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精選22篇)
評課是指評者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精選22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
今天我有幸聽了x老師的課,收獲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x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 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范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學生的回答中,x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并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后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后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
上周xx老師執教了二年級上冊第16課《小松鼠找花生》,在40分鐘的課堂中,她圍繞著:認識“生、旁、種”等12個生字,會寫“生、果、里”3個生字;和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兩大目標展開以下教學:
第一,激趣導入,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在地里找花生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話,從而導入課題;
第二,初讀課文,采用集中識字方法學習生字;
第三,在掌握生字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指導朗讀;
第四,學習書寫生字。
根據評課診斷的理論,我嘗試對這節課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具體實施作出以下分析:
第一,在激趣導入環節,肖老師出示花生和小松鼠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小松鼠的表情,詢問它在干什么?隨后出示課文中句子“小松鼠感到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是誰把花生摘走了呢?’”隨文認識“自言自語”中的“言”和“語”字,解釋該詞語意思,最后引導學生朗讀句子,并要求讀出“?”的疑問語氣。在這個環節中最值得肯定的是隨文識字做到了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的逐步教學,但是引發我的思考:這樣的導入合適嗎?它的教學落腳點是什么?因為肖老師在這個導入環節花費將近5分鐘,略顯冗長冗雜,而且隨文識字過程中主要是老師帶著學生去學,缺乏學生自主性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我的建議是將隨文識字部分的教學放到后面識字教學環節,導入應該簡潔而又有著力點。可以在出示花生和小松鼠圖片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練習說話——這是什么?小松鼠在干什么?新課標要求一年級的學生要學會說一句完整的`話,以此作為說話訓練的目標,既訓練了學生的說話,又達到導入課文的目的,一舉而兩得。
第二,初讀課文環節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指名讀,做到了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的一致性,在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以指名讀文段檢查學生朗讀情況,落實了“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一教學目標。后來的集中識字環節安排是: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后鼻音(小老師帶讀和男女合作讀)
(3)用加一加方法記“艷”、“呀”等字
(4)呈現“言”的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以及認識“許”和“語”
(5)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6)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7)出示生字詞組(同桌互讀、開火車讀和全班齊讀蘋果樹上的詞組)
(8)課件呈現課后“我會讀”詞組(指名讀和齊讀),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
以上生字教學環節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第一,肖老師注意到從字的音、形、義三個方面逐一落實;第二,教師注重通過指名讀和開火車讀及時檢查學生掌握情況;第三,用“一字開花”引導學生多組詞,學生組詞說明已經對字義掌握了。
美中不足的是,還存在著以下兩個小問題:
1.在帶拼音讀生字環節后面講解生字識記方法欠妥,應該講識記生字方法環節放到去拼音讀生字環節后面比較好。因為帶拼音讀是學生借助拼音識記生字,而去拼音讀生字則是考察學生對生字的字音的掌握情況。在對生字字音掌握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字形上去識記生字,而部分生字從構字的部件中可以得知生字的字義,從而引出下一環節生字詞組的教學,更顯得水到渠成。
2.采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顯得蜻蜓點水,而無側重點。肖老師用加一加方法、象形文字介紹“言字旁”和展現三張含有本課生字的生活圖片,激發學生運用生活經驗識記生字,雖然方法很多,但是學生聽過之后沒有真正的掌握。如采用象形文字“言”介紹“言字旁”,然而“言”不是象形字,而是指事字,甲骨文從口辛聲,下面的部件表示口或舌頭,那一橫就是指說出來的話,因此它的本義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可是,教師也沒說清楚“言”到“讠”的演變,學生只知道它跟語言有關,列舉課文中含有改偏旁的生字,但是最后發散學生的思維說說他們認識含有改偏旁的字和總結“言字旁”生字的特點,沒有做到“介紹—列舉—總結”。因此,我建議肖老師綜合本單元或是本冊課文的生字有側重點地選擇識字方法,在課堂上重點講解一種識字方法,力求讓學生做到“認識—領會—掌握”,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學習到這種方法。
綜上,我對本課重點生字教學內容進行重構:
(1)讀帶拼音的生字(自由讀)
(2)強調翹舌音和后鼻音(小老師帶讀和指名讀)
(3)讀去拼音的生字(齊讀和開火車讀)
(4)用加一加方法記“艷”、“呀”等字
(5)出示生字詞組(同桌互讀、開火車讀)
(6)全班齊讀課后“我會讀”的詞組,引導學生發現原來一個字可以組多個詞語。
