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評課稿(精選14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評課稿來輔助教學,所謂評課,顧名思義,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在聽課活動結束之后的教學延伸。那么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樹問題評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植樹問題評課稿 1
現在在應用同題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常用的是多人同題異構模式,因為這種模式是多人參與,這樣就更能展示更多人智慧,而且多人同時進行上課,對比性更強,那么就更具有研討意義。
今天兩位老師上的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植樹問題》這節課,我認為可比性就很強,我們可以很好地對照思考。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節課的對比性
(一)教學結構不一致。
第一節課是從日常生活中的實例入手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而第二節是從抽象的應用題入手通過畫線段圖從而發現出兩端都種的情況下段數和棵數之間的關系。個人認為第一節課能善于預設學生對“間隔”這個抽象概念容易出差錯的現象來入手,而且能采用很直觀的五個手指入手,這點我認為預習的很好,而且也能采取很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二)教學內容密度安排不一致。
第一節課的教學密度偏大,第二節課教學密度恰到好處。第一節,首先為了分析“間隔”這個較抽象的詞語,用了手指、小朋友列隊以及天安門12根柱子三個實例找出規律,簡單問題復雜化了,用學生不易理解的“間隔”一詞來導入這很好,這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適當解說就可以了,沒必要小題大做,從而照成讓費時間,而且學生聽得沒意思,不夠挑戰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跟隨慢慢下降了。后面又設計了樓梯、電線桿的例子,又有求棵數的、求全長的、求間隔數的,還有拓展題等等,雖然實小學生總體素質會較高一些,但是《植樹問題》這個知識內容本身就比較抽象,所以內容太多會照成消化不了,灌輸太過于多學生聽得悶,老師也越上越著急,從而師生的互動也就受到了影響。
而第二節的內容就明顯單一一些了,練習題都是求棵數的問題,沒以逆運用形式出現,這能結合教材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進行預設教學密度,以至學生回答積極,學生反饋到位,學生學習效率高,這點值得學習。
(三)教學導入方式不一致。
第一節用猜《手》的謎語導入,將為后面觀察五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做準備;第二節是問學生3月12日是什么日子直接導入主題,直接為下一環節的植樹問題求需要幾棵樹做準備。這兩種情況雖然都不相同,但都能結合下一個環節順利過度。我認為都是能緊扣主題,并都是直接為后一環節做準備的,都是可以的。
(四)教學板書設計理念不一致。
第一節課能把書上的重難點知識(間隔數+1=棵數這一規律特點)寫在黑板上,這樣便于學生對照和記憶。而第二節的板書除了課題,其它的均為學生的上臺板演作業。些時本人想質疑:學生上臺板演的作業能否替代老師的板書設計?
二、兩節課共同的優點:
兩節課都非常注重指導畫線段圖的'畫法。畫線段圖對于學生學習數學確實能幫助分析題意作用,能使問題直觀化,能有效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可是畫線段圖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這里老師注重指導把抽象的植樹問題有畫線段圖表示來幫助理解,這點做得很好。
三、兩節課的今后要注意的地方:
1、要注重方法多樣性的指導。
如: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例題算出答案是否正確,應該先讓學生想一想并說一說有什么辦法可以驗證?也許學生會有很多驗證辦法。然后老師才指定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驗證,而不是老師直接告訴學生可以用線段圖驗證,這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所以今后要結合新課標課程的標準注意方法多樣性的引導。
2、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兩節課都是老師講得較多,包辦太多,今后要注意課堂上應該多讓學生思考的空間,應該讓學生多說,要結合新課標課程標準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一特征。
植樹問題評課稿 2
植樹問題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內容具有很強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老師的引領,也需要學生的探究。
郎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關于一條線段的植樹問題并且兩端都要栽樹的情況,讓學生先通過在20厘米尺子上擺小棒(不同間隔長)來發現栽樹的棵數、間隔數、間隔長、總長之間的關系,再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郎老師上課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創景引題---先學后教---鞏固提升三個模塊為主線,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縱觀本節課,亮點之處有: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的激發。
新課開始,郎老師就和學生玩起了猜謎、手指夾鉛筆的游戲,這個游戲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戲中找規律,使學生把學習中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注重“優化”的思想,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學生以生活經驗為基礎對數學知識的'一種解讀。師生之間的語言互動與游戲巧妙的結合,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充分體驗,夯實學習基礎。
