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
本次教研活動的主題是設計有效問題,引領數學教學。今天施老師圍繞本次活動主題為我們帶來了一節十分精彩的示范課。
一、復習鋪墊有效且必要。
教師復習階段復習了除法以及有余數除法各部分的名稱和各部分間的關系。喚起學生的
已有知識,為過渡問題(這個算式對嗎)的提出埋下了伏筆。使學生明確了本節課的目標。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活動中發現理解新知。
教師在學生合作時給予必要的指導示范,逐步放手,使得二年級的學生合作起來毫不遜色于高年級學生。教師一改擺一擺為畫一畫這樣的活動能將每次的結果留下來方便學生比較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合作中學生分工明確,基本上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
三、教師精心設問,問的及時有思考價值。
如活動到一定階段后,教師問:余數和除數有什么關系?當學生發現余數小于除數是教師追問,余數是4行嗎?為什么?到此學生領會到了余數小于除數的原因。還有當學生能夠理解除數是4時余數的特點時,教師有質疑,如果擺三角形,除數是幾,余數是幾?
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由點到面,理解較為深刻了。
四、練習形式多樣,注重方法解題技巧的滲透。
如選擇題2題余數是7的算式有哪些,交給了學生排除法,很好。
再如,用小棒擺圖形猜猜擺的是什么,是個開放性很強的題目,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擴散性思維。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2
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例9、例10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人教版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口算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的算理,難點是掌握口算方法并口述算理。而樂老師上的這個教學片段,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一、挖掘教材的“深”樂老師通過深入挖掘教材發現,教材例中兩個小朋友列舉兩種算法,它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及算理相同,所以學生再說第二種算法,1000+20xx把“0”不看,1+2=3時所以1000+20xx=3000這時老師繼續追問,這時的1表示什么(1個千),2表示什么(2個千),那3呢?(3個千就3000)讓學生認識到只有當1和2在同一數位上才能相加。并讓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口述算理。因為只有理通算理,才能學會融會貫通。相反在此處如果不加以引導,就給今后的學習造成負遷移影響。比如:算1000+200時,學生還是把“0”不看那1和2可以相加嗎?所以讓學生理解算理是非常重要的。
二、 處理教材的“新”樂老師把例題進行了合理的改編,將兩個例題融于一個情境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將解決問題與探索整百、整千數的加減法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的運用了學生十分感興趣的生活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中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三、 本節課幾個亮點。
1、 復習用搶答的方式,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回答的機會,課堂氣氛 十分活躍。
2、本節課聽得最多的是“你是怎么想的?”“你能說說你的想法嗎?”老師真正做到把“話語權”還給學生,讓學生說,自己耐心的等待和傾聽。
3、老師能靈活的處理課堂生成,當學生說到便宜用加法時,老師 即時引導學生理解便宜一詞的意思。
4、課堂上老師注意關注每一個孩子,鼓勵膽子小的孩子回答問題。下面就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我提一點自己的建議:課堂上有個學生在提數學問題,媽媽帶了8000元錢買電器??老師可能是覺得時間不夠,沒有等學生說完就阻止學生。我認為應該讓學生說完,并讓他們自己來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這節課通過老師的引導,有效的突破了學生理解并掌握算理并口述算理這一重難點。這是一堂緊湊、短時、有效的課堂片段教學。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3
1、這堂課引入有余數除法時只涉及到了包含除(幾個一組)而沒讓學生平均分,可以讓學生通過分小棒的活動形成認知沖突,產生學習需要。如讓學生把10根小棒,每人分2根、3根、4根、5根、六根,可以分給幾個人?學生邊操作邊完成表格,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表格,把分的幾種情況進行比較并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每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余的,一種是有剩余的。這時學生就產生了認知沖突,萌發學習需要,需要學習一種新的算法,教學活動水到渠成,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數,凸顯了有余數除法的的概念與意義,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課外拓展的還不夠,因此學生掌握情況無法很好地進行對比。應再出示以下幾類:
請你來當小老師,判斷對錯.14÷4=3……2 13÷2=5……3 19÷4=4……3 18÷3=5……3
