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認識評課稿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1
楊老師執教的課題是《分米、毫米的認識》。楊老師幽默風趣,親和力強,課堂上能較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讀一讀、找一找、估一估、議一議等操作活動中認識毫米與分米,調動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各種感官參與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達到讓學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節課有兩大亮點值得學習:
一是精彩的導課。楊老師是這樣導課的:老師肩上背著一根長長的隊旗旗桿(金箍棒),做動作,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表演的是哪個電視劇的人物。學生猜測:孫悟空。然后教師把金箍棒變短,觀察,說說現在的金箍棒有多長?(1米),再變短(1厘米),說說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米=100厘米。教師問:“還有其它的長度單位嗎?”引領孩子們自然而然的進入新知的學習之中。這樣的導課,即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較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富有趣味性,同時也較好的回顧了前面學習的知識:米與厘米的認識,為下面的學習做好準備。我在想:如果我來設計這節課,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動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的變化把舊知的復習隱含其中的。相比之下,直接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遠不如楊老師的這種設計活潑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二是毫米的感知。在感知1毫米大約有多長的時候,楊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先量出約1毫米長(厚)的物體,如硬幣的厚度、銀行卡的厚度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體,然后抽出,觀察兩手指之間的長度,然后再放入,再抽出,這樣反復操作,反復觀察,經過不斷的感知之后,楊老師提出問題:“你想對毫米說什么?”孩子們紛紛說:“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么這么短呀”。然后得出結論:毫米是用來測量較短物體長度的。在我教學毫米認識的時候,這一環節我卻沒有這樣讓學生捏一捏,而是讓學生直接根據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對來說:直接用手指比一比遠不如這樣捏一捏的感知更具體,更形象,感知也更加準確、充分。看來,一節課的各個環節都需要我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精心的設計和思考,很多時候,換一種設計方式,會更適合孩子,會讓孩子的理解更深刻。
一點值得商榷的地方:課堂上,在楊老師開始引領學生認識分米的時候,到下課還有5分鐘的時間,到進行練習的時候,已經下課了,感覺對分米的認知有些倉促,而相對來說,分米也是學生不容易感知、理解的。在學習之前,我與楊老師進行交流過:可不可以這節課只認識毫米。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感知與操作,從而更全面的認識。很多時候,我們在解讀教材的時候,不僅僅要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與安排,更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的使用,讓我們的教學設計更加適合我們的學生,更利于學生的學習。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2
本節課劉老師思路清晰,語言簡練,能運用多媒體技術為教學服務,并且做到重、難點突出。
1、“毫米產生的意義”在本課中是以已有知識為前提引出的問題,當原有學習經驗在實際學習中受困時,必然會產生一種新的認知,即毫米的出現。
2、在“毫米的認識”時,先認識1毫米,再到1厘米=10毫米,這個過程始終圍繞學生的動手在直尺上找,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毫米與厘米的關系,這樣直觀的體會比死記硬背更記得牢。這個環節的重點是學生的動手操作:a、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10毫米。B、利用1元硬幣、身份證等物品讓學生切身體會1毫米有多長,產生一種直觀感受,為日后填寫單位做準備。
3、在“實際測量”環節中,首先先復習了物體的長是如何測量的?一端對準“0刻度”,另一端對準幾毫米就讀幾毫米。注意的地方:a、一端對準“0刻度”。B、直尺的邊緣要與被測的物體的邊緣對齊。這個必須在測量前要復習到。在這設計了8毫米,有兩種方法:一、找到5毫米的地方往后數三格就是8毫米。二、1厘米=10毫米,10毫米—2毫米=8毫米,這里5毫米的認識非常關鍵。
【毫米的認識評課稿】相關文章:
《認識位置》評課稿12-31
《大數的認識》評課稿12-30
《我們認識的數》評課稿12-25
《認識位置》評課稿3篇12-31
認識公頃評課稿(4篇)12-29
認識公頃評課稿4篇12-29
10的認識評課稿(3篇)01-02
10的認識評課稿3篇01-02
數的認識評課稿(15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