(7)引出“一字開花”題目,讓學生給“格”和“語”組多個詞語,組詞時教師注意不要關注到寬度,更重要是引導學生往詞組的深度走,如“人民——工人——人山人海”,生字在詞組中的位置或是組四字詞比起“人民、人生、人們……”強得多。
第三,再讀課文,指導朗讀環節做的非常細致、到位。肖老師從句子上知道學生朗讀的停頓和重讀,以及問號的疑問語氣,讀好句子了,再全班齊讀課文,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一個非常細致的老師。但是,這里就存在一定的拔高了,新課標指出“學習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課文”,言下之意只要做到音量適當,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讀就可以。一年級的學生不要求他們讀得有感情,不需要掌握這些朗讀技巧。教師可以采用帶讀文段方式引導學生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去內化這些朗讀技巧,然后讓他們模仿老師朗讀方式去讀即可。如:先讓學生讀一遍,教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自己的范讀,說說老師為什么能夠把句子讀好呢?引導學生說出老師注意到了句子應該在哪里停頓,或是哪個字要重讀,再讓學生根據老師的朗讀方法嘗試朗讀,最后指名讀檢查掌握情況,全班齊讀鞏固。因此,教師一定要注意朗讀方法的引導。
第四,書寫生字環節由于時間不夠顯得比較倉促,在寫字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生字時缺乏引導,只是問“我們要怎樣才能把他們寫好呢?”問題空泛,學生無從答起。我建議肖老師應該先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的結構,然后引導學生注意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或是關鍵筆畫的起筆與落筆等。此外,師生共同點評學生書寫作品時,也沒有一一對應寫之前師生觀察書寫時提出的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結構是否得當、落在橫中線或豎中線筆畫寫到位沒以及部分筆畫的起落筆有沒有寫正確等。這樣學生有序的觀察和對應觀察時提出的要求點評書寫,再讓學生根據是生的點評修改生字,才是將教學內容真正落實到教學目標。
以上是我對肖老師執教課的評課,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3
整個教學活動突出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五個一”。
一、創設氛圍貫穿一個情境。
全課始終圍繞著“到大森林里的動物王國去玩,了解動物們是怎樣過冬的”這一情境而展開。課的開始,教師戴上動物頭飾,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到我們與動物關系非常密切,渲染了課堂氣氛。隨后,教師用親切的語言,形象的畫面把學生的思緒、情感帶入了動物過冬的神秘世界。學生帶著想知道動物是怎樣過冬的欲望,積極主動地到課文中找答案,很自然地投入到對課文的學習之中。學生了解了課內知識后,教師又用“動物王國中還有很多動物呢,斑馬阿姨只記錄了幾個動物的過冬方法,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朋友的過冬方法嗎?”這樣的語言,把學生的視野又帶入了課外更廣闊的動物世界。此時,學生仿佛置身于動物的王國里,隨后,學生興致極高地模仿著各種動物進行對話交流。教學情境的創設,目的在于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的重要內容之一。整個教學過程貫穿一個情境,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始終感到這不是在嚴肅的課堂里學習,而是在充滿樂趣的動物王國里暢游。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愉悅的情感。
二、能力訓練突出一條主線。
這條主線就是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本課內容非常淺顯,動物過冬的方法都是通過小動物間對話交談的方式交待的,學生只要通過讀書就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這類科普知識的小文章,很容易上成自然常識課,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掌握動物過冬的方法這一知識點上。語文課的重要任務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新課程改革把口語交際訓練作為低年級語言訓練的一個重點。為此,姬老師把本課教學重點定位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上。這項訓練分兩個環節進行。第一個環節是課內訓練——基本訓練。組織學生先按照原文想象動物說話時的'神態、表情,模仿動物進行朗讀的訓練。在充分讀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分工合作,分角色進
行口語交際訓練。學生基本掌握了本課口語交際訓練的基本要求(有禮貌交談,說清楚要表達的內容——動物過冬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進入第二個環節課外訓練——提高訓練。在這一環節,首先組織學生拓展交流各種小動物的過冬方法,然后,讓學生遵循課文中小動物對話的框架,自己組織語言說清某一小動物的過冬方法,隨后,同桌間進行口語交際的訓練。課內外知識兩個訓練環節的安排,遵循了學生能力形成由低到高的規律,體現了能力培養的漸進性。
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基本掌握了口語交際的方法,并具有了進行簡單口語交際的能力。
三、促進發展留有一定的空間。
《標準》在前言的基礎理念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教學建議”中又重申:“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這就明確了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體現了語文教學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標準》思想的指導下,姬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多處給學生留有發展的空間。
1、教學內容開放。教學不局限于教材內容,適當補充教材中沒有而生活中學生知道的一些動物過冬的知識,以此來豐富教學內容,拓展課外知識。
2、思維空間開放。學生在想象課文中小動物說話時的神態、表情、聲音、動作方面,不受任何限制與約束,大膽地去想象、去創造。在拓展課外訓練方面,學生的想象空間更加開放,在不違背動物過冬方法這一客觀事實的前提下,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所想去說,按自己的創意去表現,按自己的優勢去發揮。
