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評課稿
灰雀評課稿1
《灰雀》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文章主要講了偉大的列寧對灰雀的愛,對小男孩的愛,使小男孩受到感動,主動送回灰雀,做誠實孩子的故事。熊老師執教《灰雀》,發揮自己嫻熟的調控技巧和靈活自如的駕馭課堂的能力,為我校的語文老師獻上一堂精彩的閱讀教學課。教者自然的教態,課堂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及和諧的氛圍,都給聽者一種美的享受。聽了熊老師的課,我有這樣四點感受:
一、真實自然,常態的課
崔巒老師提出要“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真實、樸實、扎實”是新課程所提倡的語文教學精神,也是教學的最高境界。熊老師這堂課有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真實感,教師課堂語言尤顯自然平實,決沒有精雕細刻的“藝術加工”。
二、以讀為本,扎實的課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課程標準》的要求,已成為語文課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讀是最基本的方法,讀通課文是閱讀教學的底線,做到不錯,不漏,不添,不掉,不破。讀課文是熊老師教學本文的重點,體會列寧對灰雀的愛,對小男孩的愛,是教學的難點,熊老師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過程,也正是他這堂課教學的亮點之一。文中列寧與男孩的四組對話,體現出列寧焦急、擔心、惋惜的心情,男孩矛盾、愧疚、指錯改錯的復雜心情。熊老師抓住列寧的話中有話、男孩說話的語氣變化,借助認識和理解省略號的教學引導學生同體會小男孩那種矛盾的心理,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充分體現“以讀為本”的理念。
三、以學定教,務實的課
“以教定學”是忠實于傳統的教學思想的產物,需要我們“以學定教,以學論教”。《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熊老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表明,在他的課堂上,教材不再是教師的教本,而是學生的學本;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閱讀探究的組織者,引領者。他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引導學生走進教材;不是停留在語言文字的表層意思,而是引導學生置身于列寧和男孩所處的環境,跟作者對話,跟文中人物對話,共同完成再現列寧尋找灰雀的情景,挖掘列寧和男孩的內心世界。
四、民主平等,樸實的課
在這堂課上,教師自然而又充滿真情的導學導讀流程,充分調動了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教學中體現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能表現得最活躍。無論是課前師生互動交流還是課堂教學的推進過程中,熊老師的臉上始終帶著微笑,微笑中流露鼓勵,或用和藹可親的表情肯定學生的讀,或用委婉的語氣引導學生自糾互糾出現的錯,“沒關系,再試試”、“噢,讀得真棒”,類似這樣的課堂評價,再輔以老師贊賞、鼓勵、期待的眼神以及恰如其分的體態語言,拉近了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學生不會因為怕出錯而產生畏縮,影響今后課堂上的表現了,他們有了興趣,有了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勇氣,變得想說,敢說、愿說。想讀,敢讀,愿讀。
五、虛實結合,有效的課
我們說這是一堂虛實結合的課,是因為熊老師沒有把教學過程僅僅停留在探究文本這一個點上。熊老師關注學生的終身學習,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在大語文觀指導下進行語文教學。
灰雀評課稿2
一、“縱橫聯系”說教材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學期第二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安排了《灰雀》、《小攝影師》、《奇怪的大石頭》、《我不能失信》四篇課文,講的都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講的是蘇聯偉大革命領袖列寧與男孩、灰雀之間一個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從兩條線索展開。明線是寫列寧喜愛灰雀,尋找灰雀,又見灰雀,文中對灰雀的語言描寫形象、生動。暗線是列寧尋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錯就改。暗線才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過對話展開和推進。一個是尋鳥的偉人,一個是藏鳥的孩子,聽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寧已經推知孩子在撒謊。面對天真的孩子,列寧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沒有說教,有的只是耐心、得體而又巧妙的感染、啟發,使男孩內心受到震動,認識并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列寧的做法既到達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傷害男孩的自尊心,體現了偉人對兒童的尊重和呵護。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組的第一篇,教學以“感受名人”為主線。在教學資源上,可鏈接回顧二年級下學期課文中的名人,認識單元導語插圖中的名人,引發閱讀期待;學文后延伸閱讀列寧和其他名人的故事,為后幾篇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有機整合”說目標
三年級上學期是第二學段的起始學期,前兩組課文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學段銜接過渡。教學本組教材,要引導學生通過默讀和朗讀理解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名人身上的優秀品質,并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學會邊讀書邊思考,積累語言的習慣。
