莉(英語組教研組長)、劉巖(政史地組教研組長)、郭慧(理化生組教研組長)、任憑(音體美組教研組長)、劉霞、趙燕、馬元峰
評課過程:
1、上課教師講解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和目的
2、各位領導及教師點評
(1)對學生課前準備的習慣培養較好,重點把握好,學生都掌握好了,難點突破自然
(2)本節課難點在于正確進行計算,課堂環境好,使學生靜下心來認真做、思考方法
(3)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到位,整節課貫穿其中
(4)學生對出錯的地方能及時找到并談一下,教師即發現了學生知識的薄弱點,也使學生總結了錯誤的原因,吸取教訓
(5)整節課關注學生,題目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不急不躁,教師具有親和力,師生的交流融洽
(6)與小學時比較,學生的精力集中了,跟著教師思路走了,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了嚴密的'數學思維,解題習慣好了
(7)課堂駕馭能力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課時保證了學生能夠參與課堂,學生主體參與是提高課堂實效性有了保證。
3、針對點評中提出的困惑討論
數學聽課記錄評課意見 篇5
1、體現新課標的精神,重視營造愉快課堂。
通過這幾節課我們可以看出這幾位老師都是在努力體現新課標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該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現在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單一的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師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課堂活動。在本次優質課活動中,我們看到每位教師都體現了這點――重視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師生在課堂中不再是原來傳統教學中的傳授者和接受者,施與者和容納者;而是現在課堂中的,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重視創設教學情景。
新課程標準要求孩子的學習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在這些課中,教師都重視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景,從情景中引入要學習的`內容,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踐,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例如在《秒的認識》中,從學生熟悉的“神六”升天入手,讓學生切身感受秒的長短;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中,通過學生喜歡的分月餅等實際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新課;在《確定位置》中,教師要學生說出自己的位置和好朋友的位置,并加以板書,從而引入對簡單的位置表述方法數對( )的學習;在《平均數》中,通過看籃球賽,引出問題“該派誰上場?”,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找規律》中,教師通過說繞口令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引入新課。
這些教學情景的創設,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情景和機會。
3、體現主動性學習,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
智慧之花開在孩子們的手上。我們老師重視孩子的動手操作,重視孩子的手腦結合,俗話說:心靈手巧。要想真正的學好知識就是要孩子們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那么動手操作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活動。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知識。
例如耿靜老師的《11—20各數的認識》一課,老師先讓學生觀察清凈土,找出信息提出問題,進而熱決問題。引入對11—20各數的認識,通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動手操作加深學生對數位以及不同數位上的數表示的意義不同的理解。特別是學生練習題的設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劉桂玲老師教學的《秒的認識》一課也體現這點。如:認識了秒后,老師要學生閉眼感知秒的長短,并聯系實際生活說一說1秒鐘、10秒鐘分別可以干哪些事,通過切身體會來鞏固所學的新知識,使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在楊瑞玉老師的《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中,老師讓學生折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和其他的分數,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折紙,使孩子們明白二分之一的意義――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再從二分之一的意義引申到四分之一的意思,以及其他分數的意義。
在《認識周長》中,教師讓學生通過描一描事物的邊線,讓學生直觀感知周長的含義,學生自己操作后交流,找出計算周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