做完練習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掌握規律,理解間隔數與棵數的關系,郎老師出示了這樣一個題目“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種一棵(兩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待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之后,郎老師又進行對比提升,“如果路的兩邊都載,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使學生的思維慢慢升華,逐步提高。
建議:
教師要提醒每一步算出來的單位名稱。
植樹問題評課稿 3
聽了曹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我們五年級組全體數學老師經過集體評議,從教師素養和教學效果兩方面談談我們的認識。
一、教師素養方面
曹老師本節課無論是從教育理念還是對教材的解讀與整合以及個人豐富風趣的教學語言等諸多方面都彰顯了自身較高的專業素養,用他的熱情與激情感染了每一位聽課者,給大家以視聽的享受。
1、豐富風趣的語言藝術。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課堂教學當中,教師的表述具有新穎性,能夠把學生的思維引入課堂教學中來。本節課曹老師從課前準備到結束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顯現出他獨特的風韻格調。開課前一曲改編的幸福拍手歌將孩子不自覺的代入了課堂的準備之中。課堂引入巧妙引導,誘發情感;課堂提問巧問促思,激起思維的波瀾;課堂評價具體誠懇,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透著老師關愛之心。整節課教師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領著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以新的課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以自己的教學行為來詮釋自己的教學思想。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中要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其經歷有自己的語言表達規律、與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過程。曹老師本節課雖然教學容量大,但每一個知識點的形成和問題的探討都不急于求成,善于等待。例如在探討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樹,為什么是4個間隔數?10米木頭鋸5段這個問題時,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當有5六個孩子都有答出時,教師沒有急于給出答案。正是有了教師的等待,最后有孩子終于想到了解決題的辦法。這不僅體現了曹老師對學生的一種信任,也是一種尊重。更是對自己的角色和職責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注重課堂細節,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是提高學習質量的諸多重要條件之一,是學會學習的一個重要指標。曹老師整節課善于組織課堂,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學生回答問題時要求做到有條理,清楚表達自己的觀點,回答完整等等。例如學生在回答間隔、間距時。練習中單位、答語等細節問題。
4、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曹老師能夠熟練地操作多媒體教學設施輔助教學,課件精美實用。教態自然得體具有親和力,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較強的與人交往溝通能力,具有較高水平的班級管理與課堂調控、組織能力。
二、教學效果
曹老師這節課通過深入的解讀和創造性的整合教材,精心設計,精彩的演繹,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1、教師能有效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有效地組織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使接受與探究相輔相成,學生的學習境界更高,學習效果更好,教學目標落到了實處。
2、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不同學生的思考。 老師對關間詞“間隔數、間距”的解釋到位,對在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有幾種栽法?讓學生探究不同的植樹方法,使學生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緊接著讓學生比較三種植樹方案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對植樹規律得出了實踐性的體驗,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在探究過程中的追問(為什么在相同的條件下,栽樹的不一樣呢?),使學生通過更深一步的思考,進一步重現了計算過程與思考方法,通過有條理的表述,讓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自然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層的發展。
3、學生參與學習活動面廣,學生上課熱情高,主動參與,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充分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4、整堂課中,曹老師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滲透,關注學生的學習起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5、練習設計層次分明,應用意識地培養和思維訓練貫穿始終。最后問題的拓展與延伸到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與本節課首尾呼應。
三、互動問題
如何更有效的突破種樹的棵樹與間隔數的“一一對應“關系?
