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時間:2022-02-14 09:23:40 稿件 我要投稿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

  今天有幸聽了我校郭**老師的一節課,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詩意。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利用課文情境,加以音響效果,帶給學生愉快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讓學生在蟈蟈的美妙聲中,迅速產生對夏天的遐想。多媒體配樂范讀,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對課文的向往自然產生,學生的學習熱情得以調動,學習興趣得以激發。為課文教學創設了一個很好的“樂學”氛圍,并且很快拉近了師生距離。

  二、以人文本,張揚個性

  郭老師充分利用文中“想變點兒什么”的一問,啟開了想象的閘門,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想像空間。《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該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 學生的內心感受是豐富多彩的,不盡相同的。郭老師在教學時,充分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通過朗讀來交流,從中體會到的夏天的特點。在這一過程,展示了教師對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以學生為主,尊重學生閱讀中獨特的感受。

  三、理解感悟,落在實處

  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并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在引導學生品讀感悟詩歌中優美的詞句時,郭老師的教學環節中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清凌凌”這個詞的理解,郭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并且送詞“清請的、清澈見底”讓學生積累,并讀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詞的理解是一個難點,學生僅僅憑靜態的圖畫并不能領會,郭老師采用的是把學生帶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學生戴上“蝴蝶”,全班學生作為“花朵”,“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此時毋需多言,這一動作已經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了“穿梭”一詞。同時,小“蝴蝶”們穿梭的快樂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學生得以在這想象的空間里沉醉和抒發;在對課文重點部分的品讀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體會小魚嬉戲的自由,雨點歌唱的快樂,帶給學生詩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來了,我想變成________”的句式,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以讀促悟,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提升了詩的主題。

  在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郭老師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鼓勵學生通過朗讀、想象、表演、閱讀等多種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點燃學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師的投入,促使學生形成最佳狀態,情不自禁地走進文中,和文本進行心靈的碰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2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今天評的是林xx老師上的《“紅領巾”真好!》一課,這是一首清新優美的兒童詩,課文插圖形象傳神,意境高遠,唱響了一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與愛的贊歌。詩歌文質兼美,語言典范,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以下是我聽了林老師的課后的幾點感受。

  首先,林老師的這節課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識字教學很有特色。以二年級學生已有的識字能力為出發點,運用漢字科學知識解析生字,提高識字效率,激發學生樂于探究漢字密碼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比如林老師在課堂上以熟字“領”為例,重溫形聲字構字規律,復習形聲字的學習方法,為本課科學識字、正確書寫夯實了基礎。同時,“嘰嘰喳喳”’撲棱棱”不易讀好的詞語,通過教師示范,學生很快學有榜樣,讀得入情入境。還有林老師運用漢字的系統化特點,由“嘰、喳”兩個形聲字拓展出“喵、吱、呱”等形聲字,以有趣的問答游戲,巧妙地將隨文識字轉變為系統識字,使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增加了識字量。在教學生字“嘰,喳蓬”中,由于形聲字“蓬”比“嘰、喳”復雜,林老師就以直接問的形式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蓬”字,先由“艸”旁引出“蓬”的本義蓬草,再將引申義“蓬松”運用到詩歌語言中學習,從而將識字析詞與閱讀理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引導朗誦第一節詩歌中,傳授詩歌押韻的知識,將拼音學習與體會詩歌韻律美結合,以提高學生朗誦和欣賞詩歌的能力。課堂上林老師不斷給學生講清各常見偏旁的來源,類屬意義,進一步滲透形旁在形聲字表意上起主體作用的常識,尤其是在形聲字"牌"的教學中,通過實例,如:你見過什么牌?再以課件演示,形象、直觀直抵學生心靈深處。

  其次,林老師根據兒童詩的特點,在充分挖掘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理解、積累新詞;采用多形式、有情趣、有畫面地誦讀,整體感受兒童詩的情趣和韻味,體會小鳥的活潑可愛,感受“紅領巾”的快樂自豪。如:林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找出詩歌的押韻,并示范朗讀,讓學生學有榜樣,感受兒童詩的韻味。又如將幾種鳥名加進詩歌,引導學生在模仿中創造,是對所學語言的及時實踐運用。雖然換成黃鸝、燕子等鳥名,破壞了詩歌的押韻(原來的“鳥”是韻腳),但從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大方面來說,還是值得的。

  但是林老師的課也引發了我一點反思:

  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關鍵一環,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己”,這就要求語文課堂上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在本課中林老師雖然不斷刻意地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訓練說話能力,但是二年級開始已經有寫話練習了,林老師是不是能在課堂中適當的設計一個寫話練習,讓學生根據句式進行寫話訓練,這樣不僅能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而且又能達到了寫話訓練的目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3

