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莫泊桑拜師評課稿
莫泊桑拜師評課稿1
上個星期,我對區上了一節教研課,現在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思考、沉淀、回味,我對那天評課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也進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記得,那天上完課后,老師們對于這種一課時基本上完課文的做法是贊成的,但也不無疑慮。老師們普遍關注的是,一:接下來的第二課時怎么上?二:從這節課的安排來看,老師預設的比較多,所以課的容量大,而學生生成比較少,所以對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不夠,似乎是老師牽著學生學。對于這兩個問題,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師認為教學設計應該再開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讀文章,讓他們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樓拜所說的“功夫”有怎樣的內涵;也有的老師認為連“功夫”這條線,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讓學生去文章中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等等,對于我的一節課能引起老師們如此熱烈的探討和爭議,我覺得很高興,因為如果一節教研課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討的興趣,這樣的課又怎能稱之為教研課呢?
回家之后,我對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也認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覺得自己用一課時基本完成課文學習的思路是正確的,雖然也有老師質疑,這樣的容量是否符合每個學生的認知,但是我認為正是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我才說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時,是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際需要,或者說是低估了。學生在經歷了初讀課文,提前預習之后,對于文章本身已經有了全面的了解,所以在課上的預習匯報時就已經有學生說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在課上只是引領學生走入文章,使他們讀懂文字背后的東西,帶他們領悟功夫的真正含義。應該說,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課前預設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至于抓住“功夫”這條主線對不對,也許是每個人對教材,對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樣,對于這篇文章,我是仔細研讀的,我認為莫泊桑三次拜師所領悟到的.“功夫”是層層深入的,它們之間不是一種并列,而是遞進,是逐步地深入從勤于觀察到仔細觀察,到觀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對于第二課時教什么的問題,我的第二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因為這節課只是帶著學生感受了《項鏈》的一個片段,所以第二課時我帶著學生一起讀了全文,雖然學生們讀起來依然有些費勁,但起碼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后把莫泊桑刻畫的駱塞爾太太的特點的句子,引導學生再細細讀讀,并說說自己的感受。然后我還布置學生課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讀過的描寫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這樣。雖然這不是教材中的內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續。
莫泊桑拜師評課稿2
聽了潘老師執教的《莫泊桑拜師》一課,感觸頗多。潘老師扎實而厚重,簡約而豐滿的課堂教學風格給我以很大的啟發。下面談幾點我聽課后的一些膚淺看法。
一、整體把握,感知大師
任何研究性學習活動都始于有價值的問題。教學開始老師就引導學生站在高處去俯視文本,從整體的角度審視貫穿全文的綱領性問題,并帶者自己的眼光與文本對話,在自由的對話中流淌出自己對文本的價值體驗。
上課伊始,潘老師先讓學生瀏覽課本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后,老師不失時機地圍繞“拜師”這條主線追問:
師:莫泊桑共有幾次向福樓拜請教?
生:三次。
師:福樓拜三次指導莫泊桑的主要目的是讓他在寫作中怎樣做?
生:福樓拜三次指導莫泊桑寫作的核心就是讓莫泊桑學會觀察。(老師相機板書了“觀察”一詞。)
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本文的閱讀重點,產生閱讀期待,激發閱讀興趣,同時也為學生整體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了福樓拜和莫泊桑兩位大師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對話交流,走進大師
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教學的目標、任務、價值都是在師生交流碰撞的過程中生成和實現的。讓學生的閱讀探究活動始終在教師、學生、文本之間不斷循環往復的對話中遞進。從帶著問題走近文本,淺層次閱讀感悟到走進文本,品詞析句、個性化閱讀感悟;從互動交流交互式閱讀到以聲傳情,立體化閱讀。每一個過程都是學生思維飛躍和心靈升華的過程。同時在探究活動能抓住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讓學生的思緒在約束與自由之間,主流性與開放性之間飛揚。潘老師的這堂課無疑是最好的詮釋。
(一)下面就是潘老師針對福樓拜第二次指導莫泊桑時所說的一段話,與學生展開交流的一個精彩片段:
師:同學們發現沒有,這段話很特別,你能知道特別在什么地方嗎?