植樹問題評課稿 4
“植樹問題”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的內容,通過施艷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施老師這節課目標非常明確,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整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提供了樂學條件,引發了學生樂學的動機,讓學生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
一、教學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本節課的教學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對象,了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度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在例題探討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先引導學生理解題意,找到關鍵詞,再引導學生把數據改小,根據自己的思考進行探究,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在這里改小數據,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思考,照顧到后20℅的學生,更重要的讓學生學會解題的方法。最后例舉生活中類似植樹問題的內容進行解決。
二、注重實踐體驗自主探究。
教學中,施老師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時刻對數形結合意識、一一對應思想的滲透。在例題探究中施老師激勵學生自己設計,根據自己的思考探究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學生畫的圖,引導發現棵樹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緊接著提問:“你還有什么發現?”從而孩子質疑“為什么要加1?”這時,老師并沒有直接告訴孩子,而是通過其他孩子的討論來解疑;并設計了圖形個數與橫線條數之間的關系來啟發學生透過現象發現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的關系。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并非只是讓學生會熟練解決與植樹問題相類似的實際問題,而是把解決植樹問題作為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學習支點。借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一定的思維能力。
施老師上這節課的思路非常清晰,先是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觀察、思考,并動手畫線段圖,提煉出數學模型(棵數=間隔數+1),最后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到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下面來談談蔣老師的亮點之處:
1、把枯燥的數學理論轉換成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
本節課由觀察圖片、植樹、欄桿、學生團體操隊列、路燈、課中舉例生活中哪里有間隔及創造間隔。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使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
2、概念剖析清晰,注重學生體驗。
例如:蔣老師對重點詞“間隔、兩端要種”的解釋到位,還有在教例1時,得出答案,要求驗證,不同方法畫圖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對植樹規律的得出了實踐性的體驗,加深了對這個規律的理解。
3、學生方面,學生上課熱情高,主動參與,全班不同層面的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有充分參與的時間和空間。
4、整堂課中,蔣老師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滲透,復雜問題---簡單問題--找出規律,再用規律來解決復雜問題。
植樹問題評課稿 5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導入采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后,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里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后,用選擇題的形式借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發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里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系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借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系。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植樹問題評課稿 6
植樹問題是一種情況較為復雜的問題解決,這一教學內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數學思維和很強的探究空間,既需要教師的有效引領,也需要學生的自主探究。對呂老師呂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我提幾點自己的看法。
先來說說這節課的亮點:
一、教學目標明確。
教學目標是這一節課的靈魂所在,是學生在一節課中學習的方向,呂老師詳盡、明確地表明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尋找手指上的數學信息,引出間隔數的概念,通過植樹問題尋找其規律,然后欣賞有類似的現象的圖片,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美創造美的情操,最后運用所學的規律去解決實際問題,符合新課標中“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三、例題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課本上的例題是“在100米長的路一側每隔5米栽樹”。讓學生理解并算出這么長的公路一側能植幾棵樹?比較抽象,特別是特困生就會沒興趣。在這里呂老師先把100的小路改為20米的小路,讓學生通過畫線段圖就能找出答案,讓學生知道用線段圖的方法,也是一種數學解題方法。然后引導學生用計算的方法得出植樹問題的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因此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很自然的想到用得到的`規律來計算結果。最后把這種利用規律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廣到解決其它植樹問題上來。這種先降低例題難度,然后在練習中提高難度的動態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我想這種數學思想方法,對于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很有指導意義。