猜數游戲.有一個數,除數是2,余數是幾 為什么 如果除數是3,余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6,余數可能是幾 如果除數是100,余數可能有幾個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4
可能性的相關知識是課標教材新增設的教學內容,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有意無意都遇到過可能性問題,但作為數學知識來學習還是第一次,學生的正確理解將來逐步深入研究可能性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這是一節研究隨機現象的種子課。可能性教學總是與試驗活動聯系在一起的,宋老師創設了不同層次的、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并設計了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在大量觀察、猜測、試驗與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初步體驗隨機事件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具體談以下三個方面:
1、在活動中學習
宋老師圍繞孩子們喜愛的動畫情境,先后組織了四次游戲和活動,每一次活動都不是為情境而情境,而是被賦予了不同層次的要求,指向不同的目標,表明宋老師課前做足了功課,對隨機事件的科學把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次轉盤游戲導入新課,使生活中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地走近了數學課堂;接下來的摸球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借助摸球應該實現兩個認識目標:一是通過統計摸球結果,驗證對于可能性的已有經驗,即從3號口袋里可能摸出紅球,也可能摸出籃球;二是即便3號袋中有紅球、有藍球,每次摸出什么顏色依然無法確定。我想第一個目標不難實現,而第二個目標是教學的難點,也是認識隨機事件的關鍵,即一切皆有可能。就這一點,我想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以往我在教這樣的課題時,學生總是希望找到“確定”的結論,有的認為可以憑借手感判斷結果,有的把球故意放在固定的地方破壞隨機性,有的還根據數據一廂情愿地找規律。而消除學生存在的誤解正是教學的目標之一,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親自試驗。宋老師在活動設計中有序地組織、輪流摸球,回避了上述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并通過提問“在摸球前能確定摸到的是什么球嗎?”引導學生體會,雖然袋里有紅球,但我們仍然無法確定下一次摸到的是不是紅色,但只要一直摸下去,就一定會摸到。不過個人以為還是比較保守的,雖然回避了問題,但沒能充分暴露學生的認知難點,是否可以這樣問: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猜會摸到什么顏色?一旦有孩子誤入“陷阱”或半信半疑,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契機,讓學生當場試驗,直到曲解被“破除”,讓學生深刻感悟可能性是事件發生之前的推斷。第三次裝筆游戲和猜棋盒游戲則由易到難,加強學生對可能性的體驗,培養學生根據現象全面分析問題,并作出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2、在探索中發現。
本節課中,教師密切關注學生思維的發展點,每個問題的提出,都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再聽取別人意見,讓每個學生都經歷思考問題的過程,并在思維的碰撞中達到升華。“猜想、驗證、歸納”是學習數學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本節課中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學生積極投身于數學活動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逐漸掌握了探索的技巧和方法,真正體現了數學的思想和智慧。
3、在延伸中升華
當學生認識了可能性的三種結果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使課堂知識重新回歸生活。最后一個抽獎游戲,既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又滲透了可能性的大小,使學生帶著思考和再學習的動力離開教室,是課堂知識的延伸,也是探究精神的指引,這是我們數學教育應當賦予學生的寶貴財富。
對于這節課,值得我學習的有很多,當然也有一些困惑引發了我的思考:
1、學生在摸球前就憑借經驗知道了3號袋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那么接下來的`試驗本身就少了一份吸引力,當然低年級的學生對于摸球活動還是極具興趣的,但我們有必要使學生的興趣不僅停留在操作層面上,更應指向對不確定性的困惑和未知。所以我覺得活動的設計是否可以將重心偏向“體會事先無法確定結果”的目標上來,即原先的“進一步理解可能”這一環節。因為這正是學習的難點。
2、在課的最后環節,宋老師設計讓學生用可能性的知識來描述三個城市下雪的情況,和說說生活中的現象。學生在描述的時候是基于經驗,而不是基于對數學事實的推理和判斷。也就是說,哪怕是在課前讓學生用可能、一定、不可能來造句,上述的這些素材孩子們正確描述也是沒有障礙的,那么作為課尾,出示這樣的生活常識性問題,就顯得意義不大了。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可能性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跌隨機現象,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這也是可能性的學習總是伴隨的統計教學出現,冠之于“統計與可能性”的原因。它決不同于諸如“太陽不可能從西邊升起”之類的可以憑借想象和經驗人為制作出來的偽命題。這一點在宋老師初次試教時就有這種感覺,現在依然持有這種懷疑。