  《北京亮起來了》圍繞“燈的海洋,光的世界”這一句,描繪了首都北京環形路、西單商業街、故宮這些地方五光十色、輝煌明亮的夜景。課文語言優美,尤其是一些四字詞語和幾個比喻句,讓課文增色不少,是引導學生品讀、積累的好材料。但是也有很多學生沒有接觸過的詞語,如何落實這些新詞、佳句,也成了本堂課的重點。王穎老師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并運用這些方法進行學習。老師沒有繁瑣的分析,而是抓住了文中的重點句、重點詞展開教學。對學生比較難理解的詞語如“煥然一新”,出示北京城的 “不夜城”畫面,視覺沖擊非常強,并結合相關文字感悟,學生輕而易舉就理解了這個詞語的意思。類似的細節在課堂上還有很多。

  建議:對文中提到的照明燈、草坪燈、噴泉燈和禮花燈,教師可以出示一系列美麗的燈光:明亮的照明燈、投射很美的草坪燈、變化多端的噴泉燈、異常亮麗的禮花燈……讓學生展開自由的想象,運用“猶如”一詞,夸夸自己看到的燈光。在看圖想象的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北京五顏六色、各種各樣的燈光,感受到了夜晚的北京那獨有的豐富多彩的美麗。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4

  《淺水洼里的小魚》是一篇能給人帶來心靈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條小魚被海水送上了淺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讓我們震驚,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愛生命”的品質令我們感動。沈老師在整堂課中以讀為主,以讀為線,貫穿始終。由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到細細品讀,再到內化語言,層層推進。既訓練了朗讀,又體驗了情感,品味到秋的美,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教學環節體現了以下幾個特色:

  一、創設“情場”

  在課一開始,沈老師就播放了很多魚兒在海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圖片,讓學生盡情暢談此時小魚的心情,學生迅速滋生了對小魚的喜愛初情,觸發了學生閱讀文本的沖動,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斟字酌詞

  中國的語言文字可謂是浩淼無邊,優美的文本,充沛的情感,靈動的字詞都折射出作者無限的情思。本文用詞準確,無不透露出作者寫作時用詞的謹慎推敲。在指導朗讀時沈老師抓住了重點詞,關鍵字。例如“叨念、蒸干”等一步一個腳印,指導學生朗讀,品味小魚的凄慘,品中有讀,讀中有品。

  三、豐富積累

  俗語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厚積才能薄發”,只有積累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才能下筆如有神,才能厚積薄發,才能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尷尬。在教學中,沈老師以讀為主的理念,讓學會充分地讀,自由讀,讓學生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讀,而后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從而使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在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將語言內化。

  課堂總有美中不足之處,我覺得在這堂課上教師已經意識到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體驗,何不再加強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學以致用。另外既然本堂課教師隨文識字了,何不再隨文寫字呢?寫字總是放在課堂的結尾,會讓學生在這最后10分鐘松散了。寫字教學還應重視寫字評價,才能讓學生有所體會。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5

  9月23日上午第三節課,聽了袁**老師一節校本教研課,優點很多。

  1、重視字詞句教學。

  這一環節袁老師主要采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讀課文,以及時糾正同學的錯誤。同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識記生字的方法,這樣學生的積極性也高,實效也大。

  展示交流部分,在檢測一、二類字時,主要采取開火車的形式進行領讀及自主強調字音。隨后請代表發言,其他學生認真傾聽并給予及時的評價,與此同時,她采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識記。

  2、指導書寫

  這一環節,她把生字歸類,主要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的字,讓學生說一說,這樣孩子們開始互動——你說、我講,由于孩子們已經有所書寫的巧方法,所以又呈現出自主、互學的態勢。隨后老師進行范寫,孩子們仿寫,達到了預設。

  課堂上,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評一評,比一比,說一說,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尊重;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同桌討論、小組交流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為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這堂課袁老師采用自主、合作學習的做法,學生領會效果較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6

  本學期我們工作室開展了多次活動,我也拜聽了多位老師的課堂。其中,對陳偉老師的研討課《回聲》印象頗深,因我本學期也執教二年級語文,故尤為細嚼陳偉老師的教學風格,她親切不失中氣的課堂語言,活潑而具有張力的課堂氛圍,精巧的教學安排和扎實的字詞教學都值得我們細細深思回味。

  一、語言文字訓練到位。

  二年級的字、詞、句訓練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在這方面的訓練有獨到之處。例如:水的波紋是怎樣擴散的?問題提出后,陳老師出示了一段原文:“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撿)起一顆石子,(扔)進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紋。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蕩)回來。”并且,在黑板上畫出了波紋的形狀,直觀生動的使學生記住了波紋的意義。在語言環境中訓練字、詞、句,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語言文字訓練與認識事物統一起來,并且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這里的“跳”、“撿”、“扔”、“激”、“碰”、“蕩”等一系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學生都在反復誦讀和體會中確切理解并掌握了。這樣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學生的收益是很大的。

  又如:陳老師對青蛙叫聲的語氣詞進行重點講解,重復練讀三句話,引導學生體會“哪”,“吧”,“哩”這三個語氣詞的作用。這個環節把語言文字訓練、思維訓練和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體現了教師明確的訓練意識。