3、拓展知識空間開放。在拓展不同動物過冬方法這一知識方面,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了解不同動物過冬的方法。課上給學生提供展示知識的空間。
4、評價標準開放。教師堅持以評價促發展的原則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特別是對口語交際訓練過程的評價,體現了評價標準的多樣性。師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評價,以鼓勵性評價為主,注重張揚個性,對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出眾的學生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敢于追求與眾不同,敢于標新立異。
四、學習方式體現一種結合。
即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結合。在課內知識學習、能力訓練與課外知識拓展、能力提高訓練兩個環節中,都是在學生自主學習個體活動的基礎上,帶著自學自練的收獲,再在小組內或同桌間進行分工訓練、合作交流。這種學習方式的結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全面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五、人文教育滲透一種思想。
教學中,無論是教師與學生談話時的語氣、表情、聲調,還是學生模仿動物對話時的合作、演練,都滲透了尊重別人、文明處事、禮貌交談的思想教育,給學生以人文思想的啟蒙教育。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的教學思想,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是在游戲中歡暢,在情趣中漫談,在快樂中體驗,在自主中思考,在合作中演練,在參與中發展。教師的角色是參與游戲,引導訓練,駕馭課堂,服務學生。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4
張校長:呂老師執教的人教版標準實驗教材第三冊第11課《我們成功了》,描述的是20xx年夏天的那個不眠之夜,我們十三億華夏兒女為之自豪,激動的北京申奧成功之后的沸騰景象。非常具有時代感。表達了中國人民熱愛奧林匹克運動,維護祖國的.榮譽,發揚奧林匹克精神的思想感情。
從教學目標制訂準確,重點突出。課文中,作者以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描繪了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歷史重要時刻。課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浸泡著作者濃濃的愛國情。古老師正是抓住了這一特點,確定學習目標為:1、認識18個生字,書寫兩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申奧成功后人們的歡樂、激動和自豪。對本課的知識目標和情感目標都做出了簡潔而明確的制訂,體現了教材的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律,難易適度。教學目標明確地體現在之后的每一教學環節中,并為識字和朗讀這兩個重點內容保證了充分的時間。
王校長:呂老師教學過程井然有序,思路清晰。這堂課的整個教學以“情”為主,在讀中感悟,教學的思路明晰,線條簡潔。教學結構的安排分為創設情境——學習生字——指導朗讀——指導書寫四個大環節,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也比較合理。給了學生充分活動的時間。
賈主任: 從生字的學習和朗讀的訓練中,都能看出循序漸進的層次,比如從詞語“不約而同、幾十萬、聚集、”;到句式“人如海,歌如潮”;再到句群“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老師的指導是層層深入,為學生的感情抒發搭建了一個寬松的平臺。
王xx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這堂課,讓孩子們增強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利用圖畫、語言、音樂來再現、描繪、渲染情境,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再讓學生走進文本,收到了預期效果。
陳xx老師:最后提出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對孩子回答問題后或朗讀后的評價,還應該更多樣化一些,更真誠一些。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5
本學期的研究課,李老師選擇了一篇新入選教材的課文——《再見了,北京》。記得上一次執教二年級時,課文里相應的課文是《2008,北京》,文章主要再現了2001年7月13日北京獲得奧運舉辦權時舉國歡慶的場景。29界奧運會勝利閉幕后,教材也與時俱進地更改了選文。
《再見了,北京!》是根據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有關材料改寫的。課文選取了圣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舍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蘊含其中。但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課前李老師在集體備課中就自己研讀教材的所得和大家做了交流,可見她心里早有了準備。李老師課前就布置學生充分地預習這一課,讓他們先讀字、組詞,再努力把課文讀通順。經過充分地預習,學生朗讀課文時比較流利、有感情,發言也很積極,參與面較廣。奧運會離孩子們還是比較遠的,平時學生是不太關心奧運知識的。因此,李老師課前必定做了相關的'不少準備,從她課堂上豐富的教學語言就可見一斑。正是如此,李老師上課時,思路非常清晰,娓娓道來,沒有阻礙,學生也融入其中。
李老師在教學時還注意講求課堂效率,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課后作業結合起來,如將《補充習題》上的第二題放入學習中進行。奧運會的會旗是( )。北京奧運會的主會場是“( )”。奧運會場熊熊燃燒的火叫奧運( )。“落下帷幕”就是奧運會( )了……
總得來講,李老師這節課還是成功的,但也有不足的。比如:課件選擇的圖片色彩效果不太清晰,看起來有些灰蒙蒙的,如果在這個細節上稍加注意,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6
林老師的教學環節設計:
一是直接導入新課,指導板書課題。(時刻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的習慣)
二是引導學生談出自己對北京的了解。(調動原有經驗,已有知識的再現。)
三是初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注重預習方法和相關資料搜集的引導。(體現大的語文教學觀和拓展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
四是有效識字。分三個層次:帶拼音全班開火車認讀詞語,去掉拼音認讀,最后是認讀單個的識生字。