下面我來說說我對這節課的思考:
我認為學習植樹問題就是一個建模的過程,即給出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情境,通過一定的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再應用數學模型這樣的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的是引導者的角色,課堂的主角是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發現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本節課呂老師的教學思路是由手指中的數學問題引入,再分別探究三種植樹情況,最后應用所得規律解決問題。
在第一種兩端都種的種植情況展示后,呂老師設計了自行設計其他情況下的植樹方案,完成表格1的環節,在這里有的學生出現的疑惑,他們不理解老師的要求,我想在這里可以明確說明其他情況就是同樣的米數,不同的間隔數,或者不同米數不同間隔數。在這里我有另外一個思考,在這個環節之前師生已經列出了求棵樹可以用總長除以間隔長度的這樣的式子,而這是屬于我們的猜想,接下來這一環節應該是要驗證并明確規律。在這一環節學生在表格上直接填寫的時候,很多學生就是已經把這一結論當作是正確的,是在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有的學生學習過奧數,在這之前可能已經掌握,而未接觸過這一學習內容的學生,對于這樣的結論還是將信將疑的,他們需要通過其他的例子來驗證這一結果的正確性。
植樹問題評課稿 7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聽了葛老師講的植樹問題,“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葛老師利用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活動等形式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明確了植樹問題中兩端都栽情況的解決問題,教學效果良好。
1、導入新課的形式新穎,教師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在伸出雙手,找出手指之間的間隔,理解間隔的概念,以及間隔數,將復雜的問題形象化,學生易學、易懂,開了一個好頭。
2、葛老師上課的思路比較清晰,她先提煉出數學模型(間隔數+1=棵數),最后將這一數學模型應用與生活實際。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
3、課堂教學體現系統性。葛老師能靈活構建知識系統,注重教學內容的整體處理。能活用教材,讓資源啟迪探究。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通過例題,讓學生比較系統地建立植樹問題中“兩端都要種”的情況。
4、課堂練習設計合理,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出現不同的已知的條件,解決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感受植樹問題服務于生活,同時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5、葛老師還注重了利用例題的教學進行了歸納與總結,經過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研究交流,總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的學習。這節課充分體現了老師與學生、教法與學法的和諧。
植樹問題評課稿 8
雷玉英老師執教的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要向學生滲透把復雜問題簡單化的數學思想。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是實際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思想方法,植樹問題通常是指沿著一定的路線植樹,這條路線的總長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由于路線的不同、植樹要求的不同,路線被分成的段數和植樹的棵數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同,它們中間都隱藏著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問題,不同的情況,總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系也就不同。如何引導學生發現、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并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是雷玉英老師執教的這一堂課的主要教學目的。雷玉英老師的這節課無論是在教材的駕馭上,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上,及在教學模式的探討上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我在聽課這么長的時間后仍選擇主評這節課的主要原因。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我聽完這節課后的幾點感受。
1 、聯系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的素材和依托,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保證,教學內容安排的合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植樹問題可分為兩大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直線上植樹,二是在封閉圖形上植樹。直線上植樹就有三種不同情況:兩端都種、兩端都不種、一端種一端不種,雷玉英老師根據四年級學生的認知實際,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所有的學習材料都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降低了學生認知的起點,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同時選定將兩端都種的情況作為第一課時教學目標來完成,定位很準確,關注了學生學習的起點,符合中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一節課將直線上植樹的三種情況一起來探究學習,必然會造成知識容量大,學生學得累,教師教得累,教學效果也不如意的尷尬后果。
2、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問題情境。