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完美地解決上述困惑,需要我們以一節課為起點,投入到更加深入和寬泛的研究和實踐中。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5
曹**老師“用除法解決簡單問題”一課中引導學生用除法去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認為這節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1、注重算理闡述:在得出15÷3=5(人) 15÷5=3(組)曹老師問: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要這樣計算嗎?你能說出15÷3=5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嗎?在學生不斷的說理過程中,學生對除法的意義理解的更明確了。
2、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如在例題教學時,曹老師提出:又來了3個小朋友,那每組應有幾人?你是怎樣算的?如果又來了一人,這時還能平均分成三組嗎?為什么?在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能自主的聯系實際去解決問題。
3、注重聯系設計靈活巧妙:在練習中曹老師設計了兩個問題:小白兔種了18棵白菜,12棵蘿卜。要把白菜裝在3個筐里,平均每筐裝幾棵?猴媽媽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小猴和它的3個同伴,每只小猴分到幾個?讓學生選擇一些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體現了練習的巧妙性。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6
二年級王老師和高老師同課異構講了數學廣角的《搭配中的學問》。兩位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有一定挑戰性的簡單的排列問題,發展了學生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優點:
1.創設符合學生特點的情境。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兩位教師創設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故事形式,無論是王老師的幫助小雞、小鴨、刺猬解決雨傘的問題,還是高老師的游數學城堡,都創設了對學生有吸引力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注意力,開了個好頭。
2.體現學生為主體的課標理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
兩位教師都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實驗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同時,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并且學生自己總結出搭配的方法,交換位置法和固定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做了方法的優化。教會了學生學習方法。
3.教學設計符合數學教學規律。
兩位教師注重了學生知識新舊的銜接和由易到難的特點,有效地設計教學流程,都是從兩個數字能夠組成幾個兩位數為基礎,探索三個數字能夠組成幾個數,以復習舊知為基礎,使學生很容易想到三個數字同樣可以用交換法來組數,水到渠成掌握了交換法,在老師的指導下做到了不重復,不遺漏,教學重點突出。
建議:
1、王老師的教學內容在稍加拓寬,將生活中的應用解決問題會更好。
2、在學生活動后,高老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路,長期這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會提高很快,同樣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7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和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
吳老師的這節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用發展的眼光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探究中親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遠比讓學生直接但卻被動地獲取現成知識結論要更加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學生的觀察、猜想、探索和創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和鍛煉。
這節課最大的亮點是吳老師突破常規的數據收集與整理的上課方式,而是利用奧運會的獎牌比較,通過學生讀表格,獲得信息,讓學生體會數據是會說話的,從而自然引出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必要性及價值,并由奧運會談到學校運動會,制訂班服,從班服的選擇到班服的尺寸統計,每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伴隨著一個知識點的落實,最后又以奧運會的獎牌對比方案的設計達到知識的鞏固效果,在小組討論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同學的想法,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案,經歷數據整理的過程,最后吳老師還讓小組代表把自己的方案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出來,提高了學生的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學會了合作交流。這節課通過學生的展示不難看出確實是一節高效的課堂,練習充分,充分體現了課堂結構上是“學”與“練”的結合體;吳老師更是利用一個個情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與集體榮譽感的教育,使數學的三維目標正在得以實現。