  二、朗讀能力訓練到位。

  整節課,根據教學重點和訓練需要,教師設計了“配樂范讀”、“指名朗讀”、“小聲齊讀”、“自由練習讀”、“有感情地讀”等訓練方法,學生經歷了一個由“自讀”——學讀——練讀——美讀”的提高過程,訓練步驟和層次清清楚楚,這一點是非常可貴的。

  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最重要、最經常的訓練項目,低年級就應該打好扎實的基礎.在這點上,張老師循循誘導,以讀貫穿始終,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并且有要求、有層次、有目標地一步一步落實,這是難能可貴的。

  三、字詞教學扎實而有新意。

  這節課,陳老師富有創新的給學生提供了兩大寫字法寶:魔法圈,魔法棒。

  在練寫“影,倒,游”這三個生字時,陳老師詳細講解了字詞的結構,需要注意的筆畫,并且示范寫字,師生合作共同將這三個字送入田字格。在魔法圈、魔法棒的神奇魔力下,學生們寫起字來更有趣,更規范。當然,肖云霖老師也指出魔法圈、魔法棒的運用既有幫助學生寫字規范化的積極作用,同時也可能造成學生對寫字模式的形式化,不利于對字詞的識記,影響日常寫作的實用性。

  總之,陳偉老師這堂研討課既突出了教學重點,體現了教師導讀的思路,又簡明實用,各項訓練都能到位,是一篇值得學習和研究的好課堂。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7

  看了陳老師公開課的錄象,我真的被鳥島上秀麗的風光,翔集的鳥類吸引住了,仿佛自己就身處課堂,與學生一起讀書,一起品位,一起賞析,一起感悟……雖然本課也不盡完美,但它多少會給我們一些啟示,一些成功之處值得我們學習,我想就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主動探究

  首先陳老師能在上課伊始,播放鳥鳴的音樂,老師帶著學生“飛”起來,并徐徐展開畫卷,以音樂作為導入新課的憑借,可以使學生在美的熏陶中,馳騁豐富的想象,引領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全身心投入本課的學習。

  二、學法滲透扎實有效

  陳老師能深刻領會新課程理念,重視“過程和方法”目標的達成,并滲透于各個教學環節之中。整堂課陳老師十分注重讀書方法的具體指導,在本課教學中,陳老師指導學生時做到了“使其言皆若出于我口,使其意皆若出于我心”,啟發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促進學生感悟課文。此外,陳老師還注重評價,讓學生也參與到評價中來,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中學習,激發讀好課文的興趣。

  學生在充分朗讀第三節的基礎上,陳老師讓學生畫一畫鳥窩和鳥蛋,實際上就是把抽象的文字還原成具體的形象。陳老師讓學生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大型“鳥窩多、鳥蛋多”圖的過程,又促使學生再次進入文本,研究文本,因此是一個領悟語言文字、體驗意境美的過程,同時讓語文與美術、與生活有機結合,學生可以展開想象,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達到知識能力與情感的綜合。

  三、運用媒體解決難點

  理解“陸續、密密麻麻”,也是學生學習上的一個難點,而陳老師巧妙地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欣賞鳥島的同時,盡情地表達自己的心情,又對學習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理解,一下子就明白“喲,這就是陸續(密密麻麻)呀!”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同時學得輕松、主動、愉快,體現了主動學習的快樂。

  陳老師還通過課件播放課文朗誦,讓學生看到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插圖中的靜態的、呆板的景物都變成了動態的、活潑的生活畫面,學生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整體感知詞語,在色彩、形象、聲音中整體感知語言,在思索、探究中理解語言。

  四、讀中想象展現自我

  在這堂課中,陳老師把課上得開放而有活力,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暢所欲言、展示自我的互動空間,如:讓學生在鳥鳴聲中朗讀第二節,之后讓學生想象好象看到了什么?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現了自我獨特的想象力,爭相出來回答,氣氛相當熱烈。陳老師在開放的課堂上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學習,同時,學生的觀察、想象、說話、創造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發展。

  陳老師在教學的最后讓學生說說你學了這篇課文,有什么收獲?這一環節相當好。學生在介紹過程中,不僅提高了概括能力,而且會自然而然地將課文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加以運用。好多學生說到要愛鳥、護鳥,保護生態環境,給鳥類營造一個安全、快樂的家園,讓我們看到陳老師在“教書”的同時,“育人”的目的也已達到了。

  總之,本課的教學很好地處理了理解內容與語言實踐的關系,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教師積極引導的關系,可以看出這位優秀教師新的教學理念和不俗的教學技藝。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8

  任老師教學的《雷雨》這課,新穎獨特,設計大膽,注重朗讀,整節課學生表現積極活潑,而老師親切的態度和寬容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是那么自信,樂于與人交流。