導入新課時,雷玉英老師讓學生猜這樣的一個謎語:兩棵小樹十個杈,能寫會算不說話。當學生猜出是“手”后,雷玉英老師讓學生看自己的手掌,然后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的手里都蘊藏著許多有趣的數學知識,張開小手,五個手指中間有四個間隔,在數學上把這個“4”叫“間隔數”,五個手指就表示五棵樹,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有關植樹問題的知識,從而很自然地導入到新課。這樣的導入,既新穎有趣,激發了學生學習新課的熱情,又使學生充分地體會到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在實踐應用環節中雷玉英老師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問題類似于植樹問題這樣的現象,使學生再次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練習設計中,也是通過出示圖片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如8個同學排隊有幾個間隔,6面彩旗有幾個間隔,一件襯衫釘了8粒紐扣有幾個間隔等內容,讓學生利用所學的規律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目標的把握準確到位。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和掌握在一條線段上植樹問題的規律,并且會利用這一規律正確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雷玉英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圍繞著這一目標展開教學。首先,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交流,歸納、總結等方法,使學生發現在兩端都栽的情況下,植樹問題的“棵樹=間隔數+1”,而且,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加上1,這個“1”表示的是什么,從而使學生明確這個“1”就是指末端的那棵樹,明確了規律,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正確地運用這一規律解決類似的數學問題,而植樹問題的題型又是靈活多變的,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歸結為用植樹問題的方法來解決。因此,雷玉英老師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學生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如練習這樣一道題: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一共有幾個車站?當學生獨立解答匯報后,雷玉英老師不是就此結束了事,而是再讓學生說說每道算式的意義,12÷2=6(個)表示有6個間隔,6+1=7(個)表示一共有7個車站,然后,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幫助學生分析、理解、掌握植樹問題的規律。相鄰的兩站距離在植樹問題中表示什么?求一共有幾個車站就是求什么?這道題的關鍵是必須要知道先求出什么?怎么求?在一問一答中,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對植樹問題這一規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和把握,運用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4、關注細節,注重評價。
雷玉英老師是我們銅陵市的名師,名師自有名師的風范,雷玉英老師在課堂上極具親和力,教學中,雷玉英老師用女性特有的細致和溫柔啟發和激勵學生,既關注細節,又注重評價,使她的課堂激情洋溢,精彩紛呈,掌聲不斷,高潮迭起。
細節決定成敗,關注細節就是要關注學生課堂學中習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雷玉英老師在這堂課中,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思維過程,如,學生在獨立練習時,雷玉英老師首先讓學生判斷是否屬于兩端都栽的問題,并且提問你是從哪個地方看出來的,既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當學生在練習時,雷玉英老師還不斷地巡視,發現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就及時地提示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進行分析,給學生以解題方法的提示。另外,雷玉英老師還特別關注學生學習習慣方面的每一個細節,哪怕是與這節課教學內容無關的細節,雷玉英老師也十分關注。如,當學生回答問題語句不完整時,雷玉英老師要求學生要把一句話說完整;當學生板演算式忘記寫單位名稱時,雷玉英老師提醒學生注意書寫算式的完整性;當學生板演不工整時,雷玉英老師又提醒學生書寫時要注意規范工整;當學生口頭答題忘記說答語時,雷玉英老師還是及時地提醒學生要注意答題的完整性。雷玉英老師對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地關注,無疑為我們在關注細節這方面做出了榜樣。
值得商榷的是:課堂教學的開放程度不夠,例題可否設計為在20米長的小路一邊種樹,怎樣種?需要幾棵數?讓學生設計植樹的方案。使學生在老師提供的這一開放性的、富有挑戰性的題目中,大膽設想,開放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體驗成功和快樂。
植樹問題評課稿 9
星期五,很榮幸被學校派往xx參加片區教學研討活動。聽了李老師執教的《植樹問題》一課,頗有心得,下面就這兩節課談談自己的心得與看法。
1、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教學開始,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緊接著老師又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間隔,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2、關注學生的起點,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剛接觸植樹問題的五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李老師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三種情況:兩端都種,只種一端,兩端都不種。王老師則適時引導學生借用畫圖的方法去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系,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等學生找到規律后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3、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植樹問題是數學中一個獨立的單元,其內容和生活聯系非常密切。