我們的學生大多數只會被動地聽而不能提出問題、發表見解。而吳老師設計的一個個問題激發的正是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在這種問題的推動下,學生必然展開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活動,以求得到多種答案。例如,在班服尺寸的確定中,如何對一個班級學生的身高數據進行整理,學生提出先按男女分類,再按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來整理數據,最后教師引導學生衣服的尺碼標準,對數據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提升。在整堂課的設計與教學中,吳老師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學生的后續發展為指導思想,讓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
本節課吳老師努力為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和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努力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條件和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為一個不斷感受、體驗、探索、交流和應用數學的過程。始終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本節課中重點環節的教學,充分反映出學生學和教師導的過程,教師邊導邊教,真正體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了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是一堂經典的滲透統計思想的示范課,值得我學習。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8
這是李xx老師第二次上《認識多邊形》,教師在原教案上進行了修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李xx老師由現代窗戶和古時窗戶進行對比,發現古時這種窗戶由若干個多邊形組成。教師首先讓學生找出熟悉的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有3條邊,為后面認識多邊形做好鋪墊。教師利用學生好奇心,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激發學生主動去找一找、描一描、數一數,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在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在體會圖形的變化,充分感知圖形之間的聯系和變換,讓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樂趣。
本節課的教學,李xx老師精心設計了每個活動環節,環節的銜接比較自然,并能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將呆板無趣的練習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如,在找四邊形的練習時,教師用拍手的形式肯定四邊形,用跺腳的方式否定四邊形,學生興趣濃厚,都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與新課標中要求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的思想相一致。
這節課和第一節課比較,教學思路更加清晰,活動過程更加流暢,教師語言更加準確、精煉。我覺得以下幾點值得我學習。
一.由淺入深,銜接自然。
李xx老師由窗戶形狀的引入過渡到由多種多邊形組成的古代窗戶,然后由熟悉的三角形到不熟悉的多邊形的畫一畫,描一描,新舊知識過度自然;在學生找出不同邊數的圖形后,自然引入課題;在認識了四邊形后,隨即就讓學生找出一組圖形的四邊形,這種隨即鞏固練習的方式強化了四邊形的特點,加深學生對四邊形認識的印象,新授、練習之間的轉換毫無破綻,非常自然;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依次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看似順其自然,其實都是老師的精心設計。練習的形式多種多樣,由淺入深。如,先是數生活中的多邊形有幾條邊,然后讓學生自己數作業紙上的多邊形,接著讓學生動手操作,以及最后的“你能找出幾個四邊形”,內容層層深入,越來越有思考性。
二、動手操作,體驗感悟。
皮亞杰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于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對于動作思維占優勢的小學生來說,“聽過了,就忘記了;看過了,就明白了;做過了,就理解了。”這就要求我們善于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內容,力求把教材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在“做”中體驗數學。李xx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僅憑一張紙、一支筆去學習新知識。她讓學生不僅僅在感官上去感受這些圖形的特征,而且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實踐操作,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動手操作的活動教師比較難操作,稍不到位就容易產生課堂小混亂的現象,但李老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堂的動手操作環節井然有序。