  任老師在教學本課時,并沒有像我平時教學時常用的,逐字逐段講解,而是通過挑戰賽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學習,興趣中朗讀,興趣中理解,而挑戰不是挑戰整段話的朗讀,而是你覺得你那句話讀得比他好,挑戰一句話就可以,這就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自信,所以整節課學生表現都很自信,我想,這樣的教學,對孩子的發展極有益的,值得我學習。任老師在教學中讀不是單純的朗讀,而是讀有要求,讓學生讀時不盲目,學生抓重點詞語、句子也非常準確,這不是一天練成的,說明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很注重這方面的訓練,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9

  《我的影子》這堂課,教者憑著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較強的教學領悟力,較好地落實了《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也較準確地理解和演繹了教材的編寫意圖。課堂上,既體現了王校長所倡導的讀練、讀思、動靜、內外這四個方面的和諧整合,又體現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和諧合作,體現了開放式的大語文教學觀,為我的教學提供了學習的范例。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1、根據就低年級學生特點,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往往是從興趣入手。

  張老師采用手影游戲、踩影子等形式,兒童化的語言進行教學,及時的激勵,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樂于讀書、樂于交流。

  2、通過研讀,讓學生感悟。

  這節課,改變了以往閱讀教學面面俱到、串講串問的傳統做法,以學生研讀為主體,探究發現為手段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在初讀研究環節,教師提出問題“課文寫了什么影子,影子有什么特點”并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研讀。通過學生的讀,以較短的時間在整體上感知了教學內容;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漲,讀思結合,動靜配合,在研究中獲得了成功的快樂。在其背后,我們分明可以看到教師真正把學生當做課堂的主人。

  3、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一個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張老師的這堂課,不論是在整體感悟還是在局部探討上,都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都體現了他們的積極思維。按四人小組所進行的“合作探究”,學生朗讀當中出現了問題,馬上會有人幫他糾正,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無不在不經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帶給我們的享樂——語文不再是無趣的了,課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學有了它獨特的神韻了。

  4、較好地處理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關系。

  教師的課堂教學不單單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更為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這堂課的擴展練習:編兒歌,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整堂課學生處于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對問題的探究,都考慮到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學法指導上。書應該怎么讀,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如:讀重音、抓住感嘆號等)進行點撥。教師不再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了,而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過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藝術。”在此,我提出一些個人的觀點和大家商榷

  1.1.張老師班有個很好的習慣,學生自主評價,一學生讀著課文,馬上有人站起來指出他讀錯、讀漏的地方,我想這樣會不會打擊讀書學生的積極性,如果讓評價的學生先肯定讀書學生的優點,再指出不足后讀書的.學生再糾正,這樣會不會既保護了讀書學生的積極性,又能使他有所提高?

  2.2.老師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很強,學完課文后問學生“還有什么問題想研究?”,這個問題提出很有思考價值,是不是不要安排在一做完課中操這個環節?

  另外課文的關鍵詞“有趣”能不能讓學生概括出來?

  以上只是我個人一些不成熟的觀點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0

  林老師的這節課語言親切,過渡自然,緊扣文本,,可以說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一節課。整節課林老師突出了以讀為本的教育思想,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讀、個別讀、小組讀、師范讀等多種形式,讀書的訓練很到位,在讀中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和表達能力,并十分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林老師根據課文的特點對教材進行處理,先讓學生找出三句寫景的句子,在充分領略到景美后,再讓學生找出描寫小潔行為美的句子進行學習,這樣的教學設計體現了循序漸進的思維訓練過程。下面談談這節課的幾個亮點:

  一.把學生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像理解文中的比喻句______像______,林老師先出示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大膽想象()的菊花像(),()的榕樹像(),接著不看圖結合自己的生活還會說_____像______,進行說話訓練。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整節課林老師放手讓學生大膽學習,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讀一讀、說一說、演一演中理解文本,比如在理解“展翅欲飛”這個詞語時,林老師讓學生自己做動作,然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翅膀不動,最后用“展翅欲飛”說一句話,這樣的過程讓學生大膽探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

  三.林老師的兒童語言十分豐富,對學生的每點成功都及時給予表揚,如讓學生讀句子中說好響亮的聲音,你的聲音真像播音員,你習慣真好,拿東西的聲音非常輕,你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整節課激勵性的語言始終貫穿在課堂中,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樂學的課堂氛圍。

  景色美和行為美的和諧是本文的主題,這節課林老師始終把學生放在美得課堂氛圍中。老師的形象評價美,課堂的瑯瑯書聲給人音韻美的感受,情景內容給人思想美的體驗,板書的設計體現了畫面美,這樣學生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整節課學習的氣氛濃厚。總之這節課還是相當成功的。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1