五是再次讀文,鞏固識字,重點理解課文第二自然段。
縱觀整節課,個人認為
林老師的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值得我們借鑒:
1、扎實。有意義的課,也就是說,它是一節扎實的課。《北京》的第一課時是一節扎實的課。根據年段目標和課文特點,林老師把語言訓練點、方法習得點、能力培養點搞得十分明確。比如:設計的填空練習和詞語教學豐富了學生的語言。預習方法的重視和指導等都有充分體現。
2、充實。
林老師的充實表現在整個過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她的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是充實的。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間的、困難的,他們都得到了鍛煉和發展。
3、厚實。
有教學思想的課,體現教師的教學境界。在認讀生字時,有幾個孩子沒有迅速認讀出來,
林老師都是耐心地鼓勵和等待。教師學會了等待換來的是一個學生通過自我實踐、自我努力獲得知識的快樂。
4、真實。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實的一個指標。生活中的課本來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這樣的課稱為真實的課。如果林老師在注重以讀促識的基礎上,加強學生評價標準和評價策略的層次導向就更趨于完美。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7
記得去年在市電教課上聽過劉老師的一節《談禮貌》,那時劉老師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非常幸運能和劉老師在一個年級組,今天非常有幸聆聽了劉老師執教的《青松》。《青松》選自于陳毅元帥的《冬夜雜詠》,全詩借寫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贊頌堅強高潔的品質。在語文教學中,對詩歌的教學我一直感到無從下手。劉老師的這節課,讓我豁然開朗,倍受鼓舞。
劉老師一開始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青松的輪廓讓孩子說說你看到了什么?這一下子就激發了孩子的興趣,接著讓孩子說說在你的印象中青松是什么樣的?聯系實際,讓孩子對青松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這節課中有很多亮點:
一、朗讀多樣、讀中感悟
文本是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讀來完成。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經常的訓練。由于詩歌與不同于一般的'課文,教學中劉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提出了“詩句不僅要讀準確,還要讀出韻味”,并指導學生邊讀邊畫,讓學生讀詩歌時更有韻味。在教學時劉老師還通過讓學生個別朗讀、自由讀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觸文本語言。隨著文字的流淌,細細的品味。體會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
二、品詞析句,感悟真情
劉老師在教學課文時,始終抓住一些關鍵字詞,通過反復品讀、比較、回味來理解課文,體會情感和感受作者用詞之妙。
如抓住第一句中的“壓”這個字,劉老師先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圖片,感受雪下得非常的大,天氣非常的冷,再讓學生體會這兒的“壓”,孩子們就很容易感受到這不是一般的壓,而是重重的壓。
在學習第二句時劉老師抓住了“挺”這個字,并且還讓孩子上臺表演這個動作,通過孩子們的親身體會感悟到了在大雪重壓之下,青松的毫不畏懼、蒼翠挺拔。
在學習后兩句時,劉老師抓住了“高潔”這個詞,在教學中劉老師出示了大雪之后的青松圖片,通過比較雪壓著青松與雪化時青松有什么不一樣來體會青松堅強高潔的品質。
這首詩是一首借物喻人的詩,單從字面上理解并不難,但要從中體會到青松那高尚純潔的品質,對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那就有相當大的難度了。劉老師還在課的結尾做了一些拓展,講解了中國當時的背景環境,加深了孩子對青松的理解。補充了《冬夜雜詠》中兩首借物喻人的詩:《紅梅》、《秋菊》,讓孩子們體會了借物抒情、借物喻人這種手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8
這次聽了二年級兩位語文老師都上了《小動物過冬》,這兩節“同題作課”讓我感受頗深。《小動物過冬》這篇課文極富童趣,貼近兒童的生活。這是一篇擬人體的童話,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了解小動物不同的過冬方式,同時在情感目標上要滲透同伴之間相互關心的情感。這次兩位老師課前都做了精心的準備,課件非常精美,一個個動物頭飾等都牢牢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板書設計也比較新穎。下面我主要來評一評孫燕老師的這節課。
聽完課后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孫燕老師對整個課堂的把握又更上了一層樓。她用精美的課件吸引學生,用生動的語言去感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地朗讀,讓學生走進小動物的世界和小動物們共歡樂,同時在開心愉快中學到了小動物們過冬的各種方式,及為什么要這樣過冬的`知識。
整堂課的教學中,最大亮點就是讀。表演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多種讀的方式讀出了孩子們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自己獲得情感體驗,有層次性,為學生個性化學生提供廣闊的平臺,抓住文中的詞語讓學生品讀,方法較好。
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課文中只介紹了三種小動物的過冬方式,但這三種過冬方式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過冬方式”,進行課外延伸,使學生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培養學生喜愛圖書、樂于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從而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的本位就是重積累、重感悟、重讀書,孫老師努力把握住這一點,讓這堂課上得有聲有色,有情有趣,讓學生真正地愛語文,懂語文,讓語文課成煥發生命活力,成為學生的樂園。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9