活動一:擺一擺。學習了多邊形,學生能夠根據邊數的多少判斷是什么多邊形,而讓學生自己用小棒擺一個多邊形,首先要考慮自己擺哪種多邊形,需要幾根小棒,怎樣擺。李xx老師充分信任學生,鼓勵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創造多邊形,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造空間。在反饋學生操作時發現大多數學生能根據自己選定的多邊形去選擇選用幾根小棒,即幾邊形就用幾根小棒,但也發現個別學生能用2根甚至三根作為多邊形的一條邊,教師順勢引出問題:擺這個多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教師這個環節的設計得非常巧妙,讓學生在操作中明白幾邊形至少需要幾根小棒。
活動二:折一折,剪一剪,認一認。教師先讓學生折一個三角形,然后根據折痕剪下三角形,最后認一認剩下的是什么圖形,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知道根據同樣的要求,由于操作方式不一樣,所得到的結果可能具有多樣性。這讓學生在做中感受圖形的變換和聯系,提高實際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充分而多樣的數學體驗中學會思維,形成觀念。
三.自主探索,交流感悟 。
眾所周知,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學生只有在親身經歷或體驗一種學習過程時,其聰明才智才能得以發揮出來。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去體驗、探索、思考。在教學中,李xx老師只是以一個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獨立探索,再組織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盡量給學生創造較多的討論、分析的機會,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自己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使學生在知識方面互相補充,在學習方法上互相借鑒,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在愉快地氣氛中培養學生良好地合作交流能力。讓他們享受自主的快樂。
下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和大家共同商討。
1.教師的課堂語言還可以再進行推敲,能再簡練些就更好。
2.在處理學生作業上,教師還需動些腦筋。如,最后數有幾個四邊形時,在統計有哪些小朋友數出有9個圖形時,有的同學不是9個也舉手,可以在出線正確答案時就統計,這樣就避免魚目混珠的現象。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9
二年級李老師講的《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首先,課的設計層次分明,首尾呼應,有層次、有高度。老師的語言簡潔、清晰,引導孩子說劃或讀書時,學生的語言清晰、干脆利索,語速適中,不拖腔,聽著很舒服。
其次,這節課的容量特別大,除法的兩種分法,也就是除法的兩種意義:等分除、包含除都含在了里邊。兩種分法都演示,又有那么多物品需要分,那么多算式需要板書,最后總結出:生活中有余數的除數真多呀!這些內容李老師處理的都非常緊奏,學生理解的也非常透徹,所以感覺學生學的還是非常好的,總體感覺不錯。
但是,當我遇到一個課的內容比較大時,怎樣進行才算高效!是做的充實才算高效,還是把教材中自主練習都進行了才算高效!我認為應考慮到本班學生的情況,如學生預習的情況,接受的情況等。如果學生預習的好,學生接受能力強,可以進行完。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可以把教材分開來進行,分兩課時完成也未嘗不可。
另外,李老師說“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學生理解不是太透徹。我想原因就出在:學生動手操作時,也就是分具體的物品時,分著分著(分過一輪兩輪后)無法繼續分了,老師應強調:為什么不能繼續分?因為剩下的不夠每份分一個,所以不能再分了,也就是余數要比除數小。每分一種物品都強調一次:為什么不能繼續分?讓學生心里明白:每份不夠分一個了,也就是余數要比除數小。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0
5月15日下午第三節課,劉**老師在二年級上了一節別開生面的數學課——認識算盤!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劉老師用她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語言,使同學們很快地進入了狀態。
隨著教材的改革與更新,二年級數學教材的內容比往年大有不同,今年的內容出現了認識算盤這一課。劉老師首先向學生介紹算盤的背景,讓學生知道算盤是我國古代的偉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的一大貢獻,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由于孩子們從父母的口中曾有聽說過算盤,但沒有直接去接觸,存在著強烈的好奇心,因此,今天孩子們在數學課堂上聽得格外認真,從老師對算盤各部分名稱的介紹,到如何用算盤數數、記數,學生都非常專注地在聽!整節課老師都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熱情,教師一直處于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角色。
在教學過程中有幾個小建議:
1、在定數位“個”位時,再鞏固些十位、百位會讓學生更明白。
2、告訴了學生用什么指法后,多數學生都能用正確的指法撥算珠,但是也有部分學生因為不熟悉,亂用指法,導致撥算珠速度較慢,所以,說了指法后,先讓學生鞏固下指法,這樣對后面撥數就會更好。
3、撥三位數時,因為位數較多,個別學生又迷糊了,一會撥錯這個位,一會撥錯那個位,因為還是不熟練。如:563這個數,撥5時,要是先讓大家找到百位時,再撥,會更好的撥正確。
