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和蟈蟈評課稿
螞蟻和蟈蟈評課稿1
徐老師用自己親切活潑的教學風格深入淺出地為我們呈現了第一課時的教學,讓我們受益良多。
一、關注閱讀對象的讀寫
老師的這節課唱響了兩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寫”。寫不僅僅是是技術層面的,更是文化和審美層面指導寫,比如把字寫端正,中國人要講究端端正正寫字、堂堂正正做人;第二結構要勻稱。
二、關注文本的整體性和核心價值
老師從“夏”和“冬”兩個季節入手,首先請學生找到哪些段落是寫夏天的,哪些段落是寫冬天的,根據學生的回家及時板書,并指導學生串詞成文,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僅讓學生明白課文寫了什么,更清晰地知道是“怎樣寫”的。這樣做還有一個重要的價值,那就是關注了語文的核心的東西。
三、關注教學細節
成功的課堂離不開精彩的細節,關注細節落實好細節,也是徐老師課堂的一大精彩。例如對于“糧食”這個詞的教學并不是簡單地識記字型,而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知道的糧食;什么是“自由自在”,“你什么時候自由自在”,并且由“由”字派生出一串相關的字以便于學生積累。
螞蟻和蟈蟈評課稿2
有幸聆聽了劉老師的一堂課《螞蟻和蟈蟈》,聽了以后感觸頗多,在此寫下幾點:
一、老師很會調動情緒,使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中。劉老師對我們學校的學生來說非常陌生,特別是她的教學方法,可是初次見面劉老師在整堂課中卻表現出和學生就像是的老朋友,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整堂課,就連旁聽的老師也非常投入,原因就是劉老師引導有方,才使課堂上洋溢著和諧、歡快的.氣氛,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松的環境。
劉老師為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始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以調動學生的情趣。然后引入蟈蟈叫聲,讓學生聽一聽,接著出示螞蟻圖片,提出:“它們碰在一起會有什么故事呢?”設置疑問后,使學生急于知道故事的內容,隨后進入閱讀,整個導入簡潔明快。
這時的學生情緒被調動后,劉老師還不忘讓他們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強調初讀課文的要領,這有利于良好閱讀習慣的培養。
劉老師充分抓住學生閱讀的興奮點和制高點,引導學生第二次讀課文,“你愿意和誰交朋友,為什么?”問題設計非常明確,從反饋的情況看,學生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都喜歡螞蟻,理由也很充分。
二、小學低年級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融藝術性、思想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好文章。我們可挖掘課文中含義深刻、蘊意豐富的地方,讓學生想象說話。如:劉老師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時問道:“說說螞蟻在夏天干什么?”,然后讓學生一邊做動作,一邊讀課文句子,可是劉老師不是嘎然而止,而是隨即又問道:“螞蟻還會怎么搬糧食?”,讓學生們繼續練習,自然學生們也情緒高漲。借助這些訓練,既強化了學生對螞蟻勤勞的認識,又練習了說話,還可在課堂上形成一個激發想象、拓展思維的高潮,活躍了課堂氣氛,一舉多得。隨著閱讀的層層推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劉老師積的極引導,使學生發散思維,既積累了語言文字,又深化對課文的理解。
三、生字教學花費時間不多,但效果不錯。在一堂課上,劉老師在識字的方法多種多樣,如:小老師帶讀、開“小火車”讀,齊讀等,特別是在教學“糧”、“食”這兩個生字時,不讓學生單獨去學生字,而是在比較中識字,在聯系中區別,讓學生說出兩個字的異同點,避免了孤立識字。學生在比較中自己發現了筆畫的變形,無意中掌握了一些漢字規律。相信這些學生以后也就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位國外教育家說過:“‘方法’是理智的凱歌,智慧的結晶,具有長久的價值。”因此,劉老師重視學生學習生字“方法”的指導,也是她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之一。
四、在學生了解螞蟻夏天勤勞搬運食物后,劉老師讓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說說冬天當西北風呼呼刮起時,螞蟻躺在裝滿糧食的洞里會怎么說,怎么想?通過角色體驗,懂得辛勤勞動會帶來幸福、快樂,接著播放歌曲《勞動最光榮》,讓學生跟唱。可是,學生們基本不會唱,這時的課堂氣氛突然卡住了,隨即老師讓他們以拍手取而代之。我想,劉老師原本是想讓學生在學習文本后借助這首歌讓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深化,但是由于課前沒有注意到學生是否會唱這首歌,使得沒有達成預期效果。當然劉老師也是普通人,她上的課也會有不足,正是這點,也使她的這堂課顯得更加真實,更顯名師的教學實力。
這雖是一堂低年級的閱讀課,但總的來說整堂課還是絲絲緊扣,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它沒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劉老師充分發揮引領者的作用,以點撥、引導來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之中,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同時也習得了讀書的方法,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正是新課程理念所積極創導的——“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學習”。
【螞蟻和蟈蟈評課稿】相關文章:
3.《跳高》評課稿
4.寒號鳥評課稿
5.軍神評課稿
8.班會課評課稿
9.灰雀評課稿