林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親切,過渡自然,緊扣文本,,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一節課。整節課林老師突出了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讀、師范讀等多種形式,讀書的訓練很到位,在讀中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并十分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林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對教材進行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三句寫景的句子,在充分領略到景美后,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潔行為美的句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下面談談這節課的幾個亮點:
一.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像理解文中的比喻句______像______,林老師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大膽想象()的菊花像(),()的榕樹像(),接著不看圖結合自己的生活還會說_____像______,進行說話訓練。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整節課林老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中理解文本,比如在理解“展翅欲飛”這個詞語時,林老師讓學生自己做動作,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翅膀不動,最后用“展翅欲飛”說一句話,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大膽探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林老師的兒童語言十分豐富,對學生的每點成功都及時給予表揚,如讓學生讀句子中說好響亮的聲音,你的聲音真像播音員,你習慣真好,拿東西的聲音非常輕,你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整節課激勵性的語言始終貫穿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樂學的課堂氛圍。
景色美和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這節課林老師始終把學生放在美得課堂氛圍中。老師的形象評價美,課堂的瑯瑯書聲給人音韻美的感受,情景內容給人思想美的體驗,板書的設計體現了畫面美,這樣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整節課學習的氣氛濃厚。總之這節課還是相當成功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0
本課本著“人類與動物和諧相處,珍愛生命”為主題,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郭老師的課學生掌握游刃有余,以下幾點值得借鑒學習:
一、以境促情
課伊始,欣賞小魚在大海里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魚到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激發了學生們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向往,也為下面學生體會小魚的可憐做好鋪墊。
二、以情渲境
老師 對“淺水洼”的講解、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大海里生活的情景、“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條小魚,你馬上就要你會想些什么?”創設情景,讓學生設身處境地位小魚著想,從中體會小魚的難受,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其實也是使學生感悟小魚的危險處境為小孩子救小魚埋下伏筆。
三、以讀促理解
郭老師的課文講解以第一自然段位重點,引導學生通過抓重點詞句自由度、個別讀、師范讀、齊讀等不同形式讓學生逐層深入地體會文章,品析語言,深入地認識了淺水洼里的小魚的困境。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1
徐老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非常清晰,重點也落實得非常好。課一開始,徐老師從了解達·芬奇入手,引出這樣一位舉世聞名的畫家小的時候畫雞蛋的故事。學生開始帶著思考自由讀課文,解決生字詞這些攔路虎,學生字的同時讓學生來評價達·芬奇畫得( ),從而拓展“畫得()”這一短語。再讓學生帶著 “達·芬奇畫得不耐煩?”這一疑問再次讀課文,拿起筆圈一圈關鍵詞。我覺得特別好的是徐老師在課堂中結合了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自己有過哪些不耐煩的時候,通過對達·芬奇老師那一番話的解讀,再來說說現在想法的改變。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以下的表格,合作探究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之間的交流。
因為—————————————,所以畫雞蛋并不容易。
因為—————————————,所以我讓你畫雞蛋。
因為—————————————,所以——————。
學習語文,不僅僅學習語言文字,也學習它帶給我們的精神內涵,從這樣一則小故事中聯系到自己的'生活,從這樣的一番話中來改變自己的想法。看似一個簡單的做法,但是帶來的改變是不簡單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2
今天在xx班二年級一班聽了劉老師的《媽媽睡著了》公開課。劉老師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而且學生的課堂習慣非常好,每個人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課堂效果較好。 劉老師利用兒歌和與課題相關的問題導出本課課題,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起,很值得我學習。課前一分鐘演講的內容也與課題息息相關,可見劉老師的用心。二年級一班的孩子不管是讀古詩還是讀課文都非常的有感情,這與劉老師嚴格的要求和悉心的指導分不開,以后我在這方面要多向劉老師學習。再一個就是劉老師的板書非常有調理,讓人一目了然。
但是就整節課來說我感覺環節設置可稍作調整。一分鐘演講以后可跟上課堂拓展的環節,將《孟母三遷》的故事一次講清楚后在進行舊知復習導入新課。另外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做及時的引導。“從這篇課文你學到了什么?”,很多同學都說出了媽媽很累這個點,教師可引導:那媽媽很累還哄我午睡說明媽媽……這樣就點出了本文愛這個主題!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3