我想,至少還需要一節課的練習,讓學生熟悉算盤,熟練用算盤表示數,再過一節課,多數學生一定能熟練掌握用算盤表示數。
總之,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獲多多。學生通過對“認識算盤”這一節課的認真學習,既了解了“算盤”是一種記數工具,又增強了數位制之間的關系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求知欲更強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1
數學廣角—搭配(一)是20xx年人教版二上數學廣角中一個全新改版的知識內容。涂老師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及年齡特點對教材進行重組,為我們展示了一堂十分精彩的數學活動課。涂老師這節課上的很成功,其中數學課堂的評價也這節課的一大亮點。
1、關注學習興趣,童趣評價。
涂老師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課的一開始創設了有趣的開啟數學大門的情境,當數學正確回答出笑臉擺放順序時,數學王國的大門打開了,隨即一陣熱烈的掌聲也送給了學生。這種借助媒體充滿童趣的評價方式,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2、關注學習過程,教師激勵導向評價。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涂老師充分發揮了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學習品質時,涂老師能有針對性,不失時機的進行激勵性評價,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生探究用紅黃藍三種顏色任意選兩種,給衣服和褲子涂上不同的顏色,你們會涂嗎?你想怎么涂?學生試涂1號學習卡時,涂老師及時給予小組評價:“第一、二小組小朋友又靜又快,一下子涂好了。”在探究衣服褲子用三種顏色涂色,到底有幾種不同的涂法時,及時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評價:“楊億楠雖然坐在最后面,但是他的小眼睛是最亮的。”“xxx小朋友觀察得最仔細,小眼睛最亮。”“xxx小朋友就像個數學家。”在探究用1、2、3組成兩位數。每個兩位數的十位數和個位數不能一樣,能組成幾個兩位數。你讀懂了什么?當學生回答:只能在數字1、2、3中選。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只能在1、2、3里面選,劉毅非常會審題。”對后進生的學習,教師也進行了充滿激勵的評價:“今天xxxx小朋友也學會了這種學習方法,老師獎勵一張智慧卡。”等等。這種激勵性的評價語,不但使學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有效的調控了課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3、以生為本,多元主體評價。
在探究用3中顏色給衣服和褲子涂上不同的顏色,你有幾種涂法時,涂老師大膽開放的設計教學,給學生留有充分思維的空間和教學活動機會。在反饋交流時,涂老師展示學生作業,9(4、6)種涂法你同意嗎?為什么?給予學生參與評價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也使學生在互評中進一步體會了排列的有序性,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涂老師這節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解決問題,進行了有效的個性化的評價,彰顯了小班化教學特色。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2
聽了馮老師執教的《乘除法和加減法混合計算》一課后感覺這一節課知識容量大。在聽了大家的評課后我十分認同王老師的建議:“數學源于生活”。情境的創設也能促進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要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初步體會,逐漸學會,學習思辨,掌握技能。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算理、明確算法。同時可以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于學生積極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解決問題。
課堂上馮老師再現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從中自然地提出數學問題,在學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礎上,引導把兩個一步計算的算式合成綜合算式,使學生體會綜合算式的含義,并根據數量之間的關系嘗試計算,理解運算的順序;堅持讓學生在列出算式后說說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維的表述,又讓學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
感覺這節課在引出除加減混合運算時是否可以像乘加減一樣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借此讓學生理解除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時的順序呢,我覺得這樣比老師給出運算順序讓學生反反復復說運算順序要好點。如果不行就將這部分內容放在下一課時,目的是讓學生真正理解算理,促進數學思考。
此次教研的主題是訓練學生準確表達數學與語言的能力,所以我就在想,能否在出示探究7+3×4、3×4+7以后介紹說明7+3×4也可以表達為7加3乘4的積、3×4+7也可以表達為3乘4的積加7,這樣可以結合問題解決更好的理解算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3