  本課是一首兒童詩,展現了孩子們在夏天的美麗遐想,洋溢著濃濃的童真童趣。全詩共5節,由第一節領啟,通過“我”對夏天姐姐“想變點兒什么”的答問,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一步一步鋪陳孩子的遐想,鋪排出一系列想變的事物,落腳在變成大大的荷葉上。詩歌蘊含豐富,重在寫“變”,于“變”中展示了大自然之美——雨滴是透明的,小河是清凌凌的;蝴蝶翩翩起舞,蟈蟈高聲歌唱;星星眨眼,新月生輝;荷葉的亭亭翠蓋,上承雨點,下護小魚,處處一派清新可愛的景象……于“變”中展示了兒童豐富的想象,課文結尾的省略號更是啟開了想象的閘門。語言淺近明快,親切生動,富有兒童情趣。課文精美的插圖,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圖畫,展開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詩意。

  聽了同年級組石老師對本課的第一課時教學,感覺在如下方面做得很好:

  一、字詞教學“實”

  二年級的教學重點是字詞教學,所以整堂課字詞教學始終貫徹其中,課一開始就復習詞語,教學三個生字“柄”、“眨”、“傘”,并在其中滲透字理知識。在整體教學過程中,石老師注意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字詞教學,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如:抓住了詩歌中多處出現的“( )的( )”,這是本首詩歌的一個語言特色。學習詞語時,石老師就出示了:“透明的雨滴 清凌凌的小河 眨眼的星星 彎彎的新月 大大的荷葉 小小的荷塘”這樣一些詞組,讓學生準確地讀一讀,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教學環節中石老師抓住這些讓學生感悟、想像、朗讀。有這樣幾個亮點:例如,對“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師讓孩子們觀察畫面,并用形象的語言描述“一陣風吹來,小雨滴在綠葉上滾來滾去,感覺怎么樣?”學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導朗讀,學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讀中。對“清凌凌的小河”的理解,石老師沒有直接用語言表述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通過看圖描繪河水給自己的感覺,從而順其自然理解了詞意,并讀出了感受。

  二、創設情境“美”

  在本課教學中,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石老師用畫面再現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用語言描繪情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情境的創設能充分地再現詩文優美的意境,使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語言去表現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時,通過欣賞雨滴、小河、荷葉等圖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詞語的意思;通過播放蟈蟈叫聲感受蟈蟈快樂的心情;通過播放夜空彎彎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動畫,感受夜空的美麗迷人;通過配樂創設朗讀意境,渲染課堂氣氛。在教學生字時,石老師還利用了放大鏡,讓學生將生字的重點筆畫看清,記牢。

  三、評價形式“多”

  教學評價作為現代教育教學管理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機制,是保證教育教學系統正常運行,促進教育教學系統不斷優化的重要手段,在整個教育教學系統中具有導向、改進、判斷、激勵等多種功能,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老師將評價貫穿在課的始終。從個人到小組再到全班,從課堂的教學的組織到學生回答內容的對錯精彩-----有時是一個眼神,有時是一個手勢,當然更多的是語言,“你很會思考”“你的朗讀很自然”“你們小組的學習不僅有序而且有效”“展示交流的加2分,認真傾聽的加1分”等。評價形式豐富多樣,評價語言精彩而有激勵性,很好的調控了整堂課的教學,學生的學習熱情此起彼伏。

  美中不足的是,設計的課容量大,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如能有的放矢,放慢節奏,突出解決幾個重點,課堂效果會更好。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2

  屈老師執教的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小鹿的玫瑰花》一課中,他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深厚扎實的教學功底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貫穿一個“讀”字

  閱讀教學應以讀為主。整節課屈老師共設計了四個層次的讀書,把“讀”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教學伊始,屈老師利用課前談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隨機引導學生認識了“玫瑰”兩個生字后,又告訴學生老師還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的故事。一籃玫瑰花,一個美妙的故事,學生讀書的興趣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這時,屈老師安排了第一個層次的讀書,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后,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當學生經過了幾個來回認識了課文中的生字后,屈老師又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后師生評議,以達到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的目的。

  這是第二個層次的讀書。緊接著屈老師安排了第三個層次的讀書,即要求學生默讀全文并思考:課文講了小鹿和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么事?旨在了解全文大意。在創設情境,學習課文這一教學環節,屈老師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了第四個層次讀書,即深入細讀,引導學生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時,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屈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了什么?(小鹿很喜歡玫瑰花)你還知道了什么?(小鹿種玫瑰花很辛苦)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它很辛苦的?(常常、松土、澆水)你能把它種花的辛苦讀出來嗎?以上四個層次的朗讀設計,環環緊扣,層層遞升,使得整節課的朗讀指導有目的、有層次,真正體現了崔巒老師提出的“每篇課文的朗讀教學,要體現教師指導和學生學習的過程:由讀得不完全正確到讀得正確,讀得不大通順到讀得通順、流利,讀得比較平淡到讀出感情”。