綜合學段特點、單元目標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用自主識字、隨文識字等方法,認識“樺、胸”等5個生字;會寫“胸、脯”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列寧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呵護。
3、聯系上下文,讀懂文中的詞句;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了解引用人物的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聯系本組教材,可看出編排本課的意圖是: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呵護。所以,“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三、“以學定教”說教法
1、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楊再隋先生說:“要充分有效的讀書,讓學生把書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本課的教學設計讀貫穿始終,“初讀”“默讀”“品讀”“研讀”“拓讀”,讀的層次勢如剝筍。讀的形式靈活多樣,范讀、分角色讀、創設情境讀……
2、引導發現,質疑啟思。“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本課教學充分預設學生讀文本后的問題,引導質疑,尋疑導教,使得教學的重難點得以突破。
四、“板塊推進”說流程
基于以上的種種分析,《灰雀》的課堂教學設計成若干板塊,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塊:名人為引子,導入
一是回顧列寧。從《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寧頭像,簡單介紹列寧。初步了解列寧的偉人成就,為下面的學習故事做鋪墊。
二是板書課題。教師邊說邊寫,“雀”,上面是一個變形的小,下面是一個“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鳥,滲透中國漢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寫法。
三是認識灰雀。(課件演示三只灰雀),簡介灰雀。請同學們跟它們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第二板塊:感知為基礎,初讀
有了對故事兩個角色的初步認識,學生的閱讀期待進一步調動起來,教師用課件出示自讀要求,“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二、標上自然段的序號。三、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學生按要求讀故事。
有要求便有檢查,按照自讀要求,先出示藏著課文的所有生字的三個句子,借助拼音,檢查讀句情況。進而由句到詞,讀準生詞,并引導學生通過圖解、字理、辨析等方法,初步理解生詞。詞語教學為主,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體現了學段的過渡。
第三個要求,初步概括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對于剛跨進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這部分設計成“方法引路,扶放結合”的步驟。第一步,引導學生“這篇課文有好幾個自然段的開頭,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圈一圈”;第二步,依據時間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指名讀每一個部分,以填空為拐杖,啟發學生思考:在每一個時間里,發生了什么事;第三步,嘗試把三部分的意思連起來,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為了解學生的閱讀個性差異,更好地感知課文,也為了解學生起始的閱讀水平,以學定教,在完成自讀要求后,學生再一次默讀課文。了解這一遍讀,學生又讀懂了什么。
扎扎實實的“自讀”“默讀”環節,學生已經對課文有了初步的整體感知,可進入第三個板塊。
第三板塊:詞句為關鍵,品讀
聚焦“列寧喜歡灰雀”,從兩個方面引導學生體會、感悟。
首先是灰雀“惹人喜愛”。學生找出相關的語句后,以貼近兒童的問題“你喜歡灰雀的什么呢”,具體交流灰雀的顏色“深紅”“粉紅”,動態“來回跳動”,聲音“婉轉地歌唱”。“來回跳動”用創設情境想像法觸摸,“這三只灰雀,一會兒從這邊的樹枝跳到那邊的樹枝,一會兒從——(生接答),這邊——(那邊),那邊——(這邊),這就是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采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揚頓挫、變換著調子,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短,一會兒——(長),像唱歌一樣,我們聽一聽,(課件出示叫聲)”。這樣引導學生“化話為畫”,歷經“讀進去”、“想起來”的過程。而后,指導學生朗讀,達成“讀出來”的目的。
其次是列寧的言語和行動表現了對灰雀的喜愛。他欣賞灰雀的歌唱,給它們帶來食物。有了前一個環節“抓關鍵詞”理解的基礎,此處采用學生自讀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體現了列寧對灰雀喜愛的程度。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要將這種感情讀出來。
第四板塊:對話為重點,研讀
聚焦“列寧對男孩的呵護”,抓住對話,質疑啟思,讀中感悟,以悟促讀。
1、引導發現,質疑
在學生知道這是三只惹人喜愛的灰雀,列寧非常喜歡它們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抓關鍵段,引導質疑。“一天,列寧走到白樺樹下,發現什么了?”結合課件,學生明白深紅胸脯的灰雀不見了。請女同學齊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又發現什么了?”學生明白深紅胸脯的灰雀回來了,男同學齊讀課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師追問:讀到這,(指板書)你有什么問題嗎?估計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么又回來了?