二年級下冊教材《找規律》的內容,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其最大的變化是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稍復雜了一些。本次同課異構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都很很清晰,整堂課對教學目標的落實非常到位,我感覺有好多地方值得我好好學習。
其共同點有:
1、注重創設學生較為熟悉與喜歡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里特征。本節課中連碧琴老師創設的“聰聰與明明布置房間”的情境與陳樂清老師創設的“動物王國體操比賽”的情景。都流露出教師在充分考慮二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重組教材和合適選擇教學素材的意識,并能在情境中提煉出主干問題引發學生對新知的探究,使所創設的情境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2、兩節課的教學設計都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學生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課堂中學生通過從不同角度的觀察、發現找出了圖形排列的一些規律,并能應用所雪規律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課堂中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交流、驗證、推理等數學活動,學會了有序觀察、有序思考。進一步掌握和發現了圖形的排列規律,積累了相關的數學活動經驗。
4、關注練習設計的層次性。本節課的練習設計從基本鞏固循環規律的基礎上,進行變式。
不同之處:
1、地面磚的排列規律陳樂清老師比連碧琴老師處理得好。連老師對地面磚排列的規律只是一筆帶過。而陳老師能夠留給學生充足觀察的時間,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其排列規律,并提出問題接著往下排該怎么排?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陳樂清老師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多樣化的特點。練習的內容不只局限于課
本當中的,有圖形排列規律、數字排列規律、漢字排列規律等等。
3、連碧琴老師安排“創造規律”環節,能做到讓學生學以致用,學生能根
據所學知識創造自己喜歡的規律,思維更開發了,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一直都在追尋有效的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在聽課的過程中我也在思考:
1、讓學生匯報圖形排列規律的時候是否可以讓學生在黑板上操作,同時讓全體學生都跟著操作一次,這樣印象更深刻一些。
2、課堂生成的處理。如第一節課有位學生從右往左觀察了,老師別打斷他,應該讓他說完,說不定他的發現也有獨特之處。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4
劉雪梅老師上的《觀察物體》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數學二年級上冊的一個獨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關系的知識后來學習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判斷出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所得到的形狀,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如果就按目標設計教學,就會顯得單調,學生也不會得到持續發展,也不符合“課標”精神。于是劉老師精心、巧妙設計,創設有趣的教學情景,將課堂教學升華、拓展,推向高潮。
下面我就來講幾點我的想法:
一、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素材,創設情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
學生對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全身心地投入,主動參與其中。尤其是在教學的一開始如果老師創設了一個有趣、生動的情境,緊緊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那么這節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劉老師選擇了一段錄象《盲人摸象》,讓學生感到很新奇,把他們的眼球一下子吸引了過來。
緊接著,劉老師出示一個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恐龍玩具,更加刺激了學生。這時候學生的眼球還會不盯著老師嗎?
二、環節清晰、環環相扣,語言簡潔親切,過渡自然順暢。
作為一個新手,能把這堂課上得這么成功,真是難能可貴,從故事導入新課,到觀察恐龍講授例題,從組織小組觀察玩具,到猜一猜小兔手里抱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從智慧島大量的練習到精煉的小結,整堂課的環節清晰,而且過渡語設計的自然順暢,所以環環相扣,語言比較簡潔,沒有過多的廢話,整堂課顯得干凈利落,沒有拖泥帶水。
張老師在語言上也很有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口味。例如:在玩猜一猜的游戲的時候,劉老師是這樣問的“猜猜我們誰來我們班做客了?”在小組活動觀察玩具的時候,要求學生“悄悄地告訴你的小伙伴你坐在玩具的哪個位置?看到了玩具的什么”……里面的“做客、悄悄地”就象是講故事、玩游戲一樣。而且劉老師語速不緊不慢,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情景中掌握了知識,建立了空間觀念。