這一課我們不僅是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生領悟研究復雜問題可以從簡單問題入手。在此,李老師設計了一道數字較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畫圖來解決,在畫圖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這樣沒法解決。從而啟發學生可以自己選擇數字小的來畫一畫。從而讓學生領悟解決復雜問題要先想簡單的。從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經歷了猜一猜,畫一畫,算一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李老師則通過列表讓學生去算一算,然后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規律。這些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并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課上的非常順利,效果也不錯。但總覺得有些程序化,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操作的過程中,對學生規定的有些死。如果在探究兩種栽樹方法的規律時,再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去探究,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2、通過對教材和各種相關的教學資料的深入解讀,我認為“植樹問題”就教學而言,突出“分隔問題”,以“植樹問題”為背景通過適當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清楚地認識到路燈問題、排隊問題、鋸木問題、爬樓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讓學生建構相應的數學模式。
植樹問題評課稿 10
禤老師這節課教學設計有特色,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們二年級數學科組通過討論主要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知識的鋪墊和興趣。
禤老師用4個手指,5個手指,12根柱子間有幾個間隔引入,讓學生從中找規律,使學生一開始就明白了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運用找規律解決植樹問題。
2、注重應用意識的培養。
讓學生帶著問題,畫圖,進行小組合作。在活動中學生經歷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學生對樹與間隔的排列形成清晰的`認識。從而深刻理解三種規律:間隔數+1=棵數、棵數—1=間隔數、總路長÷間隔數=間隔長。
3、知識聯系實際。
禤老師從生活中的植樹、路燈等。使數學問題生活化。
植樹問題評課稿 11
這節課教學的內容是:《植樹問題》第一課時,在一條線段上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復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教學思路非常清晰,整堂課節奏緊湊,層層深入,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引發了樂學的動機,在開放的課堂中提供了樂學條件,在活動的氛圍中增加了樂學的體驗。在上課過程中,“猜想到驗證”的學生學習過程一直貫穿著整節課中。我認為鄢老師執教的這節課整體是成功的。下面來談談老師的亮點之處:
一、情境引入、簡單易懂。
導入新課時要求學生伸出手數一下手指間的空格,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開放的情景中,突現知識的起點,從而用一一對應的思想方法讓學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體的表象,提煉出植樹問題解題的方法。這節課的'設計依據了認知規律:通過例題感知間隔,以例題為載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探討對象,了解植樹問題實質,多角應用拓展植樹問題的認識。整節課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淺顯易懂,始終圍繞重點內容進行難點的突破。
二、注重實踐、體驗探究。
教學中,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注重借助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建構知識。教學中激勵學生自己做設計,想辦法設計植樹方案,在學生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多學生采用了畫線段圖的方式,交流時利用多媒體再現線段圖,讓學生發現內在的規律,也就是栽樹的棵數要比段數(間隔數)多1。這樣就把整個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經歷這個過程并從中學習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三、聯系生活、拓展思維。
體驗是學生從舊知向隱含的新知遷移的過程。設計中,雖然創設了情景,但一次的體驗不能達到繼續建構學習的水平。所以,這節課她多次向學生提供體驗的機會,而且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共鳴的情境。從做操、道路兩旁安裝路燈、樓房之間、車站的站牌等身邊熟悉的事物,引發學習興趣,產生共鳴,激發探究欲望。
最后我再提點建議:
本節課教師在思維提升時,在驗證一共有幾課樹中,從具體量10米、20米、30米、1000米如果能擴展到字母N,這節課是不是更加完美了,學生是不是更容易歸納規律,也能滲透代數思想,更能很好體現數學思維的過程。
植樹問題評課稿 12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的一個內容,其目的是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教材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現規律,抽取出其中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現的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我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
上課伊始,出示一段(公益廣告植樹造林,造副后人)這廣告是講什么的'?對學生們進行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意識到植樹和生活有緊密的聯系,而且植樹中還藏著有趣的數學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利用視頻中大學生志愿者參加植樹活動導入新課,剛才在視頻中同學們看到,志愿者參加植樹活動,他們要在長1000米的路一邊修建綠化帶,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