2、再讀對話,啟思
有了疑問,如何解決?教師再次創設情境,“就讓我們跟隨著列寧和男孩,走進公園,來到白樺樹下,配樂范讀3—10自然段”,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入境思考。
為更深入地思考,學生帶著“灰雀哪去了呢?你從小男孩的什么話中知道的?”的問題自讀,思考、交流。順勢啟發“男孩為什么把灰雀放回來了呢?”學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寧的啟發后,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3、設境研讀,深思
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難點,剛入三年級的學生,對含“話中話”的語言,還不能自主入境地體會。所以,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情境朗讀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第一步,學生默讀課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寧的什么話打動了男孩呢?用波浪線劃下來。培養學生“讀”“思”“劃”的語文學習能力。
第二步,重點交流列寧的兩句話:“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考慮到學生對列寧的心理不能深入走進,所以雖然交流的落點在列寧,但切入點是男孩的感受,用“這句話怎么打動男孩了呢?”來體會列寧的心情。“自言自語”一句用簡明、易懂的句子比較,適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懂得列寧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對小男孩,沒有批評,沒有指責,只有感染,只有啟發。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導朗讀。通過分組讀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變化;師生分角色讀,加深理解;去提示語,同桌分角色讀,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讀,升華感悟。通過不同形式、層次分明的讀,把心里所想表達出來。
第五板塊:疑問為核心,練筆
聚焦列寧尊重男孩,繼續引導質疑,尋疑探究。重點抓住“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著說——”一句,啟發學生提出問題“列寧為什么不問男孩卻問灰雀呢?”先四人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深化體會。進而,抓住課文空白點“如果灰雀會回答,它會怎么說呢?”練筆寫一寫。
第六板塊:板書為參照,升華
閱讀是一個逐步深入的解讀過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說說讀到這,又明白了什么,是對課文整體把握的提升。至此,學生已能感受到列寧、灰雀、男孩,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美好的圖畫!這樣的圖畫得益于列寧對小生命的關愛,對下一代的呵護。
第七板塊:讀物為活水,拓讀
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從例子出發,激發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量,增加學生的積累,質關重要。補充閱讀列寧小時候的故事《斗鵝》,引導學生收集、閱讀列寧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總之,七個板塊,環節簡約,方法簡便,訓練務實,力求學生在經歷“簡實活效”的聽說讀寫中,讀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質。
灰雀評課稿3
吳老師教的四年級《灰雀》這節課讓我感受最深。課文講述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既平凡又感人的故事。我最欣賞的是吳老師的課把“悟”字充分表現出來。
其一,從她整節課的問題中就可以體會到。如老師提出了這么一個問題:“列寧來到白樺樹下,為什么跟灰雀說話,而不跟男孩講話呢?”列寧這一舉動恰恰最能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問到了要點上,因為,要學生會“悟”重要的是老師會導。從這個問題中可看出吳老師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再通過學生讀書思考,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呼之欲出。
其二,吳老師注重讀中悟。如課中,她出示:男孩地說:“沒……我沒看見。”這句,先要學生補充提示語,然后用補充的語氣讀出來。這樣的設計既充分表現出課堂的自主性,又能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感悟出男孩的心情和感受,體會出男孩對灰雀的愛。
還有,我也很欣賞吳老師本節課設計的板書:
這樣的板書讓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總的來說,在這節課中,我從吳老師的問題設計,板書設計兩方面受到了不少的啟發,為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獲取了不少好經驗。
【灰雀評課稿】相關文章:
2.《跳高》評課稿
3.寒號鳥評課稿
4.軍神評課稿
5.班會課評課稿
6.海濱小城評課稿
7.班會課評課稿5篇
8.司馬光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