  二、體現一個“實”字

  識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屈老師在導人新課后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落實識字任務。(1)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后,再讀讀“小魚”身上的漢字。(2)同桌互讀。同桌相互合作,互幫互學,要求讀的同學大膽讀,聽的同學認真聽,當好小老師,讀得正確的鼓勵鼓勵他,讀得不正確的給他指出來。(3)教師檢查。先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再去掉拼音開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認讀,爾后問學生:這些生字中你們認為哪個字最難記?(瘸、惋、骨)在學生達成共識后,屈老師引導學生采用觀察發現的方法識記了“瘸”,形旁表義的方法識記了“惋”,漢字演變的方法識記了“骨”。(4)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把生字放回課文中,引導學生讀帶有生字的句子。(5)在輪讀比賽課文中再次鞏固識字。從以上五個環節,可看出屈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生字讀音、識記字形上走了幾個來回,從而使識字教學既扎扎實實,又不乏靈活多樣。理解課文中重點詞句同樣是閱讀教學的任務之一,屈老師的教學展示了引導學生由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可謂訓練到位。比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在學生看畫面數玫瑰花的朵數時,徐老師問:你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玫瑰花漸漸地長大)“漸漸”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說一句話嗎?此時,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學習第四自然段時,屈老師問:你從課文中看出了什么?(小鹿很悲傷)哪個詞讓你看出來的?(惋惜)能給它換個詞嗎?(嘆惜、可惜)鹿弟弟很惋惜地對哥哥說,你能在他說的前面再加上一句話嗎?(“唉!這些玫瑰花你白栽了……”)一個比較抽象的、學生難理解的詞語就這樣在語言環境中,在故事的情節中迎刃而解了。一節好的語文課,語文“味”要濃,訓練要扎實到位,屈老師的課正體現了這一點。

  三、注重一個“情”字

  依據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語文既要教學生學語文,還要教學生學做人。屈老師在本課教學中以創設活動情境為主導,以境導情,步步鋪墊,讓學生進人角色,入境人情,與文本的主人公同悲、同喜、同思……從而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將學語文與學做人有機地結合了起來,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特點。比如,開課伊始,屈老師說:孩子們,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禮物(出示玫瑰鮮花)。在學生的驚嘆聲中,屈老師又說:誰來聞聞,摸摸?(好香,好舒服)誰來數數它共有多少朵?(13朵)你們知道13朵玫瑰花代表什么嗎?(友誼長存)你們知道屈老師有什么希望嗎?這樣的開課為以后小鹿和其他伙伴情感的升華作了鋪墊。學習課文前,屈老師又創設了一個活動情境:你們愿意和小鹿做朋友嗎?(愿意)那我們就戴上鹿家族的徽章吧!(好)我們現在都是小鹿了。學習第二自然段時,屈老師問:小鹿的玫瑰花有什么變化?(長出了許多花骨朵)有多少朵?(出示畫面)那我們一起來數數吧!教師和學生一起數1、2、3……此時,你心里怎樣(高興、激動),能用讀表示出來嗎?學習第三自然段時,屈老師問:你躺在床上,心里會惦念著什么?通過這樣兩個環節,學生已完全融人到了角色之中。

  學習第七至八自然段,當小鹿得知自己種的玫瑰花是紅色的,很美麗,還散發著香味時,屈老師問:此時,你心里又在想些什么?(給別人帶來快樂是最大的快樂)整節課學生既獲得了扎實的基礎知識,又在情感上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落實一個“寫”字

  讀中學寫,學寫結合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屈老師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挖掘教材中的“說話”因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學生先說后寫。比如,學習第七自然段,當小鹿聽了黃鶯和微風的話高興地笑了時,屈老師問學生:這時你會對小鹿說些什么?學習第八自然段,當鹿弟弟高興地對鹿哥哥說“看來,你的玫瑰花沒白栽”時,屈老師又追問:小鹿的玫瑰花為什么沒有白栽呢?學完全文后,屈老師布置了一項拓展性寫話練習:我對小鹿說句話。

  夏雨有痕,屈老師的課,猶如盛夏的及時雨,在我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痕跡,將引領著我們在課改航程上踏痕遠航……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3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戶曉的成語故事。通過狡猾的狐貍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貍那樣,借著別人的力量嚇唬人,其實他們自己根本沒有什么本事。

  聽了李**老師執教的《狐假虎威》一課,心中有些許想法,寫下來與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點,理解成語。上課伊始,李老師引導學生用書中的話來解釋“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別強調了“假”的含義。這樣,學生在整體上對成語有了大概的理解,為進一步學習課文打下了基礎。

  第二:層次分明,朗讀指導到位。李老師用“狐貍是如何蒙騙老虎的?”作為主問題,從而引導學生讀課文的相關段落。抓住狐貍說的三次話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理解和感悟。在教學重點段落時,抓住狐貍的動作“骨碌一轉、扯著、搖”,讓學生想一想每個動作所表示的含義,進而來理解狐貍的心理活動,體會它的狡猾;又從老虎的動作“一愣、蒙住、松開”,讓學生明白百獸之王是被狐貍給騙了。依據學生的理解,教師順勢指導,讓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的朗讀情緒高漲、踴躍。漸漸地,學生讀出了狐貍的步步為營,老虎的信以為真。