三、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劉老師緊緊抓住了“誰站在物體的什么面,看到了什么”,從而突出了從不同角度去觀察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這樣就突出了重點。又通過猜猜小兔子手里抱著的物體是什么形狀的,從學生的錯誤出發,強調了要全面的了解一個物體,就要從各個角度去觀察,而不能只從一個面去觀察,這樣又突破了難點。所以這節課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四、讓每一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建立抽象的方位知識、識圖方法是非常困難的。如果光靠傳授、講解學生很難建立三維空間方位的概念和知識。劉老師改變了傳統教學單一傳授的方法,而是舍得花時間、空間給學生去觀察、去展示、去評析。這樣做學生得到的知識才是真實的、完整的、生動的、牢固的。
劉老師這節課最主要就是抓住了學生喜愛的恐龍這個形象。一開始讓三個孩子站在恐龍的不同位置去充分地觀察后,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引導學生發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然后到電腦上看課件中的例題,孩子們再一次得到證實從三個不同角度觀察的小朋友看到的恐龍形狀確實是不一樣的。
然后讓孩子們在小組里觀察各自的玩具,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了充分的活動、親身的體驗、自信的展示、以及完整的表達。在培養學生說完整的話方面,劉老師也做的很好。
通過展示、交流、評析過程中,不但使學生獲得了關于“觀察物體方法、方位知識、識圖方法”等綜合性、整體性的知識。而且調動了學生積極性,真正體現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教育理念。
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素質教育的數學課堂上不是為學知識而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思維能力。在學生充分觀察的基礎上,劉老師通過提問:為什么同樣是在觀察同一個物體,他們三個人卻看到的形狀是不一樣的呢?為什么看到一個正方形的面,有的同學猜是長方體的,有的同學猜是正方體的呢?等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設計,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辨證思維能力以及空間想象能力。
六、板書設計簡潔美觀,高度概括了這節課所得出的結論。
下面我再講一些自己的意見:
1、畢竟是第一次上公開課,劉老師肯定有些緊張,有些環節記不清,還好在她即將打亂教學環節的時候,她能及時的穩住自己,順利的將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上下去。不留心的話,我們聽課老師還不容易察覺。
2、在組織小組活動時,劉老師可能也是緊張,忘了先說活動要求再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而是先請小組長把玩具拿出來再說活動要求,這時候學生的興奮點全在玩具上,沒誰聽老師的活動要求了。所以這里的組織教學做得不太好。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老師沒在注意判斷學生回答得是否準確,比如一個學生說:因為他們看的部位不同,所以看到恐龍的形狀不同。這里,老師就沒發現學生說“部位”這個詞不太準確,而應該改成說“角度”或“位置”,結果老師也跟著這個學生說“部位不同,所以形狀不同”可能都是緊張的緣故。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
今天聽了王**老師執教的《認識時間》一節課,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本節課是學生在一年級已學過認識整點和幾點剛過一點兒和快到整幾點了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掌握分針和時針在鐘面上是如何轉的,進而知道1時=60分;并準確讀出鐘面上的時間和時間的記作方法;感受1分的長短,培養學生珍惜時間意識。重難點是認識時間先看時針再看分針,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指向數字幾乘5就是幾分。
二、課堂亮點
1.用開火車做游戲的方法引入教學,很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這樣可以激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王老師的教態自然,音質清脆,讓人聽起來很舒服,尤其是不適時機提問、鼓勵和表揚,讓孩子們跟著老師一步一步地深入學習。
3.最為亮麗的是王老師制作的課件精彩紛呈,那會動畫的時針和分針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真切地看到了分針走1大格是5分,分針走一圈是6O分,而時針正好走1大格,所以6O分=1時。我不得不佩服她是課件制作的高手,可見在課下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的。
三.須改進地方
1.孩子已學會走路了,能否放一下手讓他自己嘗試一下呢?如果跌倒了,再把他扶起來。
2.二年級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能否把語言再準確點,如〃時針在什么位置都是4時?"改為〃時針在哪兩個數字之間是4時幾分"。
3.深入了解孩子的已有知識經驗,在已有經驗基礎之上再來設計教學,就不會教的那么吃力。
總之,聽了這節課,我覺得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教得很累,我們不敢放手,生怕孩子們學不會,我們不斷重復學生的話,生怕孩子們沒聽見,我們要解放思想,轉變理念,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我們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就0K了。
【二年級數學評課稿15篇】相關文章:
1.《跳高》評課稿
2.寒號鳥評課稿
3.軍神評課稿
4.班會課評課稿
5.灰雀評課稿
6.海濱小城評課稿
8.班會課評課稿5篇
9.司馬光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