對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感覺有點難。所以我把1000米數據變小。10米20米50米再試試看。并在1號2號3號線上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從而化繁為簡,步步深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經歷了猜猜,畫畫,算算等多種學習形式,自主探究出規律。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學生自由選擇方案,體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地發現了規律,并構建起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
但在練習:學校團體操表演,20個人排成一隊,每兩個人的間隔是2米,這支隊伍長多少米?學生利用規律無法解決時,我提示學生是不是可以用剛才的方法去解決,想一想如果現是2個人總是是多少米?3個人呢?以此類推……
應用規律去解決問題很便利,那么過了1天或者1個月解題的規律忘記了,又該怎么辦呢?這樣引出方法比規律更重要。
在練習鞏固環節,讓學生運用新獲得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與學生一起找找生活中的原形,生舉例:排隊,教室里燈的排列等。
本課設計的立足點在于學生的發展,把學生探索規律的過程作為課堂的中心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在最后引用生活中日光燈的掛法引出兩端不種的植樹問題從而為下一節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植樹問題評課稿 13
這節課中我教學的是植樹問題中的一種情況,即兩端植樹問題。反思這節課,我是有喜也有憂。喜的是學生學習比較投入,氣氛比較活躍,大多數發言積極,悲的是學生的學習效果沒有達到我預期的目標,中等以上的學生掌握的很輕松,但基礎較差的學生掌握的不太好,還沒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活動中,我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我選擇猜謎語的方式,接著以學生的小手為素材,引入植樹問題的學習。學生在手指并攏、張開的'活動中,首次清晰地看出手指的個數與空格數之間是相差1的。然后讓他們觀察教室里那里有間隔,最后舉出生活中那里存在間隔,讓學生聽鐘聲,在聽到基礎上用線段圖畫出鐘聲和他們之間的時間的間隔。學生在看,聽,畫之后初步感受了間隔和棵數之間的關系。這一系列的創設使學生體會到,只要處處留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寬闊的生活情境,就能發現在平常事件中蘊涵的數學規律。
學生在分組合作尋找規律的時候表現的很輕松。在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后,便出示生活中的植樹問題,讓學生分組自主解決,在這個環節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己動手畫線段、擺跳棋,完成我給出的表格,很快就發現了其中蘊含的規律,產生了很強的成功感,同時也有了一份自信,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適時的提出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現實,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并沒有就此罷手,而是讓學生找找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如栽電線桿,排座位,安路燈,插彩旗等等,在學生從具體生活中抽象出數學現象后,又再一次讓學生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整節課,大多數學生的思維表現的很活躍。
但這節課也有我頗感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我把學生估計過高,我以為只要學生弄懂了棵數也段數之間的關系之后,解決植樹問題就應該沒多大的問題了,但事實出乎我的預料,因為有一部分學生知道了全長和間距不會求段數,我以為這是學生早已經學過的而且經常用到的,所以沒特別的復習,導致了基礎較差的學生無法下手。其二在時間的分配上我前松后緊,在規律的尋找和簡單應用中花費的時間有點長,以致后面的練習很倉促。
植樹問題評課稿 14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四年級下冊“數學廣角”的內容,它原先是奧數知識,是少部分學有余的孩子學習的。而新課程改革后,該內容被選入課本,每個孩子都要參與學習。這時,我們該怎樣去組織課堂教學呢?
1、引導學生畫圖理解。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說,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覺得讓學生畫圖來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系,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等學生找到規律后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2、創設情境,讓數學走近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在學生初步感知植樹問題的幾種不同種法的基礎上,創設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和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以便能更好的理解與植樹問題有關的生活題型,如插紅旗,安路燈、排隊做操等,讓學生在具體生活中理解數學現象,并運用規律解決形式各異的生活問題,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3、加強訓練。
數學離不開訓練,特別是對小學生,因為他們的忘性較大,很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的很好,但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這樣,就要求教師注重平時的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
4、這部分雖學得扎扎實實,但問題也存在著。
(1)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說說“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2)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借的工具,借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借,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植樹問題評課稿】相關文章:
《植樹問題》評課稿01-06
植樹問題評課稿精選09-08
《植樹問題》評課稿通用07-29
植樹問題評課稿(精選12篇)07-30
《植樹問題》評課稿(精選13篇)02-29
植樹問題評課稿(精選15篇)11-14
小學數學《植樹問題》評課稿07-22
植樹問題評課稿9篇06-22
植樹問題評課稿(通用11篇)02-29
小學數學《植樹問題》優秀評課稿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