  第三、角色定位,現場表演。對于7、8兩段,李老師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進行處理,其他學生當導演進行評價,并準備了小動物的頭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只顧表演,缺乏必要的準備,因此效果欠佳。我覺得可以先讓學生理解“神氣活現,搖頭擺尾,半信半疑,東張西望”四個詞語的意思,再讓學生對詞語進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個句子和段落表演出來。這樣,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會對角色的各種動作、神態更加了解,表演起來就心中有數,游刃有余了。最終達到在豐富多彩的朗讀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學、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要一切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依據課程標準,圍繞教學目標突重點,抓住字詞理解破難點,引領學生自覺、自主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就是教學語文的最好方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4

  《父親和鳥》這一課給人最強烈的感受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融洽,通過“我”和“父親”關于鳥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父親”通過看動靜、聞氣味就知道林中有鳥,還知道鳥兒什么時候愛唱歌,什么時候最容易受到傷害,體會到父親對鳥的熱愛。在課文的最后“我真高興,父親不是獵人”可以知道我同樣也是愛鳥的。縱觀劉老師執教的《父親和鳥》一課,他的教學思路清晰:從談話揭題—到初讀感知—再到品讀深入。力求營造新型的語文課堂,讓課堂喚發生命的活力。

  一、營造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

  整堂課聽起來非常輕松,學生在課堂上的靈性飛揚,有賴于劉老師所營造的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基于此學生才會在課堂產生“出格”的大膽想法。當學生產生這些想法,教師除了大加鼓勵,還可幫其“扶上馬,送一程”,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新課標特別講求“人文性”,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劉老師用飽滿的熱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積極與學生探討的態度,善于用簡潔明快而富有啟發性的語言,讓這種枯燥的求知過程愉快化,活動化,為學生營造自由,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我們的感覺是課堂非常“活”,學生的思維、語言、情緒甚至動作異常活躍。劉老師處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思維。“老師聽出了你的愛鳥。”“你很投入。”在課堂上,劉老師的評價與啟發總是同時存在,他的評價靈活多樣,使學生時時感到溫暖,給他們以啟迪、賞識,激勵著他們揚起自信的風帆。

  二、教師以情帶讀,讀中悟情

  新課標要求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親和鳥》一文是很好的閱讀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讀訓練如何落實,教師以情一步步推動文章的品讀深入,他從“從哪些句子能感受到父親懂鳥和愛鳥?”入手,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層層深入,加以體會,以情感來推動閱讀,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展開閱讀。如教學“父親指著一根樹枝對我說,看那里,沒有風,他的話音很輕,生怕驚動了鳥。”從動詞中體會父親的知鳥,抓住“生怕”,聯系生活實際,感受父親的愛鳥。有了這樣的體會,學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讀文。在不知不覺中,在學生的練讀與品評中,在教師情感的推動中,將朗讀訓練推向高潮。讀出情感,讀出人物特征。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大語文觀。

  三、發揮教師在讀中的引導作用。

  老師的作用是幫助學生讀,而非代替學生讀。因此,老師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讓學生讀,還學生以讀的權利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起來,這是前提。在這個前提下,老師“該出手時就出手”:當學生讀得提不起精神來的時候,劉老師調動學生讀的欲望和興趣;當學生讀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時候,劉老師引領學得充分、讀得細膩;當學生讀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時候,劉老師點撥學生的思路、啟迪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想象。

  四、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

  課堂中的表演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讓學生感悟到父親愛鳥、喜歡鳥的寓意。老師以一顆童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將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與教學情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基礎與理解水平,對文章內容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個性化解讀的樂趣,培養了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樂趣,這充分印證了《課標》提出的:尊重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總之,劉老師的這堂課讓學生經歷了難忘的精神之旅,師生一起為情所動,為美所醉,為真所凈,在課堂上一起感動,一起享受。感動,是一種養分,一種保養心情,滋潤靈魂的養分,她讓孩子們透過語言文字,在父親和鳥一起構建的和諧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動!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15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老“故事”,老課文,一般此類寓言故事的教學目的是理解課文,弄懂寓意,可是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要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這樣的道理有一定的難度。一位教師在執教時,課的大致流程是:說說自己學過的寓言故事導入,理解“揠”、“助”,課題質疑;學習生字;整體感知,理解課文;揭示寓意。整節課思路比較清晰,能夠引導學生讀中感悟,但從課堂效果來看,并沒有把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寓意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而不是學生在感知,認知課文的基礎上體會出來的,在這里有幾點拙見。