今天有幸聽了我校郭xx老師的一節課,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詩意。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課文情境,加以音響效果,帶給學生愉快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讓學生在蟈蟈的美妙聲中,迅速產生對夏天的遐想。多媒體配樂范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對課文的向往自然產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調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為課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并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
二、以人文本,張揚個性
郭老師充分利用文中“想變點兒什么”的一問,啟開了想象的閘門,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學生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不盡相同的。郭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通過朗讀來交流,從中體會到的夏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展示了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實處
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并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詩歌中優美的詞句時,郭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清凌凌”這個詞的理解,郭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并且送詞“清請的、清澈見底”讓學生積累,并讀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學生僅僅憑靜態的圖畫并不能領會,郭老師采用的是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學生戴上“蝴蝶”,全班學生作為“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此時毋需多言,這一動作已經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穿梭”一詞。同時,小“蝴蝶”們穿梭的快樂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學生得以在這想象的空間里沉醉和抒發;在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品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小魚嬉戲的自由,雨點歌唱的快樂,帶給學生詩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來了,我想變成________”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以讀促悟,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提升了詩的主題。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表演、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師的投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狀態,情不自禁地走進文中,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4
郭老師和高老師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備課充分,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積累鞏固生字。
一、多種形式,認讀訓練扎實到位。
識字教學本身枯燥無味,反復單一的認讀很難吸引注意力不夠持久的二年級學生。這兩位老師深諳兒童心里,采用多種形式認讀:男生讀,女生讀,開火車讀,男女生接讀,互相看著讀,做動作讀,師生讀。變化多樣的認讀,讓孩子們眉開眼笑,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快樂的認讀中,孩子們牢牢地記住了生字的準確讀音,不知不覺中體會了生字的含義。
二、聯系生活,語言訓練不著痕跡。
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實際,尤其是對知識儲備不足的二年級學生,只有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他們的'知識儲備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教學“壓”“垂”等字時,教師啟發學生回憶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平臺。老師鼓勵的微笑,激勵行的評價更是使學生暢所欲言,敢于表達,樂于表達,不著痕跡中語言訓練,扎實到位。
三、適時評價,學習興趣濃厚。
兒童世界是情緒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響兒童的情感,而積極的情感能夠使課堂充滿人文魅力。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年齡特征,在學生學習時,給予適時、適當的鼓勵、表揚、贊許,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5
《秋天》是一首詩歌,作者用淺顯的文字,采用擬人的手法,描寫了秋天原野上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景象,抒發了作者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滿腔激情。劉老師的這堂課目標明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領學生探究文本,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借助多媒體了解了課文描寫的秋天的景物之后,劉老師引導學生練習說話,先是以填空的形式出示,然后引導學生說話。這種分層學習的方式,關注了全體學生的需求,讓全體學生在成功——自信——興趣——成功的良性循環中,強化了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了語文素養。