生:這段話一連用了9個問號。
師:還有什么特別之處?
生:福樓拜用了一組一組的對比,來說明在不同情況下,不同時間里馬車的特點是不同的。
師:是呀!只有仔細觀察比較,才能發現馬車的不同之處和特殊之處。
師追問:這一段的第一問和最后一問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呢?(先讓學生讀一讀這兩句話)
生:這兩句話都是告訴莫泊桑要善于觀察身邊的事物,因為每個事物都有各自的特點。
師生交流到這里,按說這個環節可以結束了,可是老師并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又進行了追問:同學們,福樓拜沒有直接告訴莫泊桑答案,而是將這一連串的問題拋給了莫泊桑,你覺得福樓拜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這一發問把問題引申到了文本之外,真可謂有畫龍點睛之妙。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議論開來。有的說:福樓拜這一連串發問,目的是讓莫泊桑自己去揣摩,這樣會記得更牢固;還有的說:直接告訴莫泊桑,就顯得過于膚淺,只有讓他自己去觀察,去實踐,才能發現事物間的不同點。
這是師生融洽和諧的交流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與文本的對
話過程,更是學生走進福樓拜這位大師心靈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思維的火花得以迸發,大師的形象得以升華,一個充滿智慧、循循善誘的大師形象仿佛就出現在同學們面前。同學們仿佛在聆聽著大師那不絕于耳的點化,感受著大師充滿溫馨和智慧的諄諄教導,從而與大師有了一次完美的心靈對話。
(二)我們再來品悟一下潘老師教學莫泊桑第三次拜師的過程吧:
師:福樓拜在指導莫泊桑時始終是“微笑”著的,你能看出什么?
生:能感覺到一個文學長輩、文學大師對后輩的關愛。
師:從福樓拜通過列舉許多生活中平常的事例,告訴莫泊桑要善于發現新特點的對話中,你對福樓拜又有怎樣的認識呢?
生:這說明福樓拜是一個善于“從平常的地方,發現不平常”的文學大師。
此時潘老師還巧妙地引出福樓拜在第一次指導莫泊桑時直截了當的話語,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大師性格的`率直。至此,一個率真和善、充滿睿智、循循善誘的大師形象已在學生內心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正是有了潘老師的精心預設和巧妙引導,才有了學生與文本的融合,才有了學生與大師間的心靈碰撞,從而讓學生能夠真正走進大師的心靈空間。
對另一位文學大師莫泊桑的介紹,則是在學生品讀課文的基礎上,老師通過課后“作家卡片”里對莫泊桑的介紹,引導學生了解莫泊桑在文學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體會到:莫泊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正是他善于觀察,刻苦勤奮的結果,正是由于恩師指導的結果。這樣,一個勤奮進取、謙遜好學的文學大師形象也很自然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樹立起來了。
三、拓展升華,追憶大師
潘老師巧設寫話練習,完成小練筆:讓學生以莫泊桑
的口吻,追憶恩師福樓拜。
這是潘老師設計的又一亮點。由于福樓拜的大師形象已完全融入了學生的內心,所以學生寫出的話語情真意切,表達了學生對恩師由衷地感激和懷戀。潘老師的小結語是這樣的:“是呀,師恩難忘!我們本單元的四篇文章全是贊美和懷念恩師的。對即將畢業的同學們來說,對恩師的感悟會更加深刻,讓我們牢記師恩,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回報老師,回報社會吧!”潘老師這段語重心長的結束語,既是對本篇課文的提煉總結,同時也是對本單元學習目標的升華,真可謂是妙筆之作啊!
抓住文本的主流價值取向,引導學生展開合理想象,把課內學習自然延伸升華,使學生自覺地把學習作為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讀寫結合中把閱讀教學引向生命和生活世界,真正凸顯教學活動的價值導向人文關懷!
【莫泊桑拜師評課稿】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評課稿10-13
復習課評課稿10-11
教師是怎樣評課的及評課稿04-23
坐井觀天評課稿10-06
坐井觀天的評課稿08-26
《畫風》評課稿10-01
眾數的評課稿09-16
荷花評課稿06-22
《排球》評課稿09-02
《新聞》評課稿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