  第一,從學過的寓言故事導入,既是對舊知的鞏固,對新課的導入有很自然,不著痕跡,但在對課題質疑時,出現了冷場。我分析是因為理解課題不夠透徹,學生僅從字面上理解了“揠”的意思是“拔”,“助”的意思是“幫”,而這個課題是一個成語,又充滿著古味兒,學生并沒有真正理解,因此課文質疑流于形式,不如老師讓學生先初讀課文,讀通,讀順課文,對課文有個大概的了解后,再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質疑,使培養學生質疑能力這個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學習生字,這個環節老師采用了集中識字,讀準字音,生字組詞。這一課的生字并不多,可采用隨文識字,既突破集中識字的枯燥,又能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從而真正地理解字意、詞意。

  第三,整體感知,理解課文。這一環節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內容,又要讓學生掌握言語形式,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執教者在這一環節中,首先提問: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概括并表達出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有一定的難度,執教老師出示填空:古時候有個人,他自己的禾苗長得快些,特別,想了一個辦法,把禾苗

  結果,禾苗都。讓學生填一填,巧妙地降低了難度,輔助學生理解課文,符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接著提出三個問題來學習第一段:種田人為什么揠苗助長?禾苗長高了沒有?如果你是農夫,看到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站在田邊的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理解了“巴望”與“希望”的不同意思,又通過演一演體會了農夫“焦急”的心情,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并沒有讀出“巴望”與“焦急”的感覺,尤其是當老師提出“禾苗長了沒有”這個問題時,有的學生回答“長了”,有的學生回答“沒長”,而老師急于要正確答案,只是一味地大聲詢問:“到底長了沒有?”直至學生說出老師要的答案“長了”,老師才松了一口氣。學生真的弄懂了“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這句話的意思嗎?答案是“No”!學生只是揣摩了老師的心里,順著老師的心意做了回答。究其原因,是因為老師在處理教材時,只是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站在成人的角度來引導學生,并沒有把學生當作是學習主人,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余地。我認為這一段的教學只要扣住“焦急是什么意思?從哪里看出這個人十分焦急?”這個問題,讓學生自由讀書,充分地與文本語言接觸,給學生思索與探究的時間,在書上圈圈畫畫,留下思考的痕跡。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從“巴望”、“焦急”、“轉來轉去”中去體會農夫急于求成的心態。對比兩個句子:(1)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一點兒也沒有長高。(2)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可是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通過反復地對比朗讀,引導學生從感性上知道作者是運用怎樣的言語形式來表達這樣一種心情的,從而掌握語言運用的方法和技巧,真正使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

  第二段,執教老師采用圖文結合理解“往高里拔”,積累“累”的詞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課文插圖來理解課文,使課文資源的利用最大化,老師這一點做得很好,但是考慮到是城市學生,如果能用實物演示,學生就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因為往高里拔,禾苗離開了水分和泥土,雖然看似長高了,但卻離開了生活的環境,很難再生存,從而明白不能違背事物的生長規律。其次,老師通過積累“氣喘吁吁”、“腰酸背痛”、“有氣無力”等表示“累”的詞語來理解“筋疲力盡”,水到渠成,觸類旁通。這一小段文字簡潔,老師在鉆研教材時還可抓住“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這一句話來進行補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如(1)中午12點,赤日炎炎,炙烤大地,他。(2)兩點鐘時,他的肚子,他頭上的汗水,可是他。(3)太陽落山了,他。

  通過挖掘課文的空白,豐富學生的想象,填一填,讀一讀,說一說,既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幫助學生理解體會了農夫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理。

  第三、四段的教學,老師通過換詞法來理解“白費”,設計練習:他一邊喘氣,一邊地說:“”這一設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理解,通過個性化朗讀,個性化理解,課堂精彩紛呈,如:有的學生說:他一邊喘氣,一邊高興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讀這段話時,學生的表情是眉飛色舞的;有的學生說:他一邊喘氣,一邊有氣無力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白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這樣理解的學生此時讀這段話時,兩手一攤,歪著腦袋,上氣不接下氣地讀著……

  第四是揭示寓意。要讓二年級的學生準確地揭示出寓意,很難。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首先是老師的思想意識問題,認為一定要按照參考書,一字一詞地說出來,寫出來才是正確的。這一教學思想我認為是錯誤的,要以生為本,從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出發,也許他現在的認知是膚淺,不要緊,隨著他的年齡、經驗、閱歷的增長,他的回答會比參考書上的答案更準確,更有水平。其次,這一課的寓意揭示,我認為還可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板書,引導學生歸納出寓意。如板書設計:焦急→往高里拔→枯死,急于求成失敗。

  這樣板書,是隨著對課文的理解感悟,逐步深化,不著強加的痕跡,水到渠成,學生理解歸納起來就容易多了。

【二年級語文評課稿】相關文章:

二年級語文狐假虎威評課稿02-13

拼音課評課稿02-06

語文教師評課稿:《難忘的潑水節》評課01-26

守株待兔評課稿02-13

燈光評課稿02-12

轉化評課稿02-11

重力評課稿02-11

養花評課稿02-10

錢學森評課稿02-10

鄉愁評課稿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