二、關注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
課文的第二部分是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列舉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寫了秋天的田野里、小路旁、果園里的迷人景色和豐收景象。金黃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繽紛的野菊花、紅紅的蘋果、紫色的.葡萄……教師緊緊抓住這一部分,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說說:美麗的向日葵姑娘,你在想什么呢?練習說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使靜止的語言文字一下子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激發了他們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6
今天我有幸聽了李老師的課,收獲很多。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然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李老師講出了這首詩的.意境美。短短四句詩,卻描寫了諸多景物,遠近結合,有條不紊地勾畫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開闊的自然景色的畫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熱愛和愉悅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書如此,聽課亦是如此。在聽課的過程中,好多地方都值得我這個新老師學習,現做如下總結:
首先,本堂課教學思路清晰。從課題導入——初讀詩句,學會生字——精讀詩句,理解詩意——背誦古詩,環環相扣。
其次,課堂讀的形式多樣:師范讀——生自讀——師生對讀——同桌對讀——指名讀——齊讀。這樣改變了以往讀書的單調形式,同時師生配合地很默契。
最后,讓學生想象詩的畫面,展開從詩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學生的回答中,李老師進行了板畫,讓學生知道詩是可以聽到的,詩也是可以看到的。全首詩聲情并茂將自然引人詩境中,學生利用多種感官體會到詩的美,好一個“有詩有畫”呀!在讀、聽、看、想后再落實詩句之意,水到渠成。這樣的教學形式較新穎,達到了當堂背誦的效果。
不過,個人認為本堂課稍有不足的是:在學生寫生字一環節時間有點多。同時,板書設計有點散,要是能把四幅分開的板畫,整合成一幅畫,到最后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7
我從來沒有上過低段的課,總覺得低段的課不好上,因為好像沒有什么可挖的地方,不外乎是認認生字,讀讀課文。但是任老師的課卻給了我別樣的啟發。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說一下我的收獲。
1、低年級的課,不僅注重朗讀,更注重語言的訓練和知識的.傳授。在朗讀中,任老師抓住“越來越……”講解其用法,抓住“嘩嘩嘩”來講解象聲詞,抓住“坐”與“垂”、“逃”來講對比。不僅如此,還及時地讓學生舉例子,進行積累和鞏固,于無形之中為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
2、關注所有的學生。一個班有將近四十個學生,一節課上每個人都發言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說讓大多數人展示朗讀。但是任老師做到了。她態度可親,相信學生,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感受讀書的快樂。我想這樣下來,每一個學生都會愛上朗讀,愛上語文。
3、總結拓展扎實有效。在課即將結束時,任老師幫助學生總結觀察的方法,讓學生說過以后,再運用到生活當中寫下來。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
因為不了解二年級學生的自學情況,所以提出一個不知是否可行的建議:在課堂上是不是應該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圈一圈用得好的詞語,劃一劃自己欣賞的句子,記一記老師講解的內容。如果學生不知道記哪些,是不是老師應在板書設計上突顯出來為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8
1、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能通過語言的美來感受浪花的美,領悟到三個孩子愿望的美好。
課始,李老師先讓學生掃清閱讀障礙,運用探討、直觀等方式理解難懂的詞語。比如“疙瘩、馬鬃、彩綢”等。初步達成第1個教學目標。接著李老師以“三個孩子分別在想什么?在他們的眼里浪花像什么 ?兩個問題為主線來分別教學詩歌的2、3、4小節,通過理解、想象及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朗讀讓學生去感受孩子們美好的理想以及豐富的想象。這里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李老師穿插了“淡水資源危機”、“海洋資源危機”等課外知識,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豐富的比喻是這首詩歌的一大亮點,它激起了孩子們無限的想象。李老師先是分散進行教學,然后把文中的比喻句集中起來,通過反復咀嚼來感受語言的美,浪花的美,進一步體會詩歌語言的特點。達成本課教學的第2個目標。最后李老師創設情境讓孩子嘗試想象說話練習,從讀到感悟再到創作 ,層層深入。
接著,我想說一說這堂課中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一、清晰、凝練的教師語言
二、緊湊而有序的課堂節奏
三、敢于挑戰自讀課文的精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19
《畫雞蛋》是一篇選學課文,徐老師把自主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自主學習的空間留給學生。下面就結合自己的聽課體會,談談自己對這節課的看法:
1、教學中注重興趣的激發。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枯燥性,老師在揭示課題后來了個質疑:“讀了課題,你的小腦袋里有什么問題呢?”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如學生知道達。芬奇畫雞蛋后,徐老師特意在激趣導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紹達。芬奇的事跡和作品這樣確實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
2、教學中重視學生讀的訓練。徐老師讓學生反復讀重點句子,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簡單的積累指導感情朗讀,由于學生小,所以,老師更多的是指導學生把某些重點詞加重語氣的讀法引導和滲透。要在學生懂得怎樣讀的基礎上,再入情入境地讀,具體實施時,徐老師注意形式多變,或評或讀,或指讀或練讀,或齊讀,在讀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如一開始徐老師僅僅抓住達·芬奇開始學畫雞蛋的態度和后來的不同態度入手,抓住“不耐煩”和“用心”讓學生結合實際理解,并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里感悟。然后徐老師又趁機問:“達·芬奇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進而出示老師的'話,讓學生讀,又在投影下讓學生進行觀察兩個雞蛋的異同來感悟老師的話,由此深入淺出,解決了難點。整個教學環節,徐老師都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都呵護學生的個性,都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0
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的最后一課《阿德的夢》。本課為連環畫式的略讀課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訓練學生默讀課文、粗知文章大意、展開想象,以及借助圖畫識字等方面。楊一囡老師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合作、探究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楊老師老師根據教材的知識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探索、研究,發現結論,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接受。在教學中能結合學生的實際,為學生創造愉悅的學習氛圍。此外,老師也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加強了課內與課外的聯系,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創設了想象的空間,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楊老師讓學生談談:未來的新科技。未來世界要什么有什么,想去哪就去哪,科技要多發達就有多發達。所有在現實生活中還不能實現的,在未來的世界什么都實現了。讓學生的想象也得到了盡情發揮,個個說得意猶未盡。
本人認為,這節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說的比較多,每個新科技產品都一一介紹,可以提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讓學省自己去讀,去悟。比如:阿德的夢是一個怎樣的夢?(新奇、神奇等)然后讓學生從文中找到“新奇”體現在何處?這樣可以在拓展延伸,“說說未來世界”深化主題這一環節,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讓討論交流更充分些。另外,還要把注意聆聽學生的回答,及時的給予評價。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1
本周,我們語文教研組聆聽了二年級兩位語文老師執教的《恐龍的滅絕》一課,課題雖然一致,但教學風格卻各有千秋。
共同點:
一、備課精心,準備充分。兩位教師在課堂上對重點把握都相當到位,講解細致,都關注了學生詞語的理解、積累與運用;而且課前都準備了有關恐龍的圖片、視頻,最大限度輔助學生攝入了解恐龍的知識。
二、教學條理清晰,兩位教師都是圍繞幾種說法展開教學,深入細致的引導學生學習,之間都特別注重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如:省略號、分號的講解,“因為……所以……”的說話訓練,都非常的細致。
不同點:
一、前者注重學生的.實踐,二者注重學生的自我探究。高老師在引導理解重點的時候,給出卡片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排練順序,動手實踐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郭老師則使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讓學生概括每種說法,培養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前者重練筆,后者重。高老師后面設計的讓學生寫“我想寫給——”很大限度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妙語連珠;而郭老師課上更多的是啟發:“你最想研究什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你發現了什么”鼓勵發現句子中帶點詞的共同點;“學了課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導學生繼續他探究的欲望。
總之,兩節課雖同課異構,但卻各有特色!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篇22
欣賞了高老師執教的《三個兒子》,最大的感受是該老師的“用心”、“用情”。老師的精心設計。
1、教材處理得當,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本課的教學以“導入新課讀好課題”“初讀課文識字學詞”“輪讀課文初識三個兒子”“質疑解惑聚焦一個兒子”“總結課文引發思考”這五個環節的教學,脈絡清楚,循序漸進,遵循低年級小學生學習規律。學生通過學習,能認識生字、會寫要求會寫的字,帶有生字的詞語,能讀正確讀通課文,理解課文,懂得要孝順媽媽的.道理,有效的達成預定的教學目標。
2、教學手段多樣,課堂氛圍活潑愉快。
老師的設計是精心的,課堂呈現出來卻不露痕跡。如老師的課前談話,看似隨意,其實是為生字的學習做鋪墊。生字的學習中使用課件,用動態的演示,以及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動作的方法,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形象理解了“拎”“沉甸甸”的意思。又如體會那“一個兒子”的內心時,教師巧妙地運用演一演的方法,孩子們通過表演再現了課文的內容,升華了人物的情感,從而將課文的難點輕松突破。在課堂上,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引導孩子們主動參與,在平等對話中,學生的學習是愉悅的。
如果老師在每節語文課上,都能進行扎實的訓練,孩子的語文能力將不斷得到發展和提高,為其今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評課稿12-20
語文評課稿01-08
語文《燈光》評課稿12-03
《比尾巴》語文評課稿10-26
小學語文評課稿06-20
語文《背影》評課稿02-12
守株待兔語文評課稿10-04
小學語文評課稿[經典]12-10
語文評課稿優